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怀远县文学活动考述

2017-03-09 22:36杨化坤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怀远县诗会怀远

杨化坤

(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明清时期怀远县文学活动考述

杨化坤

(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怀远地处皖北,从明末到清初,虽然出现了一些文人,但数量较少,水平也不高。乾隆年间,随着两次诗会的开展,怀远文学得到了很大发展,作家数量明显增多,较为著名的有许所望、林晋奎等。晚清时期,怀远文学尤其是诗歌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涌现了以林之望、林介弼为代表的著名诗人。

怀远;诗会;文学

晚清时期,皖北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怀诗、寿字、定文章。”其中,“怀”指怀远,“寿”为寿县,“定”即定远,三县均为凤阳府下辖县。这句话在皖北流传极为广泛,说明怀远的诗歌与寿县的书法、定远的文章齐名,在当时的皖北地区享有盛誉。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而怀远诗歌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影响力,与其悠久的历史及昌盛的人文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怀远地处淮河中游,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禹会诸侯于涂山的传说。汉晋时期,龙亢桓氏曾涌现出大批在学术、政治中名震一时的人物。唐宋时期,怀远一度罕见载籍。明朝初年,产生过大批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武将,尤以常遇春、花云为最。由于地处中都畿辅,怀远在明朝可谓人文鼎盛,如历经成祖、仁宗、宣宗、景泰帝和宪宗的五朝元老年富即为怀远人氏。可以说,从明朝开始,怀远文化又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而这其中,怀远地方文学的发展即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

一、明朝的怀远文学

明朝的怀远,可谓贤才代出,嘉靖《怀远县志》称赞说:“中都畿辅地,塗荆二山对峙,淮涡二水合流,以故贤才代出。国朝常忠武王遇春、年恭定公富为文武名臣,继是而出者彬彬然,文有人焉。”①杨瞻:《(嘉靖)怀远县志》,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第1-2页。年富、常遇春一文一武,堪称怀远名人的代表。根据《(嘉靖)怀远县志·选举》记载,洪武三十二年至嘉靖十三年,怀远地区通过科举考试博取功名者共108人,“以例入监者”19人,“以人才举者”共3人,“以恩荫者”共3人。这个成绩在皖北地区算是较为突出的,但纵观整个明朝,以文学见长的却不多见。《(嘉庆)怀远县志》卷二十一《耆旧传》记载了明末清初怀远的一位本土诗人唐亮。县志说:“能诗,尤工七律,志致悲慨,颇存故国之思。所作多散佚,有《芥子堂诗钞》一卷,仅百馀首,盖后人所抄撮者。”②孙让:《(嘉庆)怀远县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71页。同时,又有秦伟人、沈健翮,与唐亮同时,皆能诗,但是邑中之人却很少知道二人的诗名,这从县志所录唐亮的一首诗中可以看出,诗曰:

我性癖耽诗,纵酒如埋照。开口谈风雅,即为世所笑。侧闻秦伟人,新诗颇奇妙。不信我乡里,有人知此道。及见南游诗,意到笔亦到。读之未终篇,拍案颇狂叫。词场见一人,得失堪雠校。复有沈健翮,允足称同调。相与细讨论,今古问凭吊。作者多如林,麻木病难療。湖海对风尘,抵死相酬报。剽窃以欺人,狐白裘难盗。我顾二夫子,比我年最少。进步百尺竿,登坛树大纛。吾将避三舍,从此消倨傲。慎勿弃性情,冠冕招讥诮。秋水共长天,赠君作诗料。③同②。

唐亮在诗中盛赞秦伟人、沈健翮的诗才。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如下信息:首先,秦伟人与沈健翮诗艺之高,令生性高傲的唐亮佩服之极,秦伟人与沈健翮比唐亮年轻不少,唐亮希望二人能够更进一步,成为当地的文坛领袖,发扬怀远文学;其次,根据唐亮自称的“开口谈风雅,即为世所笑”可知,当时怀远文风不盛,故而唐亮倍感孤独,而下文“不信我乡里,有人知此道”更明显说明了这一点。这首诗中,唐亮一方面表明了自己的孤高,另一方面流露了知晓乡中有人懂诗后的欣喜。但无论如何,唐亮也表现出了对家乡文坛的失望,说明怀远当时的确文风不盛。

