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大人
老友不多又上了一点年纪的人会愈加依赖既有路径,不愿拓展新朋,隔三差五聊上几句的仍是那几位旧友。但林的朋友们又飘散在外地,有的还有时差,所以这种聊天也基本停留在网络里。同在一个城市的朋友H,因为相去甚远一年也见不了几次。当初说要去看看她家的房子,如今她都卖完房了,还没来得及过去—当然你要说这还配叫老友吗,林自己大概也无力反驳。合理的台阶大概是:离得太远,与其跑去叮呤咣啷做顿饭,不如直接约在外头喝点东西自在吧。
年前H去了一趟新西兰,待了一个月,考察了一下移民的事情。每天发一组仙境图片,在这边雾霾的对照之下,尤为抢眼。她似乎已经定下决心,要去那边。顺利的话,大概投资250万可以拿到绿卡。她对林说,再过5年,等孩子6岁开始上小学时,带他们过去,或者在国内读完小学。那边学费都免,国内如果上国际学校的话,双胞胎负担不起。
“一个孩子就要30万,学费搁在一边还有其他杂项,暑假夏令营啦培训啦。”如果上公立呢?还得再买学区房。“你也去吧!我认识的人还有两个名额,不用中介费了。咱们去做邻居。”她让林早做决定。但后者并没有想过移民新西兰。茫茫大西洋中的一个孤岛,不是那么给人以安全感。加上她一贯又喜欢便利、闹市、唾手可得这类东西。万不得已,不想自己去琢磨电器为何不灵之类的事。所以,美貌又地广人稀的新西兰不能立即打动她。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家人,林的丈夫认为暂时不具备移居的条件,祖国的机会要更多。她把家人的态度稍微透露了一点给H,H说直男都是这样肤浅。做决定还得靠你自己。
挂完H的对话框,林跟另外一位朋友F交谈了几句。她如今生活在美国的东部,8月之后会搬到路易斯安那州,老公毕业后在那的大学里得到了offer。这一阵也在看房看家具。林转告了H的选择,F的观点也很直白,新西兰偏无趣了一点,教育资源也算不上多么优质,有钱人可以去。“不如来美国吧!”
问起她房子看得如何,她说倒是不贵,漂亮的也不少,但是一查治安记录就泄了气。学校位于这个城市的另一个中心,一般城市中心的犯罪率都不低,卫星镇好一些,但又不能住远了,安全点的地方,一个月也有10件以上案件发生。“教授也建议我们拣贵的小区买房,黑人多了的地方还是不行,争取在这待几年走人换到其他州吧。”
听起来,也还没有完全安定下来。
大家一晃,就到了中年,传说中的安稳富足并未降临。就算H,比起来已经顺风顺水,能拿出些钱投资海外,能住上顺义的小别墅,但也一样背着大额的房贷,一个月的流水支出超过6万,手里也搂不住什么钱。而F夫妇共同经营,年收入超过20万刀,远超美国中位数收入,但也只能买个临时过渡性的房子,未来四五年,自己不可懈怠,夫君也得不断努力,才有跳槽去更好环境的可能。
至于林,表面淡定内心早已风起云涌。腹中的宝宝还未出生,她已浏览了几十套房产,尽管有住房,但对应的都是一些乌糟糟的学校。稍微过得去一点,哪怕小两居,也意味着她需要再次准备一笔不小的费用。眼下已经是2016年来的第四波涨幅了。她关注了一套窗外有点绿荫的,一看挂牌时间是去年的8月,顿时又想取消关注了。老练的她知道,这类观望型卖家欲壑难填。果然,不出所料,两天后,该套房源上调了35万元。她鄙夷地将之删除。但是,谁知道这接下来一年会是怎样?
正烦心之际,她的先生打开了音响,“来听一首鼓点密,节奏强的摇滚吧,宝宝这周开始可以听到外部的声音了,ta会想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精彩啊,我要快快長大早点出来!”林白了她天真的丈夫一眼,接了一句:外面的世界是父母欠债500万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