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务实与务虚

2017-03-09 04:18席留生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分外语

席留生

(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国际化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务实与务虚

席留生

(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中国目前不少学校的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存在思辨缺席和人文修养不足两大弊病。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重技能而轻人文底蕴,重功利而不重专业内涵。为了培养能够适应国际化需求的高质量的英语人才,既要务实,又要务虚。务实表现在专业技能和方向技能以及公共技能的培养上,而务虚主要表现在加强人文修养、提高思辨能力和丰富想象力上。英语专业不等于翻译,也不等于教师。作为高等教育大家族中的成员,英语专业为学生提供的不应是独木桥,而应该是海阔天空。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务实;务虚

“国际化”是目前高等教育的主题词之一。英语专业主攻英语语言和英语国家的文学文化等,专业本身就已体现出鲜明的国际化色彩。但是,在国际化的背景之下,英语专业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如今的英语专业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不管是综合大学,还是理工农医类院校;不管是公立高校,还是独立学院,没有开设英语专业的似已为数不多。到2012年底,全国开办英语专业的本科院校已经超过1 000所[1]。但规模的恢宏掩盖不了英语专业遇到的困难和陷入的窘境,困难之一是不少地区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出路窄,英语专业在就业方面甚至成了被亮红灯的本科专业之一。就业上的问题反映了英语专业毕业生素质上的不足。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正视这些缺陷,并在培养过程中扬长补短,是英语专业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目前英语专业毕业生在素质上存在两大突出的缺陷,一是思辨缺席,二是人文缺失。关于思辨缺席,黄源深教授一开始就给出了具体描述[2]:

外语系的学生遇到论争需要说理的时候,写文章需要论述的时候,听讲座需要发问的时候,常常会脑子里一片空白,觉得无话可说;或者朦朦胧胧似有想法,却一片混沌,不知从何说起。不少外语系教师在评职称的时候,为缺少论文而发愁,感到文章难写,立论不易,不得已而去编写练习册来凑数。这种因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所造成的现象,我们不妨称之为“思辨的缺席”。学外语出身的人,稍不注意就会得这种“思辨缺席症”。

黄先生的文章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外语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思辨缺席”的问题也很快在外语界基本上达成共识。但是,遗憾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该问题在许多高校的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

人文素养主要指语言文学文化修养,以及这些修养使人表现出来的人文情怀,如丰富的内心世界、崇高的精神追求、对他人的尊重、感恩、悲悯、斯文、想象力丰富等。英语专业的学生本来应该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但目前的状况是,即使在比较有名的学校的外语院系,很多学生也表现出语言文学知识缺乏、想象力不足、麻木、冷漠等问题。

如果说“思辨缺席”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比较多的关注的话,“人文缺失”的问题还远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

导致思辨缺席和人文缺失的原因主要在于英语专业的教育理念太过务实。太过务实使英语专业在纯技能和准纯技能的道路上越滑越远,使语言文学在英语专业中的地位越来越被边缘化,使英语专业变得越来越实用,使英语专业越来越异化,变得越来越不像英语专业。在国际化背景下,为了让英语专业摆脱困境,重拾昔日风光,相关部门在人才培养中必须虚实结合。

一、虚实结合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人才培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务实。胡文仲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 – 1980年代中期),以语言技能培养为主;第二个阶段(1980年代中期 – 2010年左右),主要着眼于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第三个阶段(2010年 – 今后若干年)是以培养多元化多层次外语人才为目标的时期[3]。前两个阶段非常务实,其中第一个阶段着眼于直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第二个阶段直接面向市场;第三个阶段尚处于探索阶段,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在专业外语院系和重点大学里尝试进行。实际上,全国大多数的外语院系的英语教育还处于第一和第二阶段,也就是非常务实的阶段。

