马燕婷
(华南理工大学档案馆 广州 510641)
“互联网+”时代高校档案宣传策略
马燕婷
(华南理工大学档案馆 广州 510641)
“互联网+”时代向高校档案宣传工作发起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档案宣传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包括推进档案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提升宣传管理水平、重视档案编研开发、扩展网络宣传渠道、重视受众互动等适用于“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档案宣传策略。
“互联网+” 高校 档案 宣传
2015年3月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所谓“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这将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巨大、深远而广泛的影响[1]33。“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这种崭新的发展模式对档案行业同样影响深远。
档案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行业,近年来,业界越来越重视档案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互联网+档案”不仅仅是简单把纸质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后“搬”到网上,而是以互联网为手段,激活档案信息资源、推动档案数据开放、融入公共信息服务生态圈,从而实现档案部门与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信息融合与联合创新[2]95。可以说,“互联网+”计划为我国档案事业赋予了新的内涵与任务,对高校档案的宣传工作而言,“互联网+”计划的推动有利于丰富宣传内容、扩展宣传渠道、吸引年轻受众、扩大宣传效果,高校档案宣传一旦插上了网络的翅膀,将有助于改变落后的宣传现状,增强大众的档案意识、归档意识,助力档案工作持续有效向前开展。
当前许多人对档案工作并不了解,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他们大多数认为“档案馆那不就是打印成绩单的地方吗!”事实上,高校档案馆拥有大量丰富的教学材料和历史珍藏,是高校多年办学历史、教学科研的发展积淀,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高校档案馆有责任也有义务向学生、向社会大众积极开展宣传教育。然而由于宣传工作并不得力,许多高校的档案珍藏、研究成果深埋库房,外界知之甚少。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利用便捷的网络环境对丰富多彩的馆藏资源开展档案宣传,不仅能提升高校和档案馆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吸引更多的人来关心档案、爱护档案,然而,国内众多高校档案馆并没有形成档案宣传的良好制度,档案宣传得不到充分重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管理人员宣传意识淡泊,领导层不够重视。档案管理人员是档案宣传中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高校档案宣传工作不到位,许多时候根源在于管理人员宣传意识淡泊,档案馆领导层对宣传工作重视力度不够,档案馆自上而下都没有形成档案宣传的共识,对宣传不够用心甚至忽略宣传。许多人认为,我们只要脚踏实地做好档案收集、管理利用等常规工作就可以了。一旦档案管理人员自身都认为,自己从事的就是一份“默默无闻”的工作,那么外界又将如何看待我们呢?!
2.宣传内容死板,宣传不具针对性。宣传内容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宣传效果的高低。在一般人看来,档案馆原始的档案资料是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如果只是简单的“拿出来”给受众看,也许只能引起部分老学者的兴趣。年轻的大学生是高校档案馆最重要的受众群体之一,年轻人热情活泼、思维跳脱,喜爱新鲜、新奇事物,陈旧老套的档案很难让他们驻足观看,高校有必要针对不同的受众群,开发和整合固有档案,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以吸引不同阶层受众的目光。
3.宣传渠道狭窄,以“被动宣传”为主。一直以来,高校档案馆多习惯采取展馆展览、出版刊物、档案网站等固有模式进行档案宣传,宣传渠道十分狭窄,受众面并不广泛。最重要的是,展览、展馆、刊物都属单向性传播,网站内容也较为正统单一,这些定点式、小范围的宣传活动,难以与受众开展互动,只能单凭内容吸引受众自行前来观赏,一旦展示内容不够生动有趣,形成了被动式的宣传局面,传播效果将大打折扣。
近年来,信息社会的发展瞬息万变,新媒体以其庞大的信息量、灵活多样的传播方式、便捷快速的传播渠道给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早已不再局限于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去获取信息,电脑及手提电脑、手机、平板成为了大多数人与世界沟通的重要工具,在便捷式新媒体工具的发展驱使下,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成为了现代人群的社交主阵地,同时也是信息传播的集散地。国家在此背景下启动“互联网+计划”,指导传统产业融合互联网新技术进行大发展,高校档案管理部门亦应以“互联网+”为契机,迅速占领新媒体这个崭新开放的宣传阵地,使档案信息在互联网海量信息中凸显出来,创新高校档案宣传模式,拓展档案宣传工作的新空间。
