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伟群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广州 510303)
抗日战争时期的潮汕正面战场
廖伟群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广州 510303)
潮汕抗战是广东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抗日战争有着独特联系。潮汕地区因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地位的重要性及其与海外潮籍华侨的紧密联系,事关抗战全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占领潮汕是日本侵略战争的战略组成部分,一度成为日军的重点进攻方向。潮汕抗战作为全国抗战的组成部分,其抗战经过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不能简单地对应全国抗战的三个阶段及其时间划分,大致分为:1937年8月至1941年8月的对战略要地的攻防和争夺阶段,1941年9月至1944年夏的相持阶段,1944年秋至1945年8月的正面战场全面溃败、敌后抗战广泛兴起阶段。潮汕抗战在策应主要战场、牵制敌人兵力、保有局部抗战后方、向南方各省输送战略物资、接纳东南亚华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持久抗战并最后取得胜利做出了独特的历史贡献。
潮汕地区;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战略地位;抗战经过;历史贡献
本文所指潮汕地区为现在的潮州、汕头、揭阳三个地级市以及现属梅州的丰顺、大埔两县(原属潮汕,1949年后分出)。这片区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广州沦陷后,一度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的方向。占领汕头和潮州城后,日军虽然没有继续在该地区投入大量兵力,但仍把占领该区域作为其侵华战争乃至侵占东南亚战争的战略组成部分,派重兵把守重要城镇及交通要道,同时配合其在其它战场的战略进攻,集结兵力攻城略地,逐步扩大占领范围。面对强敌,我潮汕军民进行了顽强抗战,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为抗战胜利付出重大牺牲,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不朽的贡献。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有关潮汕地区抗战的资料十分丰富,但全面研究、专门论述潮汕抗战经过、作用及影响的专著和论文几乎没有,故不揣鄙陋,撰成此文,以求教于方家。
1.潮汕地区地理位置的战略重要性与日军的侵略意图。潮汕位于粤东,不仅是广东省东大门,而且地处太平洋西岸中段,东连闽南通华东,西接汕尾通省港,其“地处东南国角,据三面之险,当千里之蔽,为外强窥我中土必争之所”[1]7。日军从全面侵华开始,就把对中国沿海港口的占领和封锁作为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年多时间内相继占领了塘沽、上海、青岛、厦门、广州。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汕头口岸成为我方沿海最重要的战略物资输入地,日军遂将重点进攻目标指向潮汕,其战略意图是攻占汕头及其附近地区,使其成为日军“在中国南部海域实施海岸封锁”、“掌握华南地区制空权,取缔和消灭广东和香港附近敌军的重要据点”[1]20。1944年夏秋之前,潮汕地区一直是日军对华实施封锁战的重要一环,即使战争最后一年日军在东南沿海实施战略收缩的情况下,仍然视潮汕地区为战略要地,保留相当之兵力固守潮汕核心区域、进犯后方扩大占领区并四处袭扰。
2.潮汕地区经济地位的重要性与日军的侵略意图。由韩江、榕江和练江下游冲积平原组成的潮汕平原,“为广东第二大平原,地势平坦,河网交错,耕地连片集中,土地肥沃,是全省最宜农耕地区之一”[2]。由于韩江与汀江、梅江的联系,唐、宋以后,潮州逐渐与闽西、赣南形成较为独立的经济区域。明中叶后,随着海上贩运业的发展壮大,潮州成为这个经济区的龙头,“开始进入全国中心市场乃至东南亚市场”[3]35。潮州城作为明清两朝潮州府治所在地(今梅州市辖之梅县、平远、蕉岭、大埔、丰顺等地也曾属潮州府管辖),数百年间一直是该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汕头自1860年开埠后,不仅迅速成为潮汀赣梅经济区的商业中心,而且随着通商贸易发展,逐渐成为广东第二、全国第七的通商口岸,并与香港、泰国、新加坡形成了汕-香-暹-叻国际贸易圈,该贸易圈“囊括了大部分中国与东南亚贸易,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国际意义的商业贸易圈”[3]105。正因为农业、商业的繁荣,潮汕在抗战前已成为可与珠江三角洲比肩的广东第二大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占领广州、武汉后,由于战线过长、兵力有限,日军认识到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图谋不能得逞,便逐步改为“以战养战”的“长期持久战方针”[4]88。在这一战略方针指导下,潮汕地区也成为日军进行经济掠夺的重要地区,目的是为了破坏我抗战的经济基础,增强其长期作战的能力。
