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勇,徐 平
(湖南工程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基于民间艺术资源的产品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章 勇,徐 平
(湖南工程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从办学特色的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设计大师的培养三个方面总结了基于民间艺术资源的产品设计教育改革的意义。分析了民间艺术融入产品设计教育的关键性问题,即母题的挖掘、师资的建设和教学的组织,并提出了课堂教学、项目制开放性教学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策略,为基于民间艺术资源的产品设计教育改革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
设计教育;民间艺术;产品设计;教学改革
泰国婆昌学院的Somporn教授说:“全球化过程中,开放的泰国正遭受着较为严重的冲击,教育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负有不可推卸的保护职能,泰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与民族化的互动融合日趋紧密”,同时Banlu教授认为“设计应该是具有灵魂的,这个魂就是我们泰国的民族之魂。”[1]在教育国际化与多元化的跨越时代,我国与泰国有着相似的艺术教育语境,即丰富的文化资源与西方设计文化的冲击。泰国婆昌学院两位教授都强调了现代艺术教育中的民族性问题,而这个问题同样也是当前我国产品设计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的问题——走出狭窄、单一的教学模式,探寻具有本土特色的产品设计教育之路,探索产品设计教育的民族性和开放性、多元化与个性化的新统一。在这种大的改革背景中,作为地方院校的产品设计教育如何走出自己的“困境”,准确定位自己的发展趋向呢?与地方民间艺术相结合的值得深入思考。
(一) 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什么是办学特色?就是“人无我有”,讲究唯一性与不可替代性。在与高等艺术院校的对比中,到底“什么”才是各不同区域地方院校设计教育的唯一呢?交通工具、家具、机电产品还是其他?显然这些艺术院校所共同开设的普遍性的设计课程,不是地方院校产品设计教育的个性,更谈不上“唯一性与不可替代性”。 不论是地方的民间舞蹈、民间习俗还是民间美术,都有着独特的区域风格,而这种区域性恰恰是“人无我有”的特色。将这种特色的艺术资源融入地方院校产品设计教育之中,是实现艺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地方高校产品设计教育与地方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地方文化资源的独特性来塑造鲜明的办学特色。
(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富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强烈艺术感染力。[2]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性运动中,无论国家、政府还是民间艺人都竭尽所能来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遗产”。但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建设,使原有的文化环境发生巨变,传统文化的传承遭到了“灭顶之灾”。那么为什么不能将这些优秀的而又几乎难以生存的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引进地方院校的产品设计专业,使民间艺术借助设计教育的传播认知功能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以产品为媒介,以产品设计师的力量来进行保护、发展、创新和传播呢?比如花鼓戏是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前它的传承与传播依靠曲艺团体的携手合作。笔者曾以“花鼓戏的传播”为目标,用花鼓戏的语态文本设计一款生活日用器皿,当人们使用着这款调味瓶的时候,花鼓戏的民间艺术就会在他的心里播下一颗种子。地方高校产品设计教育与地方民间艺术相结合,借用产品的力量去传播民间艺术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的重要途径。此外,民间艺术融入产品设计教学,是赋予古老民间艺术现代性语言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与传承的有效方法。任何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往往由于其不具备现代性的特点,不符合当下消费审美观念,不满足人们物质及精神所需,常常面临濒危的境地。要保护这些宝贵的遗产,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使其“有用”——或是其实用性满足当前生活需要,或者其审美文化满足当前精神需要。荥经砂器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曾面临后继无人、销售惨淡等窘境。汶川地震之后,作为一种支援活动,清华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的产品设计专业联合进行“芒果V陶”荥经砂器文创活动,对古老的荥经砂器进行产品创新设计,赋予其显著的时代特征,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将民间艺术融入产品设计教学,是寻求传承与发展突破口的有效方式。
(三)培养具有独特民族文化身份特征的设计大师
