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贵,彭丽芬,周 宇
(贵州省林业学校,贵州 修文 550201)
循环经济模式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本质是一种“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闭环流动的生态经济。贵州省开阳县以富硒资源而著称,富硒茶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探索绿色循环经济发展途径,形成特色鲜明的富硒茶的茶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符合国家经济发展要求,又能提高质量,提高效益。
开阳县2015年茶叶生产总面积为1.153万 hm2,通过QS认证13家,有机茶园认证166.7 hm2,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 7 000 hm2;部分产品通过欧盟465项指标检测,抽样检测合格率达100%,产品远销德国;2013年,被国家质监总局授牌“开阳富硒茶”;2016年开阳县列入“贵州绿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范围,茶产品多次在国内大赛获奖,在国内、省内有一定的知名度。
在茶叶基地建设中,不少茶农或企业在规划、布局等方面投入不足,《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规程》、《有机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贵州茶叶标准技术规程》等标准在建设中没有得到充分运用。现有生产企业75家(含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较大的企业有茶叶基地333 hm2,小的仅有20 hm2,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而且,近半数茶园的基础设施急需完善,抗旱能力较弱,精品茶园少。
全县现有生产企业75家(含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水平参差不齐,茶产品品牌众多。以省级、市级龙头企业为代表的13家企业生产经营水平较高, 企业负责人素质高、管理水平高,能够引导企业按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进行生产管理和经营;优秀企业在外省开设“开阳富硒茶”直营展示店14家。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仍然按传统的观念与方式生产、管理茶园,专业化、规范化管理不足,违规使用农药和化肥。而且,由于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企业之间存在较强的竞争,如土地流转、劳动力、人才、资源、价格等,企业之间缺乏精诚合作,不能抱团发展。
总体而言,开阳县现有茶园1.153万 hm2,引进种植的品种达40多种,多为中、小叶种,大叶品种少,对产品生产有一定的局限性;茶叶生产仍以春茶的干毛茶加工为主,夏秋茶没有开发利用,对茶饮品、茶食品、茶保健品等衍生产品的研发和茶旅一体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茶产业还未充分发挥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产业链短,产业幅窄。
为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出台了指导意见和行动计划。开阳县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企业缺乏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思维,缺乏森林资源和生态保护意识,生产中缺乏循环经济的技术和能力,管理中缺乏既懂茶叶生产、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管理和技术团队。部分企业在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过程中,因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而难以推进。而且仅依靠企业来建立各自的循环经济模式,不但难度非常大,而且难免重复投资,浪费资金、技术和人才。
开阳县茶产业公共服务和产业管理水平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茶产业发展缺乏顶层设计和战略目标,本土茶文化,尤其是“开阳富硒茶”贡茶文化没有得到深度挖掘和展示,地域公共品牌效应尚未突显,品牌影响力弱;地方标准不健全,没有形成统一、稳定的开阳富硒茶品质特点;生态技术复合型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不能满足构建茶产业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现代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需要;公共服务体系的人力、物力不足,尚未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相关部门有序引导、协调、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的能力不足;缺乏全方位的销售平台和网络,主要依靠企业自己进行销售;缺乏适当的茶产业融资平台和途径。
3.1.1 打造精品茶园
发挥政府的有序引导、技术支撑、政策扶持和公共服务作用,推动茶叶企业间兼并重组[2],做大基地规模,做大做强做优,打造“世界富硒茶”品牌。对现有种植的40多个品种进行适应性和适制性调研,筛选适宜开阳环境和气候的品种,培育或引进新品种,逐步调整优化茶树品种结构。严格按照国家和贵州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要求,建设新的高标准茶园,对现有的茶叶基地进行改造,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精品茶园和生态茶园。同时,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化导向,有序促进茶叶基地的联合,扩大规模。
3.1.2 清洁化生产
坚持贵州绿茶“做干净人、做干净茶、挣干净钱,让天下人喝干净茶”的要求,严格执行国家和《贵州茶叶全程清洁化生产技术规范》(DB52/T 619-2010),实施清洁化生产。严格遵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残留最大限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和《贵州省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贵州省茶园禁用农药品种名单》、《贵州省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应用指导名录》等规程、规定,改进不科学的生产方式,引进新技术与新设备,提高管理效率[3],充分利用修剪废弃物增施有机肥,专业化、清洁化、标准化、规范化生产优质富硒茶。
3.1.3 做好茶园绿化
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保护茶园生物多样性,从而提高茶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按照“景区茶园化、茶园景区化”的发展思路,通过茶间套种、道路绿化、边坡绿化等措施,观赏效果,茶园绿化率提高到80%以上,使其成为生态高效茶园。
将“开阳富硒茶”定位为“中国富硒茶”、“世界富硒茶”,开展“富硒茶”标准综合体系建设, “六茶共舞,三业并举”,将茶产业从单一产业转变为复合产业,提高茶产业多样性[1]。将茶产业建成产业链条完备、标准体系完善、系统功能完好、循环发展的主导产业,形成统一、稳定的开阳富硒茶品质特点。培育一批茶产业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在质量安全上有突破,构建安全追溯体系,打造“开阳富硒茶”品牌效应。
