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医药在武陵山片区发展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2017-03-10 13:09伍贤进李胜华曾军英刘光华谭忠国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医药

伍贤进 , 李胜华 , 曾军英 , 刘光华 , 谭忠国

国务院确定的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与区域发展规划区域是土家、苗、侗、白族、仡佬等多个少数民族世居地.武陵山片区森林覆盖率高,蕴藏着丰富的药用动植物资源,加之地域偏僻、交通不便,外出就医困难,外来医药进驻缓慢等原因,目前仍较为完善地保存了十分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民族医药直接来源于长期广泛的人体实践,不仅有现代医药不可替代的医疗保健价值,而且在即将到来的以健康服务产业为重要经济增长点的区域发展中有着难以估量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1-4].因此,若将武陵山片区民族医药的巨大潜在作用发挥出来,其对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将产生不可或缺的作用.

1 武陵山片区主要民族医药的基本特点

武陵山片区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仡佬族等均有独特的民族医药[5-9],他们对人体结构、病因、医药种类、医技、医德等各方面均有独到的认识或经验.

土家医以“三元论”来认识人体结构,苗医把人体从上到下划分为树界、土界和水界三个主要功能区.土家医药认为气血失调与冷热失衡为致病机理,苗医认为人体生病有七种因素:蛊、毒、亏、伤、积、菌、虫,而这七种因素归根结底都要以毒力侵害的方式来致病,白族医则多认为病从寒起.

土家族医药按药物、作用、序数来分类;苗医药将药物分为酸、辛、苦、涩、甘五味,按药物功效将之分为清、消、汗、吐、下、补六大类;侗族医药分为冷药、热药两种;瑶族医药一般分为“打药”和“风药”两大类.

在医疗技术方面,民族医药诊断疾病多用看、问、听、脉、摸5种方法,但瑶医诊病很少“切脉”.民族医药治疗方法一般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

武陵山片区的民族医药十分讲究医规医德.土家医药以“良心”为其根本出发点,凭“良心”为邻里乡亲诊病,不论富贫、男女、老幼均一视同仁.苗医、侗医均有“医为积德、药是施舍”的理念.这些民族医药收费一般很低,多少由病人自愿,许多还不直接收取费用,只是病人在过年、过节以“礼信”来回报.侗、苗、土家医药等在收徒上也将人品作为第一考虑因素.

武陵山片区的侗族、苗族、土家族等民族均没有属于本民族的文字,其传承主要靠“世袭相传”、“跟师学徒”、“民间流传”等方式进行,这种传授方式一般保守性很强,也容易失真和失传.而且,该区域民族医药还有一些十分不利于传承的内在因素,如侗医药就有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宁愿失传,也绝不“乱”传等理念.

2 武陵山片区民族医药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民族医药融地方性、民族性、文化性、科技性于一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医疗保健服务价值.首先,通过民族医药可以让人们增强对一个民族历史地位、历史贡献及灿烂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从而成为区域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促进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和智慧资源.第二,民族医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医药医技的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均很强.因此,经过挖掘整理并以一定的形式展示出来就完全可以作为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为发展区域文化旅游事业服务.第三,民族医药原料绝大多数来自当地的动植物,为了保障医药原料供应,武陵山片区的各民族均有其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和做法,关于山、树、水等保护措施许多还写入了乡规民约或族规条法中,故弘扬民族医药可以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第四,武陵山片区民族医药得益于其长期实践、来源天然和不以谋利为目的等条件和理念,其疗效一般较好,价格也比较低廉,而且民族医生遍布村寨,故可以为区域各族群众健康养生和疾病医治提供便捷、价廉、特色的医疗保健服务,也完全可以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保障能力建设做贡献.第五,武陵山片区民族医药因为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在很多疾病治疗的医药和医技方面均拥有了十分成熟的产品和技艺.过来,由于地域偏僻、交通信息不灵等原因,养在深闺人未识,只在当地创造了十分有限的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如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体系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和市场开发,完全可以发展成为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的民族医药产业,成为实现民族地区经济腾飞的重大力量.因此,应该将武陵山片区民族医药事业纳入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使成为区域内政治稳定因素、社会安定力量、经济发展动力、文化建设内容和生态文明建设要素.

3 民族医药在武陵山片区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虽然民族医药在武陵山片区发展中有显著作用,但与其他地区民族医药一样均面临巨大且类似的挑战[4,10].

