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恩来党建思想的科学内涵

2017-03-10 06:31:13张尚兵
关键词:领导干部党员

张尚兵

(淮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论周恩来党建思想的科学内涵

张尚兵

(淮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周恩来提出了一系列党建思想:在目标建设方面,成为一个“布尔什维克化”和“更加坚强更能战斗”的党;在思想建设方面,强调坚决清除党内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全党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正确认识中国的法西斯主义;在组织建设方面,重视干部队伍建设,重视党员的发展和管理,重视党的支部建设;在作风建设方面,强调坚持走群众路线,坚决反对机会主义、跑街主义和官僚主义;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提出要“打虎”;在团结方面,强调团结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作用。这些思想为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周恩来;建党目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党的团结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周恩来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党建基本原理,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及党的团结等方面有过深入的论述,形成了系统而全面的党建思想。周恩来党建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的理论宝库,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周恩来的党建思想,对于当前加强党的建设,协同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关于党的建设目标

建党目标体现着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规定着党在领导全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奋斗目标。因此,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是党建的首要问题。周恩来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中,不断深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早在1928年11月的《告全体同志书》中,周恩来就初步提出了建设一支具有强大无产阶级基础和无产阶级意识的“布尔什维克化”党的建党目标。为了实现党的“布尔什维克化”,他认为必须注意加强党的无产阶级的基础,提高党的理论教育水平,强化基层党支部建设。此外,周恩来还要求,党员不能全部依赖党,应主动求职,并在工作中与群众产生良好的互动。这些要求,对当时清除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实现党的“布尔什维克化”起到了奠基性作用。1942年1月,在《建设坚强的战斗的西南党组织》一文中,周恩来在对当时战争形势正确研判的基础上,又明确提出“把西南的党建设成为更加坚强更能战斗的党”[1]110。为达此目标,他还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党员要成为推动群众工作的重要力量;二是要加强学校、工厂、机关、公司等群众聚焦的单位党组织建设;三是要加强党的领导机关的能力建设;四是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五是“要熟悉各主要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其历史、政策、人物和活动,首先要知道国民党中央和地方当局的、特别是各特务机关的经常情况和紧急措施”;六是要深入群众,加强与群众的联系;七是要注意党的工作方式方法,“要善于使上层工作和下层工作相配合,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相配合,公开宣传和秘密宣传相配合,党外的联系和党内的联系相配合。”[1]110-111客观地说,周恩来提出的这个建党目标与要求具有浓烈的战时色彩,但这是他对建党目标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探索,也是对毛泽东1939 年10月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的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目标的重要补充。他提出的几点建党要求,对加强战时党的建设,提高党的组织领导能力,凝聚广大群众力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关于党的思想建设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特点,也是周恩来党建思想的重要内容。周恩来的党建思想中,始终强调同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意识、法西斯主义作斗争,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通过思想建设加强党的建设。

(一)“坚决清除党内非无产阶级的意识”。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汉口召开著名的“八七”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给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方向。会后党及时加强各方面的工作,清除革命意志动摇分子,纯洁革命队伍,党的无产阶级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周恩来清醒地意识到,当时党的组织中还存在着许多小资产阶级的意识,加之“党员成分上,农民占百分之七十五”,这种小资产阶级的意识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因此, 1928年,周恩来向全党提出了“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的口号。周恩来强调,党内存在着极端民主化的倾向、反机会主义的认识上的错误、个人的意气之争、小组织的倾向、工学界限、怀疑改造党的路线、改造党的形式主义、雇佣革命的观念、把党看成救济会、消极怠工等十种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1929年3月,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给贺龙及湘鄂西前委的指示信中,周恩来对加强党的无产阶级思想教育的内容也作了明确指示。1929年9月,在《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他又对红军中存在的取消观念、分家观念、离队观念、极端民主化等右倾思想进行了严厉批判。周恩来强调指出,右倾观念之所以盛行,主要在于党对红军缺乏无产阶级思想的教育。总之,长期以来,尤其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周恩来始终坚守“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的思想,这为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保持党的正确政治路线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全党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周恩来始终强调党内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号召全党要捍卫并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延安整风运动时期,他就学习毛泽东思想问题时指出:“我们党二十二年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的意见,是贯串着整个党的历史时期,发展成为一条马列主义中国化,也就是中国共产主义的路线!毛泽东同志的方向,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方向!毛泽东同志的路线,就是中国的布尔什维克的路线!”[1]138这个论断为全党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端正思想方法和政治路线,认识党史上的重大路线是非问题,从而使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1954年2月,在《增强党的团结,反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中,就某些犯错误同志思想上的改造问题,周恩来指出其改错的路径,就是依靠党和“求教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2]126。1963年5月,在《过“五关”》中,他强调,领导干部首先要过思想关。“过思想关就是我们常说的思想改造,是解决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也就是要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或者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会运用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和最近讲的认识论”[2]423。