G·马蒂亚斯(德)在中国做设计教育20余年,其撰写的《一位德国教授对中国艺术教育的心曲倾诉》文章中说:“我用异样的目光看了看同学们的作业,然后问道,你们是在做什么呢?我得到了异口同声的十分自豪的回答:我们做的是国际设计。我接着指出,那只不过是些美国的和欧洲式的设计,于是同学们更加得意地让我确信:这正是国际设计啊!随后的时间里,我费了好大的力气,才让中国学生逐渐明白了:真正的设计永远只能源于本民族文化的特性和根基;在德国,要是有人拷贝了意大利的或者美国的设计,一定会备受耻笑。我告诉学生们,民族化的设计恰好可以达成非同寻常的国际交流与传达,并由此表明自我的民族文化身份。就是这第一堂课确立了我以后在中国的设计教学使命:学生们只有一个目标,亦即通过自己的设计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式的设计会有多么精彩、多么独特、多么有效、多么和谐而富于时代精神。”[3]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对中国设计教育界的民族虚无倾向和对“国际”“ 全球化”的错误理解充满善意的尖锐批评。
任何一位著名的设计大师都根植于自己民族的土壤,国内现代产品设计教育基本沿承的是德国包豪斯教育模式,但对德国人而言,“包豪斯所代表的不过是80年前的最高水平(G·马蒂亚斯语)”。[3]我们的产品设计教育没有首先检视自己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设计文化和民间艺术,致使我们培养出的设计师是走着没有民族性格的“国际化设计” 路线。学生对祖国优秀民间艺术知识了解不多,认识不深,影响和阻碍了高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发展,这种现状与中国作为文化遗产大国的地位是不相配的。
当我们能历数日本的精致、德国的严谨、美国的技术、韩国的可爱、丹麦的自然等民族设计形象时,不能不感到中国设计形象在国际舞坛上的“失语”。地方高校产品设计教育与地方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地方艺术培养学生的民族艺术素养是培养具有鲜明民族文化身份设计大师的有效模式。
(一) 母题的挖掘
民间艺术融入产品设计教育的关键性问题就是当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这一母体的挖掘,建立教学资源,完备课程教案、教学内容体系。
民间艺术种类庞杂,大致可以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工艺、民间戏曲、民间服饰、民间建筑等。这些民间艺术都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象征意义。将民间艺术融入产品设计教育,重点在于这些民间艺术母题的挖掘,即深入探寻民间艺术及民间造物的核心观念,促进民间造物观念与现代设计理念有机融合,按类别分析、归纳及提炼民间艺术符号,从中寻求现代设计思想的灵感,利用民间艺术符号进行产品再设计研究。在民间艺术母题的挖掘中,重点是民间艺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通过田野调查、采风等形式组织师生深入了解当地民间艺术,建设用于教育及科研的“民间艺术资料库”,创建及不断丰富民间艺术数字资源。对民间艺术资源进行理论研究,从材料、工艺、形式等各方面提炼艺术再设计符号,建立民间艺术符号库。另外就是针对民间艺术符号进行产品开发应用,打破现在民间艺术传播的单一模式,用产品的方式对民间艺术进行传承,赋予一定的实用价值。
(二) 师资的建设
民间艺术融入高等院校产品设计教育最为艰难的是师资的建设。当下,高校教师对民间艺术比较了解的屈指可数,而民间艺人走入高校进行教学的也寥寥无几。在师资建设方面,不少研究者提出根据具体情况聘请一些当地著名的民间艺术家参与到高校民间艺术的教学实践中,组织他们来校讲学和举办展览,将民间艺术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表演技艺融入到教学之中。在解决师资问题上,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最为直接的便是经费问题。聘请当地著名民间艺人进行课堂教学等相关活动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这在教学经费并不是很充裕的地方高校中只能是偶然性地开展,民间艺人进入课堂并不能成为常态。在师资建设问题上,较为可行的办法是“以科研促教学、建师资”。近几年国家对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每年的教育部课题、国家社科课题都有相当比重的对民间艺术进行研究的课题立项,而各省、厅课题同样具有这一导向。鉴于此,学校可以设立校级民间艺术研究课题,支撑教师进行当地民间艺术研究。组织教师进行民间艺术的理论研究,一方面为教师申报省部级及国家级课题提供前期研究基础,另一方面也利于培养民间艺术的教学团队。
(三) 教学的组织
将民间艺术融入高等院校产品设计教育的教学组织采用课堂教学、项目制开放性教学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产品设计专业可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完善特色课程体系,开设“民间艺术”课程,将相关的民间艺术知识和课程穿插在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中。在低年级开设“民间造型艺术”“民间装饰艺术”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从造型与装饰角度去理解民间艺术的审美文化。在高年级开设“民间艺术产业”作为专业必修课,将传统民间艺术现代经济产业转型成功范例进行案例化教学,从审美现代性视角理解传统民间艺术的革新。同时依据地缘性优势设置织锦、剪纸等具体化的民间艺术作为选修课,如湘西民族高校主张开设“土家织锦”“苗画”“苗绣图案与色彩”“湘西剪纸艺术——踏虎凿花”等选修课。[4]