一是传统知识流失、认同感降低.一方面在城市化和强势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人们的居住环境、文化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迅速与现代接轨,民族医药生存的传统文化根基越来越弱;另一方面交通的便利和现代医药的发展使病人选择现代医药的机会大大增加,而现代医药在文化、品牌、规模、管理和医疗方式等方面往往更加符合现代人的思维理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加上经济的发展和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使民族医药的价格优势也逐步丧失,而且因为规模、管理和经营方式的原因,大多数民族医药还无法进入医保渠道,更是加剧了其病人的减少.

二是民族医药工作者从业困难、人员剧减、年龄老化,年轻人不愿意学习民族医药现象十分普遍.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上世纪80年代,全州有民族医生1 850人,而目前则只剩450人左右,且接近一半人员已超过60岁.在对怀化通道县56位侗医进行调查也发现,他们年龄均偏大,一般都在50岁以上,40岁以下的几乎没有[10].

三是民族医药科技投入和产出严重不足、保护和发展缺乏后劲.根据中国知网文献检索统计分析发现,涉及武陵山片区土家、苗、侗、瑶等民族医药的文献在总量、发表媒介、研究水平、学术交流等方面均明显低于藏、蒙、维吾尔等民族医药.武陵山片区最主要的土家族、苗族、侗族医药的研究人员一般未超过100人,而且很少有国内高水平大学和国家级科研单位参与,所获得的各类基金资助也很少,尤其是在体现研究团队和后备研究人才的硕、博士学位论文数量更是非常之少.

四是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药用动植物资源持续减少.药用动植物是民族医药的主要原料.以往武陵山片区局部区域由于不当开发,已使部分地区植被破坏、生物物种数量、蕴藏量减少,在新一轮区域发展中若处理不当,则还会加速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4 统筹推进建立现代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体系

在武陵山片区发展中要想保护好、发展好、发挥好民族医药,就要在充分尊重民族医药个性的基础上,用现代管理、科技、教育的成果来传承、保护、发展、创新、利用民族医药.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从以下六个方面统筹谋划、整体推进该区域民族医药的保护、发展和利用,建立集民族医药传承保护、发展创新、开发利用一体的武陵山片区民族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体系.

第一,将民族医药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保护和发展,建设民族医药文化保护发展体系.一要将民族医药的传承保护纳入国家层面的重大民族文化保护项目进行立项和建设,加强对武陵山片区民族医药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整理.可以考虑建设武陵山民族医药保护传承馆,也可以将民族医药文化挖掘、收藏、展示、传播与规划的武陵山综合图书馆、武陵山民族博物馆以及城镇民族文化艺术馆等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二要将民族医药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项目进行建设,使之能为游客提供宣传、学习、体验、享用民族医药服务的文化旅游项目.

第二,建立符合民族医药特点的现代民族医药管理服务体系.民族医药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能完全照搬现代西医药的管理办法来管理,必须建立符合其自身特点的管理服务体系.一要建立相对独立的民族医药管理机构和队伍,可在现有中医药管理机构中设立专门民族医药管理部门,同时要加强民族医卫管理队伍的建设,使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懂得民族医药特点、了解民族医药文化,且乐于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服务.二要建立一套符合民族医药特性的民族医药管理法规和政策体系.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有关规定,完善民族医师执业资格考试、民族医药认证与管理等制度,既要打破目前存在的有真才实学的民族医生职业资格取得难、疗效确切和质量稳定的民族医药获得批号难的瓶颈,也要防止目前在民族医药中存在的假医、假药问题.三要探索建立民族医药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和惠益分享机制.民族医药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和惠益分享是一个全世界均在探索的难题.武陵山片区应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尽早建立一个公平可行的民族医药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和惠益分享机制.要鼓励各种投资通过购买或利益分成的办法开发民族医药.对于一些即将消失的民族医药、医技可先由政府购买保护,对于无偿捐献者也应采取各种方式给予褒奖.

第三,建设民族医药科技支撑体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成果对属于传统知识体系的民族医药进行科学诠释和论证,既可以增强现代民众对其的理解和认同,也可以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强劲持续的推动力.目前建设民族医药现代科技支撑体系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一是根据民族生态学、文化人类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的方法和原理对民族医药传统知识进行挖掘、搜集和整理;二是利用生物学、生态学方法和原理对民族医药中的动植物种类进行调查、整理、编目和资源评估;三是通过植物化学、药理学、毒理学等技术和手段对民族医药活性和毒性进行检测和鉴定;四是利用制药工程技术对民族医药进行剂型改造或新药创制,开发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的新产品;五是参照现代医药的质量评价和控制体系研制民族医药的标准和规范,实行质量管理,实现民族医药的安全、稳定、优质和可控.