(三)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早在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就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这是党在多年的战争实践中得出的必然结论和宝贵经验。1938年1月,在《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一文中,他对思想政治工作在抗战中的地位、意义和作用以及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作了深刻的论述,对“政治工作是空谈,是‘卖狗皮膏药’”的错误观点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提出了“改造军队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建立革命的政治工作制度”,强调“革命的政治工作是民族革命的生命线”[1]92。1939年3月,在《目前形势和新四军的任务》中,他进一步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在跟敌人作政治经济斗争中,有这许多工作要我们做,这方面的工作很重要,不亚于拿刀枪跟敌人斗争。”[1]108

(四)要正确认识中国的法西斯主义。

1943年8月,在《论中国的法西斯主义——新专制主义》中,周恩来对蒋介石国民党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体系、历史根源、纲领策略和组织活动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地鞭挞。他指出,中国的法西斯主义“打着抗战旗帜、戴着三民主义帽子”[1]145,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煽动性,并从哲学思想、心理建设、伦理建设、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战争观、政党观、人民观、经济思想等几个方面着重对中国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体系进行了透析和批判。这对于厘清当时各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认识,团结抗日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关于党的组织建设

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十分关键的环节。周恩来非常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在许多著述中对此都有深入的阐述。

(一)重视干部队伍建设。

周恩来反复强调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1937年11月,在《反对妥协求和,坚持华北抗战》中,周恩来提出,我们应注意“广泛发展游击战争,并训练干部,以坚持抗战”[1]80。周恩来已经敏锐地意识到,要想取得华北抗战的胜利,不仅要有战术上的考量,而且要注重干部的培养,以发挥他们在抗战中的指挥、领导作用。1939年,他对干部在新四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刻论述:“干部在我们成为强大的新四军上有决定的意义。干部健全才能使工作发展。”[1]106随着抗战的不断深入,周恩来把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到了关乎军队生死存亡的地位。他强调: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新四军要用很大的力量,因为现在干部的水平在军事上文化上技术上政治上都是不够的,要很好地培养和教育”[1]106。周恩来在这里指出了当时新四军干部队伍客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当时加强新四军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各行各业急需优秀专业人才,尤其是需要高素质的干部。因此,1950年9月,在《为巩固和发展人民的胜利而奋斗》中,周恩来指出:“新中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有充分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知识的干部。”[2]47并提出应从大规模地提高现有干部的文化水平、大规模地训练旧有公务员和知识分子、有步骤地改造现有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等三个方面来加强干部队伍的政治文化素质建设。[2]47-48

毛泽东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周恩来特别强调要重视领导干部的培养。1943年4月,在《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中,他对领导者的内涵、领导者的立场、领导的原则、正确的领导、领导者的任务、领导者的工作方法、领导者的工作作风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使全党对党的组织建设工作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他指出:“一般干部都有做领导工作可能,……领导工作,是包含了上中下各级领导干部说的。”[1]128在这里,他辩证地论述了领导者与一般干部的关系。关于领导者应具有什么样的立场问题,他明确指出:“党的立场就是领导干部的立场”[1]128。具体来说,作为一个领导者,他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有确定的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二)要有坚持原则精神。(三)要相信群众力量。(四)要有学习精神。(五)要有坚韧的奋斗精神。(六)要有高度的纪律性。”[1]128。他正确地论述了个人领导与集体领导之间的关系,指出,在一般环境下应坚持“集体领导与按级领导”[1]129,即坚持领导的一元化,在大后方环境下,应坚持“个人负责制与个人领导”[1]129,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直接干涉与直接解决”[1]129方式。关于什么是正确领导问题,他指出:首先必须正确地提出问题;其次必须组织人员正确执行;再次必须对结果进行审查。“这一切,正如斯大林所说,必须与群众取得联系,必须把领导者与群众两方面的经验综合起来。只有这样,领导才是正确的”[1]130。关于领导者的任务,他指出,领导干部应该着重抓紧思想政治的领导、抓紧组织领导、干部遴选和工作分配、审查工作、面向群众等几项工作。关于领导的工作方法,他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两个层面进行了论述。具体来说,领导工作方法主要有:(一)在斗争中审查理论原理和原则。(二)从实际工作中规定和审查政策。(三)要用革命的精神改造工作。(四)发扬民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五)以说服的方法为主,命令方法为辅。[1]132此外,他还对领导群众的方式方法、领导艺术、工作作风等问题进行了阐述。1948年2月,在《领导作风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文中,周恩来指出:“对许多思想上作风上确有问题的同志,不应采取排斥的态度,而应采取信任他们又抓紧做他们工作的态度”,“要做领导者,必须团结他所不喜欢和不愿接近的同志,然后抓紧他们,称赞其对的方面,批评其坏的方面,然后才能改造他们,同时也就改造了自己的领导”[1]28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在《论知识分子问题》《我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过好“五关”》等论著中对领导干部问题作了进一步阐发。

