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原著看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及现实启示

2017-03-09 14:19孙良瑛
潍坊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马克思思想

孙良瑛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从经典原著看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及现实启示

孙良瑛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共产主义思想是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形成了唯物史观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揭示社会经济运动规律,对资本主义之后社会形态的一种逻辑思考、判断、理论。从经典原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共产党宣言》文本出发把握共产主义的思想内容,是进一步评判共产主义思想以及指导实践的必要前提。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既是一种理想信仰,一种思想理念,也是现实的运动,对于现实中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共产主义;内容;启示

纵观人类历史,对于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是社会人的重要使命。人们无法超越客观条件,必须站在现实的社会条件之上,期盼、建设更加理想的社会状态。而要客观地反映现实并超越现实,预测未来,不断接近真理,并形成系统理论,人们必须通过科学具体的认识方法。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之所以成为系统理论,就是在科学方法论基础上形成的。

一、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

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潮在18世纪的欧洲已经存在。阅读马克思的著作可知,马克思早期较少使用社会主义一词,他使用社会主义是为批判社会主义。如《共产党宣言》中出现的反对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马克思常常用共产主义阐述自己的社会主义主张。而在他后期的著作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曾作为同义词使用。

(一)马克思、恩格斯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马克思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确立促进了其转变为社会主义者。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恩格斯曾指出,不仅封建制度应该被推翻,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就是取而代之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不会永远合乎理性和正义,“所以也应该像封建制度和一切更早的社会制度一样被抛到垃圾堆里去。真正的理性和正义至今还没有统治世界,这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被人们正确地认识”。[1]p353人们能够在正确的认识支配下创造更美好的社会。恩格斯所指的正确的认识,前提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马克思高度概括哲学的功能,称哲学是实现人的彻底解放的头脑,而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的现实功能就是对现实的批判,批判的世界观就是唯物史观。

马克思在中学作文中便有了为全人类工作,献身于人类自由解放的理想抱负;大学时期,马克思笃信黑格尔哲学,是个地道的青年黑格尔派。大学毕业后的1842年是个重要的转折年。在德国,这一年,马克思在《莱茵报》阵地进行了与封建专制(出版自由受限)的现实斗争并且研究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汲取其合理内核,即黑格尔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推动了德国哲学和法国社会主义的融合,逐渐接受了共产主义。1943年到巴黎出版《德法年鉴》,马克思着手写了一系列社会主义的文章。其中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通过政治、宗教批判,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从“丧失”人到“恢复”人才能解放成为真正的人。马克思指出人类解放的主体是无产阶级,途径是彻底的革命。由此可见,马克思号召无产阶级争取实现“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表现出其已经接受了共产主义的思想。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则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提出消除资本主义弊端只有消灭私有制,全面变革社会关系以及共产主义必然性。至此,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彻底完成了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向。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政治性质的共产主义,他批判这两种形式的共产主义表面理解私有财产这一概念,但还不能理解其本质。私有财产的本质是人的劳动的异化。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异化的具体表现,从“本质规定”和“现实表现”两个层面考察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问题。而消除异化,必须依靠无产阶级进行共产主义运动。从马克思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主体、途径、形式、内容等基本要素的阐述,可见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趋于完整。

(二)马克思语境下的共产主义思想

社会主义,来源于拉丁语词根“社会”一词,有联合、共享的意思;共产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公社、共同体的意思。几经流变,早期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有联系和区别的概念,两者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否定和批判思想。而对于区别,在《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恩格斯这样阐述,在1847年,社会主义代表“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意味着“工人的运动”。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为了区别当时被泛滥使用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使用了共产主义表达社会主义的主张,把未来社会称为“共产主义社会”。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强调的是达到理想制度所要经历的运动,把社会主义作为理想的社会制度,实现这种理想社会制度的运动是共产主义运动。而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反过来把未来社会叫做“共产主义社会”。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开始把自己的社会主义主张称为“科学社会主义”,或直接称为“社会主义”。文献可考的是,在1872年《论住宅问题》中恩格斯首先使用了“科学社会主义”概念。马克思一再强调,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才使用“科学社会主义”这一名称。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把未来社会称为“共产主义社会”并划分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两个阶段。

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语境下,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同义词。而据《汉语词典》解释,社会主义有两层意思:①即“社会主义社会”。②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潮的名称,通常指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则指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可见,中国语境下所理解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也被看做同义词的。[2]

二、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递进内容

(一)共产主义是“扬弃”私有财产,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扬弃”是黑格尔逻辑学、辩证法的重要概念。扬弃表达了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否定中包含着肯定、抛弃中包含着继承的前、后质关系的哲学涵义。在黑格尔解释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私有财产具有属人性,私有财产的所有权必然是掌握在人的手中。因此,扬弃私有财产必然扬弃人的自我异化。作为比资本主义进步的社会——共产主义,扬弃私有财产是必需的步骤。马克思积极地理解私有财产,看到了私有财产的两面性。共产主义是以过去积累起来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基础的,这是对旧事物的肯定。私有财产的运动在其物质基础之上孕育着适合于未来社会发展的思想、理论,这是对突破旧事物的新事物肯定。共产主义为扬弃私有制的革命活动提供了经验及其理论。这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新生事物必然萌发于旧事物中并最终以独立的形态出现。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部分,马克思是这样阐释这种共产主义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1]p47

