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高铁背后的“青创先锋”

2017-03-10 21:34曹彬李巍巍
企业文明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铁共青团成果

曹彬 李巍巍

2014年5月10日上午10时46分,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中铁旗下的中铁装备集团视察,当看到由一群青年技术人员自主研发的盾构隧道掘进机时,习总书记非常高兴,勉励他们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三个转变”的重要指示,既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指引。如今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每天都在发生着这种转变,而中国中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工匠們正用不断的创新实现着这些变化。

时针拨回到一个世纪以前的1905年,中国第一条自主修建的铁路——京张铁路开建,这是中国人排除英国、俄国等殖民主义者的阻挠,依靠自有资金和人员,自行设计的铁路。中国中铁的前身成员企业——洋务运动中成立的山海关桥梁厂的青工们,为这条铁路制造了全部的钢轨,并参与了修建,那时的京张铁路时速仅为35公里。今天,仍然由中国中铁参与设计施工的京张城际高铁开工建设,与百年“老京张线”毗邻相望,而设计时速竟达到350公里,成为世界第一,而现场一位工程师年龄仅20多岁。

时针再拨到1981年,中国第一条超长双线电气化铁路隧道——大瑶山隧道动工,全长14.3千米,这条曾经是中国最长的铁路隧道,中国中铁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新奥法”工艺施工,动用了4 000多人、历时5年才建成,此工程如果换做今天,采取上面提到的盾构隧道掘进机施工,只需要几十名项目管理人员、两年半就可以建成。如此高科技的盾构机,中国中铁每年能生产上百台,并收购了世界上最大的硬岩掘进机生产厂家——德国维尔特,为此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而盾构机的设计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29岁。

百年的历史变迁,从依靠外国列强到中国人自主修建,再到沿着“一带一路”的构想走向世界,中国中铁的青年工匠们将时速35公里改写为350公里,将“傻大粗黑”的人拉肩扛发展为“高细精尖”的大型自动化掘进,如今,中国的高速铁路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而从“绿皮车”到“高速铁路”的发展只是发生在近十几年。时下,全面创新的时代已经来临,中国铁路现代化事业才刚刚起步,有着15万青年员工的中国中铁,如何调动这些最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力量,形成群众性自发创新优势,是中国中铁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赋予中国中铁共青团组织的重要责任。

创新意识是基础

从埋头苦干到抬头看路

中国中铁作为一家特大型建筑施工企业,有近万个项目部遍布全国各地及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平均每个项目部只有30人左右,而有些项目部甚至只有十几人,繁忙的任务让他们夜以继日、无暇休息,大部分时间是在琐碎的工作中埋头苦干。正是这样的工作节奏,让他们无暇创新。然而,只有创新才是解放劳动力的关键,唤起创新意识是第一步。“创新发展,青年担当”主题活动是中国中铁共青团组织发起的一项系统性活动,这项活动覆盖全公司3 000余个项目部。活动包含对话大师、论坛研讨、文化宣传、交流学习、典型表彰等多个方面。

同大师对话这是最受青年欢迎的活动,各级团组织主责邀请各领域专家、大师级的人物到基层一线同青年进行面对面交流,谈经历、聊方法、传经验、鼓士气。全国劳模、全国知识型职工窦铁成,全国十大最美青工、全国技术创新奖获得者白芝勇等一大批青年专家成为各单位最抢手的嘉宾。中铁山桥、中铁宝桥、中铁科工、中铁装备是中国中铁四个工业子企业,这四家企业的“术业”各有专攻,彼此各踞山海关、宝鸡、武汉、郑州,平时很少交流。时逢企业产业升级关头,团组织组织四家企业260余名青年管理和技术人员,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走厂房车间、进科研院所、组织研讨交流等活动,围绕“创新发展、青年担当”主题,学他人所长、消经验主义壁垒,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抬头看路”的创新劲头。中国中铁团组织还自行设计了许多引导青年创新的文化宣传品,其中,创意海报是他们最“钟情”的形式:一只从内破壳而出的小鸡,传达“自我蜕变”的创新理念;一台飞向太空的盾构掘进机,传达“创新无边界”的理念;青年工人同爱因斯坦跨世纪对话,传达出“人人可创新”的理念……这些海报以微信、微博、现场张贴等方式启发青年。创新性农民工代表陈书鹏是2013年被表彰的,时隔一年,他又以“十大杰出青年”的身份走进了30万中国中铁人的视野,成为广大青年熟知和学习的榜样。