3.潮汕籍华侨与祖国的紧密联系,事关抗战全局,为日军所重视。全面进攻潮汕之前,日军即认识到,潮汕为“南洋华侨主要出身地”,“来自该地区的华侨数量约有240万人”,而且“华侨与其出身地的关系极为密切”,每年经批局、钱庄等寄回潮汕地区的钱款在五千万元以上,“这些汇款不仅对地方贸易逆差的调整是一个补充,也在本次事变中支持了蒋政权进口所需物品,对该政权的对日作战能力给予了影响”①引自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的《东粤地方(汕头附近)兵要地志》第11章,韩山师范学院庄东红教授帮忙翻译。另据“老于此业者确实估计”,1931年以后,每年进入潮汕的侨汇“竟达2亿元之巨”,“潮人仰赖批款为生者,几占人口十之四五”,见饶宗颐总纂《潮州志·实业志·商业》。。全国抗战爆发后,东南亚华侨踊跃捐献,支持祖国抗战,仅出身澄海的陈黉利家族第三代主持人陈守明(时居泰国)就捐赠一万包大米,1939年又捐赠85万银元[3]179。据统计,1937年至1939年,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为赈济祖国难民募得的捐款达国币360多万元,发动潮籍侨胞购买自由公债国币65万元,组织筹款义演再获国币4.3万多元,成立救乡分会广泛募捐再筹得新加坡币10多万元。另有统计,自1936年至1940年间,新加坡、马来西亚潮籍华侨的个人捐款总数,超过100万元新加坡币[5]。基于以上原因,日寇攻占潮汕,既可以控制和劫夺侨批,威胁近一半潮汕居民的生存,打击我持久抗战之能力,又可以削弱华侨对重庆政府的信心,切断“重庆政府军费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该地区已成为敌人培养战力的重要策源地,所以日本军极需使之覆灭”[6]。
日本对潮汕地区的重要性早有认识,抗战爆发前即在汕头设立了特务指挥部。日军参谋本部于昭和14年(1939年)5月编印的《东粤地方(汕头附近)兵要地志》,共分11章,对潮汕地区的地形、道路、河流、交通、通信、气象、居民、海岸、港湾、产业、资源、华侨等作了非常详细的介绍,并附有《汕头潮州附近道路网图》、《水运一览图》、《汕头锚地要图》、登陆地点要图、《给养补给参考要图》、《汕头市外国权益要图》等10张地图②见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的《东粤地方(汕头附近)兵要地志》。,这说明日本对侵占潮汕蓄谋已久并做了充分准备。
全国抗战分为战略抵抗、相持、反攻三个阶段,潮汕抗战作为全国抗战的组成部分,敌我双方之战略及具体作战行为既与其各自的整体战争战略相配合,又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不能简单地对应全国抗战三阶段及其时间划分。笔者通过研究整个潮汕抗战经过,综合分析它与其它战场之关系,把潮汕抗战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37年8月至1941年8月,对战略要地的攻防和争夺阶段。1937年8月31日,日机侦察潮汕,炸丰顺,此为日军侵略潮汕之始。之后,为策应其侵占省城及珠江三角洲的主攻行动,日军凭借海空优势,轰炸潮汕各地,重点目标是汕头、潮州(潮安县政府所在地)、揭阳、丰顺、潮阳等县城及铁路线、飞机场、水运码头和一些重要设施。从1938年6月起,日军开始进犯潮汕的战略要地,投入兵力最多的是1939年6月21日攻占汕头、庵埠(该镇居潮汕交通要道)的战役,此战日军出动了陆军3 000人、军舰三十余艘、飞机二十架①此为饶宗颐总纂《潮州志·大事记》的数据。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二卷第二分册第108页详细列出的日军总兵力部署为:陆军后藤支队,包括第一百零四师团的步兵第一百三十二旅团(步一三七为基干)、独立步兵第七十六大队、山炮两个大队、工兵两个中队、轻装甲车一个小队、渡河材料一个中队及其他;海军包括第九战队、第五水雷战队、第十二扫海队、第二十一扫海队、第四十五驱逐队、第三联合航空队(陆攻二十四架、水侦九架)、“千代田”(水侦九架)、广州飞机队(飞艇一架、水侦一架)、佐世保第九特别陆战队及其他特设舰。。这一阶段国民党军整体表现积极,在南澳、潮州、澄海、潮阳等地主动反攻甚至反复争夺,最后日军基本达到其封锁潮汕沿海、阻断我与海外联系接受援助物资的战略意图。