第四,建设民族医药风险管控体系.民族医药是以民风淳朴为基础而行医施药的,其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一直都很弱.但在现代社会中,因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其风险已越来越大.管控民族医药风险,一要建立合适的控制机制,如可在民族医药体系内建立新医药或新医技的准入评估制度,凡涉及用药种类、配伍、炮制或医疗技法有较大改变的,均应经过一定的评估程序和审批方能实施.二要提高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建立必要的预警机制.如及时告知疗效风险和安全风险等,切忌盲目夸大治疗效果和治疗安全.三要建立有效的化解机制.卫生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要有民族医药风险处置方案,可设立由政府和民族医生共同出资的民族医药医疗事故保险基金,由保险公司设立民族医药保险业务,负责民族医药医疗事故的理赔处理.

第五,建设民族医药教育培训体系.一要逐步打破民族医药传承的习惯性管制,使其从师传、祖传等传统形式向现代教育形式转变.二要在医学类大中专院校或职业教育中建立有关的专业学科,邀请有一定资格和群众公认的民族医生来开办讲座、参与教学,也可鼓励现有中医类专业学生到民间医生那儿拜师学艺.三要建立民族医药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机制.

第六,建设民族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发挥好民族医药的医疗保健价值是实现保护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国家要将民族医药纳入国民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建设体系中,在非民族市、县级行政中心的中医院中设置民族医药专科,在民族地区则应建设相应的民族医药院.应鼓励和扶助民族医生在村寨、街道和社区开设民族医药或中草药诊所,允许民族医生或草药郎中在村寨或集市开展医疗服务活动.此外,还要建立民族医药信息服务平台,方便群众进行网上查询和诊疗、开展网上会诊.

5 突出发展民族药用植物产业,为武陵山片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目前武陵山片区民族医药产业潜力还远没有发挥,产品不多、规模不大、品牌不响、效益不高、资源浪费仍是普遍现象,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尽快改变这种状况.

首先,要明确主攻方向.民族药用植物不仅是民族医药最主要药源,而且很多还具有食用、保健功能,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对很多药用植物在使用部位、医疗用途、养生保健等方面均有诸多不同于主流中医药的用法和认识.挖掘民族药用植物资源,对其有效成分深度开发,可以在医药、食品(含保健食品)、日化用品及其他工业原料生产等方面形成长产业链.因此,武陵山片区民族医药产业应以侗、苗、土家、瑶等民族的特色民族医药、民族医药特用植物、药用植物在民族医药中的特殊用途或用法等“三特资源”为主要对象,进行优良品种定向选育、规范化栽培技术推广、医疗或保健新产品研制和产业孵化,着力解决民族医药产业规模不大,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品牌不响、资源浪费,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要实施民族医药产业传统知识科学化、信息化,栽培品种系列化、品牌化,栽培管理规范化、精准化,加工产品多元化、名牌化,生产过程集约化、规模化等产业发展“十化”发展战略,使武陵山片区民族医药产业做长、做大、做强.

其次,要建立协同创新机制解决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的科学与技术瓶颈.目前民族医药产业发展还存在“资源保护与创新”、“优质原材料供应”、“多元精深加工产品研制”等三大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但要解决这些难题至少需要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四大学科门类中的多个一级或二级学科协同研究攻关才能完成.因此,必须整合资源、提升力量,建立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并通过技术孵化和合作开发或技术转让等方式建立民族医药产业联盟.

[1]薛达元,等.民族地区医药传统知识传承保护与惠益分享[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2]张朔玮,陈祖琨,王丽霞.基于民族医药资源的健康服务发展挑战及策略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38(2):92-94.

[3]周晓娜.民族医药在医养结合模式下的优势[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7,3:77-78.

[4]邓群.少救民族医药传承困境和发展策略研究——以阿勒泰哈萨克族医药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7.

[5]陈龙全,张金红.土家族医药的基本特点、研究现状与发展思路[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4(3):1-3.

[6]文明昌,文江波.黔南苗医药对疾病的认识分类和命名初探[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9:97.

[7]田华咏,田兰.侗族医学史略[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9,7:8-11.

[8]罗金裕,草显玉.瑶族医药概述[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4,10:1-4,46.

[9]胡成刚.仡佬族医药简介[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4,S1:24-25.

[10]欧立军,曾汉元,周红灿,等.民间侗医药资源现状调查及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8):2047-2048.

猜你喜欢
武陵山片区医药
武陵山歌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白塔寺片区地图
传统医药类非遗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