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海王恩亮华 驰
电子技能竞赛与高职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结合探索
廖 海1王恩亮2华 驰1
(1.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科技处, 江苏 无锡 214061;2.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无锡 214061)
各类电子竞赛在为学生展现专业技能的同时,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提供了良好机会。各类电子竞赛能将技能竞赛培训与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促进高职院校教学内容的更新,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能有效地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促进专业的发展。
电子技能竞赛;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高职教育
职业技能竞赛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促进了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各省、市及国家级的各类电子类、信息类竞赛吸引了大部分高校积极参与,技能竞赛已经成为展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平台。技能大赛的目的在于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各类技能竞赛的开展也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1]
(一)培训计划的设计
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培训。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学生的工作岗位要求,将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设计为课程培养要求。结合竞赛内容和人才培养方案,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并重,在实践操作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及技能的培养。电子类专业的专业课程全部采用项目式进行授课,培养学生硬件电路设计、焊接、调试能力;仪器使用能力;单片机程序设计、调试方法;使学生具备从设计资料搜索、整理,电路设计、焊接、调试到程序设计调试完成设计功能及设计报告撰写的能力。训练项目分阶段进行,一年级主要注重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系统结构设计的步骤与过程,熟练掌握Protel软件,能够用Protel软件完成电子产品原理图的绘制,印制电路板的设计。能够独立进行器件的采购,器件功能测试,器件的安装调试。学会各类仪器仪表的使用,能够通过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万用表等仪器仪表测量、测试电子产品设计项目中的参数,掌握电子电路分析方法与工作原理。二年级主要进行单片机产品的设计学习,通过单片机产品项目训练,使学生掌握单片机产品的设计步骤,单片机产品硬件设计原理,程序设计、调试方法。能够完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单片机产品设计,掌握包括按键,显示电路,AD输入,DA输出,PWM输出,定时器中断,串口通信等设计功能。三年级进行电子产品的综合设计训练,以历届电子竞赛设计赛题为项目,完整的完成电路的设计、电路板制作、焊接、程序设计调试、实现设计功能,完成设计报告。提高学生电子产品设计的综合能力。
(二)培养对象的选拔
主要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及部分其它相关电子类专业,选拔对电子类专业感兴趣,具有迫切学习愿望的学生。并通过测试分阶段选拔,初选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及操作基础。在完成初次选拔后成立特色创新班或技能竞赛训练社团形式组成班级,实施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第二轮选拔为参加比赛选拔参数选手,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心理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参加竞赛前的训练,组成参赛团队,参加比赛。
(三)培训过程实施
培训过程采用项目教学方式授课,以完成任务为驱动组织教学,围绕完成设计任务讲解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操作验证设计理论。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理论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指导教师从布置设计任务、分析设计原理、讲解设计要求,指导学生设计操作,并进行设计总结;学生理解解决设计的要点,查找设计资料,深入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完成设计方案,绘制原理图,实施焊接操作,到验证设计工作,总结设计结论,完成设计报告,并进行汇报交流。日常开放各类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基础的器件,仪器仪表,指导教师进行集中指导,并通过QQ群等方式进行直接辅导、答疑。学生在培训期间始终有设计任务需要完成,在完成较为复杂的设计任务时,要求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在日常的训练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训练氛围,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训练,通过完成设计任务,在提升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赛前指导与赛后总结
根据学生平时训练中设计任务完成情况,选拔出理论基础好,操作能力强,心理素质优秀的学生,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组成参赛队伍,进行集中培训。在团体赛中,根据队员分工不同进行相应技能的强化训练,进行团队合作磨合。没有组队参赛的学生同时进行跟训。在赛前指导期间各不同年级队员一起参加培训,形成参赛梯队。在参加全国电子大赛与省电子设计大赛期间,没有参赛任务的学生也尝试完成赛题要求,进行设计制作,训练学生的实战能力。通过赛后总结,分析在比赛中参赛队员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团队合作、心理素质等方面情况。通过赛后总结同时结合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对竞赛培训中各个环节进行完善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2]
(一)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