1.推进档案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接轨“互联网+”宣传步伐。“互联网+”计划着重推动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这与近年来国内档案行业的信息化理念不谋而合。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开展以电子数据为内容的信息传输,高校档案馆原有的纸质档案、实物档案等显然已不能满足新媒体宣传的格式要求。大力推进档案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能为档案宣传积累大量丰富、易于传播的数据资源,这是利用网络媒体开展档案宣传的重要一步。就档案信息的形态而言,数字化的档案资源比纸质档案便于整合与共享,分散的档案信息在数字环境中更易于集中及重新组织;就档案信息的传播模式而言,通过档案网站、手机短信等提供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服务是对传统利用方式的重大变革及未来的发展方向[3]32。档案工作要跟上新兴网络的发展步伐,档案管理部门应借“互联网+”计划大力推动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全力推动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将馆室的纸质档案、实物档案大规模转化成可广泛利用、且更易于保存的数据信息,档案管理部门利用数字化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等档案信息,才能更好地投入到网络宣传中。
2.提升宣传管理水平,打造新媒体技术过硬的宣传队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伴随着各种新技术、新事物的喷发,社会宣传方式和宣传技术得到全面改革,时代的进步也向高校档案宣传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掌握全新的宣传技术,探索崭新的受众市场,利用新生的网络媒体开展更广泛的档案宣传。
在传统媒体时代,档案管理部门仅作为信息的提供者,是通过提交信息给传统的大众媒介从而开展档案宣传的;而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档案宣传应由被动式的传统媒体思维转向主动式的全媒体思维,档案宣传人员应主动甄别、挑选和加工可对外宣传的、具趣味性的档案信息,将信息上传至各网络平台,从而开展广泛的网络传播。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宣传要求,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当设立专人专职的档案宣传人员,对其开展新媒体相关技术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媒体素养和宣传技能,打造新媒体技术过硬的宣传队伍。
3.重视档案编研开发,甄选加工受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内容。国内众多高校拥有百年校史,解放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高校档案馆因此累积了与学校多年发展息息相关的海量档案资源。并非所有档案资料都可以作为宣传材料,高校档案馆日常应注重开展档案编研开发工作,从海量资源中发掘整理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宣传素材,如文物古迹、名人趣事、重大科研、发明创造等等,加以识别并甄选出网络受众最感兴趣的题材,以活泼生动的撰稿手法加工成充满趣味的图文作品,这将是开展档案网络宣传的绝佳材料。
年轻的学生群体是高校档案馆最重要的宣传教育对象,而学生群体无疑是网络受众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宣传不应该是一股脑的知识灌输,而是潜移默化的信息传递。高校档案馆在“互联网+”时代开展档案宣传,应积极摆脱陈旧的、说教式的宣传套路,用真实生动的史实、案例打动年轻网络受众的心,迅速抢占网络这块新兴的宣传阵地,从而实现档案宣传的价值和意义。
4.扩展网络宣传渠道,开展全方位的档案宣传。在“互联网+时代”,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新媒介平台包括有官方网站、博客、微博、微信、手机、移动电视等,它们拥有互相交叉又各具特色的受众群体,影响面十分广泛,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综合利用多种新媒介平台,针对其不同特性打造相应的宣传方案,开展全方位的档案宣传。官网:国内高校档案馆普遍都已建立了内容丰富的官方网站,高校档案馆可通过网站即时发布馆史珍藏、开放信息、编研工作、馆室建设等常规信息。官方网站是人们认识高校档案馆的第一渠道,也是档案馆最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网站内容宜严格而正规,管理者可通过网络第一时间对外发布馆室的最新情况,利用者可通过网站提出利用要求、获取利用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对档案利用的网络需求,还有效地宣传了档案馆的工作和建设成就。
