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留学从前期准备到最终成行,可以说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一般它需要经历哪些步骤?需要学生亲力亲为的环节有哪些?
周盈:一般留学需要经历的步骤如下:第一,明确自己的目标,选择与自己目前能力相匹配的院校进行申请。这个过程相对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为院校比较多,而实际录取跟官网公布的数据也存在一定差距,所以需要有专业人士进行指导。第二,标准化考试的准备。一般来说,所有的学校都会有标准化考试要求,有些是一个,有些是两个甚至更多,所以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标准化考试的准备。第三,准备相关的材料,包括成绩单、推荐信、文书、财力证明等。第四,提交申请,主要包括填写网申、寄送相关材料以及标准化成绩等。第五,跟进申请进度。第六,获得录取后,对比选择最终所要入读的院校,并按要求缴纳学位订金。第七,签证以及后续的准备。
相对来说,跟学生个人相关的材料都是需要学生亲力亲为的,比如选择院校、资料的准备,以及文书的撰写等。
何明原:留学从前期准备到最终成行,一般需要经过语言学习、考试,选校、定专业,文书材料准备,申请提交等环节。如果学生选择DIY的话,那么每个环节都是必须亲历亲为的,更别说语言学习考试、文书材料撰写了。像选校、定专业这一方面,不但学生自己要参与,家长也要加入其中。
至于毕业后是否继续升学、是否归国,以及家长和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期望值等等,这些都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所以,我本人更加建议学生和家长能够寻找专业方面的帮助。这里以选专业为例,我认为学生需要结合留学目的国的教育概况、优势专业以及自身的客观情况、兴趣爱好及未来职业规划等多方面因素加以权衡考量,必要时可多听取专业留学顾问的建议,切勿盲从。
杨丹:从前期准备到最终成行,一般需要一年到一年半的准备时间。对于高中以下的低龄留学,家长和学生们应考虑的问题是留学国家和城市的安全、文化,学校的教学质量、配套设施、学习氛围、语言环境、住宿条件等。而大学生则更加侧重考虑的是学校、专业、就业等问题。
留学生:现在多数申请人会委托留学机构代办院校申请和签证资料的准备工作,当然也有人打算DIY,对于这类人而言,他们在递交资料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周盈:DIY留学过程是学生的综合自主能力体现的过程,从选校定专业、准备材料、递交申请、等待结果,到后期申请语言、住宿以及签证等等,每一步都需要自己去落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目前信息化比较发达,很多信息申请人通过网络都可以查询到,但申请学校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并不是说按照学校的要求去递交申请就可以了。顾问最大的价值是在给予申请人申请的方案,比如选校指导、文书思路等等。很多申请人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所谓的申请,但其实我们看过的很多文书都是不具备竞争力的。
如果学生一定要选择DIY的话,我建议他们多向专业人士咨询,了解自己的竞争力。如果可能的话,文书也尽量交给专业人士审阅。另外就是申请后的跟进,很多申请者都会觉得申请一旦递交完成就万事大吉了,但其实后续跟进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有些人就是因为没有跟进、没有发现材料未递送到位而最终导致无法评估。
留学生:对于计划出国留学,但目前毫无头绪的初三或大一学生而言,在这个寒假应如何制定适合自己的留学路线?
周盈:如果学生有计划出国留学,那就涉及一个找机构还是DIY的问题。对此,我的建议是应尽量、尽早找专业人士进行咨询了解,毕竟现在出国留学的竞争更加激烈,由经验丰富的专业顾问负责指导选校、选专业,更能够帮助学生找准定位,从而制定出与之相应的能力提升方案。我们的很多学生都是在初三就开始规划本科申请的,所以要想使自己具备足够的竞争力,一定要提前行动、提前规划。当然,不同的学生规划的内容也不太一样,但大致可以分为语言、活动背景、思维写作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规划。
留学生:对于时间比较充裕,但缺乏课外活动或实习经验的高一或大二学生来说,在保持稳定的GPA的同时,如何打造一段亮眼的经历?参加哪类课外活动会对录取起到积极作用?