这首具体诗作反映出的现象,从有文献记载的怀远文人的数量及他们的创作状况也可得到进一步证实。清嘉庆《怀远县志》专门设立《艺文志》,用以著录当时及此前怀远本土作家的著作。根据《艺文志》的记载来看,明朝怀远有作品传世的文人数量不多,仅有杨时秀《春秋集传》、张棐《龙城集》、梅和羮《毛诗括韵说》、方灿《毛诗讲义》《四书讲义》《通鉴纂要》、吕养性《寄生草六帙》、杨嘉猷《传习录》《清粹录》《就正录》《逆说》《居身拱璧注》《国朝名贤纂》等6人13部作品,而属于文学范畴的更是寥寥。此外,《怀远县志·耆旧传补遗》又载,钱杲,字慎斋,成化十九年举人,历任湖广德安县、浙江乐清县、江西德化县知县。其任职乐清期间,因仰慕元诗人李孝光的文名,于是在其家乡乐清广泛搜求李氏遗文,命儒生周纶按照类次编为一轶,并出资刊刻。县志虽未记载其个人创作情况,但据此可知,钱杲也应是好文之士。

另外,光绪《凤阳府志·人物传·文学》又载录了一些怀远的文学之士,其中张棐、梅和羮、方灿、吕养性、钱杲已见于《(嘉庆)怀远县志》,但其记载时又有所补益,故一并摘录:

李方华,字根培,怀远岁贡,著有《燕翼堂易钞》。

陈周,字光楚,怀远诸生,才学敏赡,善属文,其《吊卞和诗》云:“把酒看荆山,且共春风醉。心事类卞和,不洒卞和泪。”

张棐,怀远人,河南孟津县教谕,能诗,著有《龙城集》。

杨尚浑,字无凿,怀远人,少随其大父嘉猷靖边,任黄台。吉三娘子临边邀赏,尚浑启嘉猷,疏其不可。谨斥堠以待之,岁省金钱以万计。督抚以边功题叙酌用,不就。居家究心典籍,构逸我斋、岫云小阁。储古今书数万卷,所著有《片月楼稿》《岫云阁草》,桐城相国何如宠为叙之。

梅效,怀远岁贡,上蔡县教谕,博学能文,工楷书,祀乡贤。

徐琦,怀远廪生,中年浪游,足迹半天下,遗书甚多。

钱杲,怀远举人,知浙江乐清县,搜求元诗人李孝先文集刻之,杲亦善属文。

梅和羮,字叔未,怀远人,世居塗山麓,博学好友,饮酒赋诗,怡然自适,卒年七十有八,著《毛诗括韵说》,学者宗之。

方灿,字文若,怀远庠生,性诚笃,足迹不入城市,喜读书,所著有《毛诗四书讲义》《通鉴纂要》诸书。

吕养性,字四非,怀远庠生,乡居四十年,足迹不入城市,博学能文,所著有《寄生草六帙》,卒年八十馀。

许本忠《褒孝集》八卷。

许华修《慈幼集》四卷。①李光久等:《(光绪)凤阳府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就数目来看,亦不过十余人,而且均为底层文人,影响力较小,与其他县的文学状况相比,实在算不上突出。所以我们看到,明朝时期的怀远文学,在当时并不突出。

二、乾隆年间的怀远两次诗会

乾隆年间,怀远曾有过两次诗会活动,并分别结集,前者为《七老会诗》一卷,后者为《青云楼九老倡和诗》一卷。两次诗会的主要参加者均为怀远本地文人。两部作品集在嘉庆年间编纂县志之时尚存,如今已经亡佚,所幸《(嘉庆)怀远县志》收录了两部作品集的序文,为后世提供了宝贵资料。虽然两次诗会只是以地方乡绅为主的活动,也没有著名作家参与,但它们对于引领怀远地方文学的发展,确实有着积极的影响。

