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投贷联动机制的创新与监管研究

2017-03-10 10:57:26彭琳芳
环球市场 2017年34期
关键词:投贷商业银行贷款

彭琳芳

中国工商银行东莞分行

针对债券和股权之间相结合的融资方式,继而对我国科技创新形成良好的支撑,属于目前国家战略创新驱动最为主要的一个课题。分业体系之下主要强调权益性业务跟债务性业务之间的相互分离,将商业银行跟资本市场风险传递之间相隔离,对银行体系安全以及存款人利益进行维护。就我国金融行业目前的整体情况来说,对于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方面还没有比较详尽的研究。接下来我们就投贷联动业务所具备的本质作为出发点,对能够符合我国目前发展特征的审慎监管规章进行设计,从而实现对业务发展的促进。

1、商业银行投贷联动业务本质

若想对我国商业银行投贷联动机制进行创新以及监管,首先要对商业银行投贷联动的业务本质作出充分的了解。针对国际经验以及国内的局部探索实践进行具体的分析,投贷联动业务所具备的本质特征应该具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银行主贷、创投主投

风险贷款属于商业银行所开展联动业务的本质,商业银行通过对信贷资金的供给,同时对少量认证股权或者其它权益进行分享,股权的投资方为VC以及PE。有相关机构估计,美国市场整体当中的风险投资跟风险贷款实际规模之间的比例大概为7:1。美国硅谷银行将所获得认股数目控制于企业总股本的百分之一之内,而上海的一些银行在探索期当中暂时控制在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之内。

1.2 抵补风险、收息为本

投贷联动业务主要是利用在投资成功之后所获得非常丰厚的股权增值收益,对前期投入所具备的高风险进行覆盖,很好的解决了传统信贷模式在风险跟收益之间不够对称的问题。不过,商业银行相应风险管理在原理以及审慎监管原则方面并没有出现任何的变化。商业银行并不是VC/PE,所以要坚持本业。银行并不以投资作为根本目的,认股权证主要是以贷款利息的形式而获得,银行不应该利用自营资金进行投资。硅谷银行的发展经验证明了在过去的十年当中行政收入只实现了对贷款风险损失的弥补,可以说相当于风险准备金的一种,银行最为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来自于贷款利息。

1.3 小众市场、专业经营

依据国际金融界发展经验来说,可以成功给初创期的科技企业供给融资服务的,只是其中少部分银行,并且只会在专属领域当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具备较强的专业化水准。硅谷银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成立,其只在自身专长的四个领域当中开展业务。直到2014年年末,所有贷款余额是144亿美元,大概相当于一千亿元人民币,而这样的市场规模,在我国只是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商行的规模大小,不过它已经属于美国风险贷款市场当中的主力军。而值得一提的是,其具备一套区别于传统信贷形式的管理模式。所以,应该鼓励少数具备良好条件的银行对专业化经营业务进行开展,不应该集体扎堆。

1.4 早期投入、全程联动

美国硅谷银行一般会在PE/VC实施A轮或B轮投资,而企业则仍在早期发展阶段当中就开始进行授信,继而陪伴企业的发展。跟PE/VC进行密切的合作属于对风险进行控制最为主要的一种手段,可以让银行更为深入的掌握创业企业所呈现出的业务需求、投资意向以及财务情况等信息,继而为更多优质企业供给融资。银行还应该对创投生态系统加以充分的利用,继而发挥出一种联系的作用,形成一种将创业人员、风险投资人员、企业家、中介机构以及政府之间相互连接的主体平台,协同建设可以对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相应的金融服务链进行覆盖。

1.5 隔离风险、投机控制

在一些像美国一样推行分业体制的发达国家,大多数都强调让商业银行跟资本市场之间相互隔离,避免由于投资股市而形成投机行为,继而给银行的体系安全形成威胁,所以要针对信贷以及持股机构之间实施主体隔离。美国硅谷银行主要是利用集团之内关联方所持有的认股权证,而并不是银行直接持有。

2、主体隔离机制设计

投贷联动当中,商业银行端的工作重心在于“贷”。结合上文对商业银行投贷联动业务本质的分析,在针对其具体机制进行设计时需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2.1 合法性特征

应该将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作为基础,将《商业银行法》当中的内容作为依据,主要是由国务院对商业银行由于投贷联动业务方面所呈现需求而对专门子公司进行设立的需求作出许可,继而对OCC进行借鉴,保证风险贷款风险在今后的权益性收益所具备的实质属于风险损失准备的一种,商业银行不应该利用自营资金对非银行企业进行投资。

