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儿童少年实施系统性健身训练的必要性研究

2017-03-09 18:17谭小泉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7年2期

谭小泉

中图分类号:G82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2-000-02

摘 要 本文以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特殊的生理、心理发展需要为基础,以近年来我国儿童少年体态发育与体能发展变化幅度不相适应的客观事实为依据,分析了目前影响我国儿童少年体能下降的主要原因,为尽快调整我国儿童少年的发展与世界发展需要的一致性,从儿童少年整体发展的角度,提出认真组织实施系统性健身训练的有关意见。

关键词 健身训练 协调发展 基础作用 相互影响

随着体育与健身新教材内容和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实施,中小学体育教学无论从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或是教学内容上都不同程度的更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需要,尤其是适当增加体育课时、实行大课间活动、坚持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做法,顺应了学生好玩的天性,赢得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但是,从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变化情况看,仅靠这些活动的组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们体能发展的需要,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的指导思想,强化体育与健康新教材内容的实施效果,经多方面分析、研究,认为针对我国儿童少年应认真组织实施系统性健身辅导和健身训练计划,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儿童少年这一特殊群体在特殊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基础需要。

一、近期我国儿童少年的身体形态、机能、发展状况

(一)身体形态发育状况

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儿童少年的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继续呈增长趋势,2014年与2010年相比,7-18岁学生身高的平均增长量为0.35cm,体重的平均增长量为0.63kg,胸围的平均增长量为0.58cm,其中乡村男女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的平均增长量大于城市学生,身体发育匀称度有所改善,反映在维尔维克指数上,2014年与2010年相比,7-18岁学生的肥胖检出率,城市男、女,乡村男、女分别上升4.2、1.9、2.1和1.2个百分点。其中7-12岁小学生肥胖检出率最高的人群,尤其是城市男生,2014年与2010年相比,肥胖检出率上升3.73个百分点;低体重及营养不良检出率比2010年下降1.1%-7.6%。

(二)身体机能发育状况

2014年与2010年相比,我国儿童少年的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爆发力素质、力量素质等均有所下降,除反映速度素质的50米跑成绩下降幅度较小外,其余各方面素质的下降幅度明显;反映柔韧素性素质的立位体前屈指标水平,7-12岁年龄组平均下降0.4cm,13-18岁年龄组平均下降1.8cm,且下降幅度随着年龄增长而加大;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指标水平,除乡村男生有三个年龄组(11、16、18)有所提高外,其余各年龄组均呈下降趋势。7-12岁年龄组平均下降1.85cm,13-18岁年龄组平均下降1.75cm,反映上肢力量的斜身引体(7-12岁男生)和引体向上(13-18岁男生)分别下降2-1次,1-9次;反映腰腹肌力量的仰卧起坐(女生)7-12岁年龄组平均下降2-6次,13-18岁年龄组平均下降1-2次。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指标,2014年比2010年下降的基础上又有所下降。

显然,从以上两方面测试指标反映的情况看,目前我国儿童少年在身体形态发育变化幅度与身体机能发展变化幅度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比例失调现象,即我国儿童少年的身体机能发展变化速度严重滞后于体能的发展要求。

二、四项体能基本素质随年龄的增长变化情况

据有关资料统计结果:50米跑的最高年龄增长值均在7-8岁。城市男、女,乡村男、女小学阶段的增长值分别占总增长值的55.1%,87.6%,52.3%,77.6%。中学阶段的增长值分别为:42.9%,6%,43.5%,17.5%。

立定跳远提高最快的年龄,男生是12-15岁;女生是7-10岁。从学段上看:小学阶段城乡男、女生的提高量分别占总增长值的43.9%,39.1%,80.9%,69.2%;中学阶段,城乡男、女生提高量分别占总增长值的53.8%,12%,55.7%,27%。

引体向上,15-16歲增长速度最快。女生腰腹肌力量的发展主要在7-12岁。中学阶段,力量的发展处于停止和下降趋势,城市女生此阶段的下降值占总增长值的31.9%,乡村女生虽然没有下降,但此阶段增长较少,只占总增长值的8.3%。

800米耐力跑,7-12岁,无论城、乡男、女生的800米跑成绩,均随年龄的增长逐年提高,男生提高幅度大于女生,城市学生提高的幅度大于乡村学生。

三、针对儿童少年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科学的健身训练,在发展心理素质方面将起到其它任何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且不断发展变化的若干系列阶段组成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殊的发展目标、任务和冲突,每一个阶段中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及解决现实冲突时所采取的态度、方法积极与否,将直接影响下一阶段目标任务的完成及面对下一阶段冲突所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乃至对一生的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

7-11岁,是儿童的勤奋感和自卑感形成的关键时期。本阶段的儿童面临来自家庭、学校以及同伴的各种要求和挑战,他们力求保持一种平衡,从而对自己形成一种压力。随着社交范围的扩大,同伴的相互作用在他们意识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在不同社交范围活动中的经验、完成任务或从事集体活动中的成功经验,都会助长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这时如果面对困难或挫折,他们采取了被动、回避或妥协的态度,将导致自卑感和消极处世态度的形成。

12-15岁,处于心理发展过程中角色统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关键时期,心理变化波动较大。他们开始在实践中认识自我、体现自我和评价自我。如果在实践过程中,能准确客观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自觉的为自己选择和制定奋斗目标,并为之付诸努力,称之为实现了角色统一性。否则,称之为角色混乱。训练过程中充满挑战:挑战自我、挑战同伴、挑战比赛中的对手。这都需要在强烈的自信下付出坚强的意志和更多的忍耐,需要一次次重新认识自我、体现自我和评价自我;训练过程中,充满协作与配合,学生需要在各种各样情况下,面对集体与个人、名与利、我与同伴等诸多关系中及时果断地做出选择,这些考验与磨练会加快儿童少年角色统一性形成与过渡。

四、针对儿童少年实施健身的建议

(一)采取合理有效的宣传措施,提高全社会对儿童少年体能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以取得全社会、家庭对学校组织儿童少年进行系统性训练的支持与配合。

(二)健身方法采取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训练与组织基层比赛相结合。有利于形成健身训练的外在环境,为单项兴趣的培养和发展创造条件。

(三)训练形式体现灵活性、趣味性,尽量避免枯燥和单一化。

(四)训练内容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所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体现出重点与全面的有机结合。

(五)严格控制训练的量和强度,不宜过多的出现大量或大强度,应以中等或中大为基础,偶尔出现大量或大强度,刺激时间不宜过长,频度不宜高,心率的最高增加量不宜超过安静心率的90%。

(六)训练要体现循序渐进原则和因材施教手段的运用,使整个训练体现出高度的系统性、严密的科学性、连续性和完整性。使不同素质基础起点的学生均有所收获。

(七)针对中小学生建立长期的身体形态、机能状况、素质状况指标登记卡,通过定阶段和定指标的检查、评定和一定时期的心理发展趋向调查,掌握学生的体型、体质的发展状况和心理素质定向状况,以便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实际工作。

(八)在实施对教师的具体管理监督措施时,应注重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大力提倡小学体育教师搞科研,以推动整体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整体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曲宗湖,刘绍曾等.跨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1).

[2] 亦诺.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J].中国学校体育.2001(3).

[3]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 周登嵩,刘新民等.中国学校体育50年发展概要于今后走向[J].体育教学.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