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明库
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鞠明库
课程资源是教师教育改革能否取得理想成效的重要因素。当前,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意识落后,与中学历史教学严重脱节,教学方式方法严重滞后,建设成果极少。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地方高师院校建设历史教师教育课程,应该更新课程建设观念,加强课程群资源共建意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课程建设的主体作用;强化教师教育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充分接轨;统筹课程资源建设,建立专业系统共享平台;有效利用课程资源,转变高师历史教学方式。唯有如此,才能适应历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地方高师院校;历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教师教育改革能否取得理想成效的重要因素,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职前培养还是职后培训,都迫切需要高质量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作为保障,尤其是具有专业特色的优质课程资源。近年来,伴随《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重要文件的出台,无论是教育部还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立项建设了许多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师教育类资源共享课程,但历史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共享课程不多。地方高师院校在教师教育一体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不少院校的历史教师教育课程依然延续传统的“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历史教学论),与国家要求和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相距甚远;学界也少有关于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历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为此,加强地方高师院校历史专业教师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研究,建设符合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历史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平台,已经迫在眉睫。
教师教育的理想目标不但是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师资,而且要实现教师发展的专业化。[1]105地方高师院校是师范院校的主体,在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师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建设事关历史教师专业化发展大计。当前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师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历史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意识落后
近年来,虽然教育部对教师教育课程建设比较重视,采取了许多积极举措;但很多地方高师院校,无论学校还是教师,无论理论研究还是教学实践,建设课程资源的意识比较薄弱。从学校层面看,高校多注重硬件设施和设备的购置与更换,而不够重视真正能决定教师教育课程质量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建设。同时,对课程资源的添加,缺乏前瞻性和统筹协调,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历史教师教育来说,教师团队力量普遍薄弱,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少,研究成果相对不足,建设专业课程资源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很多教师,不仅很少主动思考怎样建设课程资源,甚至对网络上现成的课程资源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察而不觉、知而不荐,课堂教学缺乏生动性、直观性和时代性。同时,由于课程资源意识淡薄,教师对历史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不够重视,致使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视野狭窄,欠缺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支撑技术和开拓性的能力,也使得其对建设历史教师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力不从心。[2]
(二)历史教师教育课程与中学历史教学严重脱节
相比较于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严重滞后,所提供的课程资源很难满足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培训的要求,与中学历史教师职后培训衔接不佳,与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形成强烈的反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不少地方高校历史教师教育课程还是“老三门”,真正反映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课程不多,即使开设,也因学分限制和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充分开班。笔者梳理了河南省八所高师院校的历史专业培养方案,情况也大致如此。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不少历史教师教育课程,但囿于学分、学时限制,真正能开起来的并不多,达到预期效果的更少。二是数量不多的历史教师教育课程,其内容和中学历史教学结合不够。例如,相关教师教育理论与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契合不够,历史教学实践中有关教学技能和案例教学方面的分量明显不足。中学教学一线的历史名师也少有机会走进大学课堂,为师范生分享中学一线教学的经验与体会。三是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课程资源交叉重复,课程资源缺乏完备性,与课程实施整合不够,自主学习指导性不强等。四是历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共享课程上线严重不足,更没有建设系统的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历史专业师范生和中学历史教师不能熟练地运用网络进行在线学习、获取课程资源。总之,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师教育课程与中学历史教学和教师职后培训严重脱节,课程资源建设刻不容缓。
(三)历史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严重滞后
任何教师教育课程资源,若想发挥其效用,教师必须起主导作用,运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水平,使其形成自主、合作、分享的学习能力。从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学方式方法常常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许多教师不仅没有主动参与建设专业性的教师教育课程,而且对已经建设的课程不了解、不熟悉,更不在自己的课堂上给学生使用和推介。以河南为例,受重科研、轻教学意识以及设备、技术、学分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非常火热的“微课”“慕课”等教学形式在地方高师院校的历史教师教育课程中鲜有施行。加之,受专业特殊性影响,高师院校历史专业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技术的利用程度普遍不高,不少教师仍然依靠传统方式进行授课,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师范生对网络时代的教学方式方法比较陌生,所学习和掌握的教学方式仍是传统而单一的,以至于其毕业后面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现象、新方式时不能很快融入,需要工作单位和个人花费较多的时间、精力进行“补课”。
(四)历史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成果极少
