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县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千方百计撬动金融资本,引进外来资本、吸纳民间资本,下大力消除脱贫攻坚资金“瓶颈”。
“通过‘精扶贷政策,我每年能从温泉公司得到5000元分红,没有任何风险和负担,极大地改善了生活,这个政策太好了。”在石阡县“精扶贷+龙头企业+贫困户”金融扶贫模式入股分红发放仪式上,花桥镇新桥社区村民雷永清高兴地说。
“精扶贷+龙头企业+贫困户”金融扶贫模式是石阡县开辟新路、务实创新,着力探索金融扶贫多元模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喜人实践。
贫困地区,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要如期脱贫,加大资金投入是关键。地处武陵山脉深处的国家级贫困县——石阡县在用好上级划拨到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整合部门项目资金、增加县级财政资金安排的同时,千方百计撬动金融资本,引进外来资本、吸纳民间资本,下大力消除脱贫攻坚资金“瓶颈”。
“我们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上的同时,瞄准脱贫攻坚的重点人群和重点任务,坚持精准支持与整体带动结合,坚持金融政策与扶贫政策协调,全力推动金融服务到村到户到人,努力让每一个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都能享受到改革红利,为实现到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有力有效的载体平台。”铜仁市委常委、石阡县委书记皮贵怀说。
开发性金融先行先试走前列
2012年4月,石阡县在铜仁市率先与国开行合作,在实践中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开发性金融扶贫模式。由泉都公司提供担保、扶贫部门提供贴息,县政府所属国投公司从银行把资金贷出来优先转贷给贫困户,切实解决了贫困群众产业发展缺资金、融资缺抵押担保所导致的“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
4年多来,石阡县已累计发放国开行茶叶贷款、蛋鸡贷款等产业小额贷款、“一高一特”贷款近20亿元,覆盖2万余户贫困户。
茶叶产业是石阡的扶贫主导产业之一,具有投入大、周期长特点。2012年至今,国开行已累计在该县发放茶叶贷款逾2亿元,3900余户茶农获得贷款支持,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龙塘镇大山村贫困户雷绍阳种植了8亩茶,2012年向国开行申请了8000元贷款,2015年已全部还贷,2016年预计实现纯收入15000元;龙塘镇茶叶合作社2016年及时贷到10万元贷款,缓解了清明茶收购期间周转资金紧缺的问题。
石阡县开发性金融的经验做法,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重视和肯定。石阡因此成为开发性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先行先试示范县,在全国第二期小额信贷培训班上作交流发言;2015年被列入全国66个小额信贷扶贫示范县、铜仁市“一高一特”(高效农业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县;先后迎来湖北、吉林等省的46个市县代表团前来考察调研学习。
“民心党建+信合+”助力精准脱贫
青砖白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这是记者走进石阡县大沙坝乡金星村看到的景象。地处武陵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金星村,由过去的贫困村“蝶变”为山里的“金凤凰”。这是石阡县坚持“党建带脱贫、脱贫促党建”,运用“民心党建+信合+”模式,拓宽金融服务精准脱贫空间的缩影。
截至目前,石阡县各级党建扶贫部门和党员干部共筹措资金1000余万元,发展项目500余个,开展技术培训1万余人次;硬化通户路、产业路150公里,解决3万余贫困群众饮水问题;助推全县14个重点乡(镇)全部达到国家退出标准,12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出列,58893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在“民心党建+信合+”模式中,县农村信用社优先保障扶贫开发贷款投放,确保当年新增可用资金80%以上用于“三农”和实体经济。力争每年向有发展能力、有扶贫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贷款1.5亿元、支持5000戶贫困户发展产业;积极支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妇女、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创业。“十三五”期间,力争累放“精扶贷”贷款10亿元以上、累放各类贷款100亿元以上、累放扶贫贷款13亿元以上;累放“黔微贷”2亿元以上、累放“三权”抵押贷款、“贵园信贷通”各1.5亿元以上;力争信贷支持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80家以上、贷款1亿元以上,扶贫龙头企业及新型农村集体经营组织贷款1.5亿元以上(信贷支持农业龙头企业20家以上)。
同时,集中力量打造302个农村精准脱贫服务站,实现全县行政村精准脱贫服务站和“信合村村通”全覆盖。在贫困乡镇投放ATM、CRS、多媒体自助终端23台以上,为贫困农户开通手机银行、网上银行4000户以上,实现贫困农户持卡率达100%。举办“金融夜校”活动2000场以上,努力向贫困农户全面普及精准脱贫、创业就业政策和金融服务知识。
2016年,石阡县农村信用社向符合贷款条件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发放贷款3亿元,支持100家以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产业或农产品加工;预计累计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贷款2亿元,支持7181户贫困户发展,带动贫困人口27289人脱贫。
国荣乡葛岸村2016年成立了村级集体经济股份有限公司,发动36户贫困户成为股东。但因缺乏资金,公司迟迟没有正常运转。县信用联社国荣乡分社主任周毅得知这一情况后带领相关业务人员主动上门了解该公司情况,办理相关贷款业务,举办政策解读业务培训会,现场解答群众心中的疑问。葛岸村村支书吕昌军说:“之前一直不知道怎么才有本钱来发展集体经济,现在心里有底了,‘民心党建+信合+的精准脱贫模式真是帮到了点子上。”
截至目前,石阡县共有信用评级、授信户28445户,其中1549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了农户经济信息档案,建档授信总额达86632万元。截至2016年12月14日,全县累计发放“特惠贷”4749户,金额22133.35万元,实现有资金需求的贫困户获贷率达100%。
“精扶贷+龙头企业+贫困户”
试点运行
“2016年起,石阡县每年向符合贷款条件的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发放贷款3亿元,支持100家以上发展产业或农产品加工;每年向符合贷款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贷款2亿元,支持5000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带动2万贫困人口脱贫;金融助推100个以上贫困村出列。”石阡县委副书记、县长田运栋告诉记者。
贵州省石阡温泉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招商引资企业,成立于2002年,地处石阡温泉群风景名胜区县城核心区域,2012年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现被列入“贵州省100个重点建设旅游景区”。2016年,该公司决定开发温泉三期项目,拟投资4亿元。石阡县决定以此入手,试点运行“精扶贷+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既解决企业在短期内的资金周转困难,又解决相当部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的如期脱贫问题。
2016年,石阡县温泉投资开发有限公司陆续与花桥、龙井、甘溪、青阳4个乡镇的1053户贫困户签订投资分红协议,探索“精扶贷+龙头企业+贫困户”金融扶贫模式,贫困户用5万元“精扶贷”资金投入温泉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温泉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在协议的三年期限内,按年向投资的每户贫困户支付红利5000元,另外向贫困户所在村支付一定比例的红利。
在撬动金融资本投入脱贫攻坚的同时,石阡县还积极引进外来资本、吸纳民间资本,缓解脱贫攻坚的资金之困。其中,花桥镇引进湖南客商赵卫兵等人在北坪村修建5个养殖场,加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适度扶持,目前已带动260户贫困户发展养羊或牧草种植,形成了公司、能人大户、农户、贫困户多方投入、利益链接的共赢局面。
随着以金融资本为龙头的各种资本陆续注入,石阡县脱贫攻坚步伐迈得越加坚实,同步小康的目标必将如期实现。(陈绍奇单位:石阡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哈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