2.2 风险性特征

要将商业银行与其下设相关行权机构之间进行隔离处理,从而对投机行为以及风险传染之类的问题形成有效控制。

2.3 能动性特征

要让那些具有自主意愿对科技金融业务加以开展,而且具有明确战略导向的商业银行,对自身发展模式以及机制做出不断的创新,从而产出商业价值,继而更有动力参与到投贷联动业务当中。其最为主要的机制内容有:①应该许可商业银行对子公司进行构建,专门负责管理因为风险贷款的发放而获取的科技小企业期权。②子公司企业是一种特殊目的的载体,与并购活动当中并购方所专门设置的没有其他经营活动的子公司之间相类似。子公司没有权利对外进行资金的募集,也不应该对其它投资业务进行开展。③子公司管理期权属于贷款风险定价当中的一部分,其实质属于利息的一种。④在行使期权以前,子公司需要签署股权卖出协议,在任意交易日的日终,银行都不应该持有股权。⑤需要针对行权之后的股权占比设置一个非常低的比例,防止商业银行利用自身融资方面的优势对小企业的利益形成侵害,对投机行为的控制非常有利。⑥商业银行应该把投贷联动所构成的贷款组合跟子公司行权收益之间加以互换处理,亦或是以信贷资产的方式转让给子公司,继而对贷款损失形成弥补,子公司行权收益其实就是风险准备金的一部分。⑦子公司不允许参与到二级资本四场当中,在企业上市以前需要将期权处理完毕。

3、商业银行的专业化组织以及管理

由于科技型小企业具备高风险以及高成长的基本特征,所以应该在贷款方面跟传统企业之间进行区别对待,银行应该积极就人员、制度以及系统等多方面内容作出创新,利用专业化机制以及组织对更为优质的金融服务进行提供,继而给创业期的企业形成“六专原则”的一种创投信贷模式,其中主要包括专营组织架构体系、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经营管理团队、管理信息系统、激励考核机制以及客户信贷标准。针对这种专业化组织以及管理机制的设计,需要将科技类型的小企业客户作为核心,继而执行区别于一般客户的标准与流程:①在贷前调查过程中,依据创投机构对客户进行筛选的方式,进行营销以及客户准入。②贷款过程的审查以单独切块审批计划为主,构建起相对独立的审批渠道以及流程,对专职审查人员以及审批人进行确认。③贷后检查应该对风险投资等相关合作机构渠道所具备的信息加以利用,把企业的成长性以及后续融资进度等相关内容作为具体的判断标准。

商业银行需要积极依据上述的原则,结合自身目前的实际发展情况和资源储备,有效统一出自上而下分层级的一种科技金融理念以及业务策略。与此同时,对投贷联动商业银行的开办应该积极加强针对宏观经济整体形势的分析以及预判,对贷款组合的整体风险进行审慎控制。如果在宏观经济形势较差的条件之下,需要对初创时期企业贷款占据资产组合整体的比例进行慎重的考量,在有必要的情况之下需要对整个类别的贷款规模进行压缩。对初创期的贷款企业来说,风险投资公司所呈现的支持意愿与能力都是对还款能力形成直接影响的重要因素,而由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尤其是股票市场整体形势,会给风险投资公司所具备的投资意愿和实力形成重要影响。除此之外,如果在股票市场形势较差的时候,对于企业投资相应的推出渠道也就显得不够理想。在针对硅谷银行进行调查和研究之后可以发现,股票指数下行的时候,创业定期贷款所呈现的质量也将会呈现出恶化的趋势,不良贷款的比例逐渐提升。也就是说,道琼斯指数以及美国的工业股票指数等在走势方面的变化,跟硅谷银行贷款的质量之间呈现出十分显著的正关联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商业银行的投贷联动机制创新以及监管工作属于我国金融行业在发展过程当中的一次重要尝试,对于促进商业银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相关从业人员应该积极探索,对国外的一些先进发展理念和经验加以借鉴,继而与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建出一套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投贷联动机制创新以及监管体系,为国家经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1]马广奇,林一雯.我国商业银行投贷联动机制的创新与监管[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09):126-127.

[2]缪锦春.国内商业银行投贷联动的模式特征分析及展业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06):47-56.

[3]高永林.我国商业银行投贷联动机制的探索[J].金融经济,2016(20):117-120.

[4]郑超.我国商业银行投贷联动的运作模式及发展策略[J].南方金融,2016(06):20-25.

猜你喜欢
投贷商业银行贷款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天津市设立投贷联动风险缓释资金池鼓励银行开展外部投贷联动业务
投贷联动模式分析
智富时代(2019年4期)2019-06-01 07:35:00
My Huckleberry Friends:Even if the Whole World Stand against me,I Will always Stand by You
Wang Yuan: the Brilliant Boy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21
贷款为何背上黑锅?
新农业(2016年16期)2016-08-16 03:42:08
投贷联动:银行新的“风口”
银行家(2016年6期)2016-06-27 08:42:09
还贷款
读写算(上)(2016年11期)2016-02-27 08:45:29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