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荟萃 文采斐然
——《漓水长清》漫评

2017-03-10 13:44黄绍清
贺州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黄绍清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佳作荟萃 文采斐然
——《漓水长清》漫评

黄绍清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漓水长清》是一部巨型的诗文集,厚重的文本思想内容精深,感情色彩纷呈,形式多种多样,辞采充盈诗意。在多种类别的作品中,尤以散文随笔、报告文学、诗词歌赋引人入胜,语言的狂喜氤氲着浓郁的审美意蕴,令人爱不忍释。作品的构思艺术和写作技巧给人诸多启迪。

《漓水长清》;散文感觉;诗情抒写;审美享受;学术个性

邓咏君担纲主编的《漓水长清》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63级学子为纪念大学本科毕业50周年编著的巨型诗文集,是他们继出版《独秀年华》之后又编著出版的“续集”。半个多世纪前,当他们迈开青春的脚步走进叠彩山南麓桃李芬芳的校园时,我有幸担任过他们一年的《写作》课教学的工作,与他们在叠彩楼上互教共学,分享诗文美味,不亦乐乎。当年,他们朝气蓬勃,青春焕发,勤奋好学,喜欢舞文弄墨的雏雅形象在我脑海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所以,今天赏读到他们文笔老练的作品时感到格外欣喜。

半个多世纪的积累沉淀,从数以千万计的文字表述中,进行万里挑一的精选,精益求精的修饰,收入诗文集的众多作品,内容丰富厚重,感情色彩纷呈,形式多种多样,辞采充满诗意,令人赏心悦目。笔者在赏读文集的过程中,脑海里不时闪现着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罗兰·巴尔特的奇言妙语:“写作是语言的各种狂喜的科学。”①还想起一位教授在论述罗兰·巴尔特的写作理论及文学观时所作的一个“睿断”:“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审美享受。”②通读诗文集的篇章,我还深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狂喜”的氛围和“审美享受”的熏陶。我想,文本中的所有作者一定都有了“狂喜”的冲动和“审美”的渴望,有了不吐不快的感受,才把它倾注于笔端,登上各种报端刊头,赢得读者的青睐喜爱,获得各种荣誉奖项③,在社会上产生相当广泛的影响。

综观诗文集中作品的样式,厚重的文本大致分为四大类别,即散文随笔,诗词歌赋,报告文学,学术论文等。除戏剧外,其它样式都有了。可谓品种多样,琳琅满目,佳作荟萃,文采斐然。

散文随笔占了最大的篇幅,是诗文集中最耀眼的亮点,八十多篇各具特色的长篇短文,不管写怎样的题材,都是作者自己所目睹耳闻,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有深切的感受,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自然流畅,像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都是灵感火花的绽放,感情炽热,思想真诚,像一面面心灵的反光镜,艺术地展现了散落在地的生活碎片所缀成的缤纷靓丽的人生画面,显示了一个特殊群体的丰富多彩的人生风景线;令人悦目娱心,爱不忍释。

散文写作的成败,最重要的是“感觉”。做生活的有心人,“感觉”就无处不在。诗文集开卷之作是王东航的《神异之夜》,题材是“过去式”的,事隔33年才行诸成文,所叙的是33年前巨星陨落与白尾狐啼叫“巧合”之事,以真诚的笔触把读者带进了一个类似神话色彩的境界,文字平实里藏有机巧,语言机巧中透出诡谲;奥妙之致,令人深思。作者因“神奇之事难以忘怀”的“感觉”,历经数十年后诉之读者,依然让读者感到耳目一新。韦竞芳长年旅居京城,但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情有独钟,念念不忘。她在《酷夏》田园》最美的阿莲嫁人了》等篇中,所叙述的故事,有一种始终挥之不去的情丝“牵挂”着日夜神往的“乡愁”,读之让人产生贴心的认同感和亲近感。且看柳江纪事之一的《田园》末段的精彩文字:

我再也没有久居田园的份了。而阳台上八九盆花木,窗台上一两缸游鱼,便丝丝拉拉地挽回儿时的记忆——尽管境地颇远,似有牵强。繁忙与寂寞成双地“慰问”我的时候,阳台的半角绿、一缕香、几点红,便是那菜园;鱼缸油绿澄清的水里代代延续的活泼的“黑玛丽”,便是蕹菜田里的青蛙。在喷洒的水雾下,绿叶颤动着水光,滚落着珍珠,那便是祖母的“圆荷”;落珠的滴滴嗒嗒,是母亲吟唱的《雨打芭蕉》;晨光与晚霞给花木的渲染是父亲的“地球会转动”的启蒙……