周盈:这个阶段的学生时间还比较充裕,可以提前了解名校喜好,进而规划实习活动,领先在起跑线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哪个课外活动就一定会对录取产生决定性的作用,更何况同一个活动也未必适合所有的学生。所以,我们的做法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爱好以及资源和平台,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并提出具体建议,其实更为关键的还是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只有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才能够持久,才能够做出成绩,进而才会对录取产生积极作用。
何明原:想要打造一段亮眼的经历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一方面,近几年留学人数急剧增加,但由于国外大学招生人数和班级容量有限,所以导致申请的难度也在不断上升;另一方面,中国高分党的逐渐壮大,以及铺天盖地的考试作弊丑闻报道,使中国学生的诚信印象亦有受损。所以,这就需要学生综合考量自己和学校的匹配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并加强或弥补学术和活动背景上的不足。在提分和活动的过程中,更要注重的是学习和动手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思维方式的培养。
千篇一律没有特色的活动都无法吸引人的眼球。如何让活动经历和大学要求匹配,才是成功的关键。如果学生已确定未来的专业方向,那他就可以找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课外活动;对于还未确定所学专业的学生,我建议他们理出一条自己真心喜欢的主线活动出来,因为只有持久性的、做深做细的活动才是最有价值的。除了持续性的活动策划以外,建议学生还要多参加一些高含金量的科研/实习,从而具备足够的竞争优势。
至于这些经历如何在申请过程中应用得当,主要还是看文书写作功底。可能说得有点功利,但事实上,任何课外活动,如果在文书中达不到发之于情的叙述,都不是什么好活动,当然文书也就不是什么好文书了。
留學生:近几年,中国家长对寒假冬令营的热衷毫不亚于夏令营,且因为可支配时间不长,目的性更强,对主题的选择也更为明晰。低年级学生多将运动营和兴趣爱好的技能培养视为首选,高年级学生则更倾向于能力拓展、背景提升。冬令营的种类也愈加细分化。从整个市场来看,目前参加这类冬令营的主力军以哪个年龄阶段为主?比较受学生欢迎的国家有哪些?从长远来看,参加这类项目对于今后的留学申请有何影响?
周盈:目前参加冬令营的主力军还是以初高中学生为主,比较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澳洲等主流留学国家。
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认为参加这类项目或多或少都会对学生有所改变,最起码它能够扩宽学生的眼界,使学生亲自体验、学习和理解非母语文化的不同,培养独立的人格品质,提前适应留学生活。但这些项目的选择还是很关键的,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明确参加游学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发挥游学的作用。
留学生:虽说很多家长不惜重金送孩子出国游学,但同时也对部分游学过程中“游而不学”“走马观花”的现象感到不满。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是监管的缺位、游学机构的不诚信所造成的?还是和家长盲目跟风、海外游学不适合孩子有关?
周盈:现在很多机构都开设有此类项目,其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但将“游而不学”的全部责任都归罪于商家利益驱动和市场监管盲区,不但有失偏颇,而且也很不客观。
很多家长不管孩子喜不喜欢,不管能否适应,就盲目地让孩子游学——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出去,就是长知识和见世面。那往往会导致其在游学的过程中出现诸多不适应,接受能力差等问题。
对此,我的个人建议是,首先家长和学生要明确自己的需求,在综合学生的自身接受情况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之上,寻找与之相匹配的游学项目,毕竟并不是所有的游学项目都能够满足每位学生的需求。如果学生和家长更希望以学为主的话,那就要选择一些学习类的短期项目,而非以游玩为主。
杨丹:这是一个家长内在认知和事实存在的冲突。一方面,国内的游学团一般是2-3周的时间,如果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2-3周的时间即便全部都用上,也仅能够完成一个小的研究课题及简单的报告或论文;另一方面,因为寒暑假的缘故,家长又希望学生能放松游乐,觉得人都已经飞到国外了,不去著名景点游览一下好像又无法满足“不枉此行”的心态。
每一位学生和家长在出国之初都会有所期望,期望值也不尽相同,在众口难调的情况下一般游学团的设计就会根据这种市场需求而定制出“游玩+浅层学习”的方案。
事实上,市场上不乏专题专做有针对性的游学团,在精心策划下,若想专注于“学”,可以专精地学;若是想“游”也能够与“学”紧密结合,在一个月内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中外文化的各种不同。
从宏观上来看,每一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从微观上来看,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追求。因而,家长和学生们在选择时,既要考虑自身的诉求,也要仔细研究组织方提供的线路规划。比方说《3周美国托福或SAT集训营》,看似目的非常明确,但在3周的时间内,学生在美国集中接受托福或SAT的备考培训后,又是如何安排呢?究竟是组织方为学生在美国当地安排参加一次考试?还是单纯地培训完就开始游玩?这些都是家长在决定报名之前就需要详细了解的问题。
留学生:目前市场上从事游学的机构有很多,无论从规模上还是项目设置上都参差不齐。家长和学生应如何选择正规靠谱的游学机构?除了中介机构及教育培训机构组织的游学项目外,市场上还有哪些海外游学途径?
周盈:首先需要查询一下这些机构有无游学资质,这点是很关键的,毕竟出游的大部分群体都是未成年的学生,安全还是最重要的因素。此外,可以向身边参加过游学的朋友多多询问,了解他们游学的项目。以我们为例,日常也开设有自己组织的游学团,以及协助学生申请的学术夏令营等等。
目前海外游学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国内学校与国外合作学校直接对接的游学类型。虽然价格相对便宜,但在行程安排、安全保障方面不够专业和完善。第二种,是中介机构及教育培训机构的假期游学项目。产品线路多,语言课程比较丰富,但学生和家长在选择时需注意该游学机构有无资质。第三种,是旅行社组织的游学项目。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不能专注于游学业务,国外院校资源少,游而不学现象较多。第四种,是纯游学产品网络平台。各类游学产品集中度高,但仅以销售平台形式存在,对产品质量、效果及售后等环节无掌控力。第五种,是自营产品为主的游学产品网络平台,属于新兴力量。
留学生:对于想要冲刺世界名校的高二或大三学生而言,他们寒假的重心应放在哪里?如何提高英语水平?