所谓务实,在我们看来,指的是在英语学习中讲求实用和实惠,表现在偏重技能的训练,多停留在听、说、读、写、译五项语言基本技能的培养上,偏重考试,偏重实在的东西的学习。务实的结果是,我们培养的英语人才,工具性英语可能说得很好,但缺乏丰富性;survival English也许用得很熟练,但缺乏思想;长于记忆,却短于思考;对程序性的东西很熟悉,却缺乏创新能力;名为英语专业毕业生,却体现不出“专”在哪里,专业优势安在;熟悉的是为语言而学语言,为应用而学语言,而不具备真正有思想的交流能力,如表达独立思想的能力、鉴赏批评能力、高端的写作能力和翻译能力。一句话,在务实的主导下,我们培养的英语人才不是流于平庸即是勉为中才,鲜有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外国语言文学专家的出现。例如,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几乎没能培养出来能与赵元任、许国璋、王佐良、钱锺书、林语堂等学者相比肩的英语语言文学专家;在杨宪益先生仙逝之后,我国可能还没有培养出一个接近他的水平的翻译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都是由国外的学者和翻译家所翻译;在语言文学理论和翻译理论的建设上,我国本土似乎还没有出现能在世界语言学界叫得响的理论,即使做得似乎很高深的学问,也不过是“童生骛远,唯晓崇洋”,且“其论弥高,其文弥下,谁信诗书属大唐?”[4]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英语专业学生,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英语教师队伍,在英语教育上也可能投入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然而,非常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所有重要的英语教学流派都不是产自中国[5]。

所谓务虚,指的是在外语教育中去学习和掌握那些非技能的和似乎不能带来直接实惠的东西,如专业知识类课程、母语、史学、思维科学、心理学、文艺学、伦理学等知识的学习和水平的提高。务虚不是从直接的需要出发,而是指向个人的长远发展,主要着眼于既基于专业又超越专业本身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不少外语院系,语言学和文学被当作选修课,认为没什么用,学生也很惶惑,上课的时候老是问老师这些课有什么用,好像它们对于听、说、读、写、译没有什么直接的作用就是没用一样。更为有趣而又发人深省的是,当老师反问学生,为什么他们觉得语言学没什么用还要选修它的时候,学生说考专业八级有点用。甚至在一些重点大学的外语院系,很多学生对专业知识类课程也兴趣索然。

虚实结合体现了多方要求,在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必须既务实又务虚,才能使学生在拥有较好的中英文语言基本功的同时,走上全面提升个人素质的健康轨道;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综合素质高,而且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潜力大,能够在将来的人生舞台上历经历练,为自己的事业开拓出广阔的天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首先,虚实结合体现了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培养的人才直接走向社会,所以,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根据教育部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的要求,高校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要达到要求,必须走虚实结合的道路。一味务实,培养的人才充其量只能是鹦鹉学舌般技能熟练的匠人,所谓的英语专业,不过是一种变相的语言培训班。

第二,人文学科的要求。英语专业属于人文学科,这一点恐怕没人反对,人文学科属于基础学科,相对于应用学科,基础学科要求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技能,更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英语人才要面向社会和时代的需求,但不能也不可能一味地面向市场。如果专业的设置和人才的培养完全由市场说了算,许多基础学科可能都要惨遭淘汰。作为人文学科的英语专业,必须遵守人文学科的规律,以不变应万变,走通识型人才培养之路。通识型的英语人才除了要掌握熟练全面的技能之外,还要具有健全的人格、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思辨能力,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必须走虚实结合之路。其实,走虚实结合之路培养出来的学生未必不能面向市场,而且可能是市场的弄潮儿,像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候任行长金立群、商界的风云人物马云等,就是这类人才的杰出代表。

第三,时代和社会的要求。现在的时代特点是国际化,国际化决定了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和多样化,不仅催生了许多新学科和新专业,而且要求已有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虚实结合,就是在纯粹技能训练无法适应时代的变化需求之际的脱困之路,尽管事实上它不过是一种专业本位的回归。新时期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对外语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对外语人才的适应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外语人才要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并在新时期带来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虚实结合。

第四,英语专业本身的要求。在新时期,英语专业以培养多元化多层次英语人才为目标。胡文仲把当前我国多元化的外语人才需求分为五类:第一类是研究型人才,在文学、语言学、文化研究、对象国研究方面能够从事研究的人才;第二类是高层次的翻译人才,包括文学翻译、外交翻译、同声传译、双语翻译等;第三类是师资;第四类是一般翻译;第五类是复合型人才,指掌握一些基本的经贸、金融、法律、新闻、管理等知识的外语人才,可以在相关领域从事业务工作或其他工作[6]。作为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不管属于哪种类型,一般都应达到下列要求(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8)①参见: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于2008年编写的《高等学校本科英语专业规范(讨论稿)》。:

