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学习时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故宫,作为15世纪至20世纪中国明清两朝皇家沿用近500年的宫殿,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代表了中国传统官式建筑的最高成就。故宫也是特殊的文化遗存,浓缩和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尤其是在中国进入全球化强国的今天,故宫也是国家形象、国家文化自信的一张“金名片”。
2020年,对于故宫来说将是个特殊的年份,为期18年的“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工程”和为期8年的“平安故宫”工程,都将在2020年竣工,故宫在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处在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作为世界一流的博物馆,未来故宫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自身的价值及其所承担的民族文化振兴责任上更是任重道远。为此,《小康》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要让久经沧桑的紫禁城永葆生机
《小康》:长久以来,故宫面临古建筑、文物保护,及每年1500万人次接待量两大世界级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故宫编制了《故宫保护总体规划》。据悉,此规划近期得到了批复,您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有没有将此规划作为今年两会的提案重点?能否具体解读一下?
单霁翔:作为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0余年间,我先后提交了212件提案,每年有10余件,全部是关于城市文化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事业发展方面的提案。
今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我还准备提交包括:《关于保护故宫文物南迁史迹的提案》、《关于加强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缓冲区管理的提案》、《关于严格执行景区最大承载量的提案》、《关于加快实现故宫文化遗产完整保护的提案》、《关于保护和利用好816工程遗存的提案》等在内的10余件提案。
如何让久经沧桑的紫禁城永葆生机,如何让安全重于一切的故宫博物院根除各类隐患,更好地履行现代博物馆的社会职能,这是我到故宫博物院工作以来一直思索的问题。今年的提案重点——《关于加快实现故宫文化遗产完整保护的提案》,将主要围绕近期获得批复的《故宫保护总体规划》的实施问题提出建议。
《故宫保护总体规划》的前身是故宫博物院2003年10月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合作编制的《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2012年2月,故宫博物院再次组织合作编制《故宫保护总体规划》。2017年初《故宫保护总体规划》正式获得批复并向社会公布。
《故宫保护总体规划》是故宫博物院迄今为止,第一份以文化遗产价值整体保护为目标的专项保护管理规划。在传承文化遗产保护强调完整性的立场上,系统梳理了文化遗产的价值,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故宫价值的三大主题,即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典范、明清宫廷文化的见证、中国古代艺术的精品;第一次经由宫廷文化价值主题,将故宫不可移动的庞大建筑群体与可移动的珍贵馆藏文物统一在一个共同的价值主题下,建立起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在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利用、管理与研究诸方面,充分体现出当代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理念。它针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管理和研究,全面展开了10年工作回顾与评估,归纳出主要问题。然后在重点研究故宫的遗产价值、分析其特征、辨认其载体的基础上,采用了问题导向的务实态度,针对故宫博物院现存的各类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突出问题,逐一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分级、分类、分区、分批、分期规划措施,由此走向“遗产价值的整体保护”规划目标。
为了实现《故宫保护总体规划》的目标,一方面,依据故宫文化遗产价值整体保护的原则,采取以开放促保护的文物建筑保护策略,调整故宫博物院开放区与内部管理区的比例与分布范围,尽可能扩大开放区范围,逐步实现开放区占地面积74.51公顷,占故宫博物院用地面积的85.02%,形成更加完整、集中、颇具规模的开放区域。另一方面,依据紫禁城历史上辅助用房的位置,将办公管理用房沿故宫城墙内侧进行布局,从空间组织关系上理顺保护展示与办公管理之间的关系。同时按照部门业务与文化遗产的关联密切程度,决定相关部门位置。故宫宫墙以内除保留必要的安全保卫和有关业务部门之外,逐步外迁其他职能部门和研究部门。
同时,建议抓紧制定并公布专项法规《故宫保护条例》,对跨部门、跨地区的主要保护管理,以统筹协调管理方式予以整合,为实施《故宫保护总体规划》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保障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小康》:您曾说过,要用8年的时间,即在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年之时,从“平安故宫”建设、“故宫整体修缮”工程和周边环境整治等方面工作的全面开展和实施,实现故宫博物院进入安全稳定的健康状态,与全国同步完成全面小康建设。现今这几项工作进展得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
