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成书的历史背景探析

2017-03-10 09:35:59杜毓婕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曹雪芹红楼梦

杜毓婕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7)

《红楼梦》成书的历史背景探析

杜毓婕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7)

我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巅峰——《红楼梦》,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孕育出来,成为中国审美文化的精粹结晶体。在探寻这部巨著成书的历史背景中,从政治背景、经济发展、时代思想和文艺大成四个方面,去挖掘《红楼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红楼梦;历史背景;红学

在浩瀚如林的红学研究中,《红楼梦》博采一千多年来中国文艺之众长。既有《诗经》中民族“集体无意识”状态的心灵抒写,又有《楚辞》中“九死其尤未悔”的真情讴歌;既有汉赋“文藻华丽”的宇宙洋洋大观,又有唐诗中山川壮丽的家国情怀;既有宋词绵密清雅的韵致,又有元曲通俗易懂的真切。

曹雪芹用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记录了封建制度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的历史印记。在《红楼梦》中展示的审美世界里,能够入微地感受到封建社会走向末世的历史趋势。更为重要的是,《红楼梦》中的历史是一种以感性形式表现出来的历史,举重若轻地让我们具有了深重的“历史感”。

《红楼梦》的成书时代在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红楼梦》的出现,与那个时代环境息息相关。书中,诗词曲赋无一不精,几乎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显然与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红楼梦》的政治背景

《红楼梦》成书大约于清代康熙、乾隆两朝,这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形势的需要。

随着晚明资本主义萌芽的逐渐成长,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与思想文化,都显得越来越失去了活力。尽管清初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依靠自己过人的才华与苦心经营,使封建社会回光返照,再度攀上高峰。但也不能从根本上使封建体制再现生机。

清初封建帝王权力的不断扩大,一方面固然能够加强统治,确保清朝江山的稳固。但是另一方面,它带来很多弊端。

首先是一人独裁,权力过度集中于皇帝一人,朝廷大小官员依赖性太强,一切由皇帝做主,而皇帝却不是万能的。清王朝是由满族统治,是以少数人统治多数人,以文明较为落后的民族统治占大多数的文明先进的民族,这会使政治文化处在一种中间状态。再加上民族之间的固有矛盾和不信任,所以很多大臣尤其是汉大臣最主要的目的是保住官位,而不是有所作为。政治上的保守倾向极为严重,大臣们因循守旧之风盛行。

其次,皇权的过度集中,也使帝位的争夺变得极其残酷。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势与富贵,大臣们不但与同僚结党,而且在皇位继承人尚未明朗的时候,内外勾结,相互利用,这一特点在康熙晚年表现得特别明显。雍正即位后,更是大肆杀戮政敌。曹雪芹家族的被抄,就是在帝位问题上受到了牵连,曹家的没落与皇权的更迭直接相关。

第三,闭关锁国情况严重,即使是康乾盛世,朝廷也实施较为严厉的海禁措施。这使得与当时文学艺术正在蓬勃发展的欧洲缺乏交流,几乎无法吸收西方文学的理性思维。

第四,这一时期的文字狱盛行,思想禁锢相当严重。明代虽然也有文字狱,但发生的次数少,涉及的面也较窄。而清代的文字狱不仅频繁,而且往往波及无辜。究其原因,满族入关,其在人数上属于少数,在文化上远远落后于中原文明,因此导致了他们一方面在政治上、种族上的强烈的优越感;另一方面,在文化上又有自卑感。正是由于这种心理,使满族统治者一方面试图通过科举制度笼络汉族知识分子,驱使汉族文人为其所用;另一方面则想方设法打击汉人的民族自尊心与文化优越感。

另外,清朝的官制有世袭罔替不减等和降袭两种情况。比如在《红楼梦》中北静王世袭的仍是王爵,而贾代化为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有爵有职),贾珍为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有爵无职),此应属于降袭的情况。[1]

这种世袭制由家到国的普遍影响力,导致亲族间内耗不断,家人之间争权夺利,尔虞我诈,为身份地位进行残酷无情的斗争。譬如在贾府之中,贾赦与贾政貌合神离,贾宝玉与贾环之间充满了矛盾纠葛。另一方面,世袭制加剧了贵族在特权环境下的嚣张跋扈、放纵无度。贾府子弟从贾珍到贾琏、贾蓉、薛蟠等兄弟子侄,整日不学无术、声色犬马、放浪形骸的生活情状,便是清朝世袭制的真实写照。