为推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2003年以来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征集、遴选工作;启动海外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的引进、推荐工作;开展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建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网;大力支持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开展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非学历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工作。为落实《教育部 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的文件精神,按照《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教师〔2012〕13号)的工作部署,教育部启动实施了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作,建设了一批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但其中关于历史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成果非常少。河南省教育厅也于2013年立项建设了54门高等学校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2015年9月18日通过验收,然而其中无一项与历史专业教师教育直接相关[5]。教师教育课程包含公共基础课程(教育学、教师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和专业特色课程。与前者相关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已获得一定建设,而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尤其历史专业)却明显滞后。河南高师院校极少进行大规模教师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平台建设,检索河南拥有历史专业高校的教学资源网站,尚未发现有历史专业教师教育优质资源课程在线运行。这并非河南一省之特例,全国地方高师院校大多如此。
面对历史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现状,地方高师院校必须与时俱进,采取措施,加强建设教师教育课程。
(一)更新课程建设观念,加强课程群资源共建意识
面对如火如荼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潮流,地方高师院校作为未来教师的培养机构和在职教师的职后培训机构,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课程理念,在重视教育学、心理学等公共基础性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同时,着力推进专业特色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统筹规划、系统建设,并引导教师和学生加以有效利用。一是要结合中学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现象、新要求,全面调整适应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高师历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目标、课程规划,突破传统历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的单一面貌,加强课程群建设。比如,高师历史专业传统的历史教学论课程,可扩展为以下课程群:中学历史名师名家讲坛、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设计、中学历史新课标解读、中学历史说课与课例分析、历史学科教学技能训练、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学历史教材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测量与评价、历史教学心理学、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优质课程资源利用、中学历史微课制作与使用、翻转课堂与中学历史教学等。课程群建设要丰富其内容、增强其时代性。二是要组织力量进行历史专业各门教师教育课程优质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尤其是与中学历史新课改密切相关的课程群建设,丰富历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的形式与内容。三是根据师范生培养需要调整培养方案,增加历史专业特色性教师教育课程,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四是大量增加教学辅助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历史教师教育课程因教材篇幅、学时有限,教师只能高度浓缩、概括地讲授,这就使学生在理解重难点内容时容易产生障碍;教材中的图片、数据和案例等虽有一些,但时效性并不强。加强课程资源建设,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选择适合学生的资源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理解消化课程内容。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课程建设的主体作用
教师尤其是教学法教师是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主力。然而,由于全国目前能够培养历史教学论的博士单位少之又少,故而该方向博士在各大高师院校属凤毛麟角。加之,当前很多高校重科研、轻教学,从事教师教育的历史教师在职称晋升方面并不顺利。年轻历史教师多不愿意从事历史教师教育工作,即使因单位要求无奈从事该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存在非专业化和“三心二意”的现象。如此状况,自然导致历史教师教育团队后继乏人。在加强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大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育专业师资,强化团队建设,鼓励他们从事历史教师教育教学和研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有效推动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提高课程资源质量。
(三)强化教师教育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充分接轨
钟启泉先生曾指出:“教师教育课程应当重视个人经验,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结合起来。”[6]针对当前历史教师教育课程与中学历史教学脱节的实际,地方高师院校在建设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接轨的问题,考虑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设计的问题。一是在建设教师教育课程资源时,应吸纳一定数量的中学历史教学名师、教研机构历史教研员进入建设团队,并充分征求他们的意见,设计出最适合中学历史教学需要的高师历史教师教育课程;二是充分关注历史教师教育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体现学界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方面的最新成果;三是充分结合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特点进行一体化综合设计。如此,可以真正解决地方高师院校历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面临的诸多问题,实现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接轨、职前与职后贯通、课内与课外结合的目标。
(四)统筹课程资源建设,建立专业系统共享平台
历史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不能仅停留在简单的课程开设,也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对有限的学生讲授。在无法大规模增加专业性教师教育课程学分、学时的现实制约下,若想扩大该类课程受众面、服务于更多的历史师范生和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借助于网络信息化手段,建设更多可共享的历史类教师教育课程资源。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7]。如今,“互联网+”已渗透到课程、教学、学习、教学评价及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互联网+教育”可以把抽象、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直观、具体、形象、生动;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实现随时随地自主学习;能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当前,教育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立项建设了一批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但专业性教师教育课程毕竟不多,历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更少。加之没有学分的约束和很好的引导,学生普遍没有利用在线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进行学习的意识。在这种背景下,历史类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非常必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主管部门、历史学会或地方高师院校需要统筹规划、精心设计、加强管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共享平台,并保证其顺畅运行、内容得到不断丰富。与此同时,地方高师院校可以考虑修订培养培训方案,增加与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在线学习、自主研修和综合测试等相关的学分;教师教育课程教师也需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增强其利用在线教师教育课程进行学习的意识。就河南省而言,需要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需要对相关教师教育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可以考虑建设“河南高师院校历史专业教师教育优质课程资源网络平台”,将前文所提及的历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群”建成共享课程,纳入该平台,并注重其职前、职后一体性贯通设计,兼顾完整性与细化度,推进学习评价方式多元化。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注重课程资源的主次利用和共享利用,实现该平台利用的最大效益。[8]
