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角度下网络新词的翻译

2017-03-09 15:30汪克慧李建萍
黄山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新词跨文化词汇

汪克慧,李建萍

(黄山学院 大外部,安徽 黄山245041)

跨文化交际角度下网络新词的翻译

汪克慧,李建萍

(黄山学院 大外部,安徽 黄山245041)

从分析网络新词所产生的背景入手,了解这些词的不同类型及特征,从而在尊重其个性化表达的基础上,探索有效的翻译途径和策略。主要运用功能主义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理论来解决网络新词的英译问题。基于功能主义理论以及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理论,网络新词英译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能达到信息精准无误的传送以及文化的广泛传播和融合。

跨文化交际;网络新词;功能主义;翻译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种语言形式,这种语言通常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某些特殊的含义。在20世纪90年代诞生初,是为了能够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者是为了表达幽默、风趣等特定效果而采取的方法,时间一长就形成了新的语言形式。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这种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又有了迅速的发展。当前,网络语言越来越变成了人们网络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网络新词的产生、发展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网络新词的流行在于它们所反映出的事件,它的背后是大众的心态。这也推动其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人们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在不断地深入,新的语言学科由此诞生——网络语言学Netlinguistics或者称为Weblinguistics。我国著名学者周海中在他2000年发表的一篇名为《一门崭新的语言学科——网络语言学》中首先提到了这个名称。从此,学术界就有了对网络语言学的关注。著名学者、西班牙珀施特圭罗博士于2003年出版了一本名为《网络语言学:互联网上的语言、话语和思想》的著作,这本书用详尽而规范的语言对网络语言学进行了剖析。英国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特尔在2005年发表了题为《网络语言学的范围》的文章,深入地探讨了信息技术对语言所产生的重要影响。现在,网络语言学已经成为了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板块,人们还在不断地探索和构建其研究方法及理论框架。

翻译发轫于理解,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然就新词而言,其理解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般容易。[1]71因为网络新词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繁荣而产生繁衍的,没有悠久的历史和先人的经验,网络词汇的翻译也一直没有统一的理论指导和研究方法。网络词汇的系统性研究也显得势单力薄。所以这是翻译实践中亟待填补的空白。它需要译者的精心加工和创造。多年来,大量翻译实践的切身体验告诉我们:没有翻译创造就没有真正的翻译,就没有合格的、高质量的译文。[2]28用跨文化和功能主义相结合的理论来指导网络新词的翻译,探讨具体的翻译策略就有着独特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为文化和交际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形式,不仅是一种语言符号的转换,也是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转换。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网络新词的“不规范性”都对网络新词的翻译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中最核心的一种理论就是翻译目的论,它是由Vermeer和Reiss这两名翻译家于20世纪60、70年代所创立的,依据翻译目的论的观点,无论何种翻译,其最高法则都是“目的准则。”根据目的准则,一种翻译行为由行为的目的决定,即“目的决定手段”。[3]63这种理论将研究聚集在翻译过程中各种目的的选择上,为翻译的多学科探索增加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按照翻译目的论的观点以及网络语言自身的特点,以下几个因素是网络新词翻译过程中必需要明确的:一是要弄清楚翻译网络新词的目的是什么。汉英翻译的受众是谁,如何将网络词汇的含义准确无误地传达,怎样实现让外国朋友心领神会,从而达到无障碍交流的目的;二是要能够预先判断受众的反应。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克服文化背景及表达习惯的差异;三是要明白源语和目的语在语体上的不同风格与规范。从以上可以看出:网络新词的翻译是千变万化的,没有刻板的模式,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才能使双语间的转换得以实现。

一、网络新词的种类

大致说来,网络词汇主要可以被归为下面这九大类。

1.纯字母类型的网络词汇

众所周知,网络聊天最基本的表达形式就是字符输入,人们通过键盘输入字符,字符被输送到对方电脑或手机的显示屏上,但是人们打字的速度是远远跟不上思维的速度的,更比不上直接给对方打电话那般便捷,于是大家聊天的时候,简洁而又高效的字母就成了首选,这些字母所能表达的内涵是不可限量的。例如:GF(用来指女朋友)、GG(用来表示哥哥)、PK(具有挑战之意)、CU(再见的意思)。这些字母的简单组合就能够表达明确的含义,因此使用相当频繁。