这种共产主义是真正的和谐——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人和自然之间具有独立对等关系,人对人的关系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关系就等于是人对人的关系。共产主义并不是割裂地看待自然和人,它看到人的社会性,但也看到了人的自然属性以及自然的属人性。这是因为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首先提醒人们在自然界的承载范围内从事生产,而不是无节制、无限度地从自然界掠夺资源。同时也意味着在生产中,工人和资本家的身份、地位不平等的消失,人与人的剥削不复存在。人与人的交往不再受异化的劳动以及异化的人的统治,而是以主动理性的对话为基础。

这种共产主义扬弃了私有财产,人的劳动产品为自己所有,实现了人的解放。由于人能够不受约束地支配自己的生产劳动和劳动产品,他在生产劳动中体会的是自由与创造。解决了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的异化,人本质的异化,从而解决了人与人的异化。人在劳动中对象化自身,以自我为客体的对象化的活动并不是人的存在的丧失,而是人的存在的自我确证。

(二)共产主义是真正的“共同体”

马克思命名以往的社会为虚幻的、虚假的共同体。“在过去的种种冒充的共同体中,如在国家等等中,人格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体来说是存在的。”个体的人格自由的实现是真正共同体所追求的。马克思用“共同体”来指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强调共产主义社会是一种自然而然有机结合的社会,是具有高度自由的社会,是具有高度共同性的社会。“在真正的共同体条件下,各个个体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马克思认为,“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形式”。[3]p536共产主义是依赖人格自由个体而实现的,共同体与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体既互为条件也互为目标。扬弃国家形式,也就解决了上述马克思所说的“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的矛盾”,达到对立利益关系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所指的共产主义是阶级消亡的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p666~667人们之间的关系由对物的支配关系变成了劳动者有序自由联合体,这个共同体的基本道德实现了统一,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实现了真正的辩证统一。这个共同体,能够破解资本占有劳动的秘密与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特别是“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1]p350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不是宗教学说,而是消灭阶级的、人人平等的、人的解放学说。共产主义的实现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要经过两个必要的发展阶段,要建立在生产力的极度发达之上,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真正协调统一。

(三)共产主义是现实的运动

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的必然归宿。它不是在自身条件产生的,而是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明确地说:“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共产主义具有实践性和革命性。“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而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5]p126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必须进行现实的斗争运动才能实现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并且结出了实践的果实——在1871年3月18日到5月28日期间短暂地统治巴黎的政府——巴黎公社,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是对共产主义理论的一个初步的证明。

20世纪初,共产主义现实运动首先通过俄国社会主义的制度得以确证。此后,在共产主义运动中,中国革命和建设、改革都是在消灭现存状况的运动,是作为否定之否定的肯定而存在的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解决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无法完成的任务,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了民族资产阶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56年开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毛泽东等领导人进行了尝试和借鉴,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1978年的改革,是对现存经济、政治、文化等体制的否定(扬弃),是对苏联模式在中国的否定,是解决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显然,生产关系中的具体体制、机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一场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现实运动。正如邓小平所表述的:“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6]p110共产主义必须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现实运动中得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四)共产主义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

共产主义思想强调的是人本价值。在价值体系中,人是出发点也是归宿点。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核心是实践人。人作为社会实践体,在对象化活动中解决各种矛盾,通过人的实践和实践的人的互动,消除异化,实现真正人的回归。

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探索公正和争取自由的过程。人是社会的人,附属于人的自由程度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反映,因此自由程度最终是由生产力所决定。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是“在现有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没有超越生产力现状的现实自由,那不过是观念的自由罢了。共产主义最高境界的自由是“自由个性”的形成。这是实现普遍自由、完整自由、形式与实质自由的统一。这是有利于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价值目标。共产主义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人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克服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人能够充分发挥各方面潜能,承担不同社会职能于一身。另一方面,人的丰富的需要得到满足。作为人们活动的根据,人的需要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使人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实现自由个性的发展。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在当下中国的现实启示

