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庆中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2-000-02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通过对惠州市体育舞蹈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惠州市体育舞蹈市场的发展因设施等原因的限制不能满足广大参与者的需求,而且大部分教练员都是受过短暂的专业训练相对理论水平还不是很高,再次男女比例失调,不利于体育舞蹈项目的良性发展;体育舞蹈的消费比较高,使得收入不高的群体参与受到限制。本文通过对这些结果的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定措施,提出合理建议,目的是为惠州市体育舞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惠州市 体育舞蹈 开展现状 分析
一、前言
党的十八大后,我国体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地发展。体育舞蹈运动也出现了明显的进步,群众性体育舞蹈(如交谊舞)活动在蓬勃开展,它营造的良好体育氛围和娱乐休闲方式,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佐证。近年来体育舞蹈这个新鲜事物也涌入了惠州,这对惠州市体育事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良好的支持。研究当前惠州市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将对惠州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依据,使之不断克服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对于加快惠州市体育舞蹈事业的社会化进程,摆脱目前体育舞蹈事业所遇到的种种困扰,以及对惠州市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惠州市体育舞蹈开展的现状分析
(一)对惠州市体育舞蹈组织机构的现状调查分析
笔者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走访了惠州市与体育相关的官员及管理人员,了解到目前惠州市的体育舞蹈管理组织行政上接受市体育局的直接管理;业务上接受广东省体育舞蹈协会的指导。经营范围包含体育舞蹈发展规划、教育培训、考试发证、训练比赛等。惠州市体育舞蹈运动目前有:一是以学校为核心的发展模式,该模式以学校为基地,充分发挥场地设施、师资队伍等资源优势,开展体育舞蹈运动;二是以体育舞蹈协会、体育舞蹈俱乐部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惠州市现有近十个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训练中心、俱乐部等,由市、区体育局帮助成立的占36.2%,由惠州市体育舞蹈协会帮助建立的占58%,其余的是以个人名义成立的。这说明社会力量在体育舞蹈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惠州市體育舞蹈练习者的现状调查分析
1.惠州市体育舞蹈锻炼者的年龄结构及性别比例
根据实地调查可知,目前惠州市体育舞蹈练习者大致可分为四个年龄段,在自己所在的培训机构中分别被安排在小班,中班和大班(见表1)。在统计中发现六岁以下的锻炼者只占调查比例的8%,而6-15岁的锻炼者明显居多占45%,15-21岁的锻炼者又呈下降趋势占15%,21岁以上的锻炼者又有所增加,占32%,中青年有经济的自理能力,较容易接受这种消费,并且中青年工作都较紧张,余暇时间少,大都是为了健身。
体育舞蹈运动要求男女比例相当,男女比例的失调不仅会给体育舞蹈教学与训练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会影响技术水平的提高。从笔者整理回收的调查问卷中显示,在总共100人中,男士只有2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5%,男女比例为1:4,这说明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2.训练安排
通过走访及问卷调查,体育舞蹈训练者中没参加过比赛的每周的训练次数都在2次左右,最高为5次,由于工作和学习的关系,训练时间多集中在周末。在针对锻炼者的75份有效问卷中,发现有24名锻炼者曾参加过比赛占32%。这些锻炼者中以每周3-4次的居多,占33.3%,他们因为要参加比赛而花更多的锻炼时间,有6人每周锻炼在5次或5次以上,占25%。
3.参与动机
关于参与体育舞蹈训练的目的和动机,被调查者几乎一致的观点认为,参与体育舞蹈训练除了增强体质,提高防病抗病的能力外,还可以陶冶情操,保持青春活力,让生活变得充实和丰富多彩。这意味着他们能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认识体育健身的作用和领悟体育文化的魅力。有的中青年女性认为,参与体育舞蹈训练可以弥补身体缺陷,完美体型,提高气质,展示年轻人的风采。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近一半的人并不否认,刚开始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动机和目的,只是心血来潮或在朋友的劝诱下参加体育舞蹈训练,有的甚至仅仅是为了消磨打发时光而参与的,后来逐渐尝到了参与的甜头和乐趣,才增强了信心。那种自娱自乐的心境致使由于繁忙的工作,呆板的学习造成的紧张、疲劳和紊乱的情绪或生活中的不顺心而得到缓解、调节,从而达到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振奋精神的健身健心之目的。
(三)惠州市体育舞蹈教师队伍现状调查分析
1.惠州市体育舞蹈教师性别和年龄结构分析