单霁翔:国务院明确了故宫博物院的中长期目标,在2020年,即紫禁城建成600年之时,基本实现故宫博物院进入安全稳定的健康状态,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迈进世界一流博物馆行列。为此故宫博物院正在实施两项工程,一是从2002年开始为时18年的“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二是2013年4月16日被国务院批准立项,成为重大文化建设工程的“平安故宫”工程。
开展“平安故宫”工程的目的,是彻底解决故宫存在的火灾隐患、盗窃隐患、震灾隐患、藏品自然损坏隐患、文物库房隐患、基础设施隐患、观众安全隐患七大安全问题,旨在全面提升故宫博物院的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传播和观众服务能力,实现对故宫的完整保护和故宫博物院的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建设、地下文物库房改造、基础设施改造、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故宫安全防范新系统、院藏文物防震、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等七个子项目,这些项目目前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平安故宫”工程正在向2020年的中长期目标迈进。
“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是自1911年以來的一百余年间,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次故宫古建筑修缮。为了更好地传承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保证工程质量,故宫博物院已将修缮工程提升成“研究性保护项目”,使古建筑修缮脱离一般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将科学研究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施进度服从保护质量;合理制定文物修复专家的退休返聘制度,留住经验丰富、技艺超群的老师傅,同时抓紧推动建立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新人以传承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目前乾隆花园、大高玄殿、养心殿、故宫城墙这4项“研究性保护项目”都在稳步推进中。
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小康》:2013年4月,国务院在批准“平安故宫”工程时,强调要把故宫博物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博物馆”。目前故宫在国际博物馆界处于怎样的地位?故宫将如何增强自己的国际地位?在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大国内外交流互动方面您有何思考和具体措施?
单霁翔: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不断加强,以文化为纽带开展外交和对外宣传越来越重要。故宫博物院配合国家总体发展和外交大局,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故宫博物院的对外交流从过去以外方出资的赴外商业展览为主,向全方位合作转变。作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和全球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故宫博物院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在赴外展览方面,对于主题的选择、策展理念以及展品挑选方面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和主动权,展览水平日益提高,题材不断扩大,形式日趋多样,在当地的影响力持续加强。随着午门国际化展厅的落成,开始大量引入国外博物馆精品展览,加强了展览国际合作的力度,丰富了观众的参观体验。对外展览不再是一个平面的简单文物展示,而是从策划阶段开始,就融合了其它各种宣传和服务手段的综合、立体的文化活动,包括与展览相关的图书出版、学术研讨、数字化应用、宣传教育活动、志愿者服务,以及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等综合内容,使得展览的影响更为深远。
此外,故宫博物院与国际上重要的文物博物馆、研究机构及政府部门签署合作意向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展览、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考古、教育、培训、数字化、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广泛合作,对故宫博物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国际博物馆协会培训中心、国际文物修护学会培训中心先后落户故宫博物院。
2016年10月,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召集来自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3个国际组织,以及中国、埃及、希腊、印度、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墨西哥等8个文明古国的50余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博物馆学者和政府官员,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携手寻求人类文明可持续传承的有效途径。
《小康》:如今,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据统计,每年国家投入建成的就有200座以上,您觉得未来博物馆行业的竞争除了对现代化的馆舍、藏品增加、观众的数量、经费上的追求等方面,更应该在哪些领域发力?
