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人城应是尧始都之地

2017-03-09 20:12刘心长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唐县历史文献平阳

刘心长

(赵文化研究所,河北 邯郸 056005)

柏人城应是尧始都之地

刘心长

(赵文化研究所,河北 邯郸 056005)

春秋战国时期的柏人城,曾是赵国境内的重要城邑。赵简子灭范、中行氏,最后的战争也是发生在这里。秦代置柏人县,唐代迁至尧城镇,改尧山县,金改尧山县为唐山县,民国十四年复名尧山县,1947年尧山县与隆平县合并为隆尧县。从尧的出生地到埋葬地的考察来看,这里应是尧的早期都城。地理历史背景、历史文献记载与文物考古信息,则为这一判断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柏人城;尧;都城

在全国2861个县以及县级市区中,县名中带“尧”字的只有隆尧县一个。山西省临汾市有一个尧都区,不过,这个县级区是2000年11月撤销县级临汾市才设立的,并不是古代的名称。既然隆尧县在县名上与尧有紧密的关系,因此有必要把尧与这个县的文化渊源关系探察清楚。这无论是对中华祖源文化的探索研究,还是对县域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开发,都是很有意义的。

隆尧县的“尧”字在县名沿革史上悠久曲折。隆尧县是隆平县和尧山县的合称,1947年合并成隆尧县。尧山县在春秋战国时期称柏人。据《六书精蕴》解释,“柏”字的含义是:“柏,木之有贞德者。”这应是当地官民为怀念尧的崇高品德而起的城邑名称。秦统一天下,初置柏人县。北魏孝昌中改“柏人县”为“柏仁县”,是取《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其仁如天”之义。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柏人城毁于泜河的特大洪水,县治东迁到现在的尧城镇,因由此北去不远有尧山,县即以山取名,称尧山县。还有一层意思,唐代的尧城镇并不一定是现在这样的村名,因为是从柏人县迁来,柏人县又是尧始都之地,所以改称尧山县。金大定十四年(公元1174年),为避金世宗完颜宗尧之讳,改尧山县为唐山县。民国十四年(1925年),因县名与京东唐山县相重,复改为尧山县,直至与隆平县合并,各取二县名首字定名隆尧县。从隆尧县的县名沿革变迁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县与尧以及尧文化的源远流长的密切相关。

中华远古传说中的人物,尧的知名度最高,不仅超过了颛顼和帝喾,即使是中华人文始祖五帝之首的黄帝也远远不及。这在历史文献特别是先秦历史文献中可以清楚地得到证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提高了,社会发展了,文明程度高了,在历史上可记述的事迹也就相应地多了。特别是尧舜禹时代那次特大洪水以及他们治水的功绩,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以至后来的人们代代相传,尧和舜禹成了受世人崇敬颂扬的圣哲人物。

既然尧在历史上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又这样受到历代人民的高度尊崇颂扬,那么,尧出生在哪里?葬在哪里?都城在哪里?这都是在尧文化研究中需要深入考察研究的问题。由于尧是传说中的历史人物,而且时代久远,尚无文字,因而在历史文献中有各种不同的传说记述。对于这些不同的传说记述,学者们的看法也很不相同,争议很大。这就需要我们拨虚寻实,去伪存真,把问题逐一大体考察清楚,形成共识。

在考察尧始都柏人城之前,应该先考察一下尧的出生地和埋葬地的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与尧的初始都城考察有直接的关系,尧的初始都城应该在这个地域范围之内。

先来考察尧的出生地。《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娶陈锋氏,生放勋。”放勋就是尧。唐司马贞《索引》说:“皇甫谧云:陈锋氏女曰庆都。”尧是陈锋氏部落的女子庆都所生。唐张守节《正义》说:“《帝王纪》云:‘帝尧陶唐氏,祁姓也。母庆都,十四月而生尧。’”又说:“尧,谥也。放勋,名。帝喾之子,姓伊祁氏。按:皇甫谧云:‘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寄于伊长孺之家,故从母所居为姓也。’”这些史料虽然提到尧的母亲庆都,提到“三阿之南”,但庆都在哪里生的尧没有记载。具体提到尧的出生地的是《竹书纪年》。《宋书·符瑞志》引《今本竹书纪年》的记载说,“(尧)母曰庆都。……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丹陵在哪里?具体地望不明。清《一统志》说:“保定府完县西二十里有伊祁山,本尧母所居。”这里提供了尧母所居之地在河北保定府境内,这对考察尧的出生地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消息,尧母所居之地应该与尧的出生地密切相关。尧的父亲帝喾居亳,亳在今河南偃师,帝喾陵在河南濮阳,今属内黄。尧的出生地应在这个区域范围之内来寻找。

