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强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论孔子的德治思想
夏文强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的德治思想开辟了中国政治哲学的传统。文章通过对孔子德治思想的分析,来理解和把握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思想基础和植根于国民性之中的政治心理。
孔子;德治;儒家
亚里士多德曾言:“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生来就要过城邦的生活。”人们只有融入到城邦的生活,才能够完善自身,实现内在品质上的提升。卢梭在《忏悔录》中写道:“一切都是与政治相关联的,一国人民不管怎么行事,都只是其政府性质使之成为的那个样子。”自从国家产生以来,人类就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可见政治生活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优良的社会生活,通过什么样的政治模式才能实现优良的社会生活?这是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一直思索的问题。不论是古希腊的先哲,还是先秦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都从伦理政治观的角度揭示了政治生活的道德内涵。他们更倾向于从道德的角度理解社会政治生活。孔子的德治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理解孔子的德治思想,有利于我们探索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发展进程,同样也有利于理解中国现代社会公民的政治心理。孔子用道德的观点理解政治,有其深刻性,然而过度强调德治的决定作用,也有其负面作用,更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一)“德”和“德治”
“德”在商朝时期已经是一个政治概念,《盘庚》篇即把“德”视为关系到政治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到了周朝,为了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和警示统治者要施行仁政,周公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进一步提升了“德”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周公用“德”说明了天的意向,天惟德是选。“有德者为王,无德者失天下,有德者而民和,无德者而民叛。”“德”是一个综合概念,融信仰、道德、行政、政策为一体。根据德的原则,对天、祖要诚,对己要严,与人为善,用于民则表现为“保民”。商周时期,人们从政权得失层面认识到了德的重要性,德只是一种维护政权、顺从天意的手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德的内涵得到了极大地扩展,从简单的政德扩充为以血缘伦理为特征的伦理道德规范。到了孔子那里,他进一步将这种伦理规范扩展到政治领域,用伦理关系理解政治关系,把道德原则上升为基本的政治原则,最终使“德”与“政”结合在一起。简单地说:“德治”就是以德治国,统治者要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实现在治理国家过程中引导民众良善和社会整体的秩序和谐的目的。孔子率先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德治主张,(《论语·为政》)奠定了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基础,经过后世儒者的反复提倡和完善以及统治者的引导和利用,德治思想成为了影响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思想。
(二)孔子德治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孔子德治思想的形成与中国古代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紧密相关。孔子德治思想的形成基于两个客观的历史条件:第一,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中,没有打破血缘家族关系,形成了独特的以血缘伦理为特征的家庭国家。家庭是国家的基础,血缘家族是维系国家存在的根基。第二,中国缺少系统的“荷马”神话来引导民众的道德观念,使中国思想家走上了同古希腊思想家不同的理解道德和政治关系的认知道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时期,也是一段大分裂、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趋势,动荡中也有着局部的安定,变革着旧的制度,涌现着新的思想。当时出现了很多具有开创性的思想家,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那个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时代,不辞辛劳,大力提倡德治思想,以求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孔子把道德的良善看作政治的目的,而道德的良善主要是社会大众道德的善化,统治者以德治国,是引导民众趋于良善的最有效途径。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孔子提倡的德治思想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采纳,也与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格格不入。
(一)礼治与正名
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为了求得国家的安定,应该全面恢复礼治,以此实现稳定的政治秩序。孔子认为春秋时期的社会是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周天子大权旁落,各诸侯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他们为了自己的私欲,不停地进行着征伐。因此孔子提倡克己复礼,“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然而,孔子生活的年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甚至由陪臣执国命。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就是为了能够或多或少地改变春秋以来的社会现实。孔子认为专制国家应尽可能地保留从历史上延续下来的礼仪形式,这是天下稳定的根本。各个阶级都应该恪守本分,按照礼制过好自己的政治生活。当时鲁国的季氏违背礼制,孔子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季氏只是鲁国的大夫,却用了周天子的礼仪,严重违背礼制,这在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可见,周礼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孔子认为,礼治主要是统治者的责任,统治者最主要的责任是遵循礼的基本精神治理国家。这就要求统治者自身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对民众起到好的引导作用。如果统治者自身遵循了礼的基本精神,那么民众自然而然的就会恪守本分、各安天命,原来的等级秩序也会恢复,社会也能逐渐稳定。