第一次诗会的时间是庚寅(1770)秋九月,地点在子云亭,参加诗会的共有7人,分别为:杨廷相,字与如,年74;冯梦龙,字傃亭,年68;张家相,字桐洲,年68;林澍,字化远,年66;杨明善,字成玉,年65;宫毓麟,字吉三,年60;何伟才,字千英,年59。其中,冯梦龙为邑广文冯泂之父,江苏通州人氏,其他皆为怀远人。当时每人各赋诗一首,结集后由冯梦龙作序,于次年(1771)刊刻。因参与者皆为老人,故称“七老会诗”。关于第一次诗会的起因,冯梦龙在序文说得很清楚,是“仿香山九老之会”。香山指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相传唐朝时,由胡杲、吉玫、刘贞、郑据、卢贞、张浑、白居易、李元爽、僧如满等九位老人在洛阳龙门东的香山结成“九老会”。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三月,他们在白居易家中聚会,饮酒赋诗。此次的集会活动即由此而来。当然,追慕前贤是一方面,更多的则是志趣相投。当时林澍刚从贵州返乡,将家安在荆山深处,作者与之一见交心,同时又有张家相与自己同年同月,生日仅差一日。三人“先喜白首而交欢,乐素心之堪数”。由于冯梦龙不是本地人,在怀远呆久了自然会感到寂寞,而恰好在这时候结识了同龄而又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是多么快乐的事情。作者用“素心”一词,说明他们的交情的确是纯粹的精神之交。林澍和张家相又干脆发动自己的关系,又邀请了四位志同道合的老友。七人在一起饮酒联诗,气氛融洽。宫毓麟率先高声吟哦,成诗一篇,并挥毫急就,其他人亦纷纷作诗。诗成,冯梦龙作序以记之。

第二次诗会的时间是《七老会诗》刊刻的次年,即壬辰(1772)春三月。参加集会者除最初的七人外,又增加了江都的徐兆熊,年80,还有商丘的高时骥,年61。当时徐兆熊以寿州学正署怀远训导事,而高时骥新罢建平,寓居怀远。这次集会的地点在荆山抱璞岩右侧的青云楼。青云楼又名梓潼阁,原建于县学尊经阁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由县丞陈世佩等捐资重建。此楼依山而建,环境幽雅,系当时文人雅集的重要场所,如阳湖诗人周仪暐就曾与本地文人邵文纶一起,三次登楼赋诗,眺望荆塗风光①徐世昌:《晚晴簃诗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67页。。楼内原藏有唐朝胡曾《抱璞岩》、宋黄庭坚《大雅堂记》、元赵孟頫《春夜宴桃李园序》及清陈鸿寿、梁献等人的书法刻石作品,《青云楼九老倡和诗》刊刻之后,也藏于楼内。根据张家相的序文记载,九老诗会由高时骥首倡,其他八老和诗。当时有人怀疑九老是否真的都能作诗,作为参与者,张家相称,九老不仅是以年老相聚,同时都有诗作留下。香山九老之中,尚有二老无诗,那么这次参与者,人人工诗,相比之下,不是更加难得吗?九人自青云楼集之后,不久高时骥因病返乡,徐兆熊官复原职,宫毓麟有丧子之痛,诸人各有各的事情,很难再如之前那样、把酒言欢了。

