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水鸟外交”政略管窥

2017-03-09 18:53张金春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水鸟清政府李鸿章

张金春

(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长春 130024)

李鸿章的“水鸟外交”政略管窥

张金春

(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长春 130024)

在晚清外交进程中,李鸿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与各国不断开展的外交过程中,李鸿章形成了自己的外交政略,被后人形容为“水鸟外交”。李鸿章用其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力求达到均势制衡的效果。该外交政略在其前期的外交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后期的实践中,则逐渐走向了没落。李鸿章实施的“水鸟外交”政略能够反映出晚清外交的一些特征,同时也能折射出近代中国的一些时代特色。

李鸿章;“水鸟外交”;均势制衡

1858年6月,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为了更有效地署理与各国的外交事务,清政府于1861年1月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晚清政府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外交由此开展起来。而在研究晚清外交历史过程中,李鸿章则具有重要的位置。学者们对李鸿章的外交研究自清末民初就已开始,其中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中则称“李鸿章之生涯,半属外交之生涯也。”[1]梁启超.李鸿章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83. 此后,学者们在革命史观的深刻影响下,对李鸿章个人及其外交活动的研究大多存在着“一刀切”和片面化倾向,过多强调其“反动性”。近年来,部分学者在近代化史观的推动下,对李鸿章的外交生涯作了大量的研究。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中,其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如张富强先生认为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核心是“诚信相交论”[2]张富强.李鸿章外交思想论纲[J].长春:社会科学战线,1992:4. 。刘世华先生则指出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则是“和局思想”[3]刘世华.李鸿章外交思想新论[J].合肥:安徽史学,1993:3. 。胡代聪则将李鸿章外交中的“和”归结于“排斥抵抗的和”胡代聪.李鸿章外交思想综论[J].北京:外交评论,2002:3. 。回归晚清,李鸿章的外交政略,更多的被其外交对手形象地比喻为“水鸟外交”①“水鸟外交”一词最初源自日本的外交辞令,形容外交策略联合与制约,像水鸟一样表面看起来四平八稳,两脚却在水下快速地划。国内学者在研究李鸿章时,将李鸿章的外交策略比喻成“水鸟外交”,即“水上不动,水下快划”。可参见宋路霞:《李鸿章家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第176页。 。其主要特征就是像水鸟一样,水上保持着优雅,水下拼命地运动。简言之,就是积极与各国开展外交活动,利用以夷制夷,达到外交上的均势制衡。

1 “水鸟外交”的渐进实施

1.1 与西方早期的外交斡旋

李鸿章在外交上的崛起应归功于对天津教案的处理。此前,其师曾国藩已深陷教案之泥潭,在加上此前发生的“刺马案”,朝廷借故调曾国藩回两广总督任,李鸿章奉诏任直隶总督,处理天津教案。李鸿章抵达天津后,向法方分析了教案的是非缘由,言明是领事丰大业开枪在先,我方按照杀人者抵命处理,实属公允。李鸿章敏锐地发现了俄国的态度,推断“津市俄商不愿多杀结仇,中有牵制也”[5]。李鸿章全集·朋僚函稿,卷四[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915. 他积极备请俄国调解。何况这时的法国,正值普法战争期间,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被俘,李鸿章表面上言称不会利用此时机落井下石,而实质上此言却给法国代表以较大的心理压力。法国代表在内外交困的情形下,同意李鸿章的处理方式。此次对法高效率的外交处理,使李鸿章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崭露头角。

1875年2月,在云南境内发生了“马嘉理事件”。英国公使威妥玛向清政府提起此事的交涉。清政府派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去云南审理此案,但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威妥玛威胁清政府,同时英国的军舰已在烟台集结。此后,清政府授权李鸿章审理此事。李鸿章远赴烟台后,与威妥玛初次谈判受挫,此后,他转而让赫德作为自己的谈判顾问,因为赫德与威妥玛虽同为英国人,但两人私交较差,李鸿章充分利用了二人的矛盾关系,谈判很快取得了成效。

