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017-03-10 13:44晖,王
贺州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校园政治思想

邓 晖,王 宁

(1.贺州学院 学工处,广西 贺州 542899;2.广西桂东机电工程学校,广西 贺州 542899)

网络文化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邓 晖1,王 宁2

(1.贺州学院 学工处,广西 贺州 542899;2.广西桂东机电工程学校,广西 贺州 542899)

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既存在挑战和问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于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新网络文化语境的发展对其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而广大高校教师需要从当代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背景出发,紧抓发展机遇,创新教学方式,强化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网络文化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该发生相应的转变,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利用优质化的网络平台,促进校园网络的健康持续发展,优化教职人员队伍。

网络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校园网络指的是高校从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出发,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立和管理起来的面向高校师生的校园网络。高校校园网络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学术性、规范性、教育性、公共性、平等性、大众共享性、多元竞争性、互动性、虚拟性和开放性等。

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内涵和特征

网络文化是新时代标识,该文化形式开发性较强,是多种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下的产物,在引导高校学生价值观念方面有积极作用,使其价值取向更加丰富、多元。因此,高校有必要在其整体建设规划方案中纳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容,从而通过网络的途径,向当代大学生传输文明健康、符合党的方针政策的信息,帮助大学生增强抵御不健康思想的能力,并不断陶冶情操、汲取营养。随着高校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逐步融合,其逐步成为了校园文化的中坚力量,并体现了较强的普遍性[1]108-110。也就是说,高校校园网络整体环境的构建,为其校园文化的创建打下了基础,并通过一种全新的形式呈现出校园独特的网络文化内涵,体现高校的校风学风建设水平、培养目标、教育方针和办学理念。

(一)校园网络文化内涵

高校校园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空间背景,其内涵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高校校园网络能够为校园文化向社会的普遍传播提供载体和途径,尽管高校校园网络主要针对的是校园内的大学生,但其教育内容中涉及的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前进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以高校校园网络为载体,实现传统高校文化的网络化发展,尽管其内容仍然是传统的高校文化,但高校校园网络的出现为其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三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出现以高校文化为基础,并表现出了不同的形态和特征[2]90-91。

(二)校园网络文化特征

1.开放性与独立性的融合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成果、建设途径、目标、主题和产生环境都与其他社会文化差异较为明显,独立性特征显著。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开放性较强,不完全孤立于其他社会文化,它一方面以社会主流文化及其他社会亚文化为依托,另一方面,还要逐步汲取其他社会文化中的养分,并传播其高品位、先进的文化内涵[3]109-110。

2.人文性与科学性的融合

大学都具有自身的文化特征和学习氛围,因此,学生进入不同的学校,其所面对的校园文化也是不同的,因而造就的人才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表现出较高的科学性,从人才培养和学生美好情操养成的角度出发,关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审美性和艺术性,为学生带来美的感受和熏陶,以美益德、以美辅德,从而体现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人文性特征[4]153-155。

3.主导性与多元性的融合

随着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更加趋于多元化的发展,而这种文化发展趋势也逐步深入各个高等院校之中,加之大学生自身存在独特的志趣追求、知识结构、文化修养,因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也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多元性特征。同时,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强调其时代性特征,从大学生的品位和思想实际出发,形成主流的高校文化[5]62-63。

4.创新性与传承性的融合

每所高校具有不同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因而其文化品质存在内在明显的创新性特征。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高等院校文化的核心构成部分,需要体现学校的历史文化、精神作风,因此,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创新性与传承性相融合的特征[6]67-68。

5.时代性与先进性相融合

高校是新文化形态形成的生长点,也是各种先进文化的聚集地,因此,高校校园网络文化需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为先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支持与平台,从而强化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品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同时,还应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体现未来意识、创新意识、开放意识与民主平等意识[7]23-24。

二、网络文化语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

随着纷繁复杂网络信息的出现,以及社会多元化价值体系的形成,各种先进文化都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进而对高校师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生活方式产生了明显的改变,而这种改变也存在明显的复杂性及不可控性,从而对大学传统思政教育内容、教学模式造成了巨大的挑战,进而增加了各个教育环节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多重性和广泛性[8]58-60。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权威性

高校网络与其他网络相同,都具有信息选择和发布的自由性、管理的松散性和使用的开放性,尽管与其他网络相比,高校校园网络的监管力度更大,但网络行为的低控性仍然没有根本上杜绝,这就大大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因而其也掌握着教学活动的主动权,交互式的隐性教育,与网络文化的隐匿性特征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权威性[9]230-231。