时空交错,情境融汇,念想淋漓尽致,诉说荡气回肠;乡愁无边无涯,眷恋且思且唱;苦涩中有欢乐,平实中寓浪漫,简捷中含温馨,别具“自我”的艺术风致。

邓向农的“散文感觉”相当独特。他已出版了洋洋洒洒的近45万字的散文自选集《海云边月》,而收入诗文集中的《青青海榄林》是发表在国家一级刊物《散文》上的一篇佳作。此文不仅以抒情见长,而且以哲思深邃取胜。

这些小生命真不简单,生在苦水里,风浪中孕育、萌发、成长!而且一生一世,任凭风吹浪打,不弯腰,不折节,枝不败,叶不衰,常青的生命之树始终扎根故土,忠实地守卫在海堤之外,抵挡着一天一次的潮水的袭击。

简明的文字,朴素的笔调,背靠“真实”场景的抒写都让人动容深思,乃是因为其语言充满了弹性和张力。这些句子,“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透过时代风风雨雨的帷幕,我们看到了经过多年情思浸泡过的沧桑岁月的痕迹,字里行间浓缩了多少人生况味,“微言”中深藏着“大义”。

何培嵩以创作报告文学著称,报告文学著作等身,于他而言,如果说报告文学是一群端庄富丽的大家闺秀,那么《访台札记》便是一颗玲珑剔透的小家碧玉。这篇散文叙写了他到台湾参加“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成立十八周年会庆”的感受与心得,摄取了活动中的两个横截面粗笔勾画,选材极为简约精当。散文的独到之处是他看到了“美之极致”的东西:

然而,倘若仅仅把花看作是花是浅表和浮泛。花,不仅只是花;花艺,亦不仅只是花艺。花中,花外,有太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花是诗、禅、佛、道、画、书;花是思想,是哲学;花是路、桥、河、海;花是所有一切美的荟萃和精彩……

行文至此,戛然而止。花是花,耐人寻味;花非花,令人陶醉。言外有何深意,读者尽可揣度!花为媒,思想哲学齐融汇,路桥河海乡愁泪,海台两岸都是兄弟和姐妹。散文写得随意自然,风趣诙谐,哲思隽永给人启迪,肺腑话语给人智慧。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说:“想像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像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④何培嵩这里的想像艺术不仅有深度,而且有广度和力度,其思想意蕴大大超越文本本身的“自我”诠释。

散文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文本,散文中的“我”随时可见。“我”到底想告诉这个世界什么东西,“我”尽可以把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诉诸笔端,而“过去”往往成为“我”首选的题材。林梦云的“散文小萃”就是这种情真意切,风趣幽默的美文。《伐薪烧炭》写的是当年中学生卷入“大办钢铁”狂潮的一段生活经历:爬云贵高原余脉伐薪烧炭的种种遭遇、见闻,令人啼笑皆非。那“蚂蚁啃骨头”砍光一山树和横七竖八躺在山腰的情景,那摧枯拉朽,地动山摇滚木头的场景,那干脆“火攻”逼三五人合抱也抱不拢的古树轰然倒地的惨剧……令过来人记忆犹新而又痛楚不已。文章还插入了辛辣幽默的一笔:“猴子见了,也在林间跳来窜去,抓抓屁股,挤眉弄眼,发出吱吱怪叫。是欢呼,还是抗议,人们谁能知道?”轻描淡写的一笔,无疑增添了不少散文的审美愉悦性。文学是人学。散文作为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怎样把“人”写好写活是永远值得重视的重要课题。入选本集子的不少优秀篇什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范例。邓向农的《校长滋味》和《特级教师,真要有一点“特”》不是一般的散文,而是用鲁迅杂文笔法抒写的奇文。“在小地方当个小小的校长,用功,努力,开拓,进取,没功劳,有苦劳,很忙,很累。回头看看自己的脚印,心头别有一番滋味,是苦,是甜,是涩,是热,是凉,说不清呵!”倾吐心声,自我剖白。它摒弃了纯情散文着意强调的辞采氤氲着的诗性,而更着力地表达内心感受的理性意识。“特级教师”的“特”何在?“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这就是答案。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坚守崇高的师德谈何容易。面对“小市侩”们的冷嘲热讽,作者发出蔑视的笑声:“多几个钱后便自以为金贵,这就是国民性很劣质的一面。……因为只有物质的疯狂追求和堆积,而没有科学文化素养以及道德、伦理素养的社会是极其可怕的。”纯正的思想,崇高的师德,闪耀着红色光芒;犀利的笔触,辛辣的言辞,幽默的讽刺,得益于鲁迅笔法的真传。此二文无异一幅生动形象的“自画相”,文中很“自我”,独特地书写,书写得“独特”,透亮的胸襟,耿直的性格,跃然于纸。