接任直隶总督后,李鸿章则协助恭亲王、曾国藩致力于洋务运动。他曾上奏“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6]。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二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2008:1-10. 李鸿章在目睹了西方技术的优势之后,更加相信其能够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他除了创办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和天津机器局等早期军工企业外,还积极推行购舰计划。1874年10月,李鸿章派人与威妥玛商量购舰,赫德也充当了中方购舰的积极献策者。赫德极力推荐本国的炮艇,在其煽动之下,自1876年开始,李鸿章相继订购了“龙骧”“虎威”“飞霆”“策电”等炮艇。但随后李鸿章发现炮艇“行驶既缓,风浪宜避,只能在海口及沿岸浅水处驰逐接战,似不宜于大洋”[7]。李鸿章全集·译署函稿,卷十[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3148. 在意识到自己单一的外交策略出现弊端后,他及时派遣李凤苞、徐建寅在欧洲反复考察,并在暗地里与各国讨价还价,终于在1880年12月,选择德国伏耳铿船厂订造了清政府第一艘铁甲舰“定远”号。而赫德得知此订单已然是次年一月了。此后,李鸿章将第二艘铁甲舰的购置计划公布于各国,英、法、德等国闻风而动,相继竞标。李鸿章最终选择了要价更低、技术更为出众的德国造船厂,订制了第二艘铁甲舰“镇远”号。此后,李鸿章又运用了“水鸟外交”策略优势,以夷制夷,相继购买船舰装备,将北洋水师装备成了近代化的海军。

1.2 对日朝的初步外交构想

李鸿章在署理直隶总督之前,就已对日本抱有兴趣。1863年,他在给曾国藩的信中提到:“俄罗斯、日本从前不知炮法,国日以弱。自其国之君臣卑礼下人,求得英、法秘巧,枪炮轮船渐能制用,遂于英、法相为雄长。”[8]李鸿章全集·朋僚函稿,卷三[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418. 此言论虽未脱离器物学习的理论,但他肯定了日本在军事上取得的显著成果,已经观察到了日本正在崛起。“虽然李鸿章不可能完全信任日本人,但是看来他对于中国在反对西方侵略斗争中实现中日合作,抱有某种模糊的希望。”[9][韩]金基赫.李鸿章对日本和朝鲜政策的目的[A].[美]刘广京,朱昌崚编,陈绛译.李鸿章评传[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146.

1870年秋,日本外务大臣柳原前光来华寻求与清政府订立和约。总理衙门担心引起越南和朝鲜的不快,拒绝了柳原前光的请求。然而,李鸿章建议总理衙门建议与日本订约,他指出如果拒绝日本与华订约,则很可能会将日本推向西方阵营;若与日本订约,发挥“以夷制夷”的优势,可以为清所用。在李鸿章的影响下,总理衙门改变了先前的决定。朝廷则诏令李鸿章负责与日本订约。1871年9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清政府给予了日本在外交上的同等地位。“这是一个重大的让步,一种对于清朝确立同东亚国家和民族间关系行为的传统惯例前所未有的背离。”[10][韩]金基赫.李鸿章对日本和朝鲜政策的目的[A].[美]刘广京,朱昌崚编,陈绛译.李鸿章评传[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149.

但此后的“琉球事件”则将中日关系推到了战争边缘,李鸿章在处理此次争端时则采取了“克制”的原则。日本咄咄逼人的外交行动,使李鸿章对中日联盟以抗西方的外交构想逐渐灰心,但是他希望日本最起码能保持中立之态势。故对琉球归属问题他迟迟没有下定决心,反而采取拖延政策,致使琉球最终被日本吞并。随着与日本外交活动的增多,李鸿章认识到日本对邻国拥有扩张之野心。而此时的日本国内“征韩论”甚嚣尘上,清政府最重要的藩属国朝鲜则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这使李鸿章对与日本联盟的构想走向幻灭。

