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哲宇 王廷轩
用影像触摸历史本真
——文献纪录片《长征纪事》学院派纪录片创作模式探索
史哲宇 王廷轩
历史文献纪录片《长征纪事》在探求历史真实的实现路径、国际化叙事和客观化视角的影像表述、历史文献资料的深度挖掘以及多种视听符号和视觉系统的设计等方面,为学院派纪录片的创作模式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策略。
纪录片;历史;文献;长征
1936年10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历经千难万险,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三大主力累计行程32 500余公里,红军战士们跨过世上最汹涌的大河,翻越世上最险峻的高山,平均每三天经历一次战斗、每300米就有一名战士牺牲。长征,是80年前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悲壮辉煌的战略转移。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伟大奇迹。
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会师80周年,一批以长征为主题的纪录片在各电视台相继播出。受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委托,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承制的中央电视台台属重点项目六集历史文献纪录片《长征纪事》于2016年10月17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播出后该片引起了广泛的业内关注和社会讨论。《长征纪事》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深度挖掘还原了历史的本真面貌;采用客观性、国际化的表达手法,个人视角的叙事策略,通过1 593份珍贵历史文献档案,以新颖的影像独家设计,结合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史学探索方法,展现出独特的学院品质和学术风格,在同类作品中显示出独特的风格和气质。
如何在众多以长征为题材的纪录片作品中体现出自身的独特风格,实现艺术的创新,成为《长征纪事》首先面对的问题。相对于媒体机构和纪录片制作公司,该片承制方具有独特的创作特点和学术优长。创作团队的学院派背景使得《长征纪事》在项目启动伊始就确立了将学术方法和科研思维引入纪录片创作中的创作基点。在创作过程中,创作团队始终立足于采取直面历史真实,展现历史本真的叙述格调,沉浸在历史史料的发掘和搜集上,通读了海量的原始资料和各种文献。通过这些,团队成员逐渐触摸到了长征这段历史的真实样貌,利用专业的影像表现手法把其呈现在观众的面前。文献纪录片《长征纪事》探索出了一种具有学院风格和学术气质的文献纪录片新模式。
真实是包括影视艺术在内的所有艺术样式面对的核心问题。任何一种艺术样式或一部艺术作品是否能够真实地反映现实或真实地表达内心,是判断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有专家曾指出,影视艺术的真实是一种“多重假定的真实”,即从生活原生态的“真实”到作为观众所接受的“真实”,中间经过了“多重的假定”——一方面既包括创作手段的假定、创作者的假定和接受者的假定,另一方面也包含了“艺术的假定”和“非艺术的假定”,它们相互渗透,导致了“真实”的复杂性和特殊性。[1]10-19
为了追求历史真实,《长征纪事》有意选择了去主观化、去煽情化的表现手法。在创作中,主创团队有意舍弃了红军后代等非历史事件当事人的采访和再现、扮演的表现手法,尽管这样做可能使影片丧失一定的故事性和戏剧化,但也在最大程度上规避了后人叙述和再现演绎等主观因素的介入。该片以一手的历史资料和真实影像以及学术化的专家采访为叙事主干,在根本上保障了对历史真实的探求和接近。
对于历史文献纪录片创作而言,为了达到对历史真实性的还原,就要考虑如何在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历史素材中找到真实的、能够表现作品题材的相关内容,在表现手法上力求客观、真实、严谨、准确。在纪录片《长征纪事》的创作中,创作团队探索出了学院派纪录片历史真实的实现方法。
(一)用大格局来反映真实和认知世界
为了跳出创作上“主题先行”的窠臼,《长征纪事》采用大格局、大历史观的手法,将被表现历史事件放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横截面上进行历时性的展现,同时采用人性化的解读手法,使得纪录片整体呈现出一种细腻的人性写照。
(二)对文献历史价值的深度开发
文献纪录片的创作手法以“资料汇编”为主,但这并非意味着简单地堆叠大量历史资料。历史文献和影视资料通过艺术加工,达到对作者文本的超越,作者不再是文本的权威表述者和作品意义的构成者,而是最终把思考和阐述的权利转向读者,使读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者和生产者。
(三)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还原历史本来的面目
纪录片相较于其他门类的影视艺术,其首要的特征即是对事物本质和真相的高度接近。对于历史文献纪录片的创作来说,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是更为重要的现实问题。《长征纪事》采用鲜活、具体的个体角度切入,通过各类翔实丰富的文献,最大程度地再现80年前人类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伟大远征。
(四)充分利用历史文献纪录片的跨学科优势