技能传承是支撑

从技术过硬到技术创新

铁路施工是一个传统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对科技和技术创新敏感的一个行业,从翻山越岭人工勘测到使用遥感卫星智能勘测,从传统现场浇筑水泥到现在整体预制拼装,从传统有砟轨道到新型无砟轨道,这些创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再创新。中国中铁共青团将技能传承作为青年群众性创新的重要支撑点,设计策划了3++导师带徒、青年技能大赛、青年创新工作室三个呈阶梯式的品牌活动:通过导师带徒让青年技术基础牢固,通过技能竞赛让青年技术进步,通过青年创新工作室引导青年崇尚创新,达到有基础、有进步、有创新,三个层面层层递进、层层支撑。

导师带徒活动是中国中铁共青团一项历久弥新的活动,即为每名新入职的大中专毕业生配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师傅,传授其岗位技能。3++导师带徒模式是在传统“一徒弟配一师傅”模式发展而来的,这本身也是一项创新,即在为毕业生配备一名技能导师的基础上,分别再配一名业务导师和职业生涯导师,并签订师徒合同,在为期一年的见习期间,帮助其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中国中铁导师带徒活动覆盖率已达到100%,每年度各级团组织会表彰优秀师徒千余对,这为他们走向创新奠定了重要一步。

同导师带徒活动一样,青年技能竞赛也是一项“老树不断开新花”的品牌活动,在中国中铁已经举办了15届,覆盖工程试验、测量、CAD制图、电焊工、接触网工、盾构机械操作等多项工种和技能,累计参与青年技工人数达10万余人次,一批批青年人完成了由一线青年技术员到技术干部的转变,由企业员工到全国劳模、技术专家的转变,而“青年创新工作室”则是他们的下一站,在那里有课题、有专家、有目标等待着。

卿伟宸,2006年毕业后来到中铁二院,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一年时间就成长为技术业务骨干,作为“导师带徒”活动优秀代表被批准进入了“高扬创新工作室”,并承担起了原铁道部科研项目《新线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特大跨度四线隧道支护技术研究》,五年后,他怀揣科研成果先后斩获了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优秀设计一等奖、3项省级工法;他被评为中铁二院“十二五”科技创新先进个人。这就是一名普通中国中铁青年人完成的创新“三级跳”。

平台搭建是桥梁

从闭门造车到比学赶超

在中国中铁,由于项目分布广泛,时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某项目施工遇到一项难题,技术人员挖空心思、夜以继日进行攻克,而另外一个项目上遇到同类问题,却依然从零开始攻克,各自“关起门来埋头钻研”,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如何集合青年个人力量成为群众智慧优势来解决现实难题,这是一个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中铁共青团组织将传统活动同新媒体相结合,创新性地开展青年创新创效、青年创新创意大赛、青年金点子网络征集、创新大会等活动,让善于创新、敢于创新的青年走出“大门”,到同一平台上交流竞技。

传统的青年创新创效主要是“五小”活动,即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然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中铁对其在横向上进行了拓展,鼓励青年围绕“五新”即新软件、新终端、新平台、新系统、新数据,开展“五小”创新。于是,诸如桥梁结构安全与健康云检测平台、铁路隧道设计局域网共享及协作系统、CRTSIII型板精调系统显示器终端等一大批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青年创新创意大赛,则是一个更大的平台,通过与中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合作开设的中国中铁青年创新创意大赛专区,全公司青年可以自发地报送创新成果和创意想法,平台上的业界专家对其进行评审鉴定,优秀成果将邀请主创人员到企业总部进行路演交流,以此获得成果的可得到公众认可和资金支持,其中,2016年的大赛涌现出了七大类300余项优秀成果。

侯金秀,一名中铁大桥局的青年农民工,特别喜欢小改小革,工地青年夜校经常有他的身影。他通过“青年金点子”活动提出的建议被公司采纳,紧接着在青年创新创效大赛上又一举夺冠,从而转为企业正式员工。团组织特别关心这个爱创新、不安分的小伙子,推荐其参加各类培训,四年后他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6年当选为共青团湖北省委常委。对此,他感激地说:“我谢谢团组织给我提供的平台,让我的技术可以向许多专家同行展示,这些都将成为我继续努力的信心。”

重点工程是试验室

从小打小闹到登峰造极

如果说日常的导师带徒、技能竞赛、创新创意大赛活动是培养能力,那么重点工程建设则是青年建设者能力大展现。“高原天路”青藏线、第一条穿江隧道、第一条跨海隧道、京沪高铁、战略重载运煤专线蒙华铁路、跨海港珠澳大桥……这些国家重点工程沿途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地质构造等情况极为复杂且千差万别,那高原冻土、沙漠碎石、跨江跨海、穿山越岭等都是“难于上青天”的天然屏障,这对青年而言正是成长成才的“好战场”。中国中铁共青团在重点工程集中开展了“青年创新创效百人攻坚组”活动。

