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文化自信:内涵、意义及实践路径
刘 阳
(西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族精神是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文化自信的新力量。坚持文化自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抵御外来文化冲击的手段,更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于坚定党的领导地位,坚持政府的导向作用,坚持文化创新的不竭动力。
文化自信;内涵;意义;实践路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量。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稳固的政治保障,更需要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支撑。目前,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走向多元化的方向,世界文明和中国文化相互渗透的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变得尤为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深刻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
(一)文化自信的基石:我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不绝,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兼容并蓄等思想不仅是我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源泉,更是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依据。在传统文化面前,我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发挥中华民族的魅力,始终保持着新时期的活力。中华民族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影响着世界,世界各国相继开设孔子学院,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等都引用一些古代典籍、经典名句,不断激活优秀的传统文化,赋予其鲜活的时代意义。
(二)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族精神
自近代以来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为文化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撑。1918年,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诞生。此后建立无产阶级文学的呼声高涨,一批文学作家在党的领导下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土地革命时期,我党积极建设文化教育,以改变苏区文化极端落后的状况;抗日战争时期,党在进行抗日文化教育的同时,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多种文艺团体兴起,丰富着根据地人民的精神世界;解放战争时期,各党政部门加强文化建设,出版和发行了大量马列著作,《毛泽东选集》的出版更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事。中国越是在革命、民族危亡的时期,民族精神就越发地彰显,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谱写的“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等成为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
(三)文化自信的新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在文化方面毛泽东同志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而建国后所涌现的“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又赋予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党的十八大也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我国文化不断适应新的时代潮流,丰富自身内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有力依据。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的泱泱大国,但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历史的脚步不断向前推进,中国文化受到重创,地位开始逐渐下降,处于弱势状态。尽管中华文化一直在继承发展并且不断创新,斗转星移般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为中国人民的文化观念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因此,加强文化自信变得更加紧迫。
(一)坚持文化自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坚持。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要依靠生产力的变革,而且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着一定的社会文化,一定的社会文化也会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才能不忘初心,坚定坚守党的领导,共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文化发展却相对落后。在经济社会极速前进的阶段,社会缺失了对文化的自信,人们在对利益的追逐中,抛弃了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品质。社会中投机取巧、巧取豪夺随处可见,社会成员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的现象普遍,当前社会风气急剧恶化,精神文明建设环节力量薄弱,对我国文化信心不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党的奋斗目标,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激发全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高涨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上去,坚持文化自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二)坚持文化自信是抵御外来文化冲击的手段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国家间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市场的外来产品也日新月异的变化着,人们习惯拿本土产品与外来产品相比较,尤其是美国的“薯片”“芯片”“影片”更是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念。“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4]在国际较量中,西方国家正是认识到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利用文化作为侵略的工具,向世界宣扬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从而内化为人们的普遍观念用来维护和巩固西方的霸权主义。一时间“国外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观念逐渐形成,本土文化市场气象低迷,文化的不自信现象显著。
面对来势汹涌的西方文化的威胁,认识到西方的和平演变的目的在于侵略。国家站在新的高度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加强文化自信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增强文化自信能够促使中华文化“走出去”,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华文化国际化,有效抵御外来文化冲击。坚持文化自信,可以推动平等、公正的世界新秩序的建立,建设和谐新世界。坚持文化自信,走文化强国的道路,有利于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三)坚持文化自信是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文化自信不仅可以推进人们对文化的认识,还可以促进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对人的科学的发展。当今人们缺乏文化自信,只注重经济建设,认为经济可以反映人的地位,经济建设是实在的,而文化建设是虚幻的。从而忽视了对自身文化的建设。文化可以作为经济的增长点,作为新兴产业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同时,加强文化的内化作用,树立文化自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学者认为,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只有增强文化自信,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提升自身的价值优势。坚持文化自信,才能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批判吸收世界各国不同文化,丰富精神生活。坚持文化自信,才能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增强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吸收世界其他各国文化中的精髓而形成的。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于坚定党的领导地位,坚持政府的导向作用,坚持文化创新的不竭动力。
(一)坚持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艺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人民创作。把握了这个立足点,党和文艺的关系就能得到正确处理,就能准确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5]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坚持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体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前进,可以使人民有一种坚定的文化自信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端,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整个世界思想文化的变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整个社会具有引领作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是坚持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要求。当前,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社会思想变得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化,我们在倡导文化大众化的同时,各种低俗、庸俗的文化和思想也混杂其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文化提出挑战,也打击了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心。
因此要坚持党的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使社会主义服务观念深入人心,转化为实际行动,树立全民族人民携手并进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信念;大力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宣传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思想,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树立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坚持政府主导,建立文化多种发展模式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发挥好政府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不只是单纯地发展经济,将文化建设纳入到经济建设当中去,给予政策决策、政府支撑等多方面的保障。
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挖掘力度,建立有效的监督体制,保证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发展现代传媒体系,要集中力量开展重要媒体建设,正确引导。媒体传播影响力大,覆盖面广,要加大监控力度。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打破西方的现代传媒垄断格局,在传统传播的基础上,注重现代传播方式,使中国文化影响世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使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将城市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向农村流动,实现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农民的收入增加,才会投入到文化活动中去,挖掘民间优秀文化人才,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鼓励专业人才积极投身于基层文化建设当中去,从基层树立文化自信心。
(三)坚持继承发展与创新,培养中华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坚持继承发展与创新相统一,在继承的过程中发展,在实践的过程中创新。对各阶段文化深入学习,提取其中经典的文化内涵与各时期的实践相结合,发展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化;通过创新使中华民族文化更具特色,赋予其时代意义,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增强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树立起文化自信心,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的独特性。
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洪流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中华文化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正是传统文化既坚守根本又与时俱进的品质。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增强文化创新,采用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立足实践开拓创新。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科学对待传统文化中的特性,使传统文化能更好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形成造就中国梦的伟大力量;每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基本国情、实践路径各不相同。近代以来,在民族危亡,国家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肩负历史重任。在艰难困苦中继承与发展的中华文化和在实践中形成红色革命精神,是我们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依托。
(责任编辑 远 扬)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3).
[2]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899.
[3]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9.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4.
[5]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7.
D64
A
1671-5454(2017)02-0065-04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7.02.016
2017-02-18
刘阳(1993-),女,山西侯马人,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