(二)重视党员的发展和管理。

早期党的成员来源复杂,除了工人,还有农民、小资产阶级分子、知识分子等,他们中存在着许多非无产阶级的意识。这需要在党员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注意把那些真正能为群众利益着想、向着解放全人类目标前进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的组织中来。大革命失败后,出于党组织发展的需要,周恩来强调要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并加强工厂支部建设。同时,他还要求,“党只需要少数的革命职业家担负日常的党务,至于在群众中工作的党员,应当不离开社会的职业而为党工作,方能深入群众”[1]12。1929年3月,他在《在白色恐怖下如何健全党的组织工作》中指出,在党员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特别注重党员的质量,“党员的线索并不求多,重在质量的选择,要有一人能得一人之用”;另一方面,要在产业工人、手工业工人、乡村中雇农贫农和“能在社会中生活活动的”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1]20这些思想为大革命失败后党员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1948年2月,在《老区半老区的土地改革与整党工作》中,周恩来指出,要根据不同的原则,对犯有错误的党员进行区别处理:一是罪恶深重、丧失党员起码资格的人,应开除出党。二是混入党内的异己分子和党内蜕化分子,应清洗出党。三是犯有严重错误,但未丧失党员基本资格,并且愿意改正错误的党内的知识分子或其他分子,应留党考察和教育。四是犯有较轻错误的党员,应进行教育。这些措施既达到了警示目的,又起到了教育作用,是对党员进行科学管理的又一个光辉篇章。

(三)重视党的支部建设。

周恩来很重视党的支部建设,对此有较多论述。1928年11月,他就对基层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工作任务、注意事项等进行了全面论述。他指出,党支部应当在宣传鼓动、组织群众、日常斗争等方面起主导作用。他认为支部生活的中心或者支部的工作中心,应当是讨论当地的政治问题、工作问题,并要和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他还强调:“一切党的支部,在其讨论有关群众利益的问题的一切会议上,包括党的批评检讨会议在内,均应有党外群众参加,不许开秘密会议,……为群众所监督,为群众所批评或拥护”[1]296。“八七会议”后,在白色恐怖下,各省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党员干部牺牲非常多,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大批自首、告密、叛变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他批评了当时存在的“党的上级机关一再破坏,各地党部唯一的办法,便是要求中央派人前往恢复”的做法,提出了在白色恐怖下健全党的组织工作的要求:一是在建立好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再建立上一层党组织;二是“嗣后凡是下层组织没有工作,或是破坏之后,主要的路线应是领导同志走入工厂农村社会中,寻找职业,深入群众,以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三是要注意党员发展的质量。[1]201929 年10月,在中共中央直属支部干事会上所做的报告中,周恩来指出,由于当时党内生活还不健全,“未把支部生活坚固地建立起来”,结果“党的正确路线还未得到有些支部全体热烈的讨论,因之,党的政治路线在组织上遂尚未得到完全巩固”[1]45。

周恩来还对选拔干部的标准、民主集中制等问题作了较为深刻的论述,为加强党的组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关于党的作风建设

周恩来非常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延安整风运动后,他在《在延安欢迎会上的演说》《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等演讲与文章中,提出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一系列举措。