东亚秩序的新形势使李鸿章开始对朝鲜的外交策略发生了改变。为了使朝鲜免受日本的侵略,李鸿章在朝鲜也采取了均势制衡的策略,他建议朝鲜放弃此前闭关锁国的政策,实行门户开放。他在与朝鲜要员李裕元的信中称:“贵国既不得已而与日本立约,通商之事已开其端,各国必将从而生心,日本转若视为奇货,为今之计,似宜用以毒攻毒、以敌制敌之策,乘机次第亦与泰西各国立约,借以牵制日本。”[11]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M]. 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2.262-263. 其实质就是建议朝鲜引进西方的条约体系,使朝鲜更多的与西方各国建立条约外交关系,利用各国在朝鲜的经济和商贸利益,以到达制衡日本的目的。

2 “水鸟外交”的逐步破产

2.1 甲午前后的外交困局

梁启超言:“李鸿章盖代之勋名,自中日之战没。”[12]梁启超.李鸿章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69. 可见,中日战争对于李鸿章的外交生涯影响颇深。而中日战争起于朝鲜,1884年12月,朝鲜爆发了甲申政变,清军虽然迅速镇压了这次叛乱,但是这次叛乱却给日本干涉朝鲜事务可乘之机。此时的清政府在外深陷中法战争之中,慈禧突然发布懿旨,以对法作战“委靡因循”为由,将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全班罢免,史称“甲申易枢”。此时的李鸿章则更为担忧的是日法结盟以对中国。1885年4月,伊藤博文作为日本全权大使来华处理朝鲜善后事宜。李鸿章为了使日本与法国不结盟,在谈判中作了较大的让步。14日,中日签订了《天津协议》,商定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但此中又言朝鲜若有事端,中日两国欲派兵前往,必先互相告之。这也为后来甲午战争留下了遗祸,梁启超也称其为李鸿章外交上的一大败笔。此后,李鸿章利用英国担心俄国在东亚势力扩张的心态,积极联络英国,英国也将中国作为制俄主要力量,故两国保持着良好的结盟关系。而随后李鸿章又利用日俄矛盾,于1886年9月同俄国驻北京使馆参赞拉德仁谈判,以达到联俄制日的目的。

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请求,派军进驻朝鲜。根据此前的《天津协议》的约定,清政府照会了日本政府,日本随即也派军入朝。叛乱平定后,日本约同清政府共同改革朝鲜国政,清政府不允。清政府要求双方共同撤兵,日本也不允,这形成了中日外交上的僵局,而李鸿章又欲发挥外交上的牵制手段,希望俄英出面干涉。英国的干涉态度表现一般,但其驻华公使欧格纳同意电请英国转告日本政府。而俄国驻华公使喀希尼则对调解抱有较高的热情,称“俄韩近邻,亦断不容日妄行干预。使华以来惟此件交涉于俄关系甚重,务望彼此同心力持”[13]。李鸿章全集·电稿,卷十五[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3867. 但随后清政府驻英公使龚照瑗电告李鸿章日本正在英国订造铁甲舰,故英国不愿过多的涉入到中日争端之中。李鸿章把调解的希望寄托了俄国,但随后俄国却放弃了调解,转而静观其变,并称“我们努力的目的在于消除日中两国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我们要求日本由朝鲜撤兵,是友谊的劝告,不便使用武力强迫”[14]。张蓉初译.红档杂志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30. 李鸿章想利用外交调停的幻想破灭了。

在解决国际争端时,采用外交手段是必要的,但应以一定的实力作为保障。李鸿章过于依赖外交调停与制衡,没有积极为战争做好准备。翁同龢称“朝廷屡饬李相添兵,仅以三千勇屯仁川、牙山一带,迟回不进,嘻!败矣”[15]。翁同龢著,翁万戈编.翁同龢日记(6)[M].上海:中西书局,2012:2747. 此时,李鸿章欲先行撤兵,给日本造成外交孤立之势。但是,朝廷坚决反对,并电称:“我先行撤退,即先示弱。”[16]李鸿章全集·电稿,卷十六[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3887. 李鸿章则进一步陷入了外交困境。