周盈:如果学生想要冲刺世界名校的话,首先需要看下自己为申请世界名校已做出哪些准备。如果标准化考试还没有达到理想分数的话,可能需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成绩的准备上,争取在寒假全力突破托福或者SAT,取得高分;而背景相对一般的学生也可以利用寒假的时间多多拓展自己的视角,如参加国际义工项目、商赛等。
何明原:重心当然还是要放在语言准备上,这是申请世界名校所必备的敲门砖。如果学生能在高二或大三学年结束前就拿到理想的成绩是最好不过的事情,因为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他就可以将重心完全地放在申请上。
至于如何提高英语水平,还是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了,答案只有一个——基础。词汇是基石,日常阅读、听说是根本,当然,必要的考前突击也不可少。根据往年数据来看,想要申请美国TOP50的名校:托福成绩需要达到100分以上;SAT成绩需要达到2000分以上;而GRE则至少需要315分左右。名校录取竞争激烈,分数是申请硬指标。所以,建议这类学生要充分利用这个寒假来集中精力提高英语水平。
杨丹:对于想要冲刺名校的高中学生而言,IELTS、TOEFL和各国体系中的学术考核肯定是升学过程中的硬性指标,但我们也常常会听到“背景提升”在名校录取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名校所追求的不止是学术上的专、精、深,而且还要有社会责任感、道德价值、世界观正的人才。
国内学生由于日常課业压力大,通常都是到了准备出国留学前,才考虑“背景提升”。
这种带有目的性、“功利性”地完成“背景提升”,只是为了让自己的简历上有点看头,事实上并没有从社会服务和实践中得到心灵的启发,更别说是什么心得了。所以,我建议学生在寒暑假或日常空余时间,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上至名企实习,下至社区公益,从日常开始,以小见大,这才是累积“背景提升”题材的最好时机。
日常生活英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不是什么大难题,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学术上的不足。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日积月累的锻炼来进行弥补了,IELTS和TOEFL成绩只是一个考核标准,但离完全理解课堂内容、自由讨论及演讲还是有很大的一段距离。现在的网络信息很发达,学生在网上经常有机会听到甚至看到国外教授的讲课或名人的演讲,如:https://www.coursera.org/courses。我建议在日常学生可以挑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多听、多思考,把自己当作是台下的听众,置身其中地参与到课堂上,这样才真正有助于提高出国后的课堂效率。
留学生:对于寒假期间都已经完成网申工作,在家等录取通知书的高三或大四学生而言,是不是就意味着万事大吉了呢?
周盈:对于已经完成申请的同学来说,需要确保材料是否都已经顺利寄送到学校。换句话说,就是要确保申请材料的完整性。一般每所学校都有一个查询系统,在收到相关材料(包括标准化成绩)后系统就会更新有关信息,只有待材料完整后学校才会开始进入评估。
此外,不少学校也会要求面试,特别是研究生,所以这段时间我建议学生还是要多看看面经,做好相关准备。
留学生:如果学生拿到了offer,接下来要做什么?如果被放到waitlist上又该怎么办?
周盈:如果拿到offer后,学生需要分析自己未来的计划,并把自己对大学或者课程的需求进行排序,看下哪些学校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当然,学校未必能够满足学生的所有需求,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取舍,所以学生一定要对自己有比较清晰的定位和认知,在跟师兄师姐或专业顾问咨询后选择出一所最适合自己的学校。
如果被放到waitlist而且是自己很希望去的学校的话,那我建议学生可以给学校写love letter并且提供一些能够体现自己竞争力的资料,不过前提是要根据学校的要求而定,因为有些学校是不太愿意收到附加材料的,所以学生也要多加留意。
对于计划出国的学生而言,寒假还是一个比较好的准备时段,在这期间可以自我充电,为留学提前做好一些相关的准备,如语言或AP等相关课程的学习。
何明原:文商科类学生考虑更多的是以后的就业问题,他们拿到offer后可能会因为学校名气而有所考量。如果是理工科偏学术类学生的话,那么他接下来主要考虑的是这个学校的学术影响力。但不管如何,出于礼貌学生还要回复一封感谢信,感谢招生委给自己能够到学校进行就读的机会。
若不幸收到的是waitlist的话,学生可以向学校询问不被直接录取而放在等候录取名单里的原因。也可提供一份新的學术信息——比如取得成功的新成绩,提高后的SAT成绩等,
请求学校对自己进行一次额外的面试,当然这还要视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学校并不愿接收附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