再说尧的埋葬地。宋裴骃《史记集解》引《皇览》说:“尧冢在济阴成阳。刘向曰‘尧葬于济阴,丘垅皆小’。《吕氏春秋》曰‘尧葬谷林’。”皇甫谧说:“谷林即城阳。”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说:“尧陵在濮州雷泽县西三里。郭缘生《述征记》云‘城阳县东有尧冢,亦曰尧陵,有碑’是也。《括地志》云:雷泽县本汉城阳县也。”宋罗泌《路史》卷二十六《辨帝尧冢》引述了《皇览》、《吕氏春秋》、《括地志》、《述征记》、《水经注》等历史文献,认为尧陵在城阳。相传尧游城阳死后葬在这里。城阳汉代为成阳县,晋改为城阳,隋改为雷泽县。故城在山东濮县东南,尧陵在雷泽城西,濮县旧址在今河南省濮阳市的范县境内,旧地望为濮城镇。城阳即雷泽县,在山东省鄄城县境内,旧地望为旧城乡。

从尧的母亲所居之地、尧的出生地,尧的埋葬地和他的父族葬地来考察分析,尧的初始都城应在华北平原中南部这一区域范围之内。

考察历史上尧的都城,主要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平阳说”,一种是“唐县说”,一种是“柏人说”。在这三种说法中,“平阳说”赞同者最多,声音最大;“唐县说”次之;“柏人说”声音最弱,所赞同者最少。然而,历史真相并不以拥赞的人数多少,声音大小为依据,而是以历史的真实存在为准绳。

为什么“平阳说”赞同者最多,声音最大?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历史文献的记载。《史记·五帝本纪》唐张守节《正义》说:“《帝王纪》云:‘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又说:“《括地志》云:‘今晋州所理平阳故城是也。’”《史记·外戚世家》唐张守节《正义》说:“平阳故城即晋州城西面,今平阳故城东面也。《城记》云尧筑也。”尧都平阳的记载还见于《艺文类聚》卷11,《太平御览》卷80、卷360,《初学记》卷9等历史文献。晋初皇甫谧的《帝王世纪》是一部很受学者重视的书。由于有《帝王世纪》的记载,所以,尧都平阳的说法就产生了重大影响。实际上,早在皇甫谧之前,历史文献就有尧都平阳的记载。东汉末年的学者应劭在为《汉书》注音和释义的著作《汉书集解音义》中,在谈到“平阳县”时解释说:“尧都也,在平河之阳。”与应劭同时的另一位大学者郑玄在《毛诗·唐谱》的笺注中也说:“唐者,帝尧旧都之地,今日太原晋阳是尧始居,后乃迁河东平阳。”到北朝,郦道元在《水经注· 汾水》中说,汾水“又南过平阳县东。……应劭曰:县在平河之阳,尧舜并都之也。……晋立平阳郡治此矣。水侧有尧庙,前有碑。”从以上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在东汉末年三国、魏、晋和北朝时期,学者对尧都平阳的看法是一致的。不过,学者们的看法是来自先民的口碑相传,并无确凿的文物实证资料。另一个是考古发掘的证据。上个世纪50年代,文物考古调查发现了山西襄汾陶寺遗址,1978年至1984年进行发掘,1999年到2001年发掘发现了陶寺遗址的北城墙,又发现了东城墙和南城墙,出现了一个都城遗址的布局。2002年到2007年春再次发掘,探查了陶寺城址的布局。陶寺遗址的面积很大,有300-400万平方米,已发掘的有250万平方米。几次大的考古发掘,探明了陶寺遗址的早期、中期和晚期的城址,确定了下层贵族居住区、大贵族宫殿区、大型仓储区、大贵族墓地及祭祀区内的观象台基址。发掘中还出土了彩绘龙盘、扁壶朱书文字、铜铃等珍贵文物。陶寺遗址的考古发掘,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大批考古专家和史学家认为陶寺古城就是尧都平阳。不过,古代的平阳是临汾,陶寺遗址在临汾以南的襄汾以东7公里的地方,距临汾还有50华里。山西的学者对陶寺遗址是不是平阳尧都还存有不同意见,有的学者认为尧在平阳的故城遗址还没发现。