活动面向每个重点工程征集重难点课题,随后面向所有参建单位青年招募百名青年骨干组成攻坚组,并颁发活动聘书,紧紧围绕科技创新课题和安全卡控难题开展工作。这些课题,中国中铁共青团都将其列为“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国家级“青年创新创效奖”的创建对象,开展年度检查和考核,对于荣获年度创新进度的优秀小组进行全线交流推广。在艰苦的锻炼中,一大批青年从毛头小子成长为企业骨干、甚至是业界专家,这就是实验室的课题攻关作用。

中铁隧道二处在蒙华铁路组建青年研发团队,创新研制出新型隧道仰拱及填充一体化模板,可一次性完成24米仰拱及填充施工,全液压装置实现动作转换,不需辅助机械,彻底解决了仰拱施工进度无法与掌子面掘进同步的矛盾,此项创新已在蒙华铁路多个施工标段推广使用,得到了现场施工人员一致好评。

目前,中国中铁已经具备全世界全地形的铁路施工能力,并能够为客户提供全产业链的产品和服务。

成果转化是落脚点

从一花独放到万紫千红

从创新意识培养,到技能的传承,到平台的搭建,再到重点工程的历练,创新成果的产生并最终走向应用、转化和推广,这才是最后的落脚点。中国中铁共青团结合时代特点,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机结合,线上线下有效联动,通过开展创新成果网络发布、召开创新大会、制作青年创新成果专页、携创新成果参加外洽会和创博会……为创新成果转化搭桥铺路。

中国中铁青年网是企业青年的精神家园,每年点击量达10余万。中国中铁团委就把青年创新成果制作成专题网页,在中国中铁青年网上进行集中发布,供全公司青年登陆查看;还利用企业内刊和企业报纸,将创新成果制作成专刊向全公司刊发,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宣传。团委定期召开的青年创新大会,则更注重成果的推广转化,成为青年创新成果的一次盛会,通过举办经验交流、主题论坛、展览、洽谈、转让、表彰等一系列活动,实现企业内部的产权转让和推广。每年举办的外洽会、尤其是2016年首次举办的国际创博会,为中国中铁青年创新提供了一个国际化舞台,他们携带桥梁健康监测云系统、超性能混凝土、矩形盾构关键性技术等众多国际领先创新成果亮相展会,接受国内外近千人次的参观和咨询。

机制和文化是土壤

从自生自灭到生态体系

“春播一颗种、秋收万颗子”。对青年创新而言,从一个想法的萌生到创新成果的落地,需要一系列机制的扶持和文化的培育。中国中铁共青团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为青年制定了創新学习制度、品牌制度、评价制度、转化制度、激励制度共五大体系,设立了青年创新基金,并在积极探索建立青年创新成果信息化管理系统,以推进青年群众性创新形成完整的生态体系。

“五项制度”为青年创新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平台保障、机制保障,并且从技术开发项目、国家安全项目、社会公益项目、重大工程项目、青年管理创新项目等几个方向建立了评价体系。与此同时,中国中铁共青团申请建立的青年创新基金,则让广大青年免去了资金的后顾之忧,凡是得到基金管理委员会专家认可的项目,均可得到一定数量的资金援助。目前,中国中铁共青团提出的建立青年创新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设想,已得到了企业科研立项,此平台将着力打造为集成果申报、数据共享、终端查询、成果转化、交流合作的综合性平台,为广大青年实现体系化创新提供更加便利的渠道。

王波是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的一名青年“创新达人”,针对现行斜拉桥和悬索桥拉索定期人工检测和维护存在的施工工期长、成本高、安全风险高的现状,提出了开发一种检测机器人来改变现状的大胆设想。这个想法得到了团组织的大力支持,帮助他协调到了创新启动资金。在他的带领下,研发团队经历3个版本的上桥试验和无数个版本的实验室原理性试验,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缆索检测、评估和装备维护,被命名为“探索者-Ⅲ”,一经推出就得到了现场工作人员的肯定和众多媒体的争相报道,成果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项。在2016年国庆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第一套在黄金时段播出了“超级工程Ⅱ-中国桥”新闻,对他的研发团队和成果进行了集中报道。2016年11月,斜拉索检测机器人亮相首届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受到了团中央、全国总工会领导和社会各界好评。王波因此获得了湖北省“晨光计划”资助,成为“湖北省青年英才开发计划”首批培养人,被授予“湖北青年五四奖章”“湖北省最美青工”“全国最美青工”和“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光荣称号。

中国铁路事业的百年发展,中国中铁作为中国铁路民族工业的先行者,在2016年已跻身世界500强企业第57位,中国高铁也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靓丽的名片。而中国中铁的青年工匠们,在共青团组织的扶持和助力下,正在用创新智慧助推中国高铁事业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李万全)

猜你喜欢
中铁共青团成果
中铁银通支付有限公司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居“高”声自远——中铁一院“走出去”的探索与实践
从领军国内到走向世界——中铁一院砥砺奋进的五年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