这两次诗会的参与者,多为地方上有一定名望的文人、乡绅、官员等。六位怀远邑人之中,见于县志记载者五人,仅何伟才无从查考。其中,杨廷相为邑武生,笃学工文,耻与流俗为伍,曾在邑南的晚香园教授诸生。因家中贫困,有人劝其子辍学养家,廷相曰:“穷且益坚,宁饿死毋废学。”后以子选贵封修职郎,又以孙有恒例赠文林郎②孙让:《(嘉庆)怀远县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77页。。杨明善字镜非(与《七老会诗序》所记不同),县志称其“工饮量宏而有品”,即酒量好且有酒品。林澍号静轩,幼时聪颖过人,因家贫而辍学行贾。为人乐善好施,族中子弟有优秀者,必定设法栽培,戊戌(1778)年间黄河水患,曾施粥济贫,赖以存活者数以万计。张家相字叵园,乙卯(1735)年间与其叔其量同入国子监学习,为贵州省贵筑县丞。后自愿告老归田,过着普通的生活。关于宫毓麟,县志没有专门记载,仅在卷十四《袭荫表》称:“宫毓麟,以姪绮岫贵”,因为其侄儿而显贵。至于其他三位,冯梦龙见《江苏省通州直隶州志》卷十三《人物志·文苑传》,其兄梦桂好抄录古书,对于地方文献较为熟悉,兄弟二人在当地较为知名,人称“二难”③梁悦馨:《(光绪)通州直隶州志》,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0年,第634页。。徐兆熊,江苏江都人,查《(光绪)江都县志》,未见关于他的记载,根据张家相的序文可知,当时徐兆熊任寿州学正,兼怀远儒学训导。高时骥,河南商丘人,为明朝开国将领高第的后裔,其家族世代官宦,书香门第,戊午(1738)科举人,应授文林郎,江南广德州建平县知县,乾隆癸酉(1753)、丙子(1756)科江南乡试考官。善书,著有《诗草》(《(乾隆)商丘县志》卷四十四)。当时高时骥刚从辽宁省建平县罢官,寄居怀远。

通过以上描述我们看到,参加诗会的都是在地方上有一定声望的老人。也正因如此,两次的诗会活动,在怀远广广称诵,县志说,林澍与冯梦龙等人为七老会,“怡然诗酒,一时称盛焉”④同②,第278页。。同时,关于两次诗会的人员,在清朝盛极一时的怀远本地“宫、宋、杨、林”四大家中,除宋氏缺席外,其他三大家族都有出场。“宫、宋、杨、林”是清朝怀远当地最为昌盛的四大家族(其中林氏稍晚,其他三大家族均从明朝便开始发迹),自明末以来,名人辈出,在怀远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两次诗会所处的时期,正是四大家族的中兴时期。诗会中宫、杨、林氏的出现,也在某种意义上表明了这种关系。

三、清中叶至清末的怀远文学

清朝以后,随着文化积淀的日益深厚,怀远逐渐成为皖北地区的文学重镇,根据《(嘉庆)怀远县志·选举表》的记载,从顺治二年至嘉庆十九年,怀远考中甲科(进士)者共31人,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在此以后,由于缺乏文献记载,具体数目不得而知,但仅从这一阶段来看,怀远的文化氛围是较为突出的,涌现出不少文人。为此,《怀远县志》专门设立《艺文志》,记录了这些人的姓名及作品,特抄录如下:杨尚浑《片月楼稿》《岫云阁集》、唐亮《芥子堂诗抄》、闵焕《闵焕诗集》、闵大全《四书斧斯集》《诗集》《文集》、孙维震《孙维震诗集、文集》、孙玠《孙玠诗集》、李滋霖《李滋霖诗文集》、杨模圣《还珠集》(模圣孙敷辑存)、杨树善《杨树善集》、张其量《环隅集》、方简《四书文集》、方怿《洛川文集》《洛川诗集》《时艺集》、宋文治《凤山文集》、汤璐《柏邨诗集》、汤珏《蓉邨诗集》、宫建章《制义稿》(上元徐且文序)、宫兆麟《宫兆麟奏议》、宫楷《文川文集》、宫杲《来青书屋文集》、宫樟《二石轩诗集》二卷、杨廷瑶《制义稿》、杨新兰《西行诗草》一卷、常太和《常太和诗集》、李方华《燕翼堂易钞》、吴瀚《护萱书屋制艺》、阮士贤《制义稿》、许佑《墨庄制艺》,上述共计27人33部作品。其中除去少量的学术著作、奏议及科举考试的文章,其他均为诗文集。至于嘉庆以后的怀远文学,虽无具体的数据统计,但根据《(光绪)凤阳府志》记载了道光年间怀远的又一次诗会活动,可以大致推测出当时怀远的文学发展状况:

沈桂,字云溪,怀远人,工吟咏,著有《自怡集》《嘤鸣小草》。道光乙未、丙申间,与邑人滕立言、朱学空、姚肇修、宋敬修、魏维廉、陈德馨联为七老会。又作五百岁寿朋会。杨元吉赠以联云:“合编甲子三千字,同阅春秋五百年。”一时称胜事焉。立言,恩贡生,著有《石圃诗稿》;学孔,岁贡生,著有《艾轩诗稿》;肇修,岁贡生,著有《退思轩诗稿》,尤工书法;敬修,岁贡生,工篆书,著有《修竹馆诗稿》;德馨,文生,著有《佩芳诗稿》;维廉,监生,著有《介夫诗稿》。①李光久:《(光绪)《凤阳府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10页。

上述作者均为怀远的地方文人。这种诗会虽不免标榜之嫌,却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怀远文学的繁荣。同时,这几人均有诗集流传,也说明了他们确实有一定的文学造诣。此外,《(光绪)凤阳府志》还著录了下面几位怀远乡贤的姓名及作品,分别有:

杨承启,字振之,怀远拔贡,著《锄月山房文集》。②同①,第108页。

杨荣衮,字竹士,怀远岁贡,工诗及骈体文,致力天文句股之学,绘分野图辑算学举隅,著《梦回斋诗集》诗馀词馀。③同①,第108页。

杨(《重修安徽通志》作“汤”)若荀,字颍川,怀远举人,著有《诗文集》、《史论》、《水经注金石考》诸书。④同①,第108页。

俞克敏,字幼农,怀远岁贡,善属文,尤长诗赋,邑中才士多出其门,著有《沆瀣轩诗赋》各稿。⑤同①,第108页。

上述只是当时怀远作家中的一少部分。根据安徽省图书馆馆藏清朝怀远籍文人的著作及其他相关文献记载来看,清中叶至清末怀远文人数量之多,俨然超过周边地区。以下笔者从中选出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加以说明。

首先是生活于乾隆年间的常太和。常太和,字合斋,乾隆壬午(1762)副贡,官至南陵教谕,博雅工诗,《(光绪)凤阳府志》选录了他在当时传诵一时的诗句,如:“道远亲朋常入梦,官贫儿女尽思家。”“春归梦断王孙草,秋尽泥空燕子梁。”“秋水池塘人影瘦,夕阳庭院鸟声稀。”其诗集虽已不传,但通过这三联来看,他在诗歌方面的确颇有成就,故而为袁枚所赏识。

生活于乾嘉年间的许所望,堪称清代怀远文学的代表。许所望,字叔翘,《清史稿》有传,称其“工为诗”。《(光绪)凤阳府志》引述《怀远县志》称:“于书无所不读,足迹半天下,关山之扼要,河渠之通塞,靡不究悉。”⑥同①,第108页。可知许所望一生好入名山游。此外,《(光绪)凤阳府志》还记载了他的诗名,说他“尤长于诗,所在交其贤俊,多从之游。”上元管同赠诗有“海内名家皆地主,江南贤士半门生”之句,又两江总督陶澍登采石矶,见壁间题句云:“天地有谋能设险,江山无故不生才。”⑦同①,第108页。询之,知为所望作,遂延礼之。许所望能以布衣之身而为陶澍尊重,正因为他的诗才卓著。其诗作现有民国刊本《蔬园诗集》四卷,藏于安徽省图书馆。

与许所望同时的宫樟也是一位著名诗人。宫樟,字鹤癯,潘瑛在为其《二石轩诗集》所作序文中,高度称赞他的诗:“恬愉水澹冶,如澄潭万顷,微风动波,又如远山平林,境与意会。一草一石,具有天趣,令人棲迟而不能去。”宫樟曾官至颍州广文,任职期间,与友朋泛舟载酒,每完成一首诗,竞相传写,“人士以为数百年来无此游也”⑧孙让:《(嘉庆)怀远县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28页。。可惜的是,其作品现已亡佚。

同时期的林晋奎,字锡蕃,号浴庵,又号念航,清乾隆己酉年(1789)拔贡生,历官贵州同知、建德县教谕。林晋奎为官清廉,广受赞誉,任职贵州时,曾因平反仁怀县命案而遭到革职,后返乡,潜心学问。可以说是当时林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林晋奎擅长古文创作,文笔古雅简洁。殁后,怀远知县周天爵为其文集作序,称其曰:“一遇奇节环行之士,用写一二言,其人性情言状毕见端倪。”⑨林晋奎:《洗蓬仙馆文集(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9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583页。其流产至今的作品中,多为人物传记。王怀曾在《赠念航先生古风一首》中,赞其为文“能将才气空江左,常有风花绕笔端”①林晋奎:《洗蓬仙馆文集》,《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9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585页。。其传世著作《洗蓬仙馆文集》二卷,被编入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诗文集汇编》之中。

