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涛 李东徽 徐聪聪
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
城市化和自然生态的平衡关系探讨
金 涛 李东徽 徐聪聪
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
自然生态有着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自我发展规律。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改变了这种规律,创造了一系列不属于自然的产物。但人类的城市化进程和自然环境原生态之间是矛盾的关系,城市对于资源的开发会引起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科学试验中,不断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让自然为人类谋利益是我们需着眼的长期目标。
城市化;自然生态;人类活动;影响;可持续
人类进行的城市化活动,本身是对自然的破坏,钢筋水泥对于自然原生态环境来说是外来物,是相排斥的。但人类在和自然的斗争中,能够逐步认识自然规律,在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被破坏后,通过人的因素,又重新建立新的平衡。人类对城市进行景观改造,推动园林城市的概念,试图在高楼大厦间加入自然生态的原生面貌。人类总是在破坏原有生态平衡和重新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中,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永恒的、静止的生态平衡是不存在的,不利的自然环境也是能够加以改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和自然环境又是统一的。在人与自然环境这一对矛盾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地球生态的灾难,但是在人类撤离遗弃的三十年后却恢复了自然生态,万物生长,植物遍地开花。藤曼开始包裹住大楼,树长长的比房子还高,远处望去盖过了钢筋建筑,形成一条绿色的地平线。
但大自然真的可以靠自愈能力修复一切人类活动(恐怖如核爆炸、核泄漏)造成的创伤吗?怎么样的污染是可逆的?怎样的又是不可逆的?假如人类把已经开发并产生污染的区域归还自然生态,是不是有可能重塑当地生态?人类对于城市生态景观的塑造应在生态恢复上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人-地关系”是自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的客观事实。早期人类利用天然物品进行采集食物和狩猎活动,进入农业社会以后,随着生产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程度和破坏力逐渐增强。在工业文明崛起的时期,人类科技水平迅猛发展;生活和消费过程带来的大量环境污染与社会公害,对自然地理环境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害。人类的每一个新时代几乎都给自然地理环境带来新的变化,更多的是破坏,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对于这些问题所采取的对策和解决的途径,是否符合自然的意愿,是否对于生态环境的回复有积极的效果,还需时间检验。
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应考虑到原生态的环境,未来的城市景观设计思想也不能偏离这条主线,也应该在这主基调上进行建设和规划,这正是体现人们创造性的时候。在生态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地将地域原生态景观融入到景观设计当中。同时,若能将城市人文环境应用于城市景观的设计当中,那么能更好地强调当地景观特色,使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能尽可能达到和谐统一,并使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景观设计能长足发展。
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优先选用本土植物物种。本土植物是在自然环境在长期自然选择的过程中,筛选出来的适应性最强的植物,容易形成最稳定的平衡的生态系统。重新引进外来物种有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的紊乱,对于生态链的塑造有一定风险。
(2)可持续性优先。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场地现状及原有要素进行再利用,作为一种生态的景观设计手法越来越被广泛接受,例如美国康涅狄格州斯坦福市的弥尔河公园的改造,通过重塑河道和引进数百种原生植物,打造出一个一举两得的景观项目:一方面复苏了水陆栖息地的活力,另一方面降低了城市洪水风险。移除河道两侧的混凝土堤坝,恢复成自然地生态驳岸,通过塑造河滩、集水区和蜿蜒的河道来模拟自然的河流形态,尽可能的打造出了最原生态的景观效果。
人类——环境关系是多纬度的和复杂的。人类文明的生存发展总是第一需要,人类需要进行必要的经济生产活动。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需要全人类去共同恢复。城市化的进程不可避免,但生态恢复是个漫长的过程,大自然的自愈能力可以修复创伤,但我们不能一次次挑战他的底线。用什么样的生态手段去建设城市景观,使之能更好的融入大自然的本体生态圈,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通过切尔诺贝利的现状和斯坦福市弥尔河公园的生态恢复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发现恢复一部分城市生态的自然面貌是一种可行的方案,城市生态景观规划的的目的就是满足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但这些需求须建立在完整良好的生态链基础之上。人类也是自然环境孕育的结果,取之于自然,须用之于自然,最后也应归于自然。
[1]钟雪.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的运用探析[J].才智,2015(18):229.
[2]袁纪富.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J].吉林农业月刊,2015(12).
[3]傅伯杰,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徐明旦.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9).
[5]张洪波.文化生态学理论及其对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