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铭
一夜,全城停电。无意于燃起蜡烛,无意于打开手电,就这样凭窗而立,开轩迎风,以目相对这片黑暗的世界。
黑暗,它是万物的初始模样,它是压抑阴沉的代名词,是恐惧、邪恶的化身。在众人看来,黑暗何其单调,何其惊悚?但我却为这黑夜的“黑”所动容——不见了昔日的万家灯火、人烟喧闹,不见了旧时的街灯盏盏、车水马龙,这片纯黑的世界,竟如同新生事物般鲜润、干净、高贵、纯粹,令我久久沉浸,深深沉思,无法自拔。
灵遁者说:“当我站在黑暗中的时候,我就是黑暗的一部分了。” 抬头眺望远方,北极星因为有了黑色的天幕做底色,愈发明亮,亦如我此时心中的思想。迟子建在《我对黑暗的柔情》里写道:“黑暗在这个不眠的世界上,被人为的光明撕裂得丢了魂魄。其实黑暗是洁净的,那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繁华亵渎了圣洁的黑暗。”是呀,黑暗不应受到偏见,应当为人所重视,因其亦有洁净之处。
想想我们,虽沉浸于人为的光明中,但同时也埋没在飞扬的尘埃里,浮躁而喧嚣,迷恋于繁华假象;而融入真正的黑暗,便心无杂念、净无杂尘,思考生命本身,找回心灵的纯洁之地。亦如站在黑暗中的我,内心更加平和、包容,才能有幸欣赏那明净的天空。
一阵清风拂来,身体不禁感到有些凉意,但头脑似乎更加清醒,内心似乎更加洞明。忽记起前几日所读的清朝戴名世的《盲者说》,此文论述一盲童讽刺世人贤愚不辨、利害不审。其中有言:“天下其谁非盲也?盲者独余耶?”世人虽有眼,看得见光明,却是非不辨,黑白不分;盲者无明眼,置身黑暗,看不见世人所谓的繁华,却能保持心灵纯洁,避开污浊之气。真是让人汗颜!细细想来,芸芸众生,光明之时,肉眼能观世间万象,而纯洁与污浊并存,人们却在取舍之间丧失本真,与世俗同流合污;黑暗之时,万物隐去形体和轮廓,我们只能感受黑暗,反而能回归内心,静心思索,找寻自己……故曰,能够向暗、品暗、融入黑暗,也是一种境界。
古来多少人,向暗而行,却收获了精神的光明。清冽如流玉之嵇康,鄙弃官场,厌弃名利,他逃离了外部“光明”的世界,于竹林深处,引觞锻铁,弹琴长啸,过着肉体贫苦、精神富足的生活。他的归隐,于外界而言,是选择了隐于黑暗竹林之中,不为人所知;而于这黑暗的官场而言,嵇康那“隐于黑暗”的生活,恰是追求一种精神上的光明!他秉持自身高洁,全然不顾礼法之约束,抱琴半醉,酣歌高眠,向暗处独行,过着精神富足的光明生活,身置黑暗,心向光明。这种“向暗”,何尝不是向着精神上的光明而行?何尝不是那些沽名钓誉、昏昏然而行的人该反思的?
迟子建说:“如果我们放弃梦想,不断地制造糜烂的光明来驱赶黑暗,纵情声色,那么我们面对的,很可能就是单色调的世界了。”
“只有这干干净净的黑暗,才会迎來清清爽爽的黎明。”勿因向往光明而痛恨黑暗,休因追逐光明而驱赶黑暗。不如向暗,向黑暗里深入,在黑暗里沉静。珍惜仅存的黑暗吧!下次停电,不必急于寻找光明;夜幕降临,不如临窗欣赏黑暗。
点评
在大多数人看来,黑暗是压抑阴沉的代名词,是恐惧、邪恶的化身。而本文作者却对黑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通过几位学者、作家的所历所感,向读者展示了黑暗之意义与价值,令人深思。全文思路清晰,观点新颖且能自圆其说,从“黑暗不应受到偏见”阶梯式深入,到品暗、融暗,最终向暗而行,阐述辩证而深刻,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