怀远林氏在晚清时期,涌现出不少名人,林之望及其侄林介弼便是其中的代表。林之望(1811—1884),字伯颍,又字远村。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江南解元,翌年中进士,二十七年入翰林院。咸丰六年(1856)任御史,同治元年(1862)代理陕甘总督,在西北治军10多年。光绪四年(1878年)被聘为摄纂,参与重修《安徽通志》。后在合肥为庠贡诸生教授,主讲于庐阳书院、赓阳书院,参与编纂《(光绪)庐州府志》。其著作现存有童蒙读物《养蒙金鉴》,文学作品现存有《荆居书屋诗集》二卷、《荆居书屋文集》二卷。林介弼(1854-1935),字幼丞,号遁石山人。光绪十年(1884年)中江南解元,后授内阁中书,协办侍读,署翰林院起居注。光绪十六年,奉命为出使日本公使李伯行之监督,协助处理对日外交事务。任满回国后,历署江西宁都、直州和广信府知府。民国初年,徐世昌任大总统时,被委为顾问。著作有《解元文集》《溉园诗集》《瀛海鳞鸿记》,均刊行于世。作为晚清怀远重要的文化人物,林之望、林介弼闻名江淮,有“江左二林”之誉,二人作品合刊为《江左二林文集》,安徽省图书馆有藏。

晚清怀远文人之中,宫尔铎是较为突出的一位。宫尔铎,字农山,一字退园,别号抱璞山人。为著名书画收藏家、鉴赏家,善书法、工诗。国子监生。曾任陕西乌延(今横山县南)知事,延安、同州(今大荔县)知府。兼安边同知三品衔,诰授通议大夫。宫氏师事合肥徐子苓,受以诗、古文义法,其文见地甚高,持论不苟。撰有《思无邪斋诗存》《诗存续集》、《思无邪斋文存》《文存续集》。

最后,生活于晚清民国时期的陈獬,也是怀远的一位重要文人。陈獬,字去恶,晚年改号冷髯,贡生,官建德训导,著有《冷髯诗草》一卷、《陈二峰先生诗草》一卷,安徽省图书馆均有藏,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录其诗一首。此外,他还撰有《马家河寻兄传奇》四折,载于《皖事汇报》第12至-20期,1936年刊。关于陈獬,张之屏在《淮南耆旧小传初编(续)》中称其“绩学能文,豪纵滑稽,饶智计,口多微辞”“好吟诗,往往语今讽刺”,又说:“其遗诗已发刊,未之见。唯《马家河寻兄传奇》一卷,至今尤脍炙人口。”说明陈獬虽为一介寒士,但其文学创作还是颇值得关注的。

Research on Huaiyuan's literature activity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YANG Huakun

Huaiyuan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Anhui province,from late Ming Dynasty to early Qing Dynasty,some scholars began to emerge,but their level is not high.In the age of Emperor Qianlong,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poetical gatherings,Huaiyuan literature developed fast with obviously more writers.Among them,Xu Suowang and Lin Jinkui were more famous.Late in Qing Dynasty,Huaiyuan literature,especially poetry

much attention.Lin Zhiwang and Lin Jiebi were the famous representatives.

Huaiyuan;poetical gathering;literature

I209

A

1009-9530(2017)05-0058-05

2017-07-07

杨化坤(1985-),男,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安徽地方文化。

(责任编辑:韩袁红)

猜你喜欢
怀远县诗会怀远
怀远 学习贯彻二十大 巾帼奋进新征程
辽中京天庆寺并首唱玉石观音唱和诗考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青春诗会与谭克平先生
六月新鲜事
新课标下小学课堂体育教学的调查与研究
王锡纯
肖怀远主任深入河东区专题调研图片报道
柔软
夏夜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