单霁翔:我国博物馆事业起步相对较晚,自1905年,中国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南通创建南通博物苑以来,历经坎坷,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博物馆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博物馆建设热潮持续高涨。进入21世纪后,每年新建、改扩建的大中型博物馆均在70座左右。截至2015年,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4692座,其中,国有博物馆3582座、非国有博物馆1110座。中国博物馆形成了门类众多、特色化专业化博物馆成为发展主流、覆盖全国大中小城市并逐步向农村拓展、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兼顾的蓬勃发展态势。
从数量上看,中国已经逐渐跻身博物馆大国行列,但是从博物馆功能的发挥和博物馆职能的履行上看,中国博物馆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不小差距,必须积极吸收国际先进经验,转变发展模式,实现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的转变,要将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全体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文化需求。博物馆不仅从最初的收藏保护发展为开放展示,而且逐步从“以藏品为中心”向同时“以人为中心”转变,建立起更加融入社会的发展理念。
在全球化的时代,各个博物馆虽处于不同地域,但全世界的博物馆都面临着如何解释我们本质上从哪里来和处于什么地位这一问题,并试着探究我们是谁和我们将如何发展一个共同的未来。2015年金秋时节,故宫博物院主办了“紫禁城论坛”,33位国内外著名博物馆馆长及来宾相聚紫禁城,共同关注“博物馆的传统职能及未来使命”这一命题,以解答当下博物馆发展中的难题,寻求繁荣发展之道。
“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
《小康》:故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活化”载体,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复兴中,未来将发挥什么作用?您希望后人如何评价您这一代故宫人?
单霁翔:故宫是特殊的文化遗存,浓缩和代表着国家的文化精华,因而故宫文化题材的纪录片很容易被上升到建构国家形象的高度。尤其是在中国纪录片进入全球化运营的今天,国家文化的自信是片中的含义。从《故宫》到《故宫100》,再到《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的视觉语言对国家形象的传播起到更加积极的效果。《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文物修复团队精心、专注的表现,既体现出对文化遗产保护职业的自信,更体现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故宫文化题材纪录片通过精致的视觉形式,以及主人公价值观念的阐释,向更为广泛的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表现出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的文化姿态,更多的人因此重新认识了故宫的魅力。故宫博物院与皇家加勒比国际游轮在天津国际邮轮母港的“海洋赞礼号”上实现了首次合作。在该游轮上,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专题讲座、文化创意产品展示等活动,让故宫文化走出紫禁城、走向海上丝绸之路,以一种全新的渠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讲故事是文化传播的有效方式,生动精彩地讲述中国故事,润物无声地展示中国形象,关键在于找准世界需求,把想讲的和想听的结合起来。要把握国际社会的研究兴趣点,让世界了解中国从哪里来、向哪里去,回答好中国道路为什么能够走得通。要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利益交汇点,让世界知道中国已经为世界作出了什么贡献、还要作出什么贡献。要把握国际舆论议题聚焦点,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的关注关切,自信地讲成绩,从容地讲不足。要把握中国民众与各国民众的情感共鸣点,展示灿烂多姿的中华文化,使之成为增进友谊的桥梁。
《小康》:您担任故宫“掌门人”以来,故宫的成绩有目共睹,这五年来,您觉得其间最困难的是什么?对于故宫的未来,您的中国梦是什么?
单霁翔:从1925年建院到现在,故宫博物院已经走过了91个春秋,悠久的历史留下的是经过千锤百炼而沉淀的弥足珍贵的经验和精神,这些经验和精神锤炼了久经考验的管理体系、管理手段和管理队伍。所以,能够在这样的基础上担任院长,实在是我的荣幸。我把我自己定位是故宫的“看门人”,绝不是什么“掌门人”。看护好故宫博物院的文物珍品、看护好故宫的古建筑群、看护好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故宫精神”,这是我们每一代“故宫人”的职责所在,也是永恒的使命。
紫禁城已经走过了近600年岁月,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瑰宝。保护之余,我们希望能够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和解读传统文化,与观众的期望互动,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实现为广大民众服务。未来故宫博物院还将不断探索创新的方式,借助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平台,把故宫博物院所拥有的优秀文化资源分享给公众,把故宫博物院所蕴含和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留给年轻人,留给未来。
国家的文化复兴是中国人的文化梦,也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宫拥有非常重要的三项世界级文化资源,应该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我认为故宫是世界上一流的博物馆。故宫在朝阳升起、夕阳西下、月亮升空的时候,都有一种它自身的美,一种宁静、一种文化魅力,我希望“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