(一)坚持走群众路线。

早在《告全体同志书》《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共中央给长江局的指示信》等论著中,周恩来就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初步的论述。他曾严厉批评红军第四军前委脱离群众的做法,指出红军应当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日常需要,在此基础上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与此同时,周恩来指出:“肃清反革命工作要经过群众组织来执行,才有群众的意义”,“筹款工作,亦要经过群众路线”[1]36,“地主豪绅财产是红军给养的主要来源,但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1]39。 1937年10月新四军成立后,根据地建设成了新四军的重要任务,也是新四军能否在艰难环境下生存下去的关键。1939年3月,他指出,必须依靠新四军所在地的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根据地,因为,“深入群众才能够保障我们的发展”[1]103。如何深入群众?他指出:一是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进行宣传,使得他们知道新四军是为民众谋利益、为民族谋解放的。二是要深入做群众工作,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1943年8月,周恩来的《在延安欢迎会上的演说》,针对有些人认为中国共产党失去靠山的言论指出,“我们党是群众的党,……中国民族需要他,中国的人民需要他,谁能取消他、解散他?”周恩来强调,中国的人民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真正靠山。[1]139

(二)坚决反对机会主义、跑街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作风。

1939年,周恩来在谈到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问题时,对列宁和毛泽东的工作作风进行了精辟的概括,指出:“反对一切实际工作中的机会主义,在目前,特别应反对马虎主义,空谈主义,自大主义,形式主义,事务主义,以及破坏党和军队传统的现象。”[1]1321944年3月,在《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中,他批判了当时党的工作作风,明确提出反对“跑街主义”的工作作风。此外,周恩来特别注重反对官僚主义。1963年5月,他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负责干部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了官僚主义的性质、内涵,强调“官僚主义与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命令主义、事务主义、分散主义、本位主义、宗派主义,都是密切相关的”。他还列举了官僚主义的20种具体表现,深刻指出:“官僚主义的态度和作风已经给我们的工作造成很多损失,如果听其发展,不坚决加以克服,必将造成更大的危害。我们绝不能容许官僚主义继续发展下去。”[2]418-422

五、关于反腐倡廉建设与党的团结

(一)关于党的反腐倡廉建设。

周恩来特别重视反腐倡廉工作,在许多报告、指示中强调了这些问题。在《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周恩来指出:“关于经费支配亦要顾及群众组织,与其共同支配,一切经费的开支应多用在群众工作之支付上,绝不要大半作为党费开支,养成党之腐化。”[1]371943年,他针对有些人认为依靠拖延就能取得抗战胜利的想法,指出国内外的形势决定了这种想法的错误,并大声疾呼:“……财政经济政策不改变,官僚资本不打倒,贪污腐化不惩办,囤积居奇不肃清,财政经济的破产能避免么?”[1]1351952年3月,周恩来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解除小贪污分子的顾虑及处分问题的指示》中,明确提出减轻对小贪污分子的处罚,着力“打虎”和处理大贪污分子的思想。

(二)关于党的团结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团结是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一直强调无产阶级最亲密无间的团结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团结看成党的生命,认为只有团结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周恩来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一直贯彻着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党建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反复强调党的团结对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巨大作用,并与党内外分裂党的行径进行坚决的斗争。1943年8月,周恩来《在延安欢迎会上的演说》针对有些人认为中国共产党内部分裂的谬论指出:“我们党的组织是统一的,是基于主义的信仰、阶级的觉悟和革命的锻炼的,并有自觉的纪律来巩固他,决不同于国民党可以派别分歧,毫不统一。”[1]140周恩来关于加强党的团结的思想,对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对党的攻击进行了无情的回击,有力地维护了党的团结统一,进而凝聚了强大力量。1954年2月,为了反对高岗、饶漱石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在中共七届四中全会上,他严厉地批判了党内一些破坏党的团结的种种言论与现象,厘清了党内尤其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内存在的某些思想上的混乱,并对犯了错误的同志的自我批评和检讨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月25日,他在关于高岗问题座谈会的发言中,对高岗分裂党的种种行径及其谬论进行了批判。这对于增强党的团结统一、保证国家的政治稳定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 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A849

A

1007-8444(2017)06-0564-05

2017-07-20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背景下高校推进中国梦的宣传研究”(2015SJD693)。

张尚兵,讲师,河海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周恩来思想研究。

张超

猜你喜欢
领导干部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岭南音乐(2022年4期)2022-09-15 14:03:12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军工文化(2017年1期)2017-03-14 10:11:20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领导致辞
印刷经理人(2016年9期)2016-12-20 16:02:55
不能比领导帅
小说月刊(2014年12期)2014-04-19 02:40:08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