2.数字类型的网络词汇

在网民的聊天过程中自然少不了阿拉伯数字,网民们尽情发挥想像,于是数字字符的谐音被充分发掘,数字组合的形式被赋予新的含义,既方便输入,也方便理解,比如:520(我爱你)、1314(一生一世)等。使用这种约定俗成的方法,通过数字的排列组合可以表达出丰富多彩的含义。

3.混合类型的网络词汇

网民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有时候单一的表达难以起到声情并茂的效果。于是便涌现出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将数字、文字或者是英语单词等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混合。比如hold住(英语字母与汉字的组合,把持得住、镇得住的意思)、4B青年(数字、字母与汉字的组合,指自嘲的青年群体,他们被生活“玩弄”却依然热爱生活)。这种类型的网络词汇没有任何规律可循,简约且又自由,表达地很明了,对方也一看即懂,纯属网民们的自由发挥。

4.词义变异型的网络词汇

在网络交流当中,涌现出很多变异型的网络词汇。这些词汇是由基于单词、文字或者词组的源词汇衍生而来的。其中一大部分利用了源词的谐音,并赋予其全新的含义。虽然其新的词义与原词义迥然不同,但一点也不妨碍它们在网络世界中的使用,网民们甚至更倾向于使用这些变异的词汇,显得更加有时代感。常见的变异型网络词汇很多,比如:猴赛雷(广东话“好犀利”的谐音,2016年猴年春晚吉祥物“康康”的三维动画形象一不小心做了实体化)、小鲜肉(用于形容男演员,指年轻、帅气、有肌肉的新生代男偶像)、老司机(意为在各个网站、论坛里接触时间比较长,熟悉站内各种规则、内容以及技术、玩法,并且掌握着一定资源的老手)。

5.口语型的网络词汇

在网络世界里,人们的交流虽然表面看来是以文字为载体,但是其本质还是聊天式的口语化交流。因此,我们可以常常见到大量的语气助词或拟声词的使用。因为在网络交流中,人们相互看不到面部表情或肢体动作,在交流中加入这些词能够使交谈更加“情境化”,也能够起到调节气氛的效果。类似的表达如:呵呵(它从最初单纯的拟声词逐渐演化得“意味深长”。看到它,有人黯然神伤,有人憋出内伤,有人直接掀桌……难怪,近日网友评出年度最伤人聊天词汇之一就是“呵呵”)、么么哒(又写作“摸摸哒”或是“摸摸大”,这是表亲吻的拟声词,现在多用以表达对一个人的钟情与喜爱)、天了噜(用来表示惊讶的语气词,相当于汉语的“天啊”,也可写作“天惹奴”,噜和惹都是当作语气助词来使用的)。

6.图画型的网络词汇

在网络聊天的过程中,不管是手机还是电脑这些设备都不能单纯地靠输入的文字来表达真实的情感。于是人们很快开始使用一些界面符号的组合来弥补这个缺失。根据不久前的调查,在网络交流中,人们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表情符号近300个。例如:→_→(表示怀疑的眼神);(⊙o⊙)(表示目瞪口呆)等。这些表情符号大多是网友们在网络交流过程中发明出来的。因为这种表现形式很传神,很生动,所以很自然地得以传播和壮大。近年来在各种聊天软件中还流行着各种类型的“表情包”,表达的内涵更加丰富,所以很快风行。

7.词汇演变型的网络词汇

网络语言的一个显著特质就是创新性。虽然大多数网络新词是由传统的词汇演变而来的,但是其创新性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构词形式上,也体现在新的词义上。这些词汇看上去既不规范又不合理,甚至过于庸俗,但是他们符合民众的心理需求并与之产生共鸣,就很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可。于是这些词汇的使用范围就得以扩展,并延伸到实际生活当中。例如:心塞(这是“心肌梗塞”这种疾病的简称,但是现在更代表一种情绪,表示心理堵得慌、难受,有着说不出来的痛苦,周围有不顺心的事让你心里感到很不舒服)、然并卵(最早来自游戏主播MR.QUIN玩黑暗之魂2时的一句话,后被B站UP主@怕上火爆王老菊的游戏讲解视频所引用,再后来被《暴走大事件》里的张全蛋发扬光大。“然”,即“然而”,表示转折;“并”,即“并没有”,表示无奈;“卵”,方言,表示不屑)。