将民间艺术融入高等院校产品设计教育除传统课堂教学外,尝试建立“项目制”的开放性教学的组织模式。将民间艺术融入产品设计教学的项目制教学组织可以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基于某类或某种地域民间艺术进行产品再开发设计。这类项目先要求学生对这一种民间艺术有深入的学习、体验,进而要求学生进行产品再开发设计。如以湖南花鼓戏为例进行项目制的产品开发设计,学生需要对花鼓戏历史、著名唱段、服饰等知识有一个深入调研、讨论、学习、总结的过程,对花鼓戏典型的艺术符号进行临摹及再设计,最后应用这些特征元素进行新产品的开发。这类项目制教学模式强调的是使学生成为收集、认识、学习、理解该类民间艺术的主体,成为民间艺术再设计团队协作开发的参与者和操作者,适合于产品设计教育的低年级阶段。另一种项目制教学组织采用基于工业产品的民族性产品开发。这类项目以一类产品个案为主线,如开发具有民族性特征的座椅,学生需要调用以往的民间艺术知识,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它强调的是对民间艺术的综合运用能力,适合于产品设计教育的高年级阶段。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成为设计教学的重要手段。当前,“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教学资源网站非常丰富,产品设计教学要广泛利用已有互联网民间艺术资源,通过主题式课外作业方式,对民间艺术具体项目进行技艺特征、现状、再设计的研究。[5]由于受经费、安全等现实因素影响,对非本地区的民间艺术很难进行田野调查,这无疑使学生只能囿于本地区民间艺术的认知中,互联网解决了这一现实问题。如笔者组织学生对澄泥砚这一主题进行文创设计,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行教学组织。首先笔者查找澄泥砚、端砚、歙砚、洮河砚这“四大名砚”的优质的资源链接,按照知识点,将其设置为 10 分钟内的视频以便于学生课前观看,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帮助学生在课前建立基本的知识储备。其次,由于经费、学生安全等因素,教师承担田野调查工作,利用微课教学设计出诸如“访谈录”“制作技艺”等教学时间短的“微型教学视频”,使课题组学生、甚至全体产品设计学生都能够从微课中掌握相关知识。最后,对澄泥砚进行再设计,利用互联网,将设计方案作品以“众筹”的方式,实现方案到实物模型、甚至是商业产品的转化。
在国际文化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国家注重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播、注重本民族设计特征的塑造。在挪威,国家规定一个学生在15岁以前至少要学习掌握一门本国的非物质传统文化。在泰国,婆昌学院一个传统漆器课程,学生们可以制作工艺精巧的漆盒、漆盘、漆屏风。在世界的很多国家有不少大学为了教学生欣赏本国和国外的传统艺术,开设了多种民族艺术课程。大学在保护、发扬民间艺术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民间艺术亟待保护和中国式设计风格急待塑造的双重压力面前,将民间艺术融入地方高校产品设计教育具有时代紧迫性和现实性意义。“民间艺术资料库”“以科研促教学、建师资”“项目制的开放性教学”等策略有利于解决母题的挖掘、师资的建设及教学的组织等关键性问题,使民间艺术融入高校产品设计教育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1] 张海彬.东南亚艺术设计教育的民族性和开放性初探[J].装饰,2011(12) :90-91.
[2] 季中扬,胡 燕.论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化内涵及其当代意义[J]. 江苏社会科学,2015(1):205-211.
[3] G·马蒂亚斯,莫光华. 我在中国做设计教育的二十年——一个德国教授对中国的心曲倾诉 [J]. 美术与设计,2010(6) :124-139.
[4] 肖燕萍,刘 玲.湘西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模式构建——以广告设计专业为例[J]. 教育文化论坛,2016(2):92-95.
[5] 田爱华.“互联网 + ”变革湘西民间美术教学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6(3) :130-133.
ReformandPracticeofProductDesignEducationBasedonFolkArtResources
ZHANG Yong, XU Ping
(College of Design and Art,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Xiangtan 411104, China)
This paper has summariz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form of the industrial design education based on folk art resources from such three aspects as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characteristics, the inheritance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training of design masters. It has also analyzed the key problems of integrating folk art into industrial design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strategies, such as establishing folk art resource database, reinforcing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by means of collegiate scientific research, applying project-based teaching mode so as to provide some operable methods for the reform of industrial design education based on folk art resources.
design education; fork art; industrial design; teaching reform
G642
A
1671-1181(2017)03-0095-04
2016-07-06
2011年湖南工程学院校级教改课题“湖南民间艺术融入地方高校产品设计教育模式的研究”(XJG2011029)。
章 勇(1978- ),男,湖南长沙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