相对于“尧都平阳”说的呼声,唐县是尧都的说法就显得声势小多了。河北唐县境内有唐山,一名为尧山,在唐县东北望都界,山南有尧庙。《史记·秦始皇本纪》唐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说:“定州唐县东北五十四里有孤山,盖都山也。《帝王世纪》云望尧母庆都所居。张晏云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相去五十里,北登尧山,南望庆都山也。”《史记·五帝本纪》宋裴骃《集解》说:“韦昭曰:‘陶唐皆国名,犹汤称殷商矣。张晏曰:尧为唐侯,国于中山,唐县是也。’”后世有些学者据此认为,这里是尧的始封之地。

与“平阳说”和“唐县说”相比,虽然“柏人说”声音弱,知名度低,但却值得关注,值得深入考察研究。

我们来看清朝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唐山县志》记载明朝副使宋仪望撰写的《重建帝尧庙碑记》中说的一段话:

唐山,故隶邢州,其西北有山隆起,曰“尧山”。山之巅旧为尧庙。相传为尧始封之国,邑人思其德不能忘,遂以名山,且立庙焉。然不详始自何时。元大德、元统间,俱加修葺,学士郝经、儒学提举杨刚中,俱述其事于碑。

宋仪望在碑记中提到的唐山县是尧的“始封之国”,是当地相传的看法。这样,就出现了3个尧的始封之国:一个是晋阳即今山西太原市,一个是河北唐县,一个是河北隆尧县。这3个“始封之国”中,只能有一个是真的。那么,哪一个是真的呢?我认为隆尧县是真的。而且,“始封之国”也必有“始建之都”,这个“始建之都”应该是柏人城。下面谈一下我的看法依据。

第一,晋阳的唐国与尧不是同一时代

尧早期的活动在华北平原的中南部一带,并没有到山西高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一段文字追溯历史时说到传说中的唐虞时代,其中有陶唐氏。《世本》称为“帝尧陶唐氏”。陶唐氏可能是我国北方一个善于烧造陶器的部落,后来这个部落衰落,它的后裔在帝舜联盟中任职,他们的后人在殷周之际于山西南部的翟城、曲沃、绛县建立了一个古老的小国唐国。后来这个唐国被周武王克商时所灭,国君被迁到杜,杜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从此史书不见记载。孙诒让在1909第5期《国粹学报》上发表了一篇《唐杜氏考》,对这件史实作了深入的考证。周朝建立,周成王把他的同母弟叔虞封于唐,即晋阳。叔虞死,他的儿子称晋侯,改国号为晋。所以,山西南部古老的小国唐国,应是在尧之后建立的一个小国。尧早期的活动没有到这里,至于周成王封弟叔虞于晋阳,更不是与尧的同一个时代。

第二,河北唐县不是尧的封地,而是尧的兄长挚的封地

历史文献记载尧的母亲庆都居住在唐县一带,这应与尧的出生地有密切的关系,但尧的封地却并不在这里。唐县当地传闻尧被封为唐侯,治所在阳邑,这个地方一种说法在今唐县固城,一种说法在今唐县长古城。如果尧始封在这里,应有“始封之都”,但这两个地方并没有发现像柏人城那样宏伟的古城遗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由于封在唐县的不是尧,而是尧的兄长挚。《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的父亲是帝喾。“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帝放勋立,是为帝尧”。唐张守节《正义》说:“《帝王纪》云:‘帝挚之母于四人中班最在下,而挚于兄弟最长,得登帝位。封异母弟放勋为唐侯。挚在位九年,政微弱,而唐侯德盛,诸侯归之,挚服其异,乃帅群臣造唐而致禅。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帝禅。乃封挚于高辛。’今定州唐县也。”这段话就把问题说清楚了。帝喾的都城在河南偃师。宋裴骃《集解》说:“皇甫谧曰:‘都亳,今河南偃师是。’”现在偃师仍有雄伟的古城遗址。挚帅群臣从偃师亳都“造唐而致禅”,“造唐”是指前往尧的封地唐,并且在这个地方禅让帝位,尧接受了禅让,于是把挚封于高辛,就是定州唐县。那么挚帅群臣前往尧所封的唐地并在那里禅让帝位的是哪里呢?这只能是柏人城。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柏人故城,“尧所都也”,可以得到证实。还需要说明一下,尧把挚封在高辛即现在的唐县,是因为这一带是尧的母亲庆都伊祁氏的部落,也便于在政治上监管的意思。由于挚在位政绩不佳,因而在封地也没有为他建造宏伟的城邑,这大约就是我们今天在唐县没有发现大型古城遗址的原因。

