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浩
深入贯彻“两创”方针 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
黄浩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创”方针,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成为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战略方法。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华文化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深入贯彻落实“两创”方针,是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开创文化发展新局面,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基本要求。
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选择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理论和制度,与中国独特的文化息息相关。中国近代史上,经济政治上的闭关自守与文化封闭保守,带来了落后挨打的局面。睁眼看世界,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成为指导无数革命先烈的重要思想。但理论需要与国情结合起来,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后来孕育发展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最大的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征,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就是“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
从文化的角度看,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同志结合改革开放实际,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更重要的是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形成邓小平理论。中国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产物。因此,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决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历史证明,实现文化繁荣发展需要有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制度环境,需要制定实施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方针政策。我们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总结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
改革开放之后,党中央提出了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党中央还根据改革开放的实际,进一步提出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有机统一、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元化的有机统一,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这一时期,随着国门的打开,新文化、新知识、新思想不断冲击着国人的视听。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大力弘扬主旋律、积极传播正能量,有力推动了文化的发展繁荣。人文主义开始觉醒,精神需求开始释放,中国进入了一个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蓬勃发展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提出了“两创”方针。“两创”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两创”方针顺应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新期盼,符合文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把“两创”方针贯彻落实好,才能更有利于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贯彻落实“两创”方针,一方面,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既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在继承中转化发展,适应今天发展需要,以对民族、对历史、对后人高度负责的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独特的精神标识,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精神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又要大力进行创新性发展,立足于当前、着眼于未来,以兼收并蓄的精神,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中华民族文化创造新形态,焕发新活力,再创新辉煌,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显著标志和强大精神力量。另一方面,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习近平同志强调:“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民族文化共存的世界,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明只有在包容中才能交流互鉴。我们应坚持“和而不同”的观点,采取包容性的文化政策,在多种文化的共存中追求文化的和谐共处。同时,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吸收外来的文化,在实践中进行创造性转化,既为我所用,更在学习中超越,适应我国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对不同文明的创新性发展,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并提供中国方案。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文化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必须按照习近平同志要求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特别是坚持对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当前,在文化治理能力建设上重点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以共同治理推动文化供给。当前,在公共文化的供给侧,还处于投资来源渠道单一的局面,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由于文化捐赠方面优惠政策落实还不到位,很多社会资本虽然愿意对文化进行捐赠,但是往往苦于缺乏渠道,或者捐赠后免税优惠不到位,导致公共文化供给上,不能有效动员社会的力量。文化治理是多种利益相关者都参与的共同治理,是多主体、多部门共同行动、齐抓共管的结果。因此,多主体、多部门合作是推动共同治理的基本形式与有效机制。应从共同治理的角度,整合国家、企业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文化建设,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贵州孔学堂发展基金会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公益基金会为纽带,面向社会筹集资金1.8亿元,有力助推贵州孔学堂开展广泛的学术研究。贵阳中天城投集团在中天未来方舟项目开发中,建设了“方舟戏台”,定期资助侯丹梅等戏曲表演艺术家进行演出,既提高了项目的文化品位,又繁荣了城市文化生活,实现了文化供给的外部效用最大化。
二是以参与治理加强文化机构管理。加快建立文化机构理事会制度,让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治理,推进公益性文化机构的转型改制,改变文化机构行政化、机关化的倾向,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文化发展的良好局面。在理事会制度设计上,科学设计理事会章程,完善文化治理结构。在理事会组建上,注重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尤其是热心文化公益事业,有丰富文化管理经验的社会人士,参与文化机构管理运营。尤其要高度重视文化捐赠,强化其参与者身份,让捐赠者感到很受尊重,感到自己就是文化建设的主人,产生一种主人翁的“责任”,从而愿意进一步捐赠更多的资金,也能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激励更多的人进行文化捐赠。
三是以自主治理提升文化服务。自主治理是最高层次治理,就是人们对组织中的很多问题,不再需要各种强迫措施,不再依靠强制性手段,人们自发、自愿地采取行动,为实现组织目标而统一行动。首先,加快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完善财政补贴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以服务社会为己任,面向公众敞开大门。结合村民、居民自治,在村组和社区大力倡导健康向上的自娱自乐型文化活动。其次,建立完善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吸引文化志愿者参与文化服务。他们既是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文化机构的铁杆“粉丝”。第三,鼓励文化机构积极自主开展服务公众的活动。各级各类文化机构不应自视为“象牙塔”“高大上”,让城乡群众可望而不可即。要把自己定位为社区文化生活的核心,积极设计丰富的文化活动,建成群众自己的文化活动中心。如贵州孔学堂以“二十四节气”为抓手,针对每一个节气设计组织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仅每年的春节文化庙会,参观人数就达到30万人次,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孔学堂也成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文化地标。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
责任编辑:谢义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