朱新平的《忆秦似》写的是当年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抗战时期著名作家、诗人秦似教授的回忆性散文。作者将与秦老生前交往的平凡往事娓娓道来,在读者面前了凸显一个腰挺骨傲、“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文采飞扬的老革命知识分子的崇高形象。此文写法自有特色的,一是通过细节描写揭示人物精神世界的阳光与宽广。秦老一生坎坷,这并没有影响他为民族事业奋斗的意志。相反,他调广西大学中文系任主任之后,“争分夺秒”地工作。秦老曾多次感慨地说,他的时间被无端地耽搁得太多了。98岁的老母亲逝世才三天,他就戴着黑纱去主持广西语文学会第四次年会了。秦老的《现代诗韵》先后印刷75万册,所得大约600元,他从中拿出[0]一部分买书送给各地来信索书的青年人。二是文章每一部分都引用了秦老的诗,作为透视抗战老作家、老诗人、老学者、老教授心灵的镜鉴。“此生总为诗文苦”,了解秦老的同代朋友和他的学生们都会明白,这个“苦”,绝不仅仅是古人讲的“推敲”捻须”的苦吟之苦;对秦老来说,诗文成就了他辉煌的人生秦老任广西语文学会会长时,笔者是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师生共事,继续得到秦老的许多鼓励和指导。如今读到朱新平同学真情动人的文章,不但眼前再现了老主任、老师尊的音容笑貌,更是让人悼意绵绵。

李人凡的《奇女奇趣》很善于利用生活素材作文章。由于作者妙笔生花,使极其平凡的素材恣放出不凡的迷人的“奇光异彩”!奇女奇趣之“奇”在于隐去主人公的真名实姓,虚笔实写,用“秀外慧中”“比较内敛”而又“未经雕琢的美人胚”和“结巴妹”演戏时却“道白张口就来”,而且“有板有眼,自然洒脱”,演彩调“翘起的兰花指”出神入化;还有“采用了民间发表的形式”的求爱诗信以及“野马式”“哀兵式”的求爱者等描写词语织成美丽的纱巾,掩罩着她“惊艳”的芳容,透露出耐人寻味的朦胧美感;文气如高山流水,奔腾跳荡,妙处横生,引人入胜,李人凡匠心独运之佳作也。

冯志奇的《没有署名的歌曲》和《你心底里的情和美》是两篇以人物为中心的散文佳作,前者记叙了著名作曲家、民歌之王王洛滨的人生遭际,后者叙写了著名画家黄格胜不凡的创作业绩。这两篇美文的构思相当奇巧,作者用采访的方式行文,数千字的文章用一连串的问号,串起生活细节的珍珠,贯串全文始终。问号引人深思,从中可窥见人物的光辉形象,崇高品德和性格。写黄格胜的这篇用了更多的问号和抒情诗般描写的段落,浮想联翩,思索良久,使作品蕴含着更丰富多彩的艺术张力。特别是这两句:“你心底里到底怀有多少情和爱?你心底里到底蕴藏有多少真善美的形象?”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在开头和结尾出现两次,无疑是作者精心构思的妙笔。这样写,不仅使作品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而至关重要的是更深沉地揭示了丰富而繁复的人生体味,从而勾画出人物内心的奥秘,人物形象更有立体感。