第三,柏人城应为尧始都之地的地理历史背景

柏人城位于尧母所居的唐县和尧的葬地济阴城阳之间,是尧前期集中活动的主要地域。柏人城坐落在太行山东麓的南北大道上,东临广袤的华北平原,交通方便,物产丰饶。又南依冈丘,北临泜河,具备建立古代都城的必备地理条件。古代太行山和华北平原雨水丰沛,林木丰茂,平原上的土地不少被开垦出来,这里成为非常适合古代人类生活居住的地方。由于物质交通条件优越,柏人城早在尧以前的黄帝时期就是一个重要城邑了。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卷一说:“《大戴礼记·帝系》曰:‘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史记·五帝本纪》‘泜’作‘江’,余同。《索隐》曰:‘降,下也,言帝子下为诸侯。’”泜水就是泜水边的柏人城。这就是说,黄帝时期的柏人城已是诸侯所居的重要城邑。《国语·晋语四》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史记·五帝本纪》唐司马贞《索引》引宋衷的话说:“玄嚣青阳是为少昊,继黄帝立者,而史不叙,盖少昊金德王,非五运之次,故叙五帝不数之也。”这就是说,泜水边的柏人城还曾是黄帝继位者青阳即少昊所居的城邑,大约这时柏人城已有相当的规模。帝喾是黄帝的玄孙,尧是帝喾的儿子,尧距青阳大约100年左右,所以,尧把青阳居住过的城邑作为自己的始都之处是完全可能的。我依据历史文献记载推测,大约尧在唐县一带出生后,他所在的部族南迁发展来到柏人城,尧以黄帝以来的旧城邑并加以修葺为都。从尧到西周初年这1000多年的时间内,柏人城发展变化情况,没有历史文献记载,我们不清楚,但西周初年柏人城仍然存在,并且还是一个殷商归附周朝的小诸侯国軧国的国都。1978年河北省元氏县西张村发现了一批有铭文的青铜器,其中一件有名的《臣簋谏》的铭文记述了邢侯帮助軧侯和戎人作战,柏人城是軧国的国都,此后居于柏人城的軧国不见记载,大约已为邢国所灭。李学勤、唐云明先生在《考古》1979年第1期发表的《元氏铜器与西周的邢国》和沈长云先生在1989年10月在全国邢台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提交的学术论文《元氏铜器铭文补说》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考证。我们在这样宏观的地理历史背景下考察柏人城,说明尧的始都之地在这里是完全可能的。

第四,柏人城作为尧始都之地的历史文献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柏人城是当时知名的重要城邑,史书记载不断。我们现在经常见到出土的“甘丹”、“白人”战国钱币,证明当时柏人城可以铸币,是仅次于赵国都城邯郸的重要城邑。大约汉代以后,柏人城开始走向衰落,但仍是北方的知名城邑。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记载:“柏人城东北有一孤山,古书无载者。唯阚骃《十三州志》以为舜纳于大麓,即谓此山,其上今犹有尧祠焉。”颜之推是北朝的著名学者,他撰写的《颜氏家训》是北朝的三大名著之一。颜之推曾任过这一带的地方官员“赵州佐”。他应该是亲临实地考察过尧山和柏人城的。阚骃是十六国时期的著名学者,他撰写的《十三州志》是著名的地理著作。南宋罗泌《路史·发挥五》记载:“《十三州志》云:‘上有尧祠。’”这说明在十六国以前到北朝时期,尧山上有尧祠。清《顺德府志·古迹》记载:“柏人古城,在城西十二里,西晋皇甫谧所撰《帝王世纪》及《城冢记》与《大明一统志》皆云,尧封唐侯所都之地。”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已佚,在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59所引的《帝王世纪》中说:“柏仁故城,在尧山县西十二里,尧所都也。”这是西晋学者记述柏人城是尧所都的记载。《城冢记》就是《皇览》。《史记·五帝本纪》唐司马贞《索隐》注说:“《皇览》,书名也。记先代冢墓之处,宜皇王之省览,故曰《皇览》。是魏人王象、缪袭等所撰也。”《皇览》这部书规模很大,有800多卷,已佚失。《太平寰宇记》卷59引《城冢记》关于柏人城是尧所都的记载,是三国曹魏时期的学者和当时人的看法。所以,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文献就有柏人城是尧所都的记载。