(三)高校校园网络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导性地位的弱化

网络丰富的内容和开放性的特征,都冲击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这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主导型价值取向之间都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学生也不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而能够通过网络途径开阔眼界,进而主动接受和学习知识,以自己的方式对所得知识进行归纳分析、选择判断。

(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缺乏独特性和多样性

校园网络文化缺乏独特性和多样性,将导致其吸引力和影响力受到较大影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为高校师生提供丰富的精神支持,能够满足广大高校师生不断发展的精神文化需求,并符合其对于网络信息应用的需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通过多样化、高品质的文化产品,不断开拓学生眼界,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以其独特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吸引广大学生。

三、校园网络文化为高校思政教育创造的发展机遇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将迎来一定的发展机遇,这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和主体地位的彰显,进而转变以往被动接受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创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更愿意探索和接受教学内容。

(一)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助于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建设,以及受教育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网络文化具有明显的可选择性、双向交流性和信息集成性,并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学生能够对交流的话题和对象以及教育者进行自主选择,真正做到畅所欲言,使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进行广泛、深入、平等的讨论。另一方面,在网络观点和思想的影响下,学生能够拓展自身思想开放性,增加其包容性,博采众长,从而提高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避免传统教学方式所致的思维狭隘性和单一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超前思维的养成[10]148-150。

(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及内容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式的逐步丰富与创新,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动画、视频、声音、文字等教学展现形式,从而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吸引力,避免传统简单、单一说教式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所产生的吸引力。同时,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于数据和信息的推进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丰富性,学生可以对这些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起到积极正面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而教师则可以利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这一平台,让学生接触社会上积极正面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和文化进行自我教育。高校校园网络文化通过与社会文化的融合,能够有效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影响力和吸引力,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出发,让学生与现代文化进行充分的交流,从而保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这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三)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能够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通常实在相同的地点和时间接受同样内容的教学,这就会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程造成时空限制。要求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应用,能够突破这种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让大学生在网络上自由地探讨自己关心的问题和话题,并向教师进行请教和咨询,充分表达自身的思想,从而更加有效、便捷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拓展其教学的覆盖面,保证教学传播效果,让教师在更长的时间和更广阔的空间内开展教学活动,从而真正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由“人力密集型”转变为“科技密集型”。

(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载体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应用能够突破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模式,发展出新的教学途径和形式,同时,高校校园网络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者“隐性”教育者的角色,其能够在个体能量和信息交换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化,从而在中立的信息形态中彰显社会道德中蕴含的价值与规范。同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应用能够隐藏起教育者“他者”的身份,并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理解,有助于教学知识的转化。所以,教师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运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从而开发出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

四、结 语

综上所述,网络文化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逐步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实现教学过程的创新与改革,丰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产品种类,有助于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品牌的建立,同时也增加了思政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及吸引力;另一方面,教师要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为契机,开展素质教育,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丰富思想政治教学资源,从而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师生们美好的精神家园。

[1]曹志荣.校园网络文化语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

[2]柏文涌.论网络文化语境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教育探索,2011,1(10).

[3]孙兰英.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2(2).

[4]李大新. 浅析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改革与开放,2010,2(7).

[5]刘祥顺,毛俊云.论网络文化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3(3).

[6]徐学冬. 网络文化语境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分析[J].商,2015,1(1).

[7]李卫红.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开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新局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2(1).

[8]彭新芳,张清学.网络文化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4).

[9]吴庆华.从培训走向发展——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转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4).

[10]白文勇. 论网络文化语境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教育探索,2011,1(10).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the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Culture

DENG Hui1,WANG Ning2
(1.Department of Student Affairs,Hezhou University,Hezhou Guangxi 542899;2.Guangxi Guidong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hool,Hezhou Guangxi 542899)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ing technology,university students’values and thinking modes have been obviously changing,which means bot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work of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The development of new network cultural context requires educators with higher comprehensive qualities.Thus educators in universities have to seize the opportunities,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network culture.The work of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correspondingly is required to improve educ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s,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network platforms,optimize teaching staff,and develop the campus network sustainably.

network culture;universit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64

A

1673—8861(2017)02—0069—04

[责任编辑]肖 晶

2016-12-21

邓晖(1972-),男,广西贺州人,贺州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王宁(1976-),女,广西贺州人,广西桂东机电工程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职英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礼仪文化。

猜你喜欢
校园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