1938年6-7月的南澳争夺战,我方虽然失败,但表现出了不畏强敌的英雄气概,受到国共两党和全国人民的高度称赞,被誉为“南澳抗战精神”。潮州城于1939年6月27日沦陷,7月中旬,国民党守军组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反攻,总兵力约6 000人。双方激战三天三夜,反攻失败,反攻部队死伤400余人[7]。同年7月16日,日军300多人攻陷澄海县城,1 000多名居民被杀害。次年2月底至3月中旬,国民党军和地方武装两度收复澄城[8]432-433,这是抗日时期潮汕地区克复县城较具规模的战斗,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凶焰。从全国范围来讲,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抗战最为艰苦的时期,我方主动反攻一座县城的战斗也不多见。1941年3月25日晨,日军攻陷潮阳城。3月底、4月上旬、7月底,我军三度反攻,均未成功[8]437-438。
2.第二阶段,1941年9月至1944年夏为相持阶段。此阶段双方各自所占区域基本稳定,敌在占领区建立伪政府,设置经济警察,发行储备券,修筑防御工事和封锁沟;我方也对敌实行经济封锁[8]442。在军事上,双方互有攻守,大小战斗数十次,各有胜负。在这个阶段,国民党军有两次比较出色的表现。一是1943年9月,国民党军曾组织一次较大规模的反攻,一度取得局部胜利。二是揭阳外围重要阵地大脊岭保卫战,官兵作战英勇,予敌重创。反攻和大脊岭保卫战失败后,国民党军队渐趋消极以保存实力,这与国民党在其它战场的表现(如豫湘桂战役)如出一辙。
3.第三阶段,1944年秋至1945年8月为正面战场全面溃败、敌后抗战广泛兴起的阶段。1944年,为应对其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的局面,保持日本本土与东南亚占领区的联系,日军从4月开始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一溃千里。次年初,粤北大部沦陷。与此同时,日军在东南沿海实施战略收缩,以集结兵力防守华东、华南的中心城市。在这一背景下,潮汕地区日军开展了一系列军事行动,东向闽南以接应福建撤出之军队,西进惠来以联汕尾、惠州、广州,北攻揭阳、丰顺威逼兴宁梅州地区。1944年秋,日军开始进犯潮汕内地。12月8日,日伪军3 000余人攻陷我后方重镇揭阳县城,之后分兵两路,一支于14日占普宁县城,一支北进(丰顺)汤坑,“势甚锋锐,兵至石角霸”,因威胁到广东东北部后方地区,“我军力战却之”。[8]4521945年2月初,日军攻占惠来县城及靖海、神泉等镇,短短几天之内,惠来县境大部分为日军占领[9]68。在进犯潮汕内地的同时,日军还不断对沿海各地进行侵扰。
在这一阶段,广东国民党军主力大多调往韶关、粤东北和赣南,驻防潮汕及其后方地区的军队不到一个师[10],且消极避战,步步退缩。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在日军侵占潮汕内地、惠来及侵扰其它沿海城乡的过程中,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和其它地方抗日武装开展了英勇的对敌斗争。1944年10月,中共潮汕组织全面恢复活动,在各地组建了几十支抗日地下军和抗日游击队。1945年3月,共产党领导的“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正式成立,6月,改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共2 000余人,7月,在普宁组织成立了潮汕地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9]61-78。8月,日本宣布投降,潮汕光复。
潮汕抗战作为全国抗战尤其是广东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策应主要战场、牵制敌人兵力、保有局部抗战后方、向南方各省输送战略物资、接纳东南亚华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持久抗战并最后取得胜利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日本投降后,汕头是中国战区16个(不含东北)受降区之一,潮汕军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共享了胜利的荣光。潮汕抗战的历史贡献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潮汕抗战以相对较少的兵力牵制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支援了其它抗日战场。抗战期间,敌我双方在潮汕地区到底投入了多少兵力,因军队调动频繁,建制不一和资料查找的困难,虽难以作非常准确的统计,但可以作一个大致的估算。1945年9月在汕头投降的潮汕地区日军共4800多人和伪军一个师[8]460。另有资料表明,1945年5月“潮汕之寇陆续经葵潭西行者约四千人”。[8]457日本防卫厅所著《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也说,汕头和潮州“自昭和14年6月起就驻有独立混成第十九旅团”[4]113。再综合研究7年间日军在潮汕各次军事行动中的兵力使用情况,笔者认为,日军占据潮汕地区期间最多时保持有一个旅团约8 000多人(不含伪军)。我方兵力的情况,国民党军在潮汕地区作战的,先后为157师、独9旅、省保安第四团第五团、独20旅和新6师、186师的一部分,综合分析各次战役的兵力使用情况,基本可以推断,国民党军在正面御敌的为一个旅约7 000人,加上后方部队最多时共约16 000人左右。敌我兵力大致为1∶2,但日军不仅武器装备远胜于我,且有海空军配合,其实际战斗力不可低估。从全国战场来看,敌我双方兵力约1∶5(因战局变化各年份有所不同)。