庞乃耀的《春燕展翅》《老班长》《寻找老同学》《深夜遇乞》《捏着乡愁的余光中》《我把他放了》《石林阿诗玛》等篇都是写人的散文佳作,各篇有各自的内容和特点,但贯穿思索与问询的手法与冯志奇的写法相似,并有自己的独特意味。如他用淡墨写意的笔触描画《春燕展翅》“摆动着剪刀似的尾巴,在明媚的春光中飞翔,在斜风细雨中呢喃,我是多么希望,她能成为一只敢于搏击风云的海燕。”短暂的接触,良好的印象,行文以意取胜,也楚楚动人。又如以剪影造型的方法叙写《深夜遇乞》的情形,选择了在霓虹灯下出现的一位约七、八岁的小女孩作为写作客体,使其动作姿势,外貌特征,痛苦表情,无奈眼神活现纸上。行文中对这个“孩乞”发出许多疑问。题目细小,文字简明,写得自然流畅,可谓一气呵成。小小的“孩乞”却蕴含着如此复杂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一连串的问号抵至了当今人性的底线;自觉的“拷问和求解”彰显了作者的良知体悟和社会担当精神,体现了散文写作临文不讳的本色。《我把他放了》是一篇记叙放走一个小偷的过程和动因。刹那的事情却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取材奇特,写法别致。这就是英国作家亚瑟克里斯多佛本森所说的作品“道出作者欣欣然有所会心之处,而不必担心此时究竟是否值得博雅君子一顾”⑤。性灵的表达,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泼墨挥洒,才是散文艺术的精髓所在。而综而观之,庞乃耀善于观察,善于捕捉,以洁爱的心灵拥抱生活,处处有写作散文的灵光;他多截取现实生活中的小浪花为写作题材,爱写凡人小事,见微知著,小处见精神,不管写怎样的题材,个中都闪耀着某种思想的亮光,写得随意自如,简约快捷,文字清新,语言晓畅,为报纸副刊所喜爱,为广大读者所青睐。

选入文集的随笔较少,但都有一定的可读性和启迪性,那是这些作品融入作者的真实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是作者在杏坛耕耘数十年洒下热汗的艺术结晶。刘唐萍的《教学随笔三则》从多个侧面来诉说自己教学实践的宝贵经验,认定“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这是作者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育的职业体验,可谓真知灼见。何以文则用风趣的语言叙写了语文教学苦与乐的心得,总结出语文教学的“三苦”“三乐”。其间引用了郑板桥的《教馆诗》和学生五花八门的答卷,恶作剧的顺口溜令人忍俊不已:“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令人啼笑皆非,诙谐幽默有趣,既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又增添了文学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是一篇很好的教学随笔。钟伟仁的《教学余笔》则用一首七律作出艺术概括:“从教生涯感悟深,为师立德重树人。讲台三尺抒宏志,灯火五更接冷晨。勤政崇仁旋善教,爱生敬业乐求真。春风化雨育人计,桃李荟萃乐我心。”诗为心声,肺腑之言,兴之所至,真诚感人。

此书旅游散文的触角非常阔大,人们往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⑥;因此情不自襟,涉笔成文。翻阅这本诗文集,我们听到了李强运在黄河边上的“嘀咕”,看到了吴源笔端的《井冈山风采》《武夷山水帘洞》《金秋登泰山》;同蒋文郁一起《登猫儿山》,跟谭驭波去《宝岛行》度过《芬兰一日》,与曾志桦走上了《迷人的“丝路”之旅》,浏览了“十一朝古都”,参观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看到了“沙漠中的明珠”,品赏了“火焰山下葡萄甜”等等。这些游记体散文,题材广泛,视野开阔;游踪萍影,信马由缰;但都有鲜明的亲历性和强烈的现场感,机杼独出,自成特色,不失为一组意胜于境的游记佳作。

报告文学是一种“报告性”与“文学性”艺术结合的特殊文学体裁,优秀的报告文学要求把社会生活中有价值的事件、人物艺术地再现于媒体上,作者以对事件、人物深刻的感受倾注到读者的心坎里,有比较强的文学的艺术感染力量。诗文集选入的报告文学篇幅较少,但都是很有份量的“重量级”作品。