孔子生活的时代,原来的等级秩序正在被迅速打破。孔子认为,要恢复原有的等级秩序,就需要“正名”,维护天子、诸侯、大夫、士以及庶人这样的等级秩序。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论语·子路》)很明显,孔子提倡的正名举措只是停留在口号上的宣扬,并没有具体的办法改变当时已经被破坏了的等级秩序。
(二)举贤才
学而优则仕,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无不主张由优秀的人才掌握国家的政治权力。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尽可能地选拔优秀的人才治理国家,关于贤才的标准应该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也就是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一技之长。这与柏拉图的哲学治国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实行平均主义政策
子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平均主义的经济政策治理国家的思想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注意到了人民在国家中的力量,他提醒统治者一定要关注人民的切身利益,特别是要满足他们经济上的利益,因此主张均贫富,这样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孔子主张平均主义的目的是为了使民众能够共同富裕,然而,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平均只能是均贫,不可能是均富,在逻辑上共同富裕和共同贫穷也没有任何差别。另外,孔子的平均主义政策,只是在维护统治秩序范围内的平均,并不是所有人的平均。
(四)愚民政策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智力上的差别,他将人分为四个等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雍也》)孔子认为,要想维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必须推行愚民政策。孔子设计的政治统治模式,就是由圣知贤君对于愚昧的民众的政治统治。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并确立了德治思想,建立了基本的逻辑框架。孟、荀在德治思想上的发展和突破基本上是在继承孔子德治思想主体结构前提下的发展。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儒家在百家争鸣过程中虽然也是一大显学流派,但并没有被当时各国的统治者所采纳。这是因为孔子德治思想内在的劝人“克己复礼”的保守性难以适应大变革的社会现实。孔子德治思想提出后的几百年内,一直没有真正被统治者所接受。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同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对先秦的儒家思想进行了调整与重构,提出了“君权天授”和“天谴说”,这一调整使孔子的德治主张更好地适应了统治者谋求社会安定的要求。从董仲舒开始,儒学才开始真正被统治者采纳,儒家思想也成为此后主导中国两千多年的主流思想,深深地融入了中国的国民性中。
(一)崇儒尚德
孔子的德治思想体系是以人的等级差异为逻辑起点的。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原则。君臣指的是国家中的等级关系,父子指的是家庭伦理中的等级关系。在孔子看来,这种在家庭伦理关系的基础上确立的政治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人与人之间这种身份等级的明确划分,是这种社会结构有效运行的保障。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看到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对维护统治的有效性,将儒学也确立为官方哲学。
首先,孔子的德治思想要求统治者自身保持优良的道德品质。在孔子看来,只要统治者自身是个有道德的人,就很容易进行政治统治。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天子受命于天,如果统治者自身失德,一定会受到上天的报复。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统治者时常反思自己的统治策略,能够在畏惧天的情况下有效地进行统治。然而,将人民的命运简单地寄托给一个虚无缥缈的“天”,无异于与虎谋皮。事实上,封建统治者正是利用了儒家的这一“君权天授”的思想,提醒民众要安分守己,即使他们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那也一定是上天的意思。很明显,这有利于封建统治者进行统治,却不利于民众的反抗,中国民众在两千多年儒学思想的熏陶下,成为了地地道道的“顺民”,影响着中国缓慢的民主政治进程。
其次,孔子提倡的德治思想是针对普通民众而言的。仅统治者自身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不足以维持有序的政治统治。统治者还要注意通过宣传和教育引导民众走向道德的良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孔子认为,人性是可以引导的,无所谓善恶。正是因为人性的可引导性,才有实行德治的可能性。并指出,一个人要想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要通过“克己忍让”和“内省修身”。孔子认为,克己忍让是最高尚的道德体现。按照孔子的观点,如果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能不计较个人得失,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就能迎刃而解。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从克己忍让的认识出发,孔子认为,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每个人都应该把他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凡是自己想要获得的利益,应该首先让别人获得;一个人如果想要成为一个拥有高尚品德的人,其重要的途径就是内省修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里仁》)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在道德层面上检讨自己,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孔子所强调的“内省”,实际上就是要人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经常反省自己是否有过失,特别是如果与人发生了矛盾,首先应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即“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如果人们做到这些,就是道德意义上的君子,否则就是道德低下的小人。