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古都学当前研究的新态势与有待着力研究的几个重大领域

2017-03-10 02:32朱士光
关键词:古都历史研究

朱士光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试论中国古都学当前研究的新态势与有待着力研究的几个重大领域

朱士光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在概述了中国古都学这门肇兴于20世纪50年代初,正式形成于20世纪80代中的新兴学科进入新世纪后出现的一些新的发展态势与研究成果后,具体强调了它所具有的重大的多方面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并进而提出当前应着力研究的三个重大领域,即:历史早期古都之深入探索研究、中原王朝政治重心区域外围地区古都之深入探寻研究、古都文化与古都学理论的深入探讨研究。为此还对当前继续推进古都学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供政府、学界与民间考虑采行。

中国古都学;当前研究的新态势;有待着力研究的重大领域

一、当前中国古都学研究的新态势

作为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一门新兴学科——中国古都学,学界普遍认为其肇兴于20世纪50年代初,正式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1]。之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蓬勃发展,引起学界、政府以及民间更广泛的关注。进入新世纪后,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态势,也涌现出不少新的研究成果。

例如与中国古都学会、杭州出版社于2011年组织编辑出版“中国古都系列丛书”(已出版《古都北京》《古都西安》《古都洛阳》《古都南京》《古都杭州》《古都开封》《古都安阳》《古都郑州》《古都银川》《古都苏州》《古都大同》等11本)同步,由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合策划,清华大学出版社在2012年也出版了“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之“中国古都五书”(《古都北京》《古都洛阳》《古都西安》《古都南京》《古都开封与杭州》)。很显然,前者“旨在逐个逐本著述中国古都城市的历史”[2];后者则是重在从选定的中国六座重要古都,通过对其城垣、宫阙、殿阁、寺庙、苑囿、市肆、园宅的复原论述,“开创中国传统建筑研究与普及的新局面!”[3]在上述两套古都丛书推出之前,还有罗光乾著,由京华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走进古都》,其主旨是“领略七大古都的风采神韵,品读历史深处的中国文化”(印在该书封面,其“七大古都”为长安、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开封、安阳);之后则有河南大学出版社于2015年1月出版的《程遂营讲六大古都》,还有2015年12月由三秦出版社印行的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化遗产研究编委会策划组织撰著的《西汉长安——丝绸之路起点》(肖爱玲著)、《汉魏洛阳城——汉魏时代丝绸之路起点》(赵振华、孙红飞著)、《隋唐长安——隋唐时代丝绸之路起点》(杜文玉、王丽梅著)、《隋唐洛阳——隋唐时代丝绸之路起点》(毛阳光著)等关于西汉与汉魏、隋唐时期古都长安及古都洛阳的专著。很明显,《程遂营讲六大古都》是从普及古都知识层面,带领听众与读者去体验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等“六大古都”的博大、隽永、沧桑、厚重、风流、雅致、大气、包容,解读“六大古都”的鲜明个性。而作为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化遗产研究丛书十卷本中论述丝绸之路起点的西汉长安、汉魏洛阳、隋唐长安、隋唐洛阳的四本专著,则是紧密结合当前“一带一路”之国家战略,阐明“汉唐长安和洛阳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市,是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4]。

又如,近年来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及在研究早期中国历史问题中,也有不少研究者注重研究文明出现源头时期之都邑,并以之作为判定我国历史由原始氏族社会晚期,即考古学上龙山文化时期,进入文明时期初期之古国、方国、王国时期,即以黄帝为首的“五帝”时代,继而再进入夏王朝,即奴隶社会之重要标志。近期,除杨肇清、薛瑞泽、索全星与张国辉等对嵩山及郑洛地区之登封王城岗、新密古城寨和新砦以及偃师二里头等具文明早期都邑性质的古城址所作论述外*参见杨肇清:《略论嵩山文明与我国文明的起源》,薛瑞泽:《嵩山地区龙山城址与中华早期文明》,索全星与张国辉:《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初步发展——以郑洛地区古都古城为例》,均载中国古都学会等编:《嵩山文明与中国早期王都——2014年中国古都学会(郑州)年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在2016年8月16—18日于陕西省神木县召开的“早期石城和文明化进程——中国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学者就从文明探源角度认为石峁遗址可能是夏的第一个都城[5]。