在企业层面上,改进种植技术和加工工艺,大力推行清洁化生产,鼓励企业进行茶产品绿色认证和森林食品认证,提高茶叶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效益。在区域层面上,根据茶产业布局,建设茶叶生态园区,支持和鼓励企业、合作社、茶农合作,形成规模经济;同时,引进其他产业,使茶叶生产废弃物转化成另一种生产的投入品,构建循环茶叶示范园区,形成茶叶种植—茶叶多样化加工—茶旅一体化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链[4]。
茶叶生产基地和茶山山体公园周边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自然村寨分布于山林、茶园之间,民族有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浓厚,茶、山、水、人自然融合。要将旅游服务业与茶叶加工业、种植业、文化展示业紧密结合起来,依托大交通优势,加强示范茶叶生产基地与风景区、城镇之间的联动,突出个性主题,连片、融合发展,开展茶叶采摘、茶叶加工、茶艺表演和旅游购茶等活动,打造观光茶园、休闲茶园,“以茶带旅、以旅促茶”,建设茶旅一体化大景区、大格局,构建茶旅一体化发展产业体系。
3.4.1 森林资源保护与建设
生态好、环境好、山青水秀、空气洁净是开阳县最大的优势,也是茶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以茶叶生产基地为主体,融合周边的山体和森林植被建设茶山山体公园,以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对重要区域因地制宜地实施“造、补、改、疏、育”等经营措施,合理调整树种、林种结构,营造多树种的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等复层混交林,丰富茶园及山体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形成冬春有花可赏、夏季森林葱郁、秋季层林尽染的景观效果。
3.4.2 环境保护与建设
茶叶生产基地和茶山山体公园与村寨相邻,周边环境对茶产业有较大影响,可结合新农村建设,美化、优化村寨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1)发展沼气,将人畜禽粪便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将沼液和沼渣作为有机肥加以应用;2)建设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净化处理系统(人工湿地),选用厌氧预处理 + 潜流式人工湿地等模式来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使出水水质达 GB 8978—1996 一级标准用于灌溉;3)开展新农村建设,对村民住房外观、卫生设施、道路、绿化进行改造,提高环境质量。
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深入调查,研究以茶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品牌建设、激励机制、创新机制以及投资策划,从市场分析、土地储量、劳动力投入量、产品质量监管等方面进行可行性论证,编制发展总体规划,找准战略定位,确定发展总目标,指导茶产业科学合理发展,实现开阳县茶产业“人均一亩茶”的建设目标。
在茶产业发展中要尊重农民的愿意,注意保护群众利益,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学习和借鉴省外经验。支持和鼓励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能人+农户”、“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承包反租”等多种模式,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让农民在企业和合作社中得以就业,实现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多赢。
执行人的能力与水平是良好的制度、良好的技术方案,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效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保证[5]。专业人做专业事,培育多层次的支撑能力和专业化服务队伍。加强与科研院所、骨干企业合作,建设开阳富硒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茶产业专家服务团。大力引进茶产业方面的高层次复合人才;通过引进、培养、培训等方式,培养专业化的茶叶、茶旅一体化人才;提高企业、合作社对茶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新趋势的理解与实践,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提高企业管理效益;加强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技骨干培训,提高生产水平。通过不同方式,打造一支由善于技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的首席专家、科技人员、经营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组成的茶产业人才支撑体系。
打造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富硒茶产业体系建设,包括“开阳富硒茶”标准综合体系、富硒茶产品系列及多样化体系、富硒茶市场及企业诚信体系、富硒茶产品研发及人才体系、富硒茶全产业链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开阳富硒茶文化产业体系等;探索建立茶园产权登记交易中心,促进茶园依法流转;建好富硒茶专业交易市场和物流体系,培育和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实施富硒茶专卖店工程;整合和发挥各方面力量,开展有特色、有影响、大中小型结合的营销活动;出台《开阳县富硒茶地理标志产品使用管理办法》,建立追溯机制,培育富硒茶地域公共品牌和国家级知名品牌;充分利用云上贵州大数据平台推进开阳富硒茶信息化建设,建立和规范茶产业信息收集、整理和发布制度,推动信息服务。
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来源途径,保障茶产业发展资金需求。1)搭建“开阳富硒茶”发展基金平台,为产业搭建一个金融资本、专家团队、政策引导、人才技术培训、市场支持、基地培育、茶旅一体化建设“七位一体”的资源整合平台;2)以加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力度、组建茶叶投资担保机构、筹建茶叶发展基金等方式搭建有效的融资平台;3)创新补贴机制,简化基地建设的补贴兑现程序,提高群众种茶积极性;4)加大招商引资,广泛引进经济实力较强的投资商入驻开阳投资茶产业建设,扩充基地实施主体,快速拓展茶叶基地规模。
[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Z].2016.
[2] 陈雪梅,冯云.产业集群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生态经济,2005(8):85-87.
[3] 刘艳芳.六茶共舞,三业并举——实现我国茶业由大变强[N].中国食品报,2016-12-13.
[4] 莫怀鸿,廖勤明.循环经济下广西茶叶产业的发展思路探析[J].南方园艺,2015,26(3):74-75.
[5] 柴娜,李新贵,周宇.开阳县茶园有害生物防控现状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6(13):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