二、《红楼梦》时期的经济发展

清初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不但直接带来了城市的繁荣,而且为了满足市民的种种需要,城市文化娱乐场所日益增多,酒馆、茶楼、妓院的生意日益兴隆,城市经济迅猛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对社会风气、道德观念、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但是,清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实际受益者却不是创造这些财富的劳动者。可以说,清代经济繁荣处于顶峰的时候,也正是社会生活水平贫富差距最大的时候。

《红楼梦》第十六回中赵嬷嬷对贾蓉、王熙凤感慨道:“嗳呦呦,那可是千载希逢的!那时候……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填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

明清时期礼仪之繁琐可谓达到了封建时代的顶峰,封建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各种礼节有:宾仪、吉仪、嘉仪、凶仪四章。宾仪是针对日常社会交往而言的,所以它的内容最为繁琐。吉仪包括祭先、祭旁亲、祭五祀、祷水旱4条。嘉仪包括婚、冠2条。凶仪包括吊哭、居丧2条等。[2]

这段迎接贾元春省亲的对话,映射着康熙六次南巡,四次在南京住于织造署。为了接待康熙皇帝,曹寅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巨额亏空。而这个亏空,康熙心知肚明,所以特地让曹寅与同样承担了接待任务的苏州织造李煦轮流担任两淮盐政。

第十六回赵嬷嬷讲完之后,王熙凤觉得奇怪,江南甄家何以有那么多钱,能够接待皇上四次。赵嬷嬷说:“告诉奶奶一句话,也不过是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谁家有那些钱买这个虚热闹去?”

皇帝的钱又是从哪里来的?说到底,这样的巨额负担,最终还是落在了老百姓的头上。康熙之所以不让曹家以外的人染指江宁织造这个位置,就是因为一旦查账,那将造成不可估量的丑闻。所以,这团火要一直让曹家包着,直到熄灭。这样的皇帝,这样的大臣,这样的时代,怎么能够真正地达到盛世呢?

再说贾府平日里吃饭,因为人多,一般是各房在各房里吃。贾母的日常膳食是由专门的大厨房负责料理的,不作预算,吃什么吃多少,没有任何的限制和规定。贾母的饭菜是“把天下所有的菜蔬用水牌写了,天天转着吃”,可见她日常的饮食是何等的精挑细选!贾母吃的“牛乳蒸羊羔”,精选的是“没见天日的东西”,是在母胎里没出世的羊羔。[3]

又如在第四十一回中,刘姥姥与贾母一道用饭,薛姨妈让王熙凤给刘姥姥布菜,就吃到了“茄鲞”。凤姐还给刘姥姥介绍了这道菜的做法:

凤姐儿笑道,“把才摘下来的茄子把皮去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配他,怪道这个味!”

清代的皇室贵族、城市市民日常食制是一日两餐,而农民因繁重的体力劳动需吃三餐。但在巨大的贫富差距之下,贵族阶级所食用的膳食是普通农民远远不能企及的精致和考究。在清初经济发展的推动之下,这种贫富差距在饮食上突出得越发明显,真可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三、《红楼梦》的时代思想

明代中后期开始,由阳明心学思潮而掀起了一场狂飙突进的思想解放运动,轰轰烈烈,影响巨大,对人性自由的渴望,对物质欲望的肯定,使人们痛快淋漓地感受了一次精神洗礼。

到了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在思想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显然与他们适应了时代的呼唤与期待有关。在当时社会,对物质财富,对人的自然欲望的追求成为合理、正当的要求,甚至是思想进步、解放的标志。

《红楼梦》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产生的。一方面,作者曹雪芹对明末以来的男女真情、个性自由等传统命题作了全新的探索,高举思想解放的大旗,歌颂男女发乎自然的真情,继承并发展了《西厢记》《牡丹亭》等文学作品中的斗争精神,对传统儒学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作了激烈的批判;但是另一方面,曹雪芹又对过于重视物质利益,导致物欲横流的时代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指责。

《红楼梦》深刻、全面、生动地展现了一幅正统思想的维护者与离经叛道者之间礼教与反礼教思想的逐层深入、越演越烈的动态冲突画面,淋漓尽致地控诉了“礼教吃人”的残酷罪行。[4]

《红楼梦》的一个思想重点,是全面地反映和揭露了当时那个资本主义思想萌芽的转折时代,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思想文化的质变。如第七十三回里写道:“更有时文八股一道,因平素深恶,说这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贤之奥,不过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第八十二回:“更可笑的,是八股文章,拿他诓功名,混饭吃,也罢了,还要说‘代圣贤立言!’”借贾宝玉之口,痛快淋漓地对神圣不可侵犯的儒家经典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在平等思想上,贾宝玉与李贽有着相同的观点。李贽承认,妇女在男权社会的压迫性系统中,客观上是受到限制的。但同时,他也指出,不能因此歧视妇女,说妇女天生就是“短见者”。

