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田 刘希财
摘要:在春季水稻盘育苗过程中,于播种覆土后及水稻1叶1心期防治水稻立枯病时,首先使用30%瑞苗清AS 1000倍、30%恶霉灵AS+85%波尔甲霜灵WP防效达到84%以上;其次使用85%波尔甲霜灵WP 800倍、30%多菌灵·福美双WP800倍、30%恶霉灵AS 1000倍防效达到68%以上,可以有效地控制水稻立枯病的发生。
关键词:水稻立枯病;杀菌剂;防效
项目来源:吉林省省级粮食生产发展专项资金;吉林農业科技学院重点学科培育项目(吉农院合字〔2015〕第X002号)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7.04.017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盘育苗栽培苗床上常见多发的病害之一,特别是水稻工厂化育苗过程中,水稻立枯病逐年加重,一般年份发病率在4%~10%,为筛选高效的防治水稻立枯病药剂,做本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药剂
30%瑞苗清AS(中农住商(天津)农用化学品有限公司)
30%恶霉灵AS(日本三井化学AGRO株式会社)
25%甲霜灵WP (郑州德化新陆农药集团)
85%波尔甲霜灵WP(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
32%乙蒜·酮EC 天津天农化工有限公司
30%多菌灵·福美双WP(齐齐哈尔田丰农药化工有限公司)
50%异菌·醚WP(鑫敦丰作物集团保护有限公司)
1.2试验方法
试验作物:水稻——绿达177;防治对象:水稻苗立枯病,病原为镰刀菌属。
试验设9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3平方米,每小区播种18盘,各试验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各处理为30%瑞苗清AS 1000倍、30%恶霉灵AS 1000倍、25%甲霜灵WP1500倍、85%波尔甲霜灵WP 800倍、32%乙蒜·酮EC 2500倍、30%多菌灵·福美双WP800倍、50%异菌·醚WP2500倍、30%恶霉灵AS+85%波尔甲霜灵WP(1:1)1500倍及清水(CK)为对照。
2015年4月12~20日进行浸种,使用25%的咪鲜胺EC10毫升浸水稻种种40公斤,加水50公斤,不催芽,播种时间为2015年4月20日,温室内温度为20℃,选用往年易感水稻苗立枯病的育秧田,栽培管理及施肥水平中等,管理条件一致,试验过程,除试验处理的要求外,不改变其他农事操作。机械装盘,机械播种,机械覆土,每小区面积为3平方米/18盘,总量为460盘,播种量为每盘100克湿种,划分试验区并进行标记,分别于播种覆土后(4月20日)、水稻1叶1心期(5月2日)各施药一次,均按规定量使用;其他均为对照不施药。使用药械为背负式手动喷雾器,人工施药,每小区用水量600毫升,其他管理同常规,试验期间未用任何药剂。土壤类型为草甸土,呈弱酸性,人工浇灌,其他管理同常规田。
1.3调查方法
2015年5月20日采用对角线取样法。每处理取5点,每点取100平方厘米,调查发病株数及调查秧苗数量。
相关计算:
病株率(%)=(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防治效果(%)=[(对照发病率-处理区发病率)/对照区发病率]×100
数据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本试验中各药剂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区水稻立枯病发生情况及防效分析
由表1可见,不同处理区发病率不同,可见各药剂处理对水稻立枯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由表2可见,30%瑞苗清AS 1000倍、30%恶霉灵AS+85%波尔甲霜灵WP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防效相近,达84%以上;30%恶霉灵AS 1000倍、30%恶霉灵AS+85%波尔甲霜灵WP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防效相近;30%恶霉灵AS 1000倍与30%瑞苗清AS 1000倍差异极显著,说明30%瑞苗清AS 1000倍防效优于30%恶霉灵AS 1000的防效;85%波尔甲霜灵WP 800倍、30%多菌灵·福美双WP800倍、30%恶霉灵AS 1000倍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防效相近,防效为68%以上; 32%乙蒜·酮EC 2500倍、50%异菌·醚WP2500倍处理防效略低。
综上所述,在水稻盘育苗过程中,于播种覆土后及水稻1叶1心期防治水稻立枯病时,适当使用药剂,试验结果表明30%瑞苗清AS 1000倍、30%恶霉灵AS+85%波尔甲霜灵WP防效达到84%以上;85%波尔甲霜灵WP 800倍、30%多菌灵·福美双WP800倍、30%恶霉灵AS 1000倍防效达到68%以上,可以有效地控制水稻立枯病的发生。
3 小结与讨论
在春季水稻盘育苗过程中,于播种覆土后及水稻1叶1心期防治水稻立枯病时,首先使用30%瑞苗清AS 1000倍、30%恶霉灵AS+85%波尔甲霜灵WP防效达到84%以上;其次使用85%波尔甲霜灵WP 800倍、30%多菌灵·福美双WP800倍、30%恶霉灵AS 1000倍防效达到68%以上,可以有效地控制水稻立枯病的发生。
本试验仅进行了一年,对水稻其他生理指标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简介:张喜田,副教授,研究方向:作物栽培及有害生物防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