邓向农的《防城港:从海上胡志明小道破浪驶来》是一部唱响祖国南疆——中国西南第一大港的“中国梦之歌”,是“中国梦之歌”这部交响曲最响亮的音符之一。仅从四个小题看,就知道它涵盖了多么丰富的内容。作家以犀利的眼光和精准的笔触叙写了这个“边鄙远郡”的许多惊艳世人的故事,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这个“烽火前沿第一线”的城市怎样变成了“广西北部湾大开放第一线”的艰难而光辉的历程,深度地把文化性、思想性和文艺性巧妙地熔为一炉,深刻地揭示了它苦难的过去光辉的现在和灿烂的未来。作家突出地诠释了防城港深邃的“文化个性”内涵,即“马援文化”的伟大贡献和历史价值:“征旄南指边乱平,将军故事岭外行。大汉神威今犹在,伏波庙里香火明”。“马援文化”光耀千秋,终于让边山边水边疆的防城港成为“对接东盟”的最前沿地带。至上个世纪70年代,神秘的“3·22工程”建成,海上“胡志明小道”成为中国“援越抗美”的生命线;当美国侵略者“拉下了血黑色的帷幕”时,昭示了这条“小道”所作出的伟大的历史性贡献。其间作家不惜笔墨对“老建港”们开拓、创业、建港过程中“吃螃蟹”第一人所作的非常精彩的描写,无论是年逾七旬的韦士贵总工,还是爽直汉子马文山船长,还是斯文儒雅的潘廷瑜医生等等,他们的无私奉献和英勇奋斗的英雄事迹和建港精神令人万分敬佩!怪不得作家写到这里,笔下油然而生如此精彩深邃的“政论隽语”:

正是这样的一群热血沸腾的港口建设者,青丝黑发的,两鬓染霜的,都以一种惊人的英勇精神,开拓、奋斗、苦干、忍受、克服、磨难、奉献、成功……不管是存者或逝者,他们生命的辉煌,他们的血汗,他们的奋斗,他们的事迹,他们的历史功勋,他们的形象,他们的精神,早已定格于日益伸延的码头岸线上……

精彩的“历史题材”,具有不凡的文学意义上的“报告性”;历史因思想被时光擦亮而显得异常壮丽。历史现实交辉,思想内容厚重,笔端豪情千丈,语言铿锵作响,无疑自然增强作品的思想深度和感染力度。写这样重大题材的报告文学,难度可想而知,没有“碰硬”的精神难以奏效,我们佩服作者敢于“碰硬”的精神和勇气。

何培嵩的《刘三姐和黄婉秋》是一篇脍炙人口,饮誉海内外的佳作。文章描述了黄婉秋半生的荣辱、悲欢离合的命运。开头一节写“在刀枪面前”,起笔突兀,从动乱岁月的桂林起笔,截入巧妙,出手不凡,引人入胜。黄婉秋被假处死的情节惊心动魄。

“砰!”后面的矮个放了一枪。

她感觉浑身血凝了……

传来那个矮个子的骂声:“妈的,便宜了这只麻雀!”

婉秋的光辉形象傲然竖立在读者面前。她在平顶山煤都下矿井用美好的心灵歌唱,她用意志和责任感来减肥,她追求崇高的人生理想的情景,就像一个个闪光的特写镜头一般展现,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体可感。

金绍任的《军校敢死队》是一篇豪光四射的军旅报告文学,它用健美的文字、铿锵的语言雕塑了一座令人敬仰的丰碑,彰显了中国军人压倒一切来犯者的冲天气概,彰显了军校敢死队钢打铁铸形象的崇高美。

作品前言云:“谨以此文祭奠倒在老山的桂林陆军学校参战见习队学员邹国钦、向武良、文建国烈士,并献给历届参战队全体干部、学员和他们的亲属。”作品以浓墨重彩描述了这个“由共产党员、班排长组成的敢死队”所亲历的空前惨烈的战争,切身的现场感令人心尖震颤。“中尉研究生”陈正浩上前线一天,就参加了敢死队。在L高地上,他面对死神,顽强地战斗。

而更悲壮感人的是血洒疆场的邹国钦、向武良、文建国三位烈士。邹国钦,这个浑身闪射着“豪迈的阳刚之美”光芒的钢铁战士,在万炮齐发,惊天撼地的战场,他听到的却是“像音乐,太像音乐了!简直就是超现代派的巨作!”多么独特的“艺术感受”。一场残酷的战争脱去了战士年轻的生命,作品表现了顽强的精神力量,昭示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故事的真实性本质,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及他无私奉献品格和高尚忠贞节操,读来无不让人震颤动容。在作者的笔下,两个炮兵专业学员文建国、向武良虽然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但他们的铁血军魂依然熠熠生辉,英雄豪杰的气概透视了正义战争的动力之源、威力之因。充盈于作品之内的血肉温度和思想力量,令人深受教益,衷心敬仰。