博客、微博:近年来,博客尤其是微博以其强烈的自我宣传特色、无界限的沟通交流方式赢得了广大年轻受众的喜爱。目前,众多高校档案馆均在国内最“热门”的新浪微博平台上建立了实名认证微博,在微博这个可实现信息瞬间公开并广泛传播的公共平台,高校档案宣传人员可具针对性地发布短小精悍、文字生动、趣味性较强的档案知识和档案信息,从而掳获年轻受众的转发量和关注度。微博具有无差别化的广泛宣传效应,是开展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宣传人员要保证微博的发送频率,勿使实名号变成“僵尸号”。
微信:微信首先是作为一个跨平台的通讯联络工具而诞生的,随着微信功能的不断开发,微信渐渐成为了国内广受欢迎的开放式互动平台。国内不少高校档案馆都在微信上开通了已认证的公众号,这些公众号基本还局限于档案功能介绍、图文信息发布等。事实上微信公众号功能十分强大,目前国内很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公众号都已实现了缴费认证、信息查询、办公利用等互动功能,成为了单位重要的对外办事窗口之一。高校档案馆可深入开发微信公众号功能,实现档案利用微信在线化,既便捷了受众的档案利用,拓展了档案利用的渠道方式,还有助于宣传树立档案馆的现代服务形象。
手机、移动电视:国内不少电视台纷纷开播了以档案为主题的电视节目,如北京电视台《档案》、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等,这类电视节目持续热播并实现了网络同步播出,人们利用手机、移动电视或者计算机,同样可收看到精彩的档案电视节目。高校档案馆可尝试甄选适合的主题,主动参与档案类电视节目制作,为节目提供素材和专业指导,在视频领域实现对本校档案馆的宣传。
5.重视受众互动,利用反馈信息改善档案宣传。档案宣传效果的好坏除因宣传方法是否到位以外,还取决于受众的接受程度。“互联网+”时代拥有比以前更加自由开放的大众传播市场,众多新媒介的诞生为受众搭建了开阔的意见和言论平台,受众作为传播的主体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信息的反馈与多向交流过程中,人们的自主意识渐渐觉醒,对传播内容有了自己主观的价值判断:“人们在运用网络的过程中渐渐培养自由选择、不受支配的受众心理,在这一过程中受众开始由被动走向主动。”[4]231
与传统媒体传播相比,“互联网+”时代开展档案宣传显然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受众的意见反馈对档案工作既是批评又是具有激励的作用。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宣传工作的成效,将有建设性的反馈意见作用于档案宣传,从受众的角度去改善宣传的方式方法,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因此在做好档案宣传的同时,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重视与新媒体受众的互动,注意收集受众的意见和观点,加以识别和认真筛选,将良性的建议反作用于档案宣传,从而推动宣传工作的良性循环。
[1]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宁家骏.电子政务,2015(6).
[2]王协舟.“互联网+”时代档案工作改革的几点思考[J].档案学通讯,2016(5).
[3]陈菲,李灵风.大众化:新媒体环境下档案利用的发展路向[J].山西档案,2011(1).
[4]徐剑飞.从被动到主劫:新媒体传播中受众的新特征[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2(4).★作者简介:马燕婷,华南理工大学档案馆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档案管理。
The Publicity Strategy of University Archives in the Internet Plus Era
Ma Yanting
(Archives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1,China)
The internet plus era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publicity work in university archives.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university archives propaganda in China are analyzed.Some publicity strategies of university archives in the internet plus era are proposed,including promoting the informatization and network construction of archives,enhancing publicity management,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rchives,expanding the channels of network publicity,focusing on interaction with the users.
internet plus;university;archives;publicity
G279.2
A
2017-04-12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