第五,柏人城应为尧始都之地的文物考古信息

隆尧县泜河两岸是远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经考古发现,从柏人城到尧山的泜河两岸有多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东距柏人城1华里的北村遗址,东北距柏人城4华里西侯南遗址和东距柏人城5华里西山南遗址是仰韶文化遗址。在东北距柏人城7华里的北小霍村南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石器、陶器,在北村东南发现了龙山文化陶器,在西距柏人城2华里的双碑村一带出土了龙山文化的绳纹陶鬲等文物。这个时期,正是尧舜生活的时代。在柏人城北18华里的柏乡县小里村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丰富的文物。从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分析,北村发现了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古遗址,不排除尧在以柏人城为尧都时,是以北村为中心区的。现在的柏人城古城墙,大约是春秋战国到汉代的遗址,在此之前的1000多年中,柏人城可能有多次冲毁,又多次重建。值得注意的是,在柏人城一带考古发掘中,发现过多个烧制陶器的陶窑,为尧在这一带活动和建都提供了重要信息。尧的时代制陶工艺有了大的发展,以至后人把尧陶联系起来,《世本》和《帝王世纪》等历史文献都称尧为“尧陶氏”。柏人城一带的土质非常适于制陶,后来瓷器出现,这里又成为邢瓷的重要产地,中国珍贵的邢瓷以“薄如纸,声如磬”而知名天下。从三国韦昭说“陶、唐皆国名,犹汤称殷、商矣”的注解来看,这里可能还曾有过一个与唐封国异称的陶国。这一点是唐县所不具备的。由于尧都柏人造福民众,泽沛天下,所以尧的功业品德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一代又一代敬仰尧的口碑相传史料。在历代人民颂扬尧的美德美政时,不但在尧山上建庙祭祀,而且还树碑进行纪念。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在尧山上的尧祠前树起两通高大的石碑,西边高大的石碑上写着“唐侯故土”,东边稍低一点的碑上写着“唐帝庙碑”,这两通碑可以理解为当地官民对尧的功德的颂扬,也可以理解为对尧在历史上曾以柏人城为都的追思。这两通高大的石碑向世人昭示,这里是尧的事业的发祥地。

第六,对“尧都平阳”和“尧都柏人”的史实辨析

中央民族学院的徐宗元教授对已佚《帝王世纪》做了大量的辑佚工作,编出一本《帝王世纪辑存》。书中辑存的《帝王世纪》一书里既有皇甫谧的“尧都平阳”的记载,同时也有皇甫谧的“尧都柏人”的记载。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认为应是尧始都柏人,后来迁都平阳。为什么要迁都呢?这大约与那次超级特大洪水有关。当时可能赶上强烈的厄尔尼诺气候,超级特大的洪水不但猛烈浩瀚,而且持续时间长,诸多历史文献都有这场洪水的记载,全国妇孺皆知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这场洪水的民间传说。大约柏人城在这场超级特大洪水中被冲毁了。像唐玄宗时柏人城被大洪水冲毁一样,于是只好迁都,把都城迁到地势较高黄土高原上的平阳去。历史文献有平阳是尧的后来都城的证据。我说3条史料:《史记·五帝本纪》唐张守节《正义》说:“《括地志》云:……《竹书》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广弘明集·法琳〈对傅奕废佛僧事〉》说:“《汲冢竹书》云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唐刘知几《史通·疑古》说:“《汲冢书》云:舜放尧于平阳。”从这3条史料来看,尧不是象儒家经典所说,谦虚地把帝位禅让给舜,而是舜采取非常手段夺得政权,又把尧囚禁起来。舜把尧囚禁起来显然已经到了尧的老年时期。这时的平阳,应该是尧的晚年的都城。由此可知柏人城为尧都应在平阳之前。尧活得寿命很长,《竹书纪年》说:“一百年帝陟于陶。”即在位100年死于陶地。《帝王世纪》说:“尧在位八十九年,年一百一十八岁殂。”《史记·五帝本纪》唐张守节《正义》引孔安国说:“尧寿百一十六岁。”又引皇甫谧说,“尧凡百一十七岁。”不管哪一种说法,尧都是一个超级高寿老人。不管在位九十年或一百年,从他开始在已有城邑的基础上把柏人城作为都城到他晚年营建并把都城移到平阳,都有充裕的时间。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尧的始都柏人城的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考察研究的问题,也是隆尧县尧山历史文化研究需要特别予以关注的重大课题。应该说,柏人城是尧的始都之地,也是尧的事业的发祥地。

[责任编校:侯廷生]

K922.4

A

1009-5462(2017)02-0001-05

2017-06-05

刘心长,男,河北隆尧人,邯郸市历史学会会长,赵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猜你喜欢
唐县历史文献平阳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an inductively coupled RF plasma cathode
Masterpieces 佳作
驰骋西北的平阳商帮
《小学生必读》第三批导读示范学校暨小记者站在唐县揭牌
雷平阳:行走在故乡云南
历史文献纪录片中蒙太奇的运用
黑枣树周年管理历
唐县政协机关组织干部职工参加植树节活动
珠镶玉嵌 蔚为大观——读《都江堰文献集成·历史文献卷(近代卷)》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一卷)补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