孔子将克己忍让和内省修身作为实现其德治主张的具体办法,在社会生活层面上,有利于民众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然而,在国家层面上,一味的要求民众克己忍让,就会放纵统治者的贪婪自私的欲望,使老百姓无力保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孔子还否定了刑罚对于政治统治的合理性,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单纯将德治作为实现政治统治的方式,有着极强的理想主义色彩。事实上,历代的统治者也并不是简单的依靠德治进行统治,而是将德治同刑罚相结合,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统治。
(二)治乱循环的怪圈
西周时期,中国就形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的思想。孔子继承了这一思想,极力提倡大一统思想。纵观中国古代社会,王朝之间的更迭频繁,文化的延续性却一直没有中断过。中华文化也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没有间断过的文化,这要得益于儒家文化内在的兼容性。孔子的德治思想,虽然不能完全适应政治统治的要求,但是德治思想内在的要求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特征正是其优越性所在。孔子提倡的德治思想,基于中国特殊的血缘伦理家庭,同时德治思想也有利于血缘伦理家庭的延续,这在农业文明时代,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基础。血缘伦理家庭的存在,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得以存在的保障。总之,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紧密的血缘伦理家庭的家庭模式,为德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反过来,孔子提出的德治思想也有利于血缘伦理家庭模式的维系。
中国得益于农业文明,同样也失于农业文明;中国得益于孔子的德治思想,同样也失于孔子的德治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然而,近几百年的历史表明,中国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逐渐落伍了。前面已经提到过,德治思想有利于血缘伦理家庭的维系,进而有利于封建社会农业的发展,保证了中国能够在农业文明时代里走在时代的前列。然而,到了近代,西方社会取得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上的大进步大变革,中国根深蒂固的德治思想反而成为了阻碍中国进步的思想。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德治思想的政治价值理念与政治安排,是从根本上与现代政治的价值要求相冲突的。最后,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中国经过血与泪的教训后,搭上了时代的末班车,德治思想也完成了维系国家统治的历史任务,中国开始了全新的政治文明的新模式。
孔子的德治思想虽然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政治生态,但德治思想作为一种文化有利于人们在社会层面上完善自身,成为一个有道德的君子。这既有利于人和人之间在交往中有一个良好的关系,也有利于国家建设和谐社会。如果想真正的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可能唯一的道路就是将“德治”同“法治”相结合。实行德治可以激发人性中善的一面,实行法治可以遏制人性中恶的一面。唯有如此,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美好,国家才能更加繁荣富强。
[1]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刘泽华,葛荃.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3]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维[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4]吴晓蓉.法治与德治:两种规范之治的差异与契合[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10).
[5]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6]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7]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8]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9]黄卫东.儒家官德思想启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7).
[10]卢梭.忏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责任编辑:赵 岸
Confucian Ideas of Rule of Virtue
XIA Wen-qia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Confucius,father of Confucian school,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Chinese history. Confucius advocates rule of virtue politically — “ruling with virtue is like the Big Dipper that is supported by stars”. Confucian rule of virtue idea starts the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of Chinese politics. By analyzing this theory,it attempts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thinking root of Chinese ethos and the political mentality in nationality.
Confucius;rule of virtue;Confucian
2016-05-03
夏文强(1990-),男,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外政治制度研究。
1004—5856(2017)01—0009—04
B222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