尽管历史文献纪录片面临着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平衡问题,但介于历史学科和影视学科交叉地带的历史文献纪录片也具有无法忽视的跨学科优势。在该类型纪录片的创作中,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利用历史学的学科经验辅助呈现影像,是该纪录片的跨学科优势。
《长征纪事》一片采用国际化的叙事表达手法,借鉴国际纪录片行业中成功的节目模板进行艺术开掘。在影片创作伊始,创作团队就对肯·伯恩斯的经典纪录片《美国内战史》、英国BBC公司的《二战全纪录》、德国纪录片《彩色第三帝国》以及美国历史频道、PBS电视台等机构摄制的相似题材纪录片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解读,进而确立了该片的叙事风格:客观、平实和国际化。
《长征纪事》的叙述格局和叙事视角采用了国际纪录片界通行的做法,将长征发生的历史与同一历史阶段的中外时代背景以及社会风貌进行对比勾连。新历史主义学者指出,“历史充满断层,历史由论述构成”[2]。《长征纪事》在叙事上力争以“个体”的叙述角度,通过各类翔实丰富的文献,最大程度地再现80年前人类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伟大远征。该片在表述方式上以个体的视角切入,规避了以往长征题材宏大叙事的一贯做法,从个体的视角,以个体的感知和口吻,深度还原长征各个阶段的重要历史事件。
为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真实,《长征纪事》在创作过程中,对历史文献进行了深度挖掘,其中独家拍摄的收藏于上海鲁迅纪念馆的誊清稿本《二万五千里》成为该片的一大亮点。1936年,当中央红军结束了一年的辗转跋涉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亲自起草征稿信:“现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国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需要出版《长征记》,所以特发起集体创作,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断。文字只求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写上一段即是为红军作了募捐宣传,为红军扩大了国际影响。”征稿信号召参加长征的师团以上干部将9个月前刚刚完成的跨越11个省份、长达25 000多里的艰难跋涉记录下来。由此汇集手稿109篇,形成了一本30多万字的书稿。全稿编定后,由于当时延安艰苦的条件和紧张动荡的环境,一直未能付印,仅对全部定稿进行了誊写工作。目前仅存的一部即本片拍摄的保存于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稿本。红军长征亲历者的回忆有助于观众通过该片感悟到当时的历史情景,也更切近历史原貌,为观众呈现长征中的个体命运和感受,使历史真实鲜活、深情动人。
《长征纪事》以全新的文献纪录片叙事语态和影像表达,凸显“文献”“故事”和“细节”。借助当事人回忆录、珍贵档案文献、国内外媒体记载,以及真实影像资料,以真实的各类文献记载为主体,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历史。
在文献资料的发掘和利用上,《长征纪事》以影像史学的立场,以学术研究的方式,大规模呈现长征时期珍贵的档案文献。为潜心发掘长征这段历史的原貌,摄制组探访全球35家博物馆、档案馆、资料馆、图书馆,从中国共产党党史文献,到国民党解密档案,再到国外相关历史资料,对这些卷帙浩繁的历史文献档案进行不同维度的深入挖掘和解读,使得该片在历史文本中逐渐触摸到历史真实。除前文提及的该片首次独家拍摄的孤本《二万五千里》誊清稿本外,摄制组查询到的大量珍贵文献还有:
(一)宣传红军长征最早的公开出版物——《随军西行见闻录》手抄本
该片拍摄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为交付印刷前的原稿抄写而成。序页上有“廉臣”自己的注释:“这篇纪实文章,为了现在便于在国统区流传,笔者只好在文中装作一个原在国民党军队中,后来又因被俘在红军中工作的医生,我在论述红军之长征时,采用的是第三者的语气。”这段以第一人称作的序,在拍摄过程中第一次被发掘出来。
(二)台湾“国史馆”珍贵解密文件
该片摄制团队派出专人查阅和收集了台湾“国史馆”涉及该片内容的全部历史文献,最终找寻到与该片相关的历史档案240份,如:蒋介石手书,要求卫立煌对苏区“所经过沿途大小村庄务必洗烧净尽”的密电;汪精卫致蒋介石“建议将美国对华棉麦贷款的大部分用于围剿红军”及蒋介石回电“现在其它费用应该紧缩,但是军费应该增加,对于贷款用途,意见完全相同”;等等,都为此前尚未揭秘的珍贵文献。
(三)解放军档案馆典藏档案
该片摄制团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档案馆对其馆藏珍贵文献进行了细致查阅和研读,并从中精选“天芦名雅邛大战役计划”原件,四渡赤水时期的“野战军渡江作战计划”原件,以及强渡大渡河时期的“当前情况及战术摘要”原件等文献档案进行拍摄。
丰富多样的历史文献、往来电文、军事战报、档案资料、个人回忆等珍贵史料极大丰富了《长征纪事》的画面语言,也有助于观众在更为真实的历史情境中回顾往昔、感悟历史。
创作“长征”题材的纪录片,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历史影像的缺乏,而该片立足于“文献”性,除档案、电报、日记等文字文献外,对影像文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对长征时期红军历史图片的全面整理
由于红军长征行军紧张,沿途物资困难,因而没有留存下来活动影像,对于仅有的32张珍贵历史图片的全面发掘和充分利用就成为该片的首要任务。该片对这批珍贵历史图片进行了高清扫描或翻拍,在应用时也注意对历史资料的充分发掘和利用。