此后,日本挑起战端,清政府在平壤和黄海战败后,再次寻求国际调停。而在中国战局不利和各国利益不同的情形下,李鸿章寻求英德法俄各国调停均遭失败。这时的日本已看出国际外交形势已发生变化,尤其是英国对“高升号”事件的态度,更使日本坚定了这一论断。故日本在取得对华战争利益最大化之前,不会停战来进行和谈,于是便有了“广岛拒使”的发生。威海卫之战后,日本在取得了实质性的军事胜利后,李鸿章被授予全权议和大臣赴日谈判,在日期间发生了“刺客事件”,这对日本的国际舆论极为不利。日本国内分析:“若李鸿章以负伤作借口,中途回国,对日本的国民的行为痛加非难;巧诱欧美各国,要求它们再度居中周旋,至少不难博得欧洲二三强国的同情。而在此时,如一度引出欧洲列强的干涉,我国对中国的要求亦将陷于不得不大为让步的地步。”[17]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卷二)[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241. 然而,李鸿章并没有利用日本政府眼中的“有利时机”,反而拒绝手术和回国,选择继续在日谈判。一方面有肩负朝廷议和使命和日本在华尚未停战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有对欧美调停不抱太大希望的成分。更为重要的是,他对签约后下一步的外交策略已有了初步的考量。

2.2 后时代“水鸟外交”的连锁反应与其宣告破产

在中日《马关条约》中,中国的辽东半岛被迫割让给了日本。李鸿章只对其割让范围大小上进行了辩驳,此中实有深意。李鸿章深知各国不会允许日本在东亚进一步扩张势力,在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则将其条款密告给了俄、法、德。正如李鸿章所料,三国很快就干涉日本还辽,清政府为此也付出了三千万两白银的代价。此外,俄国财政大臣维特还答应帮中国筹借善款,这也给了清政府和李鸿章一种新的假象,俄国是可靠的友邦,应继续联俄制日。

1896年3月,清政府派李鸿章出使俄国。6月,李鸿章与俄财政大臣维特签署了《中俄密约》(正式名称为《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或《防御同盟条约》)。条约首条即是:“日本国如侵占俄国亚洲东方土地、或中国土地或朝鲜土地,即牵碍此约,立即照约办理。如有此事,两国约明,应将所有水、陆各军届时所能调遣者尽行派出,互相援助。至军火、粮食,亦尽力互相接济。”[18]顾廷龙,叶亚廉编.李鸿章全集(未刊电稿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652. 但是,李鸿章与俄国签订的密约,实际上则陷入了俄国的外交圈套。密约还赋予了俄国在中东的铁路修筑权和铁路运输权。俄国的势力则进一步伸进了中国东北,同时也为此后的日俄战争埋下了祸根。

1898年3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由,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强租胶州湾。此举引起了各国强租海港和划定势力范围的连锁反应。此后,中俄又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5月则又签订《续订旅大租地条约》,租借了旅顺口、大连湾;法国则以干涉还辽有功为由,与清政府签订《广州租借条约》,强占广州湾;英国也紧随其后,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占了九龙半岛。李鸿章本想运用“水鸟外交”达到各国均势,然而却掀起了列强对华的瓜分高潮。

然而,最令李鸿章忧虑的是,各国的对华外交策略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分别向英、俄、德、日、意、法等国提出了关于对中国“门户开放”的政策照会。此政策体现了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和“利益均沾”的原则。除俄国有保留的勉强承认外,其余各国很快地表示同意。这样,中国便成了各国共同管理的“公共市场”。此政策,致使李鸿章平生最为得意的“水鸟外交”宣告了破产。