再如,近年来,除对拥有“中国八大古都”(西安、洛阳、安阳、郑州、开封、北京、南京、杭州),涵盖黄河中下游之关中盆地、华北平原与长江下游三角洲(含钱塘江口以北区域)这一我国历史上政治重心区域之诸多古都,特别是上述“八大古都”继续开展研究外,对上述我国历史上之政治重心区域外围地区之古都也日渐加强了研究。其中即有《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9月号中推出对盛唐时代存在于东北大地上白山黑水之间的渤海国(713—926年)所建立之上京龙泉府(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市)、东京龙原府(在今吉林省珲春市)、中京显德府(在今吉林省和龙市)、西京鸭绿府(在今吉林省临江市)、南京南海府(在今朝鲜清津市)作了具体论介,还延及对我国历史上诞生于战国、成熟于唐代、盛行于辽金的“五京制”加以论述。此外,2016年9月13日《中国文物报》第4版刊发的张瑞超撰写的《安龙古城话沧桑》一文,则简要论述了这座僻处黔西南崇山峻岭中的曾为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都城的史事与遗迹。前文所述尚是仅对一个中原王朝边境地区的地方政权及其都城的论述,后者则是对一个中原王朝覆灭后其残余势力在边远地方所建临时政权及其都城的简要勾勒。这当然只是这方面探索与研究的一个侧面。另一方面也当看到,近年来已有一些学者对历史上中原王朝周边曾存在的众多小国及其都邑的集中论述。如月明日所著的《神秘消失的古国》之壹、贰两册(由中原农民出版社先后于2008年1月与4月出版),就对古蜀国、月氏、乌孙、楼兰、精绝、龟兹、大宛、于阗、高昌、夜郎与庸国、巴国、滇国、焉耆、疏勒、车师、康居、吐谷浑、古格等数以十计的历史上曾存在的小国,部分也涉及它们的都城之史实与遗迹——作了简要的梳理陈述。虽然还很不完备,但无须赘言,这一尝试还是有其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的。

此外,近年来关于中国古都知识之宣传普及工作也有重大进展。如《中国社会科学报》自2016年9月起开设了“中国古都系列报道”之“独家报道”专栏,9月23日即以4—6版的3个版面作了《辽五京》的报道。可以预期,随着《中国社会科学报》新设置的“中国古都系列报道”这一专栏今后持续开办下去,势必会更有效地增大中国古都学在学术界与民间的影响。又如2016年9月9日北京市之首都博物馆为纪念元大都建城740年,举办“大元三都”展,也十分形象生动地宣传了元上都、元大都和元中都昔日之“冠盖满阶、商贾云集、富庶繁华”的盛况。该展以都城选址和建设开篇,以都城内皇室贵族、平民百姓的生活为主题,向观众展示出一幅全景式的、生机盎然的元代社会生活长卷,普及了有关古都的基本知识。*见《中国文物报》2016年9月13日头版报道。

前述中国古都学在学术研究及其知识宣传普及方面出现的新的态势与成果,充分彰显了中国古都学是一门具有深厚的学术价值与重大应用价值的学科,特别是它在研究历史进程及文明探源工程中所具有之核心地位,它在挖掘城市文化之根脉与精髓上所具有之独特价值,以及它在体现城市形象与品牌上所具有的巨大作用,更引起政府部门、相关学科学者及广大群众的重视与兴趣,因而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对它的研究、接纳与应用,使其发展前景更为广阔与明朗。

二、当前中国古都学应着力研究的几个重大领域

根据前一部分论及的当前中国古都学之学术研究与宣传普及出现的新态势,结合本人的思考,深以为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古都学当着力推进下述三个重大领域之研究。现陈述如下,供大家考虑。