(二)对民国时期历史图片的海量收集
《长征纪事》创作团队对民国时期历史图片进行了大规模的收集和整理,深度发掘629张珍贵历史图片,通过对这些图片的充分利用使得该片勾勒了一部相对完整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影像史。
(三)对历史影像的多渠道获得
《长征纪事》创作团队对20世纪30年代涉及该片内容的中外纪录片等视频资源的多渠道获得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共计收集179段动态视频,极大地丰富了画面内容,弥补了画面的不足。
(四)海外历史影像的深度挖掘
该片历史影像资料和素材来自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挪威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宗教组织、学术单位、社会团体、图书馆、电影公司等机构和个人,其中不乏美国福克斯电影公司拍摄的国民党空军空袭江西苏区这样极为珍贵且此前不为人知的镜头。这些历史影像对于该片叙事的完整性和故事的可看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丰富、扎实、严谨的影像资料,确保了《长征纪事》符合国际化的叙述策略和表述方式——严谨的史料,翔实的细节,冷静的基调,人性化的表述。最终,为观众呈现出一部切近历史本真面貌的纪录片佳作。
总之,面对新的传播环境和新的受众群体,历史文献纪录片正在不断尝试摆脱既有创作理念和手法的窠臼,不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长征纪事》在叙事方式、表达手段、史料发掘、影像设计、学理应用等领域为历史文献纪录片的创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摸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体现学院派纪录片风格特质和艺术品格的纪录片创作模式。
[1] 胡智锋. 电视美学大纲[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2] 陆贵山.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解析[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5):130-136.
(责任编辑 毕凌霄)
Touching the Historical Authenticity through the Image ——On the Creative Mode of the Academic Documentary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DocudramaRecordsofLongMarch
SHI Zheyua, WANG Tingxuanb
(a.Faculty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024,China;ModernEducationalTechnologyCenter,ShenyangOpenUniversity,Shenyang110003,China;b.CollegeofMediaandArt,NanjingUniversityof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Nanjing210044,China)
By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documentaryRecordsofLongMarchin respects of seeking the way of historical authenticity, tries of academic documentary creations,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narratives and objective perspectives, deep excavation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designs of audio-visual symbols and visual systems, combining with the experience of documentary creating and theoretical reflection, this paper rationally discussed the mode of academic documentary creating and proposed the practical strategies.
documentary; history; document; the Long March
1006-2920(2017)01-0100-04
10.13892/j.cnki.cn41-1093/i.2017.01.019
史哲宇,历史文献纪录片《长征纪事》资料统筹,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学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24),沈阳广播电视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讲师(沈阳 110003);王廷轩,历史文献纪录片《长征纪事》技术统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讲师(南京 21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