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特警狙击手成材六大技巧

2017-03-11 13:32陈华
轻兵器 2017年4期
关键词:米袋特警狙击手

本文作者之一陈华,作为国内资深的特警狙击教官,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狙击手成材的六大技巧——

狙击手是一个十分专业的职位,需经大量训练、实践磨砺方能成材。本文在此从狙击手日常训练到执行任务,乃至完成任务后的调整,总结出狙击手成材的六大技巧。

技巧之一:

狙击手应亲手打出

近距离射表,这是

完美完成任务的重要保障

图a可见,某枪在距离100m时,瞄准点与弹着点重合,在100m外,弹道曲线低于瞄准线;图b则在100m外,弹道曲线高于瞄准线。这样的情况,执行任务就可能导致枪弹没有打中歹徒的脑袋而是打中人质。因此,狙击手在平时训练中要打出详细的射表,以做到百发百中

狙击手在平时训练中一定要亲手在不同距离、不同俯仰角上的射击情况一枪一枪地打出来,没有打出过这种射表,就难以胜任公安特警的狙击任务。假如没有射表,公安特警狙击手执行任务时,要么弹着点会低于瞄准点,要么高于瞄准点,这样在瞄准歹徒的情况下就极可能击中人质。因此狙击手必须清楚知道在不同距离上,瞄准点与弹着点的高度差。实战中,就发生过瞄准点与弹着点偏差而导致误伤人质的事件。

这里特别提示的是,公安特警狙击手实际执行任务的射击距离往往不超过100m,训练中,最好把100m内的射表深记在脑海里。

技巧之二:

易被忽略、却在需要时起到出奇效果的辅助器材

狙击手执行任务,肯定不是只带上枪和弹就足够,还有许多辅助器材能帮助其完美地完成任务。

测距仪、测风仪是重要的辅助器材,配合射表使用。另外,还有射击手套、带通讯功能的降噪耳机、背囊水袋等种种器材,大家都明白这些辅助器材的作用。不过,还有一些器材,不是每一次任务都用得上,但可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辅助器材,满足实战需要。比如笔者每次出动都会带上的辅助器材还包括:两个带云台的三脚架、四种规格米袋、一条两端带有双面魔术贴的尼龙带、一把玻璃切割刀、一套便服、一张马扎等等。

首先,三脚架和米袋都是用来托架狙击步枪的,这一点读者都能理解。在公安特警狙击手的实战当中其实是很少用到两脚架的,而米袋的稳定效果则是最好的,尤其是使用85式或88式狙击步枪时,米袋对提高这两种武器的射击精度帮助很大。国内狙击专家王宝来教授发明的“米袋技术”就是一种精确射击技术。米袋并非普通读者想像中的“仅仅是依托物”而矣,其主要功能是提高射击精度。至于要带上不同规格的米袋,则是为了应对不同的战术动作需要。

三脚架对狙击步枪的稳定作用比两脚架更好

但米袋一般是依托在高出地面的地形地物上,如果现场没有合适架枪的地形地物时,就可以利用三脚架。

至于两端带有双面魔术贴的尼龙带,则是笔者自己的一个“小手工”,它可以把狙击步枪稳定地固定在灯柱、电线杆、树干之类的柱形物体上。有时候,狙击手选择的狙击位置、角度非常完美,但却没有架枪的平台,但如果恰好现场有一些稳固的柱形物,便可以利用这种魔术贴尼龙带来稳定枪支了。

玻璃切割刀用于在玻璃窗上切割出一个孔,作为枪弹出孔。当选定的狙击位置恰好是玻璃(窗)后面时,狙击手就要在玻璃(窗)上先切割出一个小孔,供射击时枪弹通过。

看到“马扎”二字,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搞笑。但笔者曾经有一次实战经历,在到达一个角度和距离都最佳的狙击位置后,却发现狙击步枪只能架在一个公共垃圾箱上,但那个高度只能用半蹲或单膝跪的姿势才能据枪。但这样的姿势维持十几分钟就受不了,双腿开始发抖。这时,幸好有另一名队员用他的一条腿顶着笔者的臀部,立刻有“踏实”的感觉。从此以后,笔者就预备了一张马扎,每次出动时都会带上,必要时有奇效。

至于便服,自然是伪装时需要的,不再多说。

所有这些辅助器材最好是平时就预先备好,放在背囊里。当紧急出动时拿上背囊就走。这些辅助器材其实不一定每次任务都用得上,但由于其轻便,最好随时带上。当现场环境真的需要而却偏偏没有带在身边时,就会影响狙击水平的发挥。

技巧之三:

制定狙擊方案要多方考虑

并推出多套预案

狙击小组在制定狙击方案时,需要考虑选位和伪装,及与其他警种的沟通,通常需要制定几套方案供现场指挥选择,以保障成功处置。如果处置方案不完善、考虑得不周到,往往会说服不了领导,使领导迟迟不能果断处置,导致延误战机,失去最有利的处置时机,当到了人质安全最危急的时刻,即使射击不利也不得不紧急开枪,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任务失败。曾经发生过的一些狙击失败案例中,大多与预案不完善有关。