(一)历史早期古都之深入探索研究。

2016年5月,曾对中原古都早期城址,其中包括一些带都邑性城址进行过深入调查发掘与研究的考古学家许宏,由三联书店出版了作为他“解读早期中国”系列著作第二本之《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一书。在该书中他根据自己长期对考古发现中的不动产——城址所作的考古学观察与体验,指出“作为大型遗迹的都城遗址,相对于考古出土的遗物来说,不那么直观和易于展示,但它却正是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载体”[6]。而早期都城之空间构造,与其后经过一段漫长时间演变之都城空间构造,虽都具有早期之特点但又彼此不完全相同。由此可见,探索并判明历史早期之都邑,对准确解读早期中国史以及探明中国文明之源头至为重要,已被考古学家看作十分关键的无可回避也无从替代的任务。迄今,虽然“夏商周断代工程”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取得不少进展,对夏初,甚至更早的“五帝时代”之都邑也作了一些探索,但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持续不断地开展。而且要完满地完成这一任务,还需要考古学家与古都学家联合攻关,协作推进。

(二)中原王朝政治重心区域外围地区古都之深入探寻研究。

前已述及近年来中国古都学会外的一些相关学科学者以及文化人士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实际上中国古都学会也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如先后在荆州、银川、大同、赤峰、成都、广州、大理等古都所在城市举行过学术研讨会,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总的看来,工作做得仍然不够。应该看到,即使在史念海先生所开具的我国除天津市与海南省之外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现已确定的220余处古都中[7],上述政治重心区域外围的都城大体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二;加上一些历史上,特别是历史早期已经“消失”了的古都,数量与所占比例当会更大。还应看到这些古都,因所处地区较为偏远,文献记载又很稀缺,所以对它们进行探寻研究难度更大。然而正如《神秘消失的古国》一书作者月明日在该书第壹册之《前言》中指出的:“实际上,中国不仅仅包括中原国家,还包括那些先后出现的周边古国。我们今天的疆域,正是由古代中原王朝及其周边国家连接而成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古代也曾经是个多政权国家。每一个曾在中国境内出现的古国,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责任去发现它们、解读它们、记录它们。”作者在该书之《后记》中还写道:“当我们在那些曾经存在又转瞬即逝的古国遗址中徜徉时,就会发现,这些古国曾经的辉煌完全值得我们赞叹、景仰。”此外,这位作者在该书第贰册之《前言》中又慨叹道:“历史是门奇轻的学问。这门学问似乎并不关系到我们的生活,但是,几乎每个人都有了解历史的愿望。这就是人类的天性——越是消逝了的,人们越想弄清真相。”“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越是不为人知的历史,越可能有巨大的价值。”事实很清楚,要探寻并研究历史上消逝了的古国辉煌的文明及其兴衰消逝的历史,离开它们的政治中心,即其都邑,都是无从说起的。所以行文至此,我想借用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之一的何一民教授在他新近撰写的论文《从历史文献到考古新发现:重新认识先秦时期成都的都城历史》一文中所表述的一个观点,即“中国古都学不仅要研究旧史所确立的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而且还要研究中国范围内各个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建立的政权和都城,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性政权和都城”。我认为,当前,只有一方面继续推进对中原正统王朝都城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不断推动对中国范围内各个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建立的政权和都城的探寻研究,再具体而言,大力加强对中原王朝政治重心区域外围地区古都之深入探寻与研究,才能大为充实丰富并深化中国历史研究,尤其是整体全面推动中国古都学获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三)古都文化与古都学理论的深入探讨研究。

近年来笔者曾对深入探讨研究古都文化与古都学理论多次撰文,力加倡导*详见笔者所撰:《中国古都学理论建设刍议》,(《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20卷第1期)、《中国古都学的形成与当前研究的几个重点问题》(《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6卷第1期)等文。。这当然主要是因为古都文化是历史上一个王朝或一个时代文化之浓缩与精髓,也是历史上以至当今特定区域历史文化的核心;同时,古都文化内涵丰富,规格甚高,且空间辐射力与时间穿透力强劲。而中国古都学理论之创立构建更是关系这门新兴学科之成熟与今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当然,对这一重大问题,学界同人也都广泛关注,并多有所致力。例如本次“长江文明与中国古都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也将“新时期中国古都学的理论与方法”列为首项学术研讨的主题。然而毋庸讳言,它本身就是一项需要学界同人长期努力并持之以恒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有鉴于此,对古都文化与古都学理论的深入探讨研究,既要有长远的安排与思想准备,也当于眼下就积极着手。

三、对当前继续推进古都学发展的几点建议

当前古都学的发展方兴未艾,政府、学界与民间对之均广泛关注,期望甚殷。为推动这门承载了多重历史与现实使命的学科更顺利地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并愿与广大同人共同努力。