诗文集中精选了几篇立论新颖,独有见地的学术论文。李人凡的《一跃冲向万里涛——毛泽东诗词水意象审美价值》等篇大论,从题目看,已觉得出手奇崛,再认真读之,令人刮目相看,耳目一新。从论述方法和语言文字的运用看,具有异常鲜明的学术个性,是非常值得推崇的。唐云治的《诗美的探求》写得非常简炼精当,有自己的真知卓见。罗修奎的《阅尽风光颂山河》画龙点晴,眉目清晰,还有一点散文韵味。罗智浩的《文艺短评六章》短小精悍,针针见血。汤伟芳的《玉林民歌的比兴手法》颇富地域民歌特色。梁耀燮的《学诗偶得》五则,综论了人品和诗品的密切关系,一得之见,亦难能可贵。

诗词歌赋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文学样式和精神产品,其巧妙的构思,优美的韵律,精湛的语言显示了一种高贵超越的精神气质、独特的禀赋和艺术特质。因此,与其它文学样式比较,它琅琅上口,给读者予更多的心理悦愉和精神慰藉。因为“人类需要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⑦,有了诗意人类心灵才获得解放和自由,才找到安居乐业的精神家园。所以,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不能缺失诗词歌赋。有了诗词歌赋,人们的生活就能够走进充满“诗意”的艺术世界,那是人类超越了无情世界的美好意境和思想结晶,让生活更富有艺术韵味了。因为“心中没有诗情,生活只会变成凄凉的现实。”⑧

赏读《漓水长清》的“诗卷”,我们听到了作者站在大地上从心灵深处发自肺腑的诗声和歌音。选入这个文本的近三百首(篇)诗词歌赋,以旧体诗词居多;它们像璀璨的繁星闪烁在文本的夜空,为文本增添了亮丽的光辉和迷人的色彩。从思想内容来说,或抒发怀抱,或诉述志向,或步韵酬唱,或旅游纪行,或吟咏风物,等等,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抒写了各自沧桑岁月的情愫,艺术地展现了曲折不平的人生履历。就艺术形式而言,诗词歌赋特殊的结构体制和精练句式蕴含着深厚亲挚的真情实感,独特的格律、节奏和韵脚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艺术魅力;都是来自作者对生活的敏感,对诗思的体悟,对有意味的事物的发现,对诗学艺术构思的把握和诗词语言的驾驭能力,“待心虑更澄,方事连缉”⑨,并非“含章司契,不必劳情”⑩所奏效的。

邓泳泉是一位特别钟情于诗词赋创作的作者。他已出版了两部诗词集《三馀间韵稿》、《潮花集》,而选入这本诗文集的仅17首,凤毛麟角而已。其《潮花集》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唱和者甚众,共鸣者连营,诗中情思邈绵,艺术才华纷呈。如甘锦泉的《喜读潮花》所吟:

莫叹秋桐叶已黄,菊香犹喜读华章。

上天若许双泉会,酒暖珠江共举觞。

“双泉会”巧妙地嵌入兄弟般的情意,“酒暖”句像是一曲心灵之声的律动,烛照了“秋桐”“菊香”澹定从容的意象。而唐治云的七律《致泳泉兄》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浓重的笔墨讴歌了“校友兼诗友”的“情深”“谊厚”:

百折漓江玉带飘,巍巍独秀最妖娆。

有缘校友兼诗友,无限心潮与海潮。

元白情深酬咏雅,柳刘谊厚和嘤骄。

唐风宋韵频斟酌,浅唱低吟慰寂寥。

妙句是“无限心潮与海潮”和“浅唱低吟慰寂寥”。妙在于把厚重的《潮花集》的精髓化为“心声”“海语”;“浅唱低吟”也并非“寂寥”,言外之意耐心咀嚼,足见作者举重若轻的艺术功力。而邓泳泉也以七律回敬唐治云:

边菊又迎桂馥飘,云兄文采自妖娆。

宏篇仿古依唐宋,警句追新拥汐潮。

莫谓经年山海隔,且欣共勉笔情骄。

从容平仄抒心境,同学嘤鸣远寂寥。

此诗并不是应景的率尔之作,而是有感而发,有为而歌。虽是酬谢唱和,但从字里行间可窥见作者寻绎其生命的脉息和人生的感悟,从“远寂寥”三个字中洞悉作者于闲暇把玩中获得探颐索隐之趣,获得审美的愉悦。此外,唐治云还有《读泳泉〈潮花集〉》(二首),邓泳泉也有《和治云学兄》(二首)。“以诗会友多酬唱,援笔传情屡啸啾”,“酬唱”和“啸啾”的意象,氤氲着欢快的基调和乐观的意绪。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吟诗作赋,陶冶性情。不是吗?唐治云之诗激发了邓泳泉的情怀,于是,清词丽句流出其笔端:“诗赋崇真抒老臆,书联无意讽新潮。”可谓“潺潺诗意指尖流”,直抒胸臆,自然流畅,平易中见深致。他们酬唱的诗情,也激活老夫之痴心,浮想联翩之余而吟咏:

夕阳斜照近西山,千缕霞光映昊天。

翰墨题名闲不住,穷追美梦谱新篇。

自娱自侑,不亦乐乎!罗智浩的《依韵答治云中秋赐玉》、邓泳泉的《答治云中秋诗》、《谢治云读潮花》等多首和诗也都是韵味绵挛的好诗。

而以词酬唱者较为罕见,李人凡和邓泳泉却乐于此道,写了多首酬唱词,而且别有情味。如李人凡的《阮郎归》:

京华露冷惯檠长,诗心入大荒。梦中犹读杜陵诗,天街遇草堂。 危楼顶,摘星辰,痴心独醒狂。养成豪气慕苏辛,浩歌夜未央。

邓泳泉则以《和人凡〈阮郎归〉》相酬:

云横边岭正茫茫,京华传阮郎。遥知兄长读书狂,文思溢八荒。 居陋室,恋寒窗,老来意未央。见贤欲步慕才良,偷闲泼墨香。

李邓《满江红·抒怀》《满庭花》等多首酬和诗词,有许多出语不凡,用词精妙之处;常常妙从小人物寄慨,倍觉唱叹有神。

藏头诗是一种形式比较特殊的诗歌体式。它以每句诗的头一个字嵌入作者的某种特指的寓意或思想,全诗每句的头一个字连读起来又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旨,所以显得结构乖巧,涵义深邃,品位高迈,价值厚重。唐治云以创作藏头诗见长。他的《自述》就巧妙地把“唐治云诗书橱揽胜”写成一首七律:

唐门子弟志凌天,治学艰难尚古贤。

云锦裁来当彩纸,诗山攀上赏岚烟。

书中探索珍珠颗,橱内收藏翰墨篇。

揽得红霞描晚景,胜芳艳丽乐神仙。

其“诗书橱”中给人最大的启迪是刻苦治学的凌天志向和勇攀诗山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而且以瑰丽的想像把这种志向和精神诗化具像化,彰显了“云锦裁来当彩纸,诗山攀上赏岚烟”的超凡脱俗的美学寓意,让读者分享了美的熏陶。他的《桂林山水新咏》(四首),《灵渠历史文化》(二首)也都是构思巧妙的藏头诗,精美的诗行中蕴藉了异常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文化内涵,心灵的智慧跃然纸上。罗智浩的《步韵治云〈桂林山水新咏征和〉》与唐治云的几首藏头首有异曲同工之妙:

桂海长居享蕊香,林泉赐我爽身凉。

山川看惯生灵气,水月常玩胜珀浆。

新览名城描彩画,咏成韵藻绘朝阳。

征诗应制余呈丑,和引心萦故地翔。

诗写得自然朴实,首句寥寥数语便点出来由与物象,进而引发情愫和感悟,再而阐发心中的期许和愿望,又再而把山川水月的壮美景观和“咏成韵藻”的诗情融成七律的艺术整体,平静而旷达的诗思充满了感情的张力。