(五)有效利用课程资源,转变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学方式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建设课程资源的目的,就是要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为实施新课程提供环境,改变单一、呆板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转化为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实现转变,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开发,丰富、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当前,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历史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学分学时少、教与学方式单一、效果不佳的问题。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平台、建立更新机制、加强推广和应用,可以充分利用课内、课外两个课堂、两种资源,创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教学与学习效率的高效,有效弥补当前地方高师院校历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缺陷。
鉴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未来教师的更高要求,在无法大规模增加学分、学时的现实背景下,需要将历史专业特色教师教育课程建成共享课程,开发并有效利用与之相匹配的课程资源,建成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使之既具备一般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动态性和生成性等特点,同时又契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体现开放性、共享性和一体化等特点。因此,历史教师教育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对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高师院校肩负着为广大欠发达地区培养师资的重任,在多方面条件不如重点高校的情况,只有通过全力建设历史教师教育优质课程资源,才能迎头赶上,实现弯道超车;才能大面积、大幅度提升历史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中学师资;才能提高广大一线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中学历史新课改,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为此,地方高师院校应充分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充分整合各方力量,采取灵活有效的机制,建设符合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历史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平台,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促进高校教师、师范生及中学历史教师对之进行有效利用。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优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价值,切实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为目标,在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教师专业化水平。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朱煜.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85-89.
[3] 符德新.促进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网开通[N].中国教育报,2005-03-24(B22).
[4] 河南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 [EB/OL].[2017-02-04].http://www.haedu.gov.cn/2012/12/20/1355972987468.html4.
[5] 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公布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名单的通知[EB/OL].[2017-02-04].http://www.haedu.gov.cn/2015/09/21/1442799911745.html.
[6] 钟启泉.为了未来教育家的成长:我国教师教育课程面临的挑战[N].北京师范大学校报,2010-07-21(3).
[7]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2017-02-0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l.
[8] 鞠明库.新课改下高师历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思考:以河南为例的考察[J].学理论,2015(17):220-222.
OntheConstructionofEducationCurriculumResourcesofHistoryTeachersintheLocalNormalUniversity
JV Mingku
(CollegeofHistoryandCulture,HenanNormalUniversity,Xinxiang453007,China)
Curriculum resourc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At present, the history teachers’ consciousness of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curriculum resources is backward in the local normal university, and as the result, their teachings are disjointed and the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are very few. In the “Internet + education” era,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of history teacher urgently needs to be built in local normal college, which needs to take a series of measures. For example, update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and 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o on.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meet the needs of history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local normal university;history specialty; teacher education;curriculum resources
1006-2920(2017)05-0047-05
10.13892/j.cnki.cn41-1093/i.2017.05.007
鞠明库,历史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新乡 453007)。
2016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河南高师历史专业教师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建设与有效利用研究”( 2016-JSJYZD-018)。
(责任编辑孟俊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