(一)向国家教育部申报,在高等院校(包括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古都学课程。

众所周知,古都学研究不仅与历史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城市科学关系至为密切,而且与城市规划设计建设、文物遗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挖掘应用、旅游业发展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上述学科与实际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所以建议由中国古都学会联络相关的学术团体与学科之带头人,向国家教育部申报在高等院校,包括职业技术学院相关学科专业开设古都学课程。先期可在历史学、考古学、建筑学、城市科学、旅游专业等学科、专业讲授,以后再逐渐扩大讲授范围。在这一过程中带动教材编写与教学实习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完善精深的学科教学体系,也相应推动古都学学科的深入发展。

(二)在民间,特别是青少年间大力普及古都学知识。

古都学,既然是一门有着重大学术价值,同时又与当前现实生活,特别是诸如城市规划建设、文物遗址保护开发、旅游事业发展等实际工作关系密切的“有用于世”的学科,理所当然地就应该向有关学科渗透,并在民间广泛宣传。这方面我国考古学界已开了个好头,起到了示范作用。考古学家曹兵武在论及当前中国考古学热点问题之一的“公共考古热”时,就指出包含于“公共考古”中的“公众考古”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考古学家向公众普及考古知识,二是让公众参与某些考古活动[8]。而实际上,早在曹兵武该文发表前,笔者有幸参加的2016年5月21—23日在郑州举行的“2016中国首届考古学大会”上,就在通过的《郑州共识》中强调:“认真坚持考古为人民的理念,大力开展公共考古,努力做好考古成果的宣传和考古知识的普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在会议期间就举行了几场普及性的讲座。为此,我建议中国古都学会也可在这一方面作出努力,可动员各古都所在城市的会员,在相关的论坛、讲座上以及在大专院校甚至中学里开展古都学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扩大古都学的影响,激发大众认识古都、研究古都、热爱古都、保护古都的热情。当然为更好地做好这方面工作,也可与各地文博部门合作,举办有关古都的专题性展览工作。

(三)中国古都学会应更加有所作为,更好地承担起联络、组织、协调各有关学科专家学者推动古都学深入发展的应有之使命。

中国古都学会自1983年由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与古都学家史念海先生联合一批前辈学者共同发起创建后,作为国内全国性的组织开展古都学研究与交流的学术团体,曾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赢得国内外学术界的赞誉!当前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进入新的攻坚阶段,经济与文化建设进一步蓬勃发展,古都学研究与民间普及工作,也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所以希望,同时也相信中国古都学会在2016换届选举产生的新的理事会与领导集体的努力下,会更加有所作为。如在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学术交流大会的同时,根据需要与条件再举办一些专题性学术研讨会;在发挥古都学之学科特长的基础上,推动与考古学、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合作协调攻关;在历史早期古都深入探索研究、中原正统王朝政治重心区域周围地区古都深入探寻研究、古都文化与古都学理论深入探讨研究等重大研究领域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为当前国家的城市规划建设、城市文物遗址保护与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与文化遗产发掘利用、古都旅游业以及一带一路国际战略推行等实际工作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1] 朱士光.中国古都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1).

[2] 叶万松.中国古都系列丛书·序二[M]//吴迪,李德方,叶万松.古都洛阳.杭州:杭州出版社,2011.

[3] 朱文一.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总序二[M]//王南.古都北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 杜文玉.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化遗产研究·总序[M]//杜文玉,王丽梅.隋唐长安——隋唐时代丝绸之路起点.西安:三秦出版社,2015.

[5] 张鹏程,劭晶.“早期石城和文明化进程——中国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N].中国文物报,2016-09-13.

[6] 曹明明.考古学家眼中的早期中国史[N].中国文物报,2016-07-12.

[7] 史念海.中国古都概说[M]//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北京:中华书局,1998:33-179.

[8] 曹兵武.关于当前中国考古学的几个热点问题[N].中国文物报,2016-09-13.

责任编辑:仇海燕

K928.5

A

1007-8444(2017)04-0326-04

2016-12-21

朱士光,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古都学研究。

猜你喜欢
古都历史研究
奇特的沙漠古都——统万城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重现水清岸绿的古都风景线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