体育舞蹈运动要求男女比例相当,男女比例失调不仅会给体育舞蹈教学与训练带来一定困难,同时也会影响技术水平的提高。在调查的15名惠州市体育舞蹈教师中男士有5人,占总人数的33.3%,男女比例为1:2。这说明男性教师人数的薄弱造成了男女比例的失调。通过了解,大部分男教师在选择专业时偏爱有对抗性,难度偏大的体育项目如篮球,田径等。而惠州市体育舞蹈教师队伍的年轻化也可从调查看出,年龄集中在20岁至40岁之间。其中20-30岁的教师占总人数的60%,31-40岁为40%。通过分析我们得知,25-40岁之间的绝大多数人己进入婚育年龄,所承担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比其他年龄人要重得多,因此他们的精力和时间受到很大的限制。
2.惠州市体育舞蹈教师职业和文化程度现状分析
据调查,目前惠州市体育舞蹈教练员主要由三类组成:体育学院或体育系毕业、舞蹈演员和健身爱好者(见表2)。从事体育舞蹈教练的人数相对较高,达到53.3%位居第一;学校教师则是体育学院毕业占13.3%;其他一些健身爱好者属兼职性质,有企业职工占13.3%,还有一些从事其他工作的体育舞蹈教师占13.3%。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目前,体育舞蹈教师学历以本科为主占40%;硕士生占的比例比较低只有6.6%;其他以专科或专科以下学历居多分别占26.6%和26.6%。这表明惠州市体育舞蹈教师受教育程度还是比较高。
(四)惠州市体育舞蹈训练场地设施的现状调查分析
根据笔者到惠州市现场调查得知,目前,我市的体育舞蹈大部分属业余性质,除参加高校开展体育舞蹈课程学习的训练者外,其他的训练者都是在工作之余,凭借自己对体育舞蹈的兴趣、爱好及对体育舞蹈事业的执着追求而进行训练。调查资料表明,目前体育舞蹈所需的场地、设施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尚未具备开展体育舞蹈训练所需场地必有的标准形体训练房、标准舞场(23m长,15m宽,光滑的木地板)、电教室、摄像机等设施。很多地方的教室内只在一面或两面墙上安有镜子,练习用的地板因长期与其他课程(如健美操,爵士舞等)共用而出现不平整痕迹,只提供音响设备而没有供锻炼者观看影像的视频设备。其次对舞者体能训练的设备不够完善,场地空间狭小等。
三、影响惠州市体育舞蹈开展的因素
(一)体育舞蹈教师中无专业技术职称的将近一半,教练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在调查的15名体育舞蹈教师中共有7名教师没有专业职称,而这其中又有一部分教师的体育舞蹈专业技术并不过关,仅参加过几次短期的培训就开始授课,这严重影响了体育舞蹈教师队伍的质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据调查显示,由于外在条件制约和自己主观原因,大多数教练员没有持续深造或是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也因年龄的因素没有再参加体育舞蹈比赛,这也导致教练员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生搬硬套,无法注入新鲜的元素。因师资力量的制约,直接导致了惠州市体育舞蹈发展速度的缓慢。
(二)参加体育舞蹈訓练的人数较少
体育舞蹈进入惠州的时间不长,人们对体育舞蹈的认识不是很全面。在调查问卷中发现,大多数体育舞蹈练习者只是为了强身健体、锻炼体形、交谊等。目前,惠州的体育舞蹈纯属业余性质,大多数的锻炼者都是在工作之余,凭借自己对体育舞蹈的兴趣、爱好而进行训练,真正想要将体育舞蹈作为一项运动技能而参与比赛的人员不多。在体育舞蹈培训班里参加训练的队员,由于现时的体育舞蹈培训机构都要考虑经济利益的因素,一般都是按培训时间收取一定的费用,一般工薪阶层的人是很难支付这样一笔价格不菲的费用,故现时惠州市从事体育舞蹈训练的人越来越少。
(三)体育舞蹈训练场地设施不完善
目前,惠州市体育舞蹈教学与训练所用场地,一般为租用交谊舞场地或空地,尚未有标准的形体房和练功房,市文化宫的练习房已破损不堪,本应光滑的地面变的凹凸不平,大大阻碍了锻炼者练习体育舞蹈动作的流畅性和连贯性。调查资料表明,目前惠州市体育舞蹈场地、设施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其配置程度与开设项目不相适应。对于体育舞蹈运动来说,惠州市体育舞蹈经营场所都没有配备教学录像,在室内尚未安装投影屏幕。这样就不能使学生在学习前观赏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舞姿和舞步,不能加强直观性教学,这对掌握动作的规范性是非常不利的。在笔者走访的各个场地中,大多场地只设有2面镜子,甚至有的只有1面,这就阻碍了学生从各角度观察老师的动作,对学生技术动作的提高存在一定的限制。
四、建议
(一)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真正重视体育舞蹈的发展。只有扩大对体育舞蹈项目的宣传,吸引更多的人从事体育舞蹈运动,重视体育舞蹈后备人才的培养,做到体教结合,才能使体育舞蹈运动在惠州蓬勃发展起来。
(二)积极完善体育舞蹈教师体系,对体育舞蹈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特别是对男教师的培训,吸引更多的男性加入到体育舞蹈的活动。并制定并严格执行教师等级评定规定,提高青年体育舞蹈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
(三)努力挖掘现有资源,加大场地、经费、人员投入力度;加大投资,完善训练设施,不同层次的训练应具备相应条件的场地,专业性的学校和培训基地应加强对训练设施的投入,以保证体育舞蹈训练所需的场地、设施。
参考文献:
[1] 许莉.安徽省体育舞蹈开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06.1998:146-148.
[2] 宋文利,罗庆逵,徐桂兰.再论新兴的体育舞蹈[J].体育学刊.2002(7):118-120.
[3] 刘晶.广东省体育舞蹈市场现状与开发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4] 王国华等译.国际标准交际舞、拉丁舞大全[M].北京:中国舞蹈出版社.1990.
[5] 何海强,周雅丽.体育舞蹈对身体自我发展的作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2):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