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静
法科生知识产权意识培养路径研究
文/李 静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潮流下,高校学生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知识产权强国之路的必然选择。在已经开设法律专业的高校中,法科生的知识产权意识突出表现了所在高校学生知识产权意识水平,并将对所在高校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产生重要的影响。虽然知识产权法是教育部要求的法学学生必修课程之一,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依然发现法科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存在不足。
第一,对新型权利认识不足。河南科技大学学生的知识产权法课程设置在第五学期,在授课之初对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法学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知识产权意识,知道知识产权的传统保护客体主要是作品、发明创造和商标三大类,部分学生也对商业秘密有一定了解,但是在《民法总则》所列举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八大类客体中,对地理标志略有陌生,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和植物新品种这些新兴的知识产权,学生的认知程度几近空白。
第二,侵权意识不够强烈。由于国家对知识产权的宣传和普及教育,从学生索要教案到拷贝教学PPT,再到现在对教师的教案和PPT的尊重,都体现了法学学生对于身边人群的知识产权存在一定保护意识。但是,在所任教的法学生中,依然存在未经作者同意复制作品的行为,除却网络上的粘贴复制之外,最为典型的就是对教材的复印,由于教材标价较高,部分学生选择在学校附近的复印店购买复印好的教材,并未认识到是对作者著作权的侵犯。此外,对于侵权商品的购买,大部分学生也持无所谓的态度。
第三,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学生有进行文艺创作等独创性活动,也有对他人作品进行改编的演绎作品出现,在作品发布之初,经过咨询之后,学生会署有版权申明对作品进行著作权保护。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学生也会提前做好专利及商标的信息查询,并具有一定的专利和商标的申请意识,也时常会对自身智力成果的保护途径进行咨询,在研究之初做好简单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布局。
笔者所在高校建有河南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洛阳市知识产权培训中心、洛阳市知识产权培训基地等机构,成立了中国知识产权远程教育河南科技大学分站,并在学生中成立了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志愿者协会。除了例行的知识产权法教学和开展知识产权专家的讲座之外,河南科技大学还从多途径开展对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培养。
第一,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版权征文比赛。为了普及学校大学生,尤其是法学学生的版权法律知识,提升版权保护意识,鼓励学术创新、推进理论为实践服务,展示当代大学生版权学术研究的成果,河南科技大学自2010年起,已经连续组织7届法科生参加由国家版权局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版权征文比赛,在组织过程中,由知识产权团队教师对参赛选手进行培训,对选题和撰写进行指导,并选拔优秀论文参加比赛。在学生撰写参赛文章的同时,不仅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剖析,对版权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对作品版权保护的认识。部分同学还结合当年度的版权热点纠纷进行理论探讨,在法院判决出台之前提出了自己对纠纷的认识和判断,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版权知识学习的热情。历年来,版权征文比赛中已经获得了8名二等奖、16名三等奖、26名鼓励奖的好成绩。由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协调合作,自参赛以来,河南科技大学已连续7年荣获了全国大学生版权征文组织奖的荣誉。
第二,指导大学生训练研究计划。利用河南科技大学知识产权团队优势,近年来指导学校大学生训练研究计划(SRTP),在知识产权领域进行相关探索。2014年以来,共指导法学学生知识产权类研究4项,结项3项,在CN刊物上公开发表文章6篇,并获批全国大学生训练研究计划1项。以2015年的项目为例,学生调研了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2010-2015年审理结案的90个外观设计的案件,经过阅卷、和办案法官研讨,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对外观设计纠纷类型化进行实证分析,从诉讼主体、诉讼请求、事实认定、处理结果、结案方式等角度,对外观设计专利纠纷进行了深入探讨,给法院办理知识产权案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分析,并将相关分析提交了洛阳市知识产权局,作为指导企业避免外观设计侵权发生的参考。
第三,进行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培训。2014年5月,河南科技大学开始组织学生参加中国知识产权远程教育洛阳分站课程,并组建河南科技大学班级,开设知识产权基础、著作权法、专利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4门课程。为了承担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工作,设立培养和培训知识产权实用人才的网络平台,河南科技大学以河南省培训基地名义向河南省知识产权局提出申请建立河南省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平台河南科技大学分站,分站于2015年7月授牌成立并正式开通。针对法学学生,分站专门设有法学院班级,班长为该学院对应年级的辅导员,建立班级QQ群进行学习交流沟通,学生通过平台,可以拓展学习专业安排中未曾设置的课程,开拓法学生的知识产权视野。远程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对河南科技大学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开辟学生新的就业领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河南省知识产权代理人储备了人才资源。