2.潮汕抗战为潮汕战场自身保护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后方,使本区域的持久抗战成为可能,同时也在战略物资输送和华侨难民安置等方面支援了全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对其它战场,潮汕战场和广东所属的战区(先后为第四、第七战区)具有一个特点,它既是全国抗战的前线,自身则又有前线又有后方。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因日军兵力有限和我军的抵抗,大埔全部和饶平北部未被日军侵袭,揭阳、丰顺、普宁、惠来在大部分时间未被日军侵占,这为潮汕沦陷地区的政府和文化教育机构提供了转移安置的空间①在整个沦陷期间,省立韩山师范学校、省立金山中学等21所中学和中专转移到后方办学。见杨群熙等编辑点校《潮汕教育事业发展资料》,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2005年编印。。一度中断的侨批业也在揭阳等地恢复。
因为自身的沿海盐场大部分时间未被日军控制,而且闽南之盐大多经饶平等地转运,所以在抗战期间,潮汕地区仍能为广东后方地区和湘赣两省输送大量食盐,既保证了军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也为国民政府增加了税收。
因为保有相对稳定的后方,潮汕地区还接纳了大批东南亚华侨难民。战时成立的广东省紧急救侨委员会下设六个办事处,其中丰顺、兴宁两个办事处地处潮汕和其后方。1942年2月14日,“寇陷香港,复扰南洋群岛、泰、越等地,我侨胞间道归国者甚众。广东省紧急救侨会特于(潮汕和其后方兴梅地区的)神泉、两英圩、峡山、流沙、揭阳城、汤坑、黄冈、忠信、老隆、兴宁、梅县等十一处设招待所”[8]441,负责接待和安置旅港同胞和归国华侨。难侨救济对抗战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潮汕抗战为这一工作的实施作出了贡献。
3.潮汕抗战为广东省国民政府保留可以最后转移的后方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1944年8月开始,为配合豫湘桂作战,广东日军一部沿西江流域西进,侵扰广宁、怀集、四会、高明、高要、德庆、新兴、云浮、罗定等地,进入广西;另一部从雷州半岛北犯廉江、化县,进入广西[11];还有一部从广州北上夹攻粤北,1945年初,战时省会曲江被占,粤北大部沦陷。这一时期,广东只有东北角几个县没有遭受日军占领和侵袭,省政府得以先迁龙川,再迁平远,勉强支撑到抗战胜利。如果没有潮汕战场对日军的阻击、袭扰和牵制,潮汕之敌即可北上与韶关东进之敌配合,广东将面临全面沦陷的危险。虽然日军因兵力有限和在东南沿海实施收缩的战略调整,并没有全力从潮汕北上,但潮汕军民对其进行的阻击和牵制,还是在广东抗战的最后阶段作出了重要贡献,应该给予高度评价。
需要说明的是,潮汕抗战的上述历史贡献,不仅仅是国民党正规军单独作出的,共产党自抗战开始所做的抗日宣传和对民众的动员、组织,第一阶段的国共合作,共产党抗日武装和潮汕民众自卫武装的积极作战(特别是在第三阶段),都为潮汕抗战作出了积极贡献。如果不是国民党自1940年后实行反共限共政策、1944年后又消极避战的话,潮汕抗战应该可以取得更好的战果。本文因篇幅所限及基于论述方便等方面的考虑,主要论述的是正面战场,其它问题拟于今后专文论述。
[1]汕头大学图书馆.日军侵略潮汕写真[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7.
[2]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修订版)[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356.
[3]林济.潮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4]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三卷第二分册[M].齐福霖,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
[5]王炜中.潮汕侨批的历史贡献[J].广东档案,2009 (1):29.