素质结构要求: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学艺术修养、较强的现代意识和人际交往意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求实创新精神、专业学科意识、综合分析的素养,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

能力结构要求:应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英语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与海内外人士交往的社交能力,以及使用计算机及网路技术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知识结构要求:应通过不断努力逐渐扩大知识结构,使之包括第二外语、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中外文文献检索、方法论、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等工具性知识,文学、历史学、哲学、伦理学、艺术、政治学、外交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以及数学、科技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

上述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对虚实结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可以进一步概括为:在素质上,要求会做人、有内涵、有头脑、能够与时俱进;在能力上,要求有眼光、有运用知识开展常规工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知识结构上,要求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以外,还要将自己的知识建构和生长植根于以人文学科为主的开放性百科知识。

二、如何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既要立足专业,又要超越专业。不仅将英语专业定位于人文学科,而且将人文学科植根于百科。在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专业修养的同时,鼓励学生依据个性特点进行自我塑造和谋求自我发展。

(一)尊重和吸收专业内涵

在语言技能基本过关的基础上,需要重视知识性课程的学习。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专业技能课程,主要包括听、说、读、写、译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第二种,专业知识课程,包括语言学、文学、英语国家文化、学术论文等课程;第三类,相关专业知识,包括传播学、英语教育史、国际法、外交学、国际关系等,是一个开放的课程类型。

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语言学和文学,所以,立足专业,主要就是立足语言学和文学的学习,并以语言学和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为中心,在文、史、哲领域内拓展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人文素养。以语言文学为中心,遵循人文学科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因为这两门学科对于人才最重要的两种能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文学有助于培养人丰富的想象力,而语言学有助于培养人的思辨能力。

文学和语言学均包含丰富的专业内涵。文学作品中的内容包罗万象,能够丰富学生多方面的知识;文学是人学,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领略到缤纷多彩、风情多样的人生遭际,体会不同人物的悲喜苦乐,有助于培养他们拥有丰富的情感,提高对社会人生的感受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能够给人以审美的熏陶。文学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在涵泳美中不知不觉间学会语言表达的艺术。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语言学的学习和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认识,而且由于其科学性强,最有助于激发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和求实论证。由此可见,两个学科的内涵具有互补性,能够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平衡发展,人文内涵和科学素养并驾齐驱。

(二)突破和超越专业内涵

语言文学体现了英语专业的内涵,然而,要成长为一个有竞争力的英语专业人才,必须突破和超越专业内涵。首先,英语专业属于人文学科,只有植根于文、史、哲,才能充分体现其人文特性,此为突破专业内涵。同时,学习者还应将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植根于现代学科体系,根据个人兴趣和自己的人生规划,扩大自己的学术视野,构建自己需要的知识结构,提高个人多方面的修养,为自己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此为超越专业内涵。不论是突破专业内涵还是超越专业内涵,都是为了获得更为丰富和有高致的专业内涵。这种做法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一页。

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外国语文学系”在中国诞生之时,就定下了“博雅”和“专精”二原则,它们体现了既突破专业内涵又超越专业内涵的追求。这一点可以从吴宓先生留下来的清华大学外国语文学系的这份分年课程表中管窥一斑[7]:

第一学年(共36或38学分):国文,6学分;英文一,8学分;中国通史/西洋通史(择一),8学分;逻辑/高级算学/微积分(择一),6 - 8学分;普通物理/普通化学/普通地质学/普通生物学(择一),8学分。

第二学年 (共36学分):英文二,6学分;第二外国语(择一),8学分;西洋哲学史,6学分;西洋文学概要,8学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专门研究一),4学分;西洋小说(专门研究二),4学分。

第三学年(共32学分):英文三/德/法(择一),8学分;西洋文学分期研究之古希腊罗马,4学分;西洋文学分期研究之中世纪,4学分;西洋文学分期研究之文艺复兴时代,4学分;英文文字学入门,4学分;戏剧概要(专门研究三),4学分。