如图所见,当狙击手在瞄准目标眉心位置时,则可能击中嘴巴和鼻子。如果稍微向下偏一点,甚至可能击中人质。可见详细的射表对于狙击手的重要性

另外,在制定狙击方案时要考虑可能的情况变化、环境转换。在国内曾有一起儿童劫持案,案发时是在马路边,当特警到达现场后不久,歹徒要求提供一辆汽车去市政府提请诉求。当时决定由警员假扮司机开车来接载歹徒。而该起事情最终处置是在一个商场内寻到合适机会,从而成功地解救人质。这起案件从头到尾,先后经历了歹徒劫持人质处于开放的公共场所、移动中的交通工具、密闭的建筑物内三种情境。因此,特警狙击手在制定狙击方案时,不能光考虑眼前情形,要有多套处置预案。例如第一现场发生在公共场所,预案中要同时考虑室内解决的可能;若第一现场发生在交通工具中,预案中也要考虑在开放场地射击的可能。

而多套预案的建立基础,则是需要依靠平时的实战训练。因此公安特警狙击手不能只在靶场训练,应模拟不同场景、不同案例进行训练以验证狙击战术的效果。只有经过这样贴近实战的训练,狙击手才有信心应对复杂多变的实战情形。

技巧之四:

狙击失败后的狙击补救

“狙击补救”并非人们想像中的“补一枪”。

狙击补救措施通常应该在制定方案的时候就要考虑,作为一旦狙击失败时的应急预案。但在狙击手就位后,往往需要根据观察到的新情况而调整。狙击补救往往需要与其他狙击小组协同,突击小组也同时应变,如在狙击手开枪后立即冲上去制服。国内外都发生过犯罪嫌疑人被警方射击命中后,仍在向人质施暴的案例。如果突击小组事先接近目标,并随时准备在狙击手开枪的同时冲上去作相应的配合处置,那么人质的生命安全会更有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狙击手极有信心向目标打出足以致命的一枪,也仍然需要有狙击补救措施,并且狙击补救措施是需要各小组之间事先沟通好,严密配合行动。

技巧之五:

处置期间应围蔽新闻媒体

的现场直播

从狙击行动开始前到行动结束时,应尽量避免新闻媒体的插手,尤其是要围蔽新闻媒体进行现场直播。这样做可以避免新闻媒体对狙击手造成干扰,也可防止对歹徒造成信息透明。在国外,有两起由于新闻媒体直播而导致营救人质失败的典型案例。一起是1972年德国幕尼黑奥运会上的人质劫持事件,另一起是2010年发生在菲律宾的香港旅游大巴人质劫持事件。前者是由于恐怖分子在电视直播上发现特警队员正伪装成运动员潜入奥运村而导致第一次营救中止,后者是由于劫持者在电视直播上得知政府与其家人谈判条件没达成,而开始伤害人质。

在互联网发达的年代,现场直播已经不限于电视这个媒体,还有网络直播现场。假如歹徒通过手机看到特警队员在现场的布置,就会对警方的营救进行针对性的防御。所以在事件得到解决之前,公安机关应封锁现场,尤其注意避免媒体现场直播公安特警的处置过程。

技巧之六:

要注意对狙击手进行心理疏导

由于公安特警狙击手的任务并非是在你死我活的战争形态中执行的,而是在日常生活状态中执行,因此有一些公安特警狙击手在任务后可能会出现心理阴影。

目前国内大部分公安部门对于狙击手在任务后的心理调节是没有针对性的疏导方法的,许多地方狙击手在完成任务后,领导往往只是给放几天假,让狙击手自己去调整心态。但这种独自调整心态的效果并不好,往往狙击手不能自己消除心理阴影,因而导致出现“一次性狙击手”的现象——即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训练出来的狙击手,只成功执行过一次任务,就再也无法担负起狙击任务了。

狙击手在行动中是通过瞄准镜长时间地瞄准、锁定歹徒,并高度精神集中地观察歹徒的状态,在此期间他会注意到歹徒的各种表情变化,这会使得狙击手难以对歹徒进行“物化”。与战争状态中的军事狙击手不一样,通常公安特警狙擊手在开枪的时候,歹徒本身对狙击手并不构成生命威胁,公安特警狙击手与歹徒之间没有直接的仇恨。而在开枪后,枪弹创伤歹徒的一瞬间画面也会通过瞄准镜传递到狙击手的眼中,这个场面会一直深深地刻印在狙击手的脑海里,并且不时“闪现”在他的眼前。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由于他扣下扳机而消失,这种杀生的感觉并非人人都能承受。许多冷静自信的狙击手在第一次实战开枪之前,都是坚信自己能面对一切的,然而当亲自射击歹徒时,这种感觉 完全不同了。这样的记忆和感受是不可能通过放几天假去旅游一下就能从心里抹掉的,只能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去消除影响。在国外,警察开枪打死歹徒后,通常都会要求他们与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或神职人员沟通,来调整心理。

总之,对执行过实战任务后的狙击手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干预,是个不容忽视的工作。

培养造就狙击手,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体系,不仅要注意实际训练,也要重视完成任务“那一枪”后的心理调整,使其重整待发,在狙击手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编辑/郑双雁

猜你喜欢
米袋特警狙击手
特警在身边 安全进校园
“95后”特警的用情守护
高原特警之歌
妙手扎米袋
拆米袋有机关
目标:成为狙击手
美军狙击手如何训练?
如何成为狙击手
苗苗的缺点
米袋在颈椎骨折术后固定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