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发展历程及现实意义

2017-03-09 22:27陈品艳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人学黑格尔本质

陈品艳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语言与传媒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浅析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发展历程及现实意义

陈品艳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语言与传媒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关注并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尤其是十八大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所以,全面把握和透彻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理论背景与发展历程,用其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人学;自由;异化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在广泛继承前人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他超越了传统人道主义构建起自己的人学大厦,并深入到社会现实和革命实践中。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人类实践经验成果的总结,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因此,繁荣市场经济就要继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更好地促进社会成员全面、自由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内涵。

一、马克思人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两大背景

(一)青年黑格尔派对人的现实社会存在的批判与扬弃

青年黑格尔派是黑格尔哲学解体后出现的一种思想流派,主要继承和沿袭了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两个主要思想,即“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1]和自我意识。马克思在柏林大学不但积极参加了黑格尔派的哲学运动,而且成为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一个内部成员。可以说,青年黑格尔派的观点是马克思人学思想形成的思想土壤。

黑格尔努力把历史的现实和哲学引向了一条完全和解的道路。如果只有理性的东西才应该是现实的,那么,非理性的东西就是不现实的,非理性的现实就应被批判,这就要求必须变革和否定现实。黑格尔的这种立场被青年黑格尔派所继承,但是它拒绝走黑格尔所提倡的哲学与现实的和解之路,决心走理性批判现实的道路。在马克思看来,最重要的是对现存世界进行批判。但是,没有一个哲学家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甚至没人想到要提出。所以,“尽管青年黑格尔派思想家满口讲得都是‘震撼世界’的词句,而实际上他们是最大的保守分子”。[2]这样,在马克思那里关于青年黑格尔派提出的核心问题,就转换为如何去批判、否定和变革现存世界。这本质上就是对不合理的现存世界进行扬弃。马克思人学思想从形成到发展与这一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密切相关。可以这样说,从《博士论文》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其中的人学思想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而这些人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实质目的,在于把自我意识的批判变成实践的批判。

(二)人的异化和人的解放是马克思所面临的时代课题

时代提出的重要课题,最终需要理论做出答复,这是任何理论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正是在回答这一时代课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所创立的人学,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竞争和工人运动的此起彼伏相适应的。自由竞争虽然使整个社会的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但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缺陷无法避免,这种制度把人当成机器,工人阶级是被严重异化的存在。这种异化就是工人阶级被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所奴役。这一事实引发了马克思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是如何产生了工人阶级的异化及其后果?二是人从这种异化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基础和条件是什么?《手稿》以后的马克思人学思想,大都致力于对以上两个基本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过劳死”、职业病、抑郁症等严重危害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家庭稳定,城乡居民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物价的不平稳、房价的非理性上涨都给劳动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生活负担。这些现象的频频出现正是由于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民为邦本,上述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动摇国家和谐发展的根本。

二、马克思人学思想形成过程

(一)抽象的自由理想对现实的抗争阶段

马克思最早关于人学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他的《博士论文》和《莱茵报》时期所写的文章和从事的具体活动中。此时,个人自由、理性对现实的批判、人同周围环境的关系是贯穿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中的三个基本要素,而这三个要素又统一于一个核心思想,即一般性的自由理想对现实的抗争。

促使马克思去研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差别,并以此作博士论文主题的,主要是在这种差别中体现出来的关于个人自由原则的自然基础性论证。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对“个人自由”作了详细的论证,马克思欣赏并认同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原子论。众所周知,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果能够证明自由就是原子的本性偏斜,那么,人的本性也是自由的,这个结论就从自然基础上得到了印证。

出版自由和劳动人民在现实社会中的自由平等问题是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直接谈论的。他的理论着眼于人的自由本性,任何阶层的个人天性上都是追求自由的。显然,马克思这里主要是从人的类本质出发对自由进行的论述,虽然他已经意识到物质利益对个人自由造成的影响。可以看出在《博士论文》至《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只提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抽象性的人学思想原则,他对人的问题探讨还停留在一般原则的层面上。

(二)个体与类的矛盾及其扬弃——一种人学理想方案

人的类本质和现实存在的分离、对立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思维方式,他把上帝或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类本质”,主张从人的“类本质”出发来衡量和理解现实。显而易见,费尔巴哈关于人的“类本质”的理论正与马克思的一般自由理想观念相契合。所以,马克思很快就转到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立场上,从人或人的本质出发来理解和说明现实。后来,马克思从人的“类本质”和个人的现实对立来说明个人的社会性、个人的社会本质以及人和社会的客观关系。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探讨人的问题角度与方式有了较大变化,通过对人的自我异化、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以及人的社会性问题的探索,他提出了关于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任何可能性的理想方案。当然,理想方案的制定与实现,必须有相应的现实基础。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是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全面发展既是人民群众的奋斗目标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手段,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历久而弥新,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三)立足于社会关系,构建人学理论纲领

马克思着重从社会分工方面探讨了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着重探讨了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属性,对社会本质作了深刻揭示。人学理想方案确定之后,为了为其提供理论支撑,马克思从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出发对人类社会进行科学研究,从而确立了实现人学理想方案的理论纲领。指出了生产资料和生产资料生产者的广大人民群众是创造和推动社会历史变革的主体,只有他们才是人学理论纲领的实现者。劳动开创未来,人民创造历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美好未来的开创,都必须借助实践主体——人民的创造活动。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最终实现中国梦。

(四)科学革命的人学

人学的革命化和实践化要求人学思想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否则,这种人学思想的结局只能是变成空想。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个人和社会经济关系相统一的立场出发,全面系统而又深入研究了人或个人问题的各个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人学思想理论。重新梳理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于我们贯彻十八大精神,真正做到为多数人谋利益,使所有人真正成为命运和社会的主人至关重要。21世纪是一个变革和发展的时代,从人学意义上说,它是中国人民不断追求自我解放和个性发展的过程。从“以人为本”再次可以看出,当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发展。因为,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是中国变挑战为机遇,提升综合国力的保障。

[1]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序言[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25.

[3] 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119.

责任编辑:仲耀黎

2016-11-05

陈品艳(1982—),女,河南信阳人,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人学。

B0-0

A

1671-8275(2017)02-0018-02

猜你喜欢
人学黑格尔本质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花农精神:教育学就是人学——李保均长篇小说《花农》简评
回归本质
北人学没
童年的本质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