(一)坚持运用整体系统的方法,辩证理解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

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共产主义思想处于核心地位。要从系统、整体的高度把握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础之上,运用经济学原理,阐述“两个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共产主义思想绝不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隔离的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共产主义的思想奠定了深厚的哲学基础。严谨地遵从这个唯物主义原则,人们才能够相对准确地认识这个世界,从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运动规律,并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目标提供工具价值。这充分体现了目的性和手段性的统一。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时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理论反映。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不是某一个民族与国家的社会发展规律,而是整个现代社会(全世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据此,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以人的自身发展为关切点,提出了“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和“自由个性”社会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因此,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常在同一意义上使用。马克思对社会制度的优劣评判,自然也以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为评判标准,价值坐标。从社会历史发展来看,封建社会相比奴隶社会,人身依附关系松绑,有利于人的发展,因而可以说是一种进步的制度;而资本主义社会相对于封建社会,解除了人身依附关系,也是一种进步的制度。而共产主义社会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摆脱了物的依赖的人的独立性,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而是一种更进步的制度。共产主义社会是个人作为自由人自愿参加、自愿结合、自由地发展自身“自由的人联合体”。每个人都能充分开发自我的潜力,成为多面手,实现个人平等关系,通过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全社会一切人的全面发展。

(二)坚持共产主义价值理性,科学发展共产主义思想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异化劳动的研究发现了分工、物质生产对揭示社会历史的重要性,从而改造旧世界观产生新世界观成为必然。可见,马克思注重从社会历史发展内部的根本因素出发来说明社会历史。这是科学性的体现。真理就把握在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揭示。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集中考察了工人阶级的存在、发展,指出并解释了异化劳动及其人的解放,人本主义思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体现了很强的价值理性和逻辑判断,从而使共产主义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实现了统一。

20世纪,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领导人,列宁和邓小平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上进行了理论升华和实践探索。列宁力图把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与俄国实际相结合。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战略性调整,列宁遵从辩证历史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未抛弃过对实践中现实人的关注。因此,即使在晚年,列宁提出的关于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引导农民的合作社建设,都是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列宁强调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未偏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价值目标的设定。邓小平提出了旨在回答基本问题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创新性地明确了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手段、价值理想和实现途径。显然,富裕、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取向。发展生产力是消除贫困,国富民强的必需的实际前提。马克思解释说,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需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根据这一思想,创造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

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这是美好社会的价值追求。人类解放的每一小步的进步,都是为着未来的彻底解放奠定基础。首先,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要树立科学合理的人文观、自然观、社会观,特别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正确处理全球所面临的生态危机,解决好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其次,要把科学发展理念转化为行动力。落实科学发展理念就是要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全面发展就是要解决发展片面追求经济的问题,发展短板的问题,逐步实现“五位一体”总布局;协调发展就是要解决是城乡、区域发展失衡的问题,从而逐步达到非平衡与相对平衡的统一。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解决发展短视的问题,处理好现在需求与未来发展的关系,特别要处理好经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仰,实践运用共产主义思想

信仰与实践结合,知行统一,体现了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作为理想,共产主义从理想转变为现实“落地开花”,走出了关键的一步,论证了理论的科学合理性。共产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践的结果有经验也有教训。前苏联的“向共产主义过渡”和中国1958年的大跃进政策的出台,深刻的教训是没有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共产主义理想和信仰,体现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所旨,作为改变现实存在的基本动力,能够成为人们实践的动力源泉;共产主义运动、共产主义形态,作为历史和现实存在,则体现了人类具体的社会历史演进,不可能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形态,只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之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7]p197因此,共产主义绝不是人类的终结,它还要被置于审视和批判的位置上。作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共产主义社会,首先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以及与此相关的普遍发展的世界交往的现实性基础之上的。从浩瀚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来看,阶级、私有制必然消逝,人类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是必然趋势。这正是共产主义理想信仰的崇高体现。因此,我们要把握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统一,实现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

共产主义作为信仰存在,为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20世纪落后国家走上不同于资本主义的道路,是对共产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充分肯定。无数的共产主义者为着共产主义理想放弃优越的条件,甘愿隐姓埋名做革命志士。总结28年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奋斗史,正如邓小平曾总结说的,因为有理想,因为有共产主义信念。反观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原因复杂,但对共产主义信念的丧失从而失去捍卫共产党的合法性是其原因之一。

共产主义的价值预设及其“应当”逻辑源于人对生活“意义”和社会“秩序”的追寻,需要辩证地把握共产主义的现实性与超越性。[8]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产主义思想实现了在中国的具体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坚持了列宁的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界定和区分,即把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而把“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最大的国情做出了清醒的判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在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由不是完全的共产主义向完全的共产主义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需要多少代人的持续努力,需要把共产主义目标分解成不同发展阶段的小目标,使共产主义可望而可即,脚踏实地,不忘初心。

[1]马列著作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2]秦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概念的渊源梳理[J].科学社会主义,2015,(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李彬彬.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起源——重新思考“巴黎手稿”对共产主义的七条论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3).

[10]王虎学.“共产主义”的现实性与超越性[N].光明日报,2016-01-27.

责任编辑:孙延波

A811

A

1671-4288(2017)05-0037-05

2017-0-

孙良瑛(1978-),女,山东五莲人,中央党校科社部博士研究生,潍坊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马克思思想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思想与“剑”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