8.缩略型的网络词汇

网络词汇的表达需要简单明了而又趣味盎然,所以跟传统的语言表达是迥然不同的。网络新词的最大特点就是随意性和随机性。表达者轻松自如,接受者欣然自若,相互间有种不必言说的默契是网络交流的最高境界。所以汉字或缩略或扩张的组合就有了用武之地。例如:人干事(是“这是人干的事吗”的缩写。该词语可以用于吐槽,也可用于对某些非一般人类能够完成的壮举或困难的工作表示由衷的赞赏。是褒义还是贬义要结合上下文理解)、上交国(在网络剧《盗墓笔记》中,李易峰饰演的小奸商兼盗墓贼吴邪,却张口闭口:“我现在只想尽快地把这个牛头上交给国家。”被网友疯狂吐槽后,我要把XX上交给国家迅速在网络风靡。后被缩减为:上交国)。

9.语句型的网络词汇

广大网民们对社会上和互联网上引起争议的各种热点问题相当敏感,这些热点问题同时也是网络新词涌现的根源。比如“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有钱就是任性”“躺着也中枪”“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我已经使出洪荒之力了”等,随着这些句子的走红,它们的使用范围和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二、网络新词的翻译策略

对于以上所归纳的网络新词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是值得我们探讨的。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文字转换,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字转换达到两个民族文化交流的目的。[4]51翻译的实质反映出翻译的三个性质:目的性、交际性、跨文化性。这三个性质是功能主义理论的中心问题,它对翻译的实践影响很大。[5]27在网络新词翻译的研究当中,考虑到功能主义目的理论所提出来的“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以及“翻译的目的就在于传递跨语言与文化障碍的信息”等观点,要求翻译工作者能够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主性,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跨文化翻译的方法,使译文能够产生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追求娱乐性、感官享受、刺激、虚妄、超脱、空灵是当今大众文化的普遍特性,网络新词翻译必须以此为着力点,时髦新潮,口语化,生活化,直截了当,通俗易懂。[6]222具体的翻译策略探讨如下:

1.免译法

在以上九种网络语言中,图画型可以采取免译的方法。因为图画是一种人类通用的非词语类表达方式,是大家在“不言”的情况下就可以“自明”的沟通形式,中西方都可以明了一个特定表情的含义。同样可以不译的是一些通用的字母型、数字型和混合型的网络词汇,这些词本身就是英语单词的缩略形式或英语单词的缩略组合。如BF(boyfriend)、GF(girlfriend)、PK(playerkill)、3q(thank you)、me2(metoo),这样的表达法也是网络通用的,几乎不用翻译,大家都了解其表达的意思。除此之外,其他类型的网络新词就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2.直译法

对于某些词汇演变形、口语型、语句型的网络词汇,我们可以用直译法来翻译。如:穿越剧(timetravel TV drama)、淡定(calm)、裸婚(naked wedding)、羡慕嫉妒恨(envious,jealous and hateful)、团购(group purchasing)、微博(Microblog)、富二代(rich second generation)、秒杀(seckill;speed kill)、剩女(leftover ladies)、人肉搜索(human flesh search)、哦/哇噻(wow)、哥只是传说(Brother is only a legend.)、我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I just want to be a quiet and handsome man.)、那么问题来了(……So the question is……)。用直译法既能保留原文的形式,又传达了原文的意思,信息实现了无障碍传递。

3.音译法

音译,指与汉语发音相同或相近(往往比较幽默),直接从英语对译过来的词。[7]128只要各民族之间存在联系交流,音译借词的过程就永远不会停止。[8]205有些英语单词或表达法被网友音译成了汉语,这些汉字所表达的并非其汉语意义,而是谐音的英语。这种词汇在翻译中还是应该保留其音形,还原其本来面目。如:粉丝(fans)、凹凸(out)、砍柴——难道我不行吗(can't I)、酷(cool)、秀(show)、爱老虎油(I love u)、分特(Faint——指因为激动或震惊而昏倒,网络上用来夸张感情的强烈)、图样图森破(too young,too simple,是一个流行于百度贴吧、微博等的热门网络词语,为英文的中文谐音,意思为:太年轻,很傻很天真。例句赏析:这种谣言你都相信,真是图样图森破)。以上这些谐音的英语在翻译时只需给出英文原型即可。