第四学年(共24学分):英文四/德/法(择一),8学分;西洋文学分期研究之18世纪,4学分;西洋文学分期研究之19世纪,4学分;现代西洋文学之诗/戏剧/小说(择二),4学分;莎士比亚(专门研究五),4学分。

除以上必修课之外,还设有以下选修课程:

第一、二学年:拉丁文,8学分;第一学年:希腊文,8学分;第一、二学年:日文,8学分;第一、二学年:俄文,8学分;高等英文作文,4学分;英国文学书选读,4学分;英语捷径,4学分;其他研究课程,6学分。

这是一份以文学和语言文字为中心的课程表,单纯的英文课所占比例很小(从英文一到四),课程包举文、史、哲,兼涉思维科学和普及性的自然科学课程,英文水平的提高主要通过文、史、哲等知识性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来实现。

这条博雅之路后来为西南联大所承继,并且在课程设置上对中国语言文学更加重视。这种先在清华后在西南联大的博雅教育培养出了一大批学贯中西的外语学人,在大陆的有钱锺书、李赋宁、王佐良、穆旦、许渊冲等,去台湾的有白先勇、颜元叔、叶维廉、李欧梵等人。

令人遗憾的是,当前的英语教育没能继承这种优良的教育传统,似乎也未能再培养出能够与这些灿若群星的学者相骈美的中西汇通的外语专家。虽然时过境迁,但当我们再次面对传统的时候,我们充满了新的灵感。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技能不等于知识,更不等于运用知识的智慧。新时期的英语教育必须植根于文、史、哲,同时向外扩展,至于如何扩展,以及向什么方向扩展,取决于国际化的需要,取决于社会的需要,取决于学生的个性特点,也取决于学校和教师所能够提供的选择空间。

这里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中文修养在突破和超越英语专业内涵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文修养达不到一定水准而奢求在英语修养上达到一定的境界是不现实的。一种语言不仅仅是语音、词汇、语法,不仅仅是一种象征符号系统,更是一个民族文化、智慧、思维、历史、地理等的全息反映。对一门外语的学习越深入,母语的参照作用就越重要,对母语的要求也就越高。著名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潘文国先生曾经指出,母语能力是外语能力的天花板。只有深谙母语,才能真正体味到外语的优美之处,讲的也是这个道理[8]。

(三)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建议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试列出如下清单,作为标题3中提出问题的参考答案。

五大习惯性追求:

第一,身心兼修——身体健康,品行端直,志存高远,与人为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第二,善于学习——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博采众长,取精用弘;

第三,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思想,有主见,求真、求善、求美;

第四,博览群书——精泛结合,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读有字书,明无字理,激发灵感和创造力;增强读书的目的性,区分I have to read a book和I have a book to read;要把时间花在那些不读就会使你的知识出现漏洞的书上;

第五,勤于动笔——破除“人人心中有,各个笔下无”,追求“不惟心中有,手中笔如椽”。

三种工具:

第一,一般工具——母语,其他外语,计算机(尤其是IT技术);

第二,专业工具——语音,词汇,语法;以词汇学习为要,需区分重点学习和一般学习,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孤立学习和语境学习;

第三,思维工具——哲学,数学,逻辑学。

五项技能:

听、说、读、写、译(在母语环境下,应以读写为主。)

专业知识:

语言,文学(至少在文史哲的基体上)。

其他知识:

视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而定。

三、专业和就业

在文章的开头我们提到,近年来,在不少地区,英语专业毕业生遇到了比较严峻的就业困难,但这不能归咎于英语专业本身,因为虽然专业影响就业,但不决定就业。不管学什么专业,只要专业学得成功,都能够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英语专业是人文学科,是基础学科,着力培养的应该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只有走出偏狭的技能挂帅的误区,才能突破狭隘的就业空间,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现在很多英语专业的毕业生都热衷于当老师和公务员,但大多难以如愿。很多人读的是英语师范方向,在师范技能上花了很多功夫,如果最后当不上老师,往往会很失落。这里存在两个误区。一是重技能而轻综合能力。教师需要有过硬的师范技能固然不错,但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真正能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不是高超、精湛、游刃有余的教学技能,而是能够使自己的课程触动心灵智慧。不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一味追求技能的熟练,或者在学校里把技能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都是失之偏颇的做法。同样,社会上每年举行的招聘教师入编的考试,不同地方的要求和标准虽然有所不同,但往往把说课作为一项主要内容,这对善于表现的学生也许很有利,但对于综合素质高而不善于即席表演的学生来说似乎就有失公允。在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过于偏重教师技能的培训,已经影响到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进而影响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误区之二是,学生一进大学就一窝蜂地给自己定位为将来的教师或公务员。这是一种过于具体的人生规划,也反映了一种一味求稳的保守心态。大学提供给学生的不应该是羊肠小道或独木桥,而应该是海阔天空。

从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有公务员、翻译、教师、公司员工、银行职员、工厂工人、报社记者、自主创业的老板等多种角色。东边不亮西边亮,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关键问题是自己本身的素质是否能够使自己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虽然高等教育已经走向平民化,但相对来说,能够走进大学的学生依然是精英。既然是精英,就应该有充分的人生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在大学里,学习应该学习的东西,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好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然后要做的事情就是,追求、寻找和等待属于自己的职业和事业。只要这样做了,他们就不会成为被社会遗忘的人,更不会成为被社会抛弃的人。

四、结 语

英语专业本身就带有鲜明的国际化色彩,英语专业的学生一开始接触到的就是英文的原著,四年学过来一直都是在与原汁原味的国外的语言、文化、文学、艺术、哲学、史学、甚至科学技术打交道。要在新时期的国际化大潮中有立身之地,英语专业必须正视现实,走科学的人才培养之路,才能尽快走出困境,重拾往昔的荣光。目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主要在于思辨缺席和人文缺失,而导致两者的原因是太过务实。欲走出困境,在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必须在回归专业本位的基础上,走既务实又务虚的道路。这条道路既可以保证英语专业的专业合理性,走出工具化的偏见,又可以使英语专业身处时代潮流,以不变应万变,保持专业的独立性,而不是可以随便依附于其他专业上的复合体或四不像。当前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责任不在专业本身,而在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专业影响就业,但不决定就业。一旦英语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思辨能力具备了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样的人才既有语言优势,又有修养,善思考,能创新,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走遍天涯海角,都会有他们的用武之地。

[1] 文秋芳. 英语专业实践多元人才观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118-126.

[2] 黄源深. 思辨缺席[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6.

[3] 胡文仲. 试论我国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回顾和展望[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111-117.

[4] 潘文国. 我的“古今中外”之路[J]. 当代外语研究,2013(2):1-5.

[5] 孙有中. 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 外语界,2011(3):49-58.

[6] 胡文仲. 英语专业“专”在哪里?[J]. 外语界,2008(6):18-24.

[7] 李小均. 从“外国语文学系”到“外国语学院”[J]. 读书,2008(9):48-51.

[8] 潘文国. 母语能力是外语学习的天花板[J]. 语言教育,2013(3):2-8.

Highlighting Concrete Matters and Profiling Schematic Things in Cultivation of English Majors against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XI Liushe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

In China’s current English majors exist the two disadvantages of absence of speculation and lack in humanistic accomplishment, which result from emphasizing skills but belittling humanistic connotations as well as focusing fame and gain but downplaying major connotation. In order to cultivate English talents accommodating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highlighting concrete matters should be on a par with profiling schematic things in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majors. While highlighting concrete things is represented in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skills, directional skills as well as public skills, profiling schematic things is manifested in the strengthening of humanistic accomplishment, upgrading of speculative ability, and the enriching of imagination. English majors are not equal to translators or teachers. As a member in the big family of higher education, what English majors are supposed to provide for students are not single-plank bridges or narrow meandering footpaths, but a vast sea and sky.

English Major; Cultivation of Talents; Highlighting Concrete Matters; Profiling Schematic Things

H319

A

1674-3555(2017)03-0071-08

10.3875/j.issn.1674-3555.2017.03.011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编辑:付昌玲)

2016-09-10

席留生(1970- ),男,河南许昌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语义学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学分外语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学分美食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大山教你学外语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