高职院校注重基础技能训练和专业技术教学。近年来举办的各类技能竞赛在竞赛设备及内容方面每年都在发生变化,如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在控制器方面已经不仅是51单片机为主要器件的局面,TI、瑞萨、PIC、飞思卡尔等各类单片机都出现在参赛作品中。在江苏省举办的高职院校 “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比赛中,2012年第一届比赛采用了XILINX的Spartan-6 FPGA套件开发板,2013年采用了TI公司的MSP430F5438A单片机为核心的开发板,2014年采用ZedBoard板卡和智能小车套件,2015年采用了飞思卡尔单片机套件。同时在竞赛中使用了如超声波测距、红外传输等信号检测,各类电机驱动等输出控制,比赛的内容包括了焊接、电路设计,印制板设计,程序设计等多方面内容。在培训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调整竞赛训练内容,同时也不断更新电子类专业的教学内容,本校增开了MSP430单片机课程,PIC单片机课程教学,建立TI单片机实验室,PIC单片机实验室,CPLD实验室,并将竞赛项目引入到了教学中。电子竞赛的开展迫使各高职院校要不断适应新技术的发展,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新技能的训练。[3]
(二)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电子专业学生针对技能竞赛的比赛内容需要加强焊接技能训练,电路分析设计能力训练,印制电路板设计能力训练,电路装配调试能力训练,程序设计能力训练,实现电子产品设计能力的总体提升。[4]通过技能竞赛培训,使受训学生熟悉并掌握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调试等过程。通过对本校多年来参与各类电子竞赛的高职院校学生跟踪调查发现,大部分参与竞赛训练的学生毕业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有较好表现,部分参与竞赛的学生毕业后成为工作单位的技术骨干,部分薪资高于高校的硕士毕业生。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参与竞赛培训的学生在专业方面具有更大的提升空间。通过竞赛有效的提升了受训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了受训学生的资料检索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通过长期赛前训练,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加培训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电子产品设计、维护、技术支持,装配岗位较少。随着培训的深入展开,电子产品设计、维护、技术支持岗位比例上升较快,装配及其它岗位的比例不断下降。通过企业问卷调查获知用人单位对参加竞赛培训学生各方面的满意度都较高。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近十年时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职高专院校不论是规模还是专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职院校的教师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所引进的新教师除部分来自于企业外,大部分都来自高等院校毕业的研究生。他们经过了研究生教育,在专业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很好的基础,在发表论文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但很多年轻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能力还较为欠缺,服务社会能力较弱,并且在高职院校里主要工作是教学和管理。而通过参与指导学生技能竞赛能够实现“教”与“学”的结合,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应用能力,不断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指导教师在指导竞赛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新器件的应用,通过赛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指导教师之间的技术交流,赛后的总结,都能够切实有效的提升指导教师专业能力。[5]通过指导技能竞赛也使很多年轻教师认识到了自身专业技能的不足,技能竞赛指导工作能够快速、有效的提高年轻教师的专业能力,从而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会使教师授课更加紧密的结合专业应用,形成良性循环。同时竞赛指导教师将竞赛内容与课程的教学相结合,进行课程的教学改革,完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有效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制定奖励政策方面,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的倾斜政策,提高教师参与竞赛指导的积极性,指导教师在课程改革,服务社会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体现。
(责任编辑 远 扬)
[1] 葛新旗,周虹.职业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融合路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14(10): 105-109.
[2] 张鑫,高玉侠,王锐. 职业技能竞赛引发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14(11):188-189.
[3] 朱永永. 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融通整合思路和契合切入研究[J]. 高等农业教育, 2014(11):64-67.
[4] 刘永新,杜学森. 职业技能大赛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J]. 教育与职业,2014(21):43-44.
[5] 王群. 以技能大赛引领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4(35):4836-4838.
G710
B
1671-5454(2017)03-0056-03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7.03.016
2017-03-17
廖海(1979-),男,四川南江人,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王恩亮(1977-),男,辽宁辽阳人,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物联网及单片机技术教学。华驰(1979-),男,江苏兴化人,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软件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教学。
本文为2014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IT工程师成长历程中的关键阶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编号:2014SJB351)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