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丙亮 苏 亚
贵州“天无三日晴”地理环境与罂粟种植关系研究
邱丙亮 苏 亚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近代贵州是烟毒重灾区之一,不仅是鸦片售运、吸食的泛滥区,而且还是全国有名的产烟区。烟毒的泛滥成灾自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有关,但也不应忽视该地自然地理环境在罂粟生长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天无三日晴”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引发的气候潮湿、多大雾天气以及沙质土壤广布的自然地理环境迎合了罂粟生长的需要,为罂粟在该区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温床。
贵州;天无三日晴;罂粟种植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关于贵州鸦片问题的研究成果目前相对比较丰硕,这些文章虽不乏真知灼见,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即:基本上都是从该时期贵州的罂粟种植、鸦片贸易问题以及烟毒泛滥与当时贵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研究的,鲜有学者是从自然地理环境这个角度来对近代贵州罂粟种植的影响做出详尽且令人信服的分析。笔者认为,罂粟能够在贵州试种成功并逐渐形成泛滥之势,除了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外力刺激外,罂粟生长自身所需要的适宜的自然地理环境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罂粟生长所需要适宜的自然地理环境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本文只是试图在“天无三日晴”的历史地理环境下来对罂粟种植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做一个简单的剖析,望为读者呈现些许近代贵州烟毒泛滥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原因。
“天无三日晴”,顾名思义,是说贵州多阴雨天气。贵州处于纬度较低的南方地区,“由于海拔较高,地形复杂,处于由于湿季不明显的东南季风区向干湿季分明的西南季风区过渡的地带内,秋、冬、春三季常在云贵准静止锋的笼罩下,具有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湿润气候的特点。”[1]由此可见,贵州秋冬春三个季节深受湿润季风气候影响,加之夏季又是季风气候的雨季,故该地一年四季经常会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贵州大部分地区,年雨日150天以上。贵州是全国全年阴天日数最多的省份,一年中阴天日数在200天以上,是全国阴雨天最多、气候最潮湿的地区之一。”[2]可见,这个“天无三日晴”是指贵州经常处于雨天或阴天之中,而且降雨主要表现为短时间的夜雨和秋雨。雨天和阴天居多,气候必然比较潮湿,因此该区的饮食文化以“辣”为主,人们常用“辣”来驱赶体内的湿气,在如此潮湿的气候环境下,空气中的水分必然较多,加上该区地处云贵高原,地势相对较高,在夜间温度骤降的情况下空气中的水分极易凝结而形成大雾天气。而且该区常年深受季风气候影响,易出现短时间的大雨甚至是暴雨天气,加之该区地表崎岖,垂直落差大,在雨水长时间冲刷下,地表浅层土壤极易流失,表层土壤流失后,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常年累月的风吹日晒下分化成了养料贫瘠的沙质土壤。由此可见,在“天无三日晴”的贵州地区,由于多阴雨天气,加之特殊地形地貌的影响,形成了该区所特有的气候潮湿、多大雾天气以及沙质土壤面积广布的自然地理环境,然而,就是如此的自然地理环境却迎合了罂粟生长的需求,为罂粟在贵州大地成功落根并逐渐泛滥提供了适宜的温床。
“罂粟(Papaver somuiferum),又称罂子栗,为两年生草本植物,一般在九月份播种,越冬生长,第二年夏季开花,秋天结实。在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均可播种。……其果实为球形,或椭圆形,种籽粒小而多,适宜种植在温湿地带,无论土壤肥瘠均能生长。”[3]可见,罂粟喜欢生长在气候潮湿的温湿地带。而贵州气候潮湿是全国有名的,该地不仅受湿润的季风气候影响,还因地势高低起伏的巨大差异,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山地气候特征。大体来看,夏半年降雨量多于冬半年,从西向东降雨量逐渐减少的趋势。由于非晴包括多云天、雨天、阴天、雾天、霜、雪天,且阴天和多云天居于主导地位,就使得大量的地表水分不易在阳光直射下过早的蒸发,致使土壤中和空气中保持着大量的水分,基于此,该区的气候过于的潮湿。加上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为罂粟过冬的生长的提供了温润的自然环境。