[6]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日本海军在中国作战[M].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北京:中华书局,1991:317.
[7]中共潮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潮安八年抗战纪事[M].潮州:中共潮州市委党史研究室,1995:33-36.
[8]饶宗颐.潮州志:第一册[M].潮州: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2004.
[9]杨群熙,吴膺雄.潮汕地区军民抗日斗争资料[M].汕头: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资料征集委员会,2000.
[10]丁自尊.广东民国史:下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966-984.
[11]黄菊艳.抗日战争中的广东正面战场[J].广东档案,2005(5):15.
The Frontal Battlefield in Chaosha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W ar
LIAO Wei-qu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Guangzhou,Guangdong,510303)
The anti-Japanesewar in Chaoshanwasan importantpartof the anti-Japanesewar in Guang⁃dong.Italso had unique connectionwith thenationalanti-Japanesewar,and evenwith SoutheastAsia.Because of the geography,the economic significance and its close connection with overseas Chinese,Chaoshan area played an importantstrategic role in theanti-Japanesewar.Asa result,occupation ofChaoshanwasonestrategic partof Japanese invasion andwasonce the focusof Japanesearmy’sattack.Asone partof theanti-Japanesewar, thewar in Chaoshan was some whatuniqueand did notcorrespond to the three stagesand time segmentof thena⁃tionalanti-Japanesewar.Itcould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stages like these:the stage ofattacking,defensing and struggling for importantstrategic places from August1934 to August1941,the stalemate stage from September 1941 to the summer in 1944,the stageofall-round shellacking in frontalbattlefield and theextensive riseof the anti-Japanesewar in theenemy’s reararea from the fall in 1944 to August1945.Theanti-Japanesewar in Cha⁃oshan played an importantrole in coordinatingmainbattlefields,keeping theenemy’s forcesatbay,preserving re⁃gional rearareasduring thewar,dispatchingmateriel tootherprovinces in the south,acceptingoverseasChinese from SoutheastAsia.Itmadeuniquehistoricalcontribution to thesuccessof theprotracted anti-Japanesewar.
Chaoshan area;anti-Japanese war;frontal battlefield;strategic status;process of an⁃ti-Japanesewar;historical contribution
K 264.3
A
1007-6883(2017)02-0001-05
责任编辑 黄部兵
2016-12-02
廖伟群(1963-),男,湖南湘乡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