李人凡的《群英赋》和邓泳泉的《渔港赋》兼具诗词与散文秉性的特殊文体,常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⑪为艺术特色。李赋“放歌六三级之同窗”的“勋业家常”;邓赋高歌“小康梦已圆,渔港美如画”的幸福生活。两赋文情抑扬顿挫,诗思万斛泉涌,既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又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在数十首新体诗中,金绍任的《壶口》原载于国家级刊物《诗刊》。它以大气磅礴的诗句,再现了“瀑布声如雷”的“黄河奇观”。这个奇观因其形如巨壶倾泻奔腾,故名壶口。它以排山倒海的独特雄姿著称于世,是黄河上游唯一的黄色大瀑布。作者亲临其境,深受震撼,诗起笔便惊呼“狂飙天落”,令人震耳发聩,摄人魂魄!但作者的旨意并非纯粹客观地描绘壶口的瑰丽景观,而是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使“感觉”转移,借联想和比喻的修辞方法营造更为感人的意象,那就是它是“母亲的动脉/澎湃着/怎样沸腾的热血!”“是千万个龙头组成的/巨龙头颅/是亿万簇钢叶铁花的/魔树神柯。”“壶口瀑布”——“龙的传人”的意象活现纸上,炽热的爱国挚情溢于言表。他的诗思更像一条激流,波涛汹涌,飞流直下,对祖国母亲的爱成为强劲的驱动力,摧生他不可遏制的激情,从而投身到瀑布之中,“怒瀑万龙飞”,“身碎魂壮美”,“从此我魂化为雾/翱翔壶口上/壶口水雾化我魂/奇险愈光辉。”戛然结尾,“我魂”和“水雾”融为一体,便是诗人理想美学的飞跃,从而凸现了他灵魂深处的英雄情怀和崇高博大的爱,使诗歌增添了思想内容的重量和艺术感染的力度。他的《跪谢国旗》是一首取材精准独特,立意新颖别致,意象楚楚动人,感情真诚凝重的诗,也是很值得诵读的。

此外,王东航的《一代伟人邓小平》,曾志桦的《赶圩歌》《金田水库赞》《思乡恋歌》《壮家达英抛绣球》《采一片云霞》《卖玉石的“金花”》,梁耀燮的《相见时难别亦难》等,也都是热情洋溢,写得潇洒,都是“真实的诗歌,生活的诗歌,现实的诗歌”⑫;都是从作者“心里烧起来的火焰。……发出热,发出光”⑬;都是作者心灵智慧的闪光,都有其引人入胜的韵味。

综而观之,这部诗文集展示了六三级学子文学创作的丰硕成果,多方位多样化地呈现了文学的艺术魅力,使读者从中获得文学艺术的启迪、激励、信心和能量。

注释:

①引自耿幼壮的《书写的神话:西方文化中的文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出版,第15页。

②同上。

③何培嵩的《刘三姐与黄婉秋》,邓向农的《防城港:从海上胡志明小道破浪驶来》,冯志奇的《独坐书斋》先后获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④转引自薛进官,陈树权,刘万朗主编的《名言大观》,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5月出版,第278页。

⑤(英)约瑟夫·阿秋生等著《伦敦的叫卖声》,;刘炳善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8月出版,第270页。

⑥见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⑦见刘小枫主编的《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哲人、诗人论美文选》,魏育青、罗悌伦、吴裕康等译,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2月出版,第565页。

⑧(法)巴尔扎克:《两个新娘娘》,见夏来主编《国外文学家妙语集锦》,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第312页。

⑨(日)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论体》。

⑩(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⑪(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⑫别林斯基语。转引自《写作格言轶事集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2年9月出版,第80页。

⑬转引自《写作格言轶事集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2年9月出版,第83页。

A Great Collection of Excellent Works:A Comment onLishui Changqing

HUANG Shao-qing
(School of Literature,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Guangxi 541004)

Lishui Changqing (The water in Lijiang River will be purified for ever)is a huge collection of literary works,such as poems,prose and so on,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profundity of content,deep feelings,a great diversity of literary forms and poetic images.Among the various kinds of genres contained in the collection,the literary notes in the form of prose,reportage and poems are especially fascinating.The art of design and writing skills are full of enlightenment.

Lishui Changqing;The feeling of prose;Poetic description;Aesthetic enjoyment;Academic personality

I06

A

1673—8861(2017)02—0083—07

[责任编辑]肖 晶

2016-11-22

黄绍清(1934-),男,壮族,广西上林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