1900年,李鸿章奉命北上处理庚子残局,时年已78岁。10月,李鸿章抵京接任直隶总督,此后开始了艰苦的谈判。李鸿章发觉各国在赔款要求上的态度不一致,俄国与德国希望趁此大发横财,而美英等国则认为不能超过清朝的实际支付能力。美国总统声明:“合理的赔偿部分可以通过已经增加的保证外国的权利和豁免权的安全来实现;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中国向全世界开放平等通商来实现。”[19]阎广耀,方生选译.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选编——从鸦片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41. 李鸿章也只能利用这一契机,与各国进行外交斡旋,终于在次年9月与各国签订了《辛丑条约》,发挥了最后的一点外交余热。两个月后,李鸿章病逝于北京,其奉行一生的“水鸟外交”也随风而去。

3 小 结

李鸿章所奉行的“水鸟外交”的政略核心是“以夷制夷”,以达到各国的均势制衡,为我所用。此政略在初期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水鸟外交”则逐渐走向了没落,因此该政略实质上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决定一个国家外交成败的关键因素应是综合国力的强弱,“弱国无外交”的说法虽有些偏颇,但也从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外交困境,即时代的局限性也决定了外交的局限性。对于当代中国外交而言,只有充分发展国计民生,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才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取得优势和占得先机。

注 释:

① “水鸟外交”一词最初源自日本的外交辞令,形容外交策略联合与制约,像水鸟一样表面看起来四平八稳,两脚却在水下快速地划。国内学者在研究李鸿章时,将李鸿章的外交策略比喻成“水鸟外交”,即“水上不动,水下快划”。可参见宋路霞:《李鸿章家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第176页。

[1] 梁启超.李鸿章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83.

[2] 张富强.李鸿章外交思想论纲[J].社会科学战线,1992(4):191-201.

[3] 刘世华.李鸿章外交思想新论[J].安徽史学,1993:34-39.

[4] 胡代聪.李鸿章外交思想综论[J].外交评论,2002(3):43-51.

[5] 李鸿章.李鸿章全集·朋僚函稿:卷四[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915.

[6] 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二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2008:1-10.

[7] 李鸿章.李鸿章全集·译署函稿:卷十[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3148.

[8] 李鸿章.李鸿章全集·朋僚函稿:卷三[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418.

[9] 金基赫.李鸿章对日本和朝鲜政策的目的[M]//刘广京,朱昌崚,编.陈绛,译.李鸿章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146.

[10] 金基赫.李鸿章对日本和朝鲜政策的目的[M]//刘广京,朱昌崚,编.陈绛,译.李鸿章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149.

[11] 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M]. 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2.262-263.

[12] 梁启超.李鸿章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69.

[13] 李鸿章全集·电稿,卷十五[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3867.

[14] 张蓉初.红档杂志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30.

[15] 翁同龢著,翁同龢日记(6)[M].翁万戈,编.上海:中西书局,2012:2747.

[16] 李鸿章.李鸿章全集·电稿:卷十六[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3887.

[17]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卷二)[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241.

[18] 顾廷龙,叶亚廉.李鸿章全集:未刊电稿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652.

[19] 阎广耀,方生选.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选编——从鸦片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41.

[责任编辑:杨立平]

On Li Hongzhang’s “Waterfowl Diplomacy”

ZHANG Jin-chu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Li Hongzhang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plomatic proces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the continuous diplomatic interactions with foreign countries, Li Hongzhang formed his own diplomatic strategy, the so-called “waterfowl diplomacy”. He used one foreign state against another, so as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check and balance. This strategy gain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 in his earlier diplomatic activities, but gradually fell useless in his later practice. His “waterfowl diplomacy” to some degree re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plomacy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also reflects some temporal features of Chinese modern era.

Li Hongzhang; “waterfowl diplomacy”; check and balance

2016-10-18

2016-12-20

张金春(1991— ),男,辽宁凌源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K252(254)

A

2096-2371(2017)01-0024-04

猜你喜欢
水鸟清政府李鸿章
李鸿章
江河里的水鸟
一顿早饭改变李鸿章
搁浅的富国梦——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导的第二轮开矿高潮(1895—1899)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水鸟
李鸿章集外文补遗
李鸿章挨一枪,中国少赔一亿两
嘉陵江武胜段冬季水鸟多样性调查
在盛大的海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