贵州由于气候潮湿,加之地处高原地区,云量多,经常会出现夜雨、秋雨现象。与此同时,该区深受季风气候和山地气候影响,昼夜温差大,夜雨过后空气湿度加大,在温度骤降的环境下易形成大雾天气。由于贵州西部地区群山连绵,丛林密布,空气平面流动阻力大,不易形成大风天气,因此大雾一旦形成就很难散去,经常会出现长时间的平流雾。关于贵州多雾的记录,史书记载犹如汗牛充栋。如:明朝成化年间,石阡府知府邵武的《雾霾文》曾云:“胡兹贵阳,僻在南陬,气候不常,异于中州……林木葱郁,烟云拂境,岚湿翠以凄迷,雾生尘而隐映。朝过辰兮日未出,暮方申兮天已暝。”[4]又如,赴云南寻亲路过贵州境内的黄向坚也有同样的感受:“自盘江以上终日雨雪集身,瘴雾迷目,如在瓯中。所云‘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真鬼国也。较之云南,风土迥乎不同矣。”[5]可见,大雾天气在贵州的山区地带实属常见。罂粟在生长过程中喜大雾天气,因此罂粟花固有“鬼花”的誉称。贵州这种雾蒙蒙的、给人以“鬼国”错感的压抑天气却为罂粟生长提供了最佳的自然环境。
贵州乃多山之省份历来为外人所熟知,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加之全境喀斯特地貌广布,农业生成条件令人堪忧。自古以来,自大、愚蠢、贫穷、懒散、偏僻被视为贵州这个“蛮夷”之地的代名词。这种先天不足的农业生产条件制约着贵州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进一步固化外人对贵州的地域偏见和种族歧视。清朝有人云:“黔地窳而土瘠,气珍而候愆,不可以中州例也,岚气上蒸肤寸之云郡能致雨,故有漏天之号,山高 深,亏蔽日月,一日之间,乍寒乍暖,百里之内,此燠彼凉,田功三月始犁四月播种五月插禾,九十月前纳稼。东作稍迟,则苗不茂,夏初无雨则收必歉,入秋有大风则禾不实,谓之青空,农民岁入,除正供外,恒不敷飱,所頼山坡矿土,杂种燕麦收麦木稗旱稗之属,以佐饔食。故民鲜隔岁之蓄,其亦气候使然欤。”[6]可见,在农业社会时期,贵州人从事农业生产是多么艰辛。面对先天不足的农业生产条件,能做的只是尽量重复利用贫瘠的土地来换取定量的生存口粮。然而,当罂粟在贵州试种成功后,特别是其能够在贫瘠的沙质土壤种植并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时,被闲置的荒山瘠地自然而然地被农民充分利用起来。刚开始不与其他农作物争夺本已稀少的土地资源,为罂粟在该区的种植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客观上推动了罂粟种植规模的扩大。
由上可知,贵州俗语中的“天无三日晴”旨在表明贵州多阴雨天气,虽然这种说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总的来说,贵州多雨,特别是多短时间的大雨暴雨,在地表崎岖的地形地貌影响下,雨水对地表的冲击力相对较大,地表浅层的土壤流失后,裸露的岩石在风吹日晒下逐渐分化为养料贫瘠的沙质土壤。加之该区气候潮湿,空气中水分多,由于地势较高,在夜间温度骤降的环境下,空气中水分极易凝结而形成大雾天气,又因为该区群山连绵,丛林密布,不易形成大风天气,大雾一旦形成就很难散去。这些由“天无三日晴”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引发的气候潮湿、多大雾天气以及沙质土壤广布的自然地理环境却迎合了罂粟生长的需要,不仅使罂粟在该区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温床,还客观上推动了罂粟种植在该区的泛滥。
(责任编辑 远 扬)
[1] 贵州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贵州省志·农业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19.
[2] 严奇岩.历史上的“三无”环境与贵州旱情的特殊性[J].理论与当代,2010(6):34.
[3] 王宏斌.禁毒史鉴[M].长沙:岳麓书社,1997:2.
[4] 黄加服,段志.万历黔记:二[M].成都:巴蜀书社, 2006:215-216.
[5] 常湘芸.贵州天无三日晴的历史考察[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17.
[6] 黄加服,段志.乾隆贵州通志:一[M].成都:巴蜀书社,2006:17.
K29
A
1671-5454(2017)03-0088-03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7.03.025
2017-02-24
邱丙亮(1989-),男,河南信阳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苏亚(1989-),女,河南永城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