4.中译法

所谓中译法就是“中式”译法的简称。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汉语也有了和英语融合的趋势,在网络词汇中就不乏这样的例子。如:不作死就不会死(no zuo no die,这个短语是中国式英语。含义是:如果你不做蠢事,就不会有坏事反过来找你。如果你做了,坏事很可能找上门。);你行你上啊?(you can you up?如果你行,你就应该去做这件事。这句话用来讽刺那些挑剔别人的人,尤其是那些自己本身也做不好事情的人)。还有一些单词也体现了这种融合。最有代表性的词是“给力”,被翻译成“gelivable”(这是一个中式英语单词。含义是令人激动的,使人兴高采烈的。汉语中的“给”意思是提供,“力”意思是力量、力气或能量)。这种中式英语虽然曾被批判为不符合语法,但现如今不仅流行在中国,也已被美国等国家所认可并编入新词条。

5.意译法

大多数网络词汇都不能够仅仅按照字面的意思去理解,这些词句大多已经丧失了它们原有的词汇意义,有些改变了字形,有些是方言的谐音,有些来源于某阶段流行的人或事,要是不了解这些相关的背景,就很难理解其真实的意义。对于这些词汇,我们要采取意译法,解释其隐含的真正意思。如:山寨(fake,counterfeit,copycat)、被雷倒(到)了(in shock)、坑爹(the reverse of one’s expectation)、吐槽(disclose one’s secret)、拼爹(daddy-is-the-key; parents privilege competition)。

三、结 语

网络上的英语新词其实是一种时尚语言。它的形成源于一种观念、一种生活态度的流行。[9]132它们的表现形式既简单又生动,自诞生以来,就得到了广大网民的认可和喜爱,于是飞速发展。一开始只是大家为了加快聊天速度或者是打趣而采取的一种表达方式,逐渐推广开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以至于形成了一门值得学界研究的新型语言。网络语言的寿命取决于网民的使用频率。那些能够经久使用而不衰的语言慢慢就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网络新词不单是简单的语言组合,它的九大类型实质上表现的是网民们对自身的了解,对社会的理解,是时代发展的一种体现。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交流的深化,语言的发展有了新的平台和契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网络词汇最终会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可。而如何将这些新词翻译的准确、地道,使得跨文化的沟通及传播能够有效顺利地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新词的翻译,在新创的中式英语被英语国家接受前,我们首先还是应该考虑理解及交流的问题。[10]53在跨文化交流日益加深的今天,结合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我们基于网络新词的不同类型和特点,充分运用免译法、直译法、音译法、中译法及意译法将不断涌现出来的网络新词用恰当的方法翻译出来,既实现了信息的准确传送又实现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1]杨全红.汉英新词翻译:一项费力难讨好的活儿[J].中国翻译,2003,24(5).

[2]桂乾元.翻译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方梦之.应用翻译研究:原理、策略与技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4]胡庚申.翻译语跨文化交流:转向与拓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王达金,魏万德.翻译与文化研究[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6]周红民.翻译的功能视角——从翻译功能到功能翻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7]高若腾.从网络词汇看翻译方法[J].外语研究,2006(8).

[8]何孟良.翻译局限探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9]段新和.论网络新词的翻译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7(1).

[10]刘洪泉,付霆轶.浅议“给力”的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 2012,25(1).

责任编辑:曲晓红

The Translation of New Net Word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Wang Kehui,Li Jianping
(Department of College English,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develop with the rapidity of globalization.In this new age when new net words spring up at an increasing rate,it’s quite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to study their translation and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formed in various cultural backgrounds.The thesis i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emergence,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et words.With respect for the personalized expressions,the purpose is to explore effective translation methods,to promote the adap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so as to achieve barrier-fre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s.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are used as guides.The paper makes clear the idea that the target of net words’translation is the accurate delivery of information and culture integra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new net words;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translation

H315.9

A

1672-447X(2017)01-0088-05

2016-10-15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SKHS2016B14)(SK2015A528)

汪克慧(1981—),安徽宁国人,黄山学院大外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教学法、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新词跨文化词汇
声音·数字·新词 等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微群新词》选刊之十四
学诗偶感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外教新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