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便写道:“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第十三回:“金紫万千水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

李贽所向往的理想人格是保持纯真天性的,不受社会污染、戕害的品格,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童心说”。贾宝玉也认为,未出嫁的女子之所以清澈纯净,就是因为“童心”尚未丧失。而已婚妇女深受封建礼教毒害,丧失了“童心”,因此“浊臭不堪”。

如第五十九回:“女儿未出嫁时是颗无价的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了,竟是鱼眼睛了。”

贾宝玉所提倡的人格的独立和自由,反对礼教和理学教条对人的禁锢,启发人们从封建正统文化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

四、《红楼梦》的文艺大成

《红楼梦》这样的杰作,它不可能孤立地产生,在清代文学总体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它脱颖而出,因此显得更高大。

清初,无论是传统的雅文学,如诗、词、散文、骈文,还是元明以来新兴的市民阶级通俗文学,如小说、戏曲,几乎所有的文学艺术形式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红楼梦》又是通俗小说的最高成就的代表作,这与这一时期各种文学形式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大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时代给予文学营养,曹雪芹是很难达到这一高度与水平的。

清初的词成就也很高,远远超过了元明,是继宋词之后的又一次勃兴。代表人物有阳羡词派的陈维崧,浙西词派的朱彝尊以及满族词人纳兰性德。纳兰性德与曹寅关系密切,而他的词风,更接近于南唐后主李煜。清初整体的词作,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清初的诗歌潮流中,曹雪芹的家族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特别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以自己的官场地位和诗歌才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清初诗歌的发展。曹寅的诗是接近或者说有意学习盛唐的,他主持编过《全唐诗》,深受康熙欣赏。

至于曹雪芹本人,则可能更倾向于魏晋六朝,有人曾把他比喻成曹植,他的朋友则把他比作李贺。在他去世后,朋友写诗纪念他称:“牛鬼遗文悲李贺”。从红楼梦诗词来看,这些评价都有一定的道理。

如《红楼梦》中有名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贾宝玉与林黛玉就生命问题坦诚交流,互诉衷肠,落花的命运与少女的命运融为一体。这些都是通过曹雪芹高妙的诗词体现给读者的。

五、结语

《红楼梦》是对清代初期、中期社会全景式的反映,不但在文学上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对中国社会、中国人的思想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我们研究它成书的历史背景非常有必要。

曹雪芹所处的时期,康乾盛世已经到了转折的关头,堪称是强弩之末,逐渐露出走下坡路的迹象。正如那句话所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是曹雪芹生活时代最好的写照。

曹雪芹以《红楼梦》这样一部爱情、家族、社会的悲剧史,再现了末世最后的欢愉,为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盛世高峰,谱出一曲哀切动人的挽歌。

[1]曲广娣.《红楼梦》与清代官制[J].汕头大学学报,2015,(6).

[2]方钰,孙华莹.浅析宋明时期乡约的发展及功能发挥[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7).

[3]金兰.《红楼梦》饮食文化研究[D].江南大学,2009.

[4]高卓群.《红楼梦》礼教与反礼教思想冲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

责任编辑:张 庆

Historical Background for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DU Yu-jie

(Qingha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Xining 810007,China)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s a peak of Chinese classic literature,which was nurtured in a certain historical environment and became an essence of Chinese aesthetic culture.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is great novel is investigated from four aspects:political background,economic development,era thought,and artistic achievement. The historical necessity and profound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 are researched in terms of the formation of this great work.

“A Dream of Red Mansions”;historical background;hongloumeng scholarship

2016-05-31

杜毓婕(1992-),女,太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

1004—5856(2017)02—0067—04

I207.411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2.017

猜你喜欢
曹雪芹红楼梦
《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18
曹雪芹与史铁生的生命哲学比较
红楼梦学刊(2020年4期)2020-11-20 05:52:42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红楼梦学刊(2020年4期)2020-11-20 05:52:38
从《红楼梦》看养生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32
曹雪芹著《红楼》医药百科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红楼梦学刊(2020年3期)2020-02-06 06:16:54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红楼梦学刊(2020年3期)2020-02-06 06:15:50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红楼梦学刊(2018年5期)2018-11-23 06:27:52
别样解读《红楼梦》
海峡姐妹(2018年5期)2018-05-14 07: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