第四,对知识产权维权志愿者队伍培训。在团队指导下,2014年5月河南科技大学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志愿者协会成立。为了提高志愿者对专利维权的认识,基地还建立了对维权志愿者每年进行轮训的制度,每年度对新加入志愿者进行专利、商标、著作权基础知识的专题轮训,团队教师还在4.26期间对全校学生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经过培训,志愿者们了解了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及服务方向,为协会开展维权援助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五,开展知识产权庭审进校园活动。河南科技大学在洛阳市知识产权局和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的大力支持下,一直持续开展知识产权庭审进校园活动。历年来在河南科技大学设立巡回法庭审理有著作权侵权案、专利侵权等民事案件,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还曾在河南科技大学公开审理专利权无效宣告案件。通常在庭审结束后,都设置学生和庭审人员的交流互动环节,加深了学生对知识产权案件所涉及法条和程序进一步了解。庭审进校园活动是培养法学人才培养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强化法学学生知识产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师生的法律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提升知识产权的认知境界,发挥榜样作用。知识经济的时代,无形的智力成果信息无限丰富,无形信息的易获取和易复制性导致了信息所有人和信息使用人之间的激烈冲突,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较为严重。法科生作为高校学生群体中的法学知识学习者和传播者,在对知识产权学习过程中,利用各类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对知识产权重要性进行宣传,并以社团为载体组织丰富多样的知识产权活动,在宣传学习过程中,让法科生的知识产权意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以法科生为中心,将知识产权意识向全校学生辐射。
第二,注重法科生知识产权的层级教育。知识产权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升,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拓宽法科生的知识产权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层级,一是知识产权课程的讲授,在传统理论教授基础之上,加大案例的输入,让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尤其是当前出现的知识产权纠纷,让学生来进行专题讨论,对学理方面予以分析和深化,提高对知识产权理论的认识和掌握度;二是开设知识产权相关选修课程,河南科技大学法学专业仅开设一门知识产权法学必修课程和一门知识产权动态的选修课程,建议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知识产权类选修课程,如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信息检索、数字版权保护等等,并将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平台所列课程纳入学校的选修课体系,打破法学、管理学、甚至于信息技术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多学科多课程交叉,使法科生能够拥有更为坚实的知识产权基础和熟练的技能;三是继续邀请校外专家开展知识产权讲座,给法学学生讲授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整体状况和知识产权学科前沿动态,增强了学生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意识,营造鼓励科技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人文环境。
第三,完善实践教学,增加知识产权实训。在大多数高校针对法科生的教学进度计划的安排中,主要的实践教学还是模拟法庭和毕业实习。在对江苏几所大学进行调研的基础之上,建议增加对法科生的实训教学内容。一是提供学生进行法律援助的实训机会。利用法学院建立的知识产权维权志愿协会平台,和市知识产权维权大队进行合作,建立长效机制,让学生的维权活动不仅是停留在对知识产权知识的宣传层面,而是切实落实在对被侵权人提供的法律帮助中;二是提升模拟法庭的实训效果。以往的模拟法庭,大多是利用已审结案件,学生通过阅读已有卷宗资料之后,按照诉讼程序来模拟复制,此举虽然可以让学生熟悉诉讼程序,但是对学生的综合技能提高没有明显改善。建议在模拟法庭的实训中采用未审结知识产权案件,与实体案件的审理同步进行,没有案卷可以参考,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真正对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辩论能力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并在实体案件法院审结之后,将学生模拟法庭审理结果与法院判决进行比对,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加以完善;三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产权实例分析训练。将学生进行分组,收集法院网络平台信息,选择法院知识产权庭已审结案件,对案件进行多角度分析,例如分析某地区某法院的知识产权诉讼案件的类型、分析某类案件的侵权理由、不同法院同类案件的判赔金额等,通过阅读大量判决书,不仅使学生在法律文书的撰写能力上得到提高,从实例的分析中,也将使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得到全面的提升。
本文系河南科技大学教改课题《万众创新中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培养研究》(2015YBZD-025)阶段性成果。
李静(1973-),女,河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