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大人
去年冬天,张小芸的老公商量说,明年4月他的社保就满5年了,届时北京的房价会是一个平稳期,也因此是个机会,可以好好选选,不必看随便一套破烂玩意都坐地起价的嘴脸。
闲时,他们望京看了四五处,东三四五环外看了几处,南边去了一趟亦庄和一趟南二三环的次新盘。亦庄相对来说整齐一点,但又远了些,并且张小芸这个人有着深重的疑心,觉得一切只是表面的整洁,这里随时可能变凋敝。而南二环的盘周边什么配套都没有,除了地产中介的门店,完全看不到人类生存的那些必经之所,没有餐馆没有菜场没有超市,他们对放弃这里没有一丝遗憾。
事实上,放弃哪都不太伤感。望京的东湖湾,基本在1000万以上,高层的视野还不错,但户型过大,而且卖点不过是陈经纶的9年学校。按照2016年清华北大录取人数来说,该校区区贡献一人罢了。作为来自四五线城市的非土著来说,这种不以为然是正常的事情。当然,鄙視主要由张小芸负责释放。作为不太按常理出牌的人,张小芸从头到尾都瞧不上学区概念,她自恃甚高,不鸟公共教育的优势,对大学教育也不大热情,“遇到良师的概率可能跟城六区遇到4万一平的房子差不多,大部分人的知识已经滞后了,但是大家秘而不宣,互相捧着场子。”她老公作为一个“理中客”,则表现得更符合社会要求。他相信概率。重点学区的985比率自然多过渣校,孩子在名校虽不见得混出头,但在渣校被拖下水的可能更多。他们不打算说服对方,但彼此又达成了一种奇怪的共识—至少不进最渣的那拨学校。
过了一个年,原想着2月是萧瑟的季节,等随手翻翻关注的版块,两人随即感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房市并未停歇,又是普涨的感觉,2月末的成交量,一天居然有700多套。找身边的智多星朋友打探,朋友说“这轮是学区飙,小升初一般在6月之前要搞定,但是其他也没有闲着,反正是很恐怖。”这位朋友已经用完了所有的房票,通州也买了一套商住,作为一个密切关注这块领域的聪明人,他此刻琢磨着要不要跟自己的学生合伙买一套。对方凑不够首付,但有资格,并且想将自己的集体户口迁出来。而他则盘算着自己老婆两年后差不多可以够单独购买资格,到时可以委托过户,而合作买房的朋友的户口也可以一直挂在他家。
听到这,张小芸顿时又产生了一丝没有很多必要性的同情心,她打断朋友的计划,“还是别占用那位可怜人的资格了,他现在都凑不出3.5成的首付,两年后,作为一个普通的没有光环的码农,能凑出7成吗?”智多星也点点头,承认了对方几乎就要没有办法在这立足的事实。加上自己资金“可能还需要二次抵押一部分……”细算起来,也是难以承受之重,所以,这些都只是姑且想想的计划,离真正实施还有一截路要走。
这正好和张小芸夫妇相似。他们有一个可以利用的房票,但是永恒的资金短缺问题从未离场。开口借?过去借到30万是管用的,现在恨不能起步价就是30万起借。但哪能轻易遇到那么多贵人?同学少年都不富贵,谁会慷慨好施,让你的资产包迅速扩张呢?而老公年中的那一笔分红,目前来看,兑现的希望也有点渺茫。“要不也试试二次抵押,用消费贷来支撑一段时间的月供,相当于用它来争取时间。”张小芸的老公提出这种设想,理论上如果实施严密,在收入可预期的情况下,这样并非毫无可取之处。但张小芸深知,他们从来不是缜密的人士,不具备拆东墙补西墙的素质,而且,很大可能,责任更多地还会倾斜在自己身上,因为目前来说,她的收入还要高过家属。能者多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旦债务逼近,一定是收入更多的一方挑梁。
她此刻并不想做出这种牺牲。不管这里未来是洪水滔天还是金光四溢,她此刻都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