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晏会
物理课堂因生活物品而精彩
文︳晏会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因此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农村中学由于教学条件有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物理探究学习和实验,揭示深刻的物理道理。这样做不仅可使教学内容更真实、亲切,还能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实践能力。
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创设物理情境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进入新知的学习。
例如,教学“物体的浮与沉”一课,教师向学生演示了一个生活小实验:在干净的玻璃杯中倒入雪碧,然后将几粒葡萄干放入饮料中,葡萄干沉入杯底。不久,有些葡萄干会上浮,上浮到液面后,又沉入杯底。学生亲眼目睹如此出人意料的实验结果,充满了好奇,也产生了疑问。教师适时地引导:“为什么葡萄干放入饮料杯里,开始会下沉,后来上浮,再后来又沉下去呢?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后,同学们就会明白。”这样导入新课后,学生带着疑问,积极动手,展开探究,自己解开心中的疑惑,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正如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说:“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一些理念的东西,往往是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就分明。”我们可以利用生活物品,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形象化,让学生快速掌握新知。
例如,学生理解静摩擦力的方向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利用一把牙刷帮助学生理解:把牙刷有毛的一面平放在桌上,用手握住牙刷的把柄,用力地往前推或者往后拉(牙刷仍处于静止状态),牙刷毛的形状就会向后或向前发生形变。这一过程形象地显示了牙刷的运动趋势以及静摩擦力的方向。
学习完某个单元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有趣而富有物理思想的小实验,让学生尝试解释实验现象。这样既可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又可检验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如,学完“物体的浮与沉”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好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既要能说明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受到的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又要能说明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实验器材有:3只完全相同的薄膜塑料袋,染有不同颜色且体积相同的盐水、水和酒精,细线若干,盛有适量水的烧杯。学生先分组设计好实验方案,然后动手做小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好。通过动手做实验,大多数学生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个别组出现了失误。大家一起帮他们找出了失误的原因:3只塑料袋分别装上有不同颜色且体积相同的盐水、水和酒精时,没有排尽空气。
教师在教完新课布置作业的环节,可以穿插几个用生活物品做的小实验,让学生们课后自己动手做实验,发现其中的奥秘。这样学生既可体验动手实验获取知识的乐趣,又能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例如,对浮力产生原因的复习,可以用小实验代替纯文本的作业。学生将一只可乐瓶的底部剪掉,瓶口朝下拿在手中,接着在瓶里放入一个乒乓球,向瓶内注入水,并淹没乒乓球。学生发现,注入水后,只有少量水从瓶口流出,球不上浮,但当可乐瓶口拧上盖子,水流满颈部与上面的水连为一体时,球却浮上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学生通过反复地做实验,理解了浮力产生的原因。
(作者单位:湘潭县青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