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 于丽卫
[提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明确了三地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然而在三地协同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障碍。为此,从构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摆正政府和市场关系等方面给出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协同;协同创新;城市群
基金项目: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0160402209)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16日
产业对一个区域的发展而言非常重要,发展较好的区域同样离不开好的产业和产业结构,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相互依存。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产业协同的重要性已经显现出来,京津冀区域内产业结构相似、产业前后向联系小、恶性竞争等现象长期存在,原因在于三地之间的产业缺乏协同发展。如何促进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提升该区域产业竞争力,成为京津冀地区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分析
北京三大产业构成呈现“三二一”结构模式,2015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79.7%、第二产业占比为19.7%、第一产业占比为0.6%;天津三大产业结构逐渐趋向“三二一”结构模式,2015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2%、第二产业占比为46.7%、第一产业占比为1.3%;河北三大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结构模式,2015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8.3%、第三产业占比为40.2%、第一产业占比为11.5%。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经呈现出后工业化时代的特征,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天津处在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差异不大,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正努力朝现代服务业发展;河北省处在工业化中期,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最大,目前仍以工业为重心,第三产业发展相比京津两地明显落后,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图1)
从产业联系方面来看,北京和河北的产业具有互补性,天津和河北的产业雷同,以产业相似度为例来看,评价标准为0.85,高于0.85,产业相似,低于0.85,产业具有差异。北京和天津的产业相似度为0.86,产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北京和河北的产业相似度为0.76,说明北京和河北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别较大,北京80%的产业为第三产业,而河北以第二产业为主,天津和河北产业相似度为0.98,说明天津和河北产业雷同。
二、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障碍
(一)区域内城市化建设水平较低。随着京津冀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推进,京津冀三地各自的发展重点越来越明确,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遇到了一个明显的障碍,即城市化。城市化的发展需要产业的支撑,需要好的产业结构作为发展基础。产业发展目标和城市发展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目前,全球城市区域有44个,这些全球城市区域占到了全球经济总量的65%,部分核心区域主宰着全球的高级服务业、高端制造业。未来京津冀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建立北京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然而在京津冀区域内还存在大量未实现城市化的区域,那么加快城市化建设对该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尤为重要。
(二)协同创新动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京津冀科技资源丰富,尤其是北京拥有全国1/4的国家级重点高校、1/3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的院士,创新潜力巨大。而天津、河北地区的科技资源相比较北京而言明显缺乏。协同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在于协同创新驱动,而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京津冀区域经济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均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足、市场空间较小、研发能力不足,这些问题的改善都需依赖协同创新能力。地理区域和历史原因使三地创新资源分布不均,人才、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难以有效流动。长期以来该地区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企业,只有通过区域协同创新,才能突破区域创新不足的瓶颈。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有较好的协同创新网络,山东半岛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也都在尝试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
(三)市场活力不足,政府干预过多。京津冀地区产业经济并非是市场经济的结果。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最初的作坊形式使得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合理存在,形成健康的价格机制,市场主体对市场反应灵敏,而且该地区企业众多、规模小,政府较难把控,市场调控的地位明显。京津冀地区以钢铁、石化、建材等大型企业为主,垄断的行业更易受政府影响。以河北省为例,河北地区产能过剩,但是政府仍然要求企业扩大产能,长期的“政府+企业”发展模式使得该地区产业雷同、产能过剩,缺乏市场活力。
三、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建议
(一)明确城市与产业的关系,构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世界上的城市区域主宰着世界经济。例如,美国的波士华地区、北美的五大湖区域、欧洲的西北部、英国的东南部、日本的太平洋沿岸,这些核心区域主宰着全球的高级服务业、高端制造业。我们要建立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三地分工协作,北京是城市群的领头羊,是研发和设计基地,天津是研发和设计成果的转化基地,将研发成果推入市场,河北作为研发成果的生产和应用基地,推动整个区域的产业运行,最终在京津冀城市群内形成研发、设计——转化——生产这一完整的产业链。
(二)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建立世界级创新中心。发达国家强调突破行业、地区界限,构建区域性产业协同创新网络,以最大限度来实现创新要素的整合。美国硅谷、波士顿成功的关键在于这两个区域内的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形成了协同创新网络。实现京津冀产业协同,需要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创新体系由两部分构成,创新要素和创新环境,一方面有效整合京津冀地区的创新要素,各类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科技中介等都要纳入到创新体系;另一方面构建创新环境,包括鼓励创新的文化、鼓励创新的政策、推动技术改革浪潮等。各项创新要素在创新环境中进行知识、技术、成果等交换和交流,形成开放的创新体系,最终将京津冀打造成为世界级创新中心和世界级产业协同创新体。
(三)摆正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形成健康的市场机制。产业发展是有经济规律的,产业会向适合它的地方发展,企业或项目的入驻,会综合考虑人才、环境、资源、人文、公共服务、交通等方面的优势。产业发展应该主要依靠市场来调节,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同,资源禀赋发挥的作用不同,按照市场规律,由企业选择适合的地方组织生产。政府要更好地适应市场规律,提供较好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法律法规等外部环境,使这些产业能够更好地组织生产。政府可以适度调控,纠正市场经济下企业追求利益造成的产业失衡;协同不同区域之间的利益之争、空间布局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引导产业升级,加快创新孵化器的构建,加强政企间的沟通,顺应市场和企业的发展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雪芹,张贵.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路径与策略[J].中国流通经济,2015.9.
[2]孙虎,乔标.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5.7.
[3]吕拉昌.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产业结构现状.chanye.focus.cn.
[4]石林.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与协同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