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儿童文学特征分析

2017-03-10 22:50黎劲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期
关键词:童真童趣童心

黎劲

摘 要:《西游记》虽然不是特地为少年儿童创造的儿童文学作品,但它的儿童文学特征却极其明显。书中关于人物的描写,如悟空、八戒等性格特征非常的鲜明,描写的各类妖魔鬼怪,形象也是千奇百怪,九九八十一难的情节设计更是曲折离奇、妙趣横生。这些其实是展现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童真世界,而这个神奇的世界深深地吸引着所有的少年儿童。

关键词:西游记;儿童文学;童真;童心;童趣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01

《西游记》在形式上虽然没有儿童文学的特征,但是在内容上却切切实实的符合儿童文学的特征。所谓儿童文学是指为儿童创作的,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即看得懂;适合儿童的审美要求,即要有儿童情感和趣味,最终使儿童不仅看得懂还要喜欢看,并且还要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尽管《西游记》的思想博大精深,但读之却并不让人有晦涩难懂、深奥莫名的感觉,反而是清楚明了、活泼轻快、妙趣横生、童趣十足的故事,故事整体流动着欢快愉悦的元素,洋溢着积极健康且新鲜活泼的氛围。

构成《西游记》儿童文学特征的要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游记》中的童心和童趣

奇书《西游记》常常被世人称为神话小说、仙话小说、童话小说等等,这和他的内容有关,该书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典型的幻想文学。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呈现出来的热情和对世界万事万物的幻想,完全契合了当代幻想文学的特征。这就如同儿童的幻想故事一样,幻想是儿童文学最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孩子幻想的世界肯定是荒诞陆离、虚幻缥缈的,并且带着些非现实的神秘色彩。《西游记》是对童真世界的回归和描述。而儿童文学是反映儿童特有的心理年龄特征,即小孩子气。在《西游记》中,童真世界在这些童心人物,如孙悟空、猪八戒、的语言和行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西游记》中有许多精彩之处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童心和童趣,书中许多可爱且性格鲜明的人物,他们举手投足、嬉笑怒骂间皆体现着浓浓的童趣。就拿最受欢迎的美猴王悟空来说,悟空的很多特点其实就是儿童的主体特征的表现,例如悟空初入世的飞身一跃进入水帘洞、翻山越海拜师学艺,以及大闹天宫等,体现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儿童冒险精神。以及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路上降妖除魔的经历,都淋漓尽致的把悟空心思单纯 、思虑简单的孩童纯真一面完完全全表现了出来,在取经途中与各种妖魔鬼怪斗智斗勇中他没有思前顾后、权衡利弊,他就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懵懂天真、敢与天斗敢于地争、并在斗争的过程中逐渐成长,其童心也随着他的成长而在故事中展现出了不同的风貌。

除了在儿童的主体性普遍特征上有所体现外,更可贵的是《西游记》还原了孩子顽童的形象,儿童由于天生的好奇心,以及游戏心性的特性,个性注定是顽皮、爱闹的,悟空就是这样的一个集合体表现,他偷盗、弄恶作剧、好耍赖皮。从大闹天宫时偷吃蟠桃、偷喝御酒、偷拿金丹,以及偷取五庄观内的人参果和各种宝贝等等,在作者夸张、诙谐的笔调下,孙悟空这个角色把一个顽皮捣蛋的孩童习性展露得一览无余。而且这些举动也使得悟空在我们眼中更为亲切、逼真、贴近现实,重要的是还不会使读者产生厌恶的不良印象。

《西游记》中悟空孩童本性随处可见,贯穿始终,例如心无城府、口没遮拦,敢在玉皇大帝面前自称齐天大圣,喜欢乱翻乱看、好虚名、爱奉承、爱炫耀、爱卖弄,还有他的那张天生的笑脸、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等等,既让故事情节抽出许多条生机盎然的枝桠,又让故事呈现出幽默风趣、诙谐生动,有血有肉的艺术风骨。

二、《西游记》中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元素

儿童文学中故事的结局基本都是设定为经历千难万险之后会峰回路转,以及历经磨难和危险之后的柳暗花明,这般突如其来的幸福转变,例如某种复活或者摆脱了邪恶力量而获救的欣喜时刻。无论经历多么光怪陆离、荒诞不羁、恐惧可怕的奇遇,当转变出现的时刻,孩子们甚至会出现心潮澎湃、惊喜万分、屏住呼吸,含泪欲哭的状态。儿童文学的作用和功效就在于此, 使看故事的儿童能够从幻想中的绝望悲痛中恢复过来,从幻想中的巨大危险中逃离出来,而重中之重的是使孩童获得心灵和心理的慰藉。这就是为何儿童文学的结局总是幸福美满的原因。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例如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以及真假美猴王等等,每一个故事每一难都是经历了绝望、害怕、挣扎、斗争,最终战胜妖魔鬼怪获得胜利,在勇往直前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圆满结局。因为在师徒四人的旅途中,不管境遇多么怪诞,也不管遭遇多少要吃掉唐僧的可怕妖魔,以及解救的过程多么曲折,但最终都会绝处逢生,出现幸福的大转折,悟空一行人也总是能够战胜妖魔鬼怪。所有这些的情节的描述都体现着儿童文学的特征,所有完整的儿童文学故事必须有幸福的结局,具有幸福转变的故事才是儿童文学的真正特性。

总结:

总而言之,在《西游记》中,无论是从人物的形象、语言還是行动上,我们都可以感觉到童年情结打下的深深烙印。孙悟空诙谐风趣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猪八戒滑稽可笑,憨态可掬的游戏状态就是一种永恒的童话情趣。这个气象万千的奇境世界里充满了童心、童趣和游戏精神。而这种战胜一切困难最终获得幸福和成功的故事可以激励孩子完成困难的决心,也能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世界观。无疑《西游记》绝对拥有这种对儿童的教育功能。童心使小说的艺术特色更加丰富多彩。因此,在某种层面上是可以把《西游记》看成儿童文学作品的,它的出现让童心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其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逐渐显现。

参考文献:

[1]孙艳.《西游记》现代演绎繁盛的文本原因简析[J]. 作家. 2011.

[2]齐慧源.论《西游记》的儿童文学美学特质[J]. 淮海工学院学报,2007.

[3]舒伟. 从托尔金的童话文学观看《西游记》的童话性[J]. 重庆社会科学报,2007.

猜你喜欢
童真童趣童心
爱上游戏,回归童真
九月·童趣
冬眠的树(四)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趣
“想东想西”展童真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快乐作文,童真表达
童心绘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