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 永,孟 华,吕海辰,卢书明,李春艳*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 大连 116011)
标准化病人模拟实训教学法初探
栾 永,孟 华,吕海辰,卢书明,李春艳*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 大连 116011)
标准化病人模拟实训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完善,也需要在理论上加以升华。结合多年临床工作和教学实践以及课题研究,对标准化病人模拟实训教学法基本内涵、实施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进行初步探析。
医学教学;标准化病人;模拟实训
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培养一直是医学院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医学专业学生在完成了理论学习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的实习和见习,但是随着人们对医疗需求的提高和维权意识的增强,许多病人不配合临床教学,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没有经过更多的临床实践,医学生毕业后就直接面对病人,尤其是面对危重病人必然存在治疗失误的危险,标准化病人模拟实训教学法应运而生。
标准化病人模拟实训教学法是利用更加科学和人性化的教学和考核手段培养医学生敏捷正确的临床思维,全面提高医学生的临床综合诊断能力及各项临床操作技能,从而有效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发生。我国医学教育标准化病人模拟实训教学法起步较晚,尚处于初级阶段。本文主要探讨标准化病人模拟实训教学法的基本内涵及实施标准化病人模拟实训教学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标准化病人系近年来医学教学中引进的有别于操作模型的一个新概念,专指在医学教学中替代真实病人的人。标准化病人模拟实训教学法是通过标准化病人模拟临床场景,开展典型病例诊治过程的训练,以替代真实病人进行临床教学和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
实施标准化病人模拟实训教学法,必须以设计和讲授标准化病人模拟实训课程为基本的教学内容。标准化病人模拟实训课是医学专业中的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注重提高医学生实际技能的实用型课程。其整个教学是把医学专业知识从抽象理论扩展至具体实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强化技能训练,重视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为强化技能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改革授课方式方法,改变传统单一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将枯燥、呆板的课程变得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实施标准化病人模拟实训教学法,应注重讲解和启发、互动相结合,从多层面、多角度启发、引导医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1.1 从传统医学教学弊端方面考量 传统教学法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但却忽视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工作能力、人文素质和医疗道德的培养。目前,教学资源失衡、医患信任缺失、医疗风险加大,导致医学生临床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少,这成了医学教学改革的主要障碍[1]。医学教学实践表明,单一的医学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医学教学的实际需要。单纯的医学理论灌输和呆板的案例讲述,教师缺乏授课动力,医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师生之间缺乏良性互动和有效交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传统医学教学模式逐渐凸显出严重弊端,使医学教学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起步较晚,虽然大多数医学院校开设了医学伦理学、医学经济学、社会医学等课程,但是既往研究表明,医学人文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在诊疗实践中践行医学人文,在诊疗实践中体现对生命和健康的关怀。而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薄弱环节就是与诊疗实践脱节。国内医患沟通教育基本以课堂讲授方式为主,存在缺乏实践与反馈、不够直观、内容简单无法重现复杂情境等缺点。
实施标准化病人模拟实训教学法,有利于解决病人隐私与医学教学之间的矛盾,有效规避涉及医学道德伦理方面的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提高医学生协作能力、临床基本操作技能[1]。
2.1.2 从医学教学改革趋势方面考量 医学实践和理论教学均需要不断创新,实施标准化病人模拟实训教学法则是医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临床和人文实践技能、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举措和有效路径。
近年来,面临困惑和挑战,许多院校开始寻求突破,重视PBL、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的应用。PBL教学使学生有机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说出不同的想法,但此法不能进行即时实践和反馈。在此基础上,SBME教学较广泛地应用于医学教学中,大大激发了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医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师生之间和医患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有助于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但是,在医疗风险加大、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医学教学的难度依然很大。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医疗行业法制化建设逐步完善,临床教学与临床医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对医学生进行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已成为全球医学教育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医学模拟教学已成为我国医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虽然在我国才开始起步,但它是未来医学教学发展的主流,更是与世界医学教学接轨的必然趋势[2]。
2.1.3 从培养人文实践能力方面考量 在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的背景下,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人文职业素养及实践技能对于现阶段的本科生教育来说尤为重要。目前,多数医学院校仍主要关注医学生学术性知识的培养,而缺乏综合培养医学生医学人文实践能力的课程。如何将医学人文教育充分融入专业教育,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和实践技能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3-4]。
长期以来,医患关系成了临床医疗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医生正面临着相当大的形象危机、信誉危机、安全危机和健康危机,而医患关系紧张正是这一危机的突出表现。要解除这些危机,人文医学是必经之路。医学的人文属性体现在医生对生命的敬畏中,体现在对病人的真心关怀和呵护中,也体现在以“善”为核心的医疗决策中。医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必须经过人文素质教育。让人文精神、人文理念、人文情怀和人文技能重新回到医学的视野中,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特殊的医疗环境。
良好的医患关系依赖于良好的医患沟通。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医学人文素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建立和谐互信医患关系的根本。提高医学人文实践能力,有助于实现良好的医患沟通,从而减少医疗纠纷,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学人文素养体现在医患沟通过程中,也适合在医患沟通实践中培养。人文科学与医学的结合,最重要的是在诊疗实践中体现对生命和健康的关怀,强化关心、敬畏、呵护生命的医学人文观念[3,5]。
医学教学亟待提高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沟通技能、组织效能和临床综合处理能力[1]。实践证明,标准化病人模拟实训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的问题,标准化病人模拟实训教学法则是提高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重要方法。
2.2.1 医学教师素质已不同以往,改革意识不断增强 近年来,许多医学教师对以往教学进行了认真反思,传统思维模式已经有了较大转变,逐渐意识到:长期以来,医学教学多处于一种相对传统封闭的状态,远远滞后于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医学教学要想彻底摆脱困境,必须重视素质教育,走改革之路。医学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强化技能训练;同时,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是实训教学的根本要求,也是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医学生要提高综合素质,就必须牢牢掌握操作技能;而要掌握操作技能,就必须通过实训练就基本功。
2.2.2 医学界已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对医学教学,广大医学教师不仅迫切要求改革,而且有的已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效果。这为标准化病人模拟实训教学法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模拟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无可比拟的优点,国内一些医学院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了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2],还有部分院校专门开设了临床沟通能力课程。
在现代计算机技术、材料学、电子学发展的推动下,符合理性化及人性化的医学模拟教育应运而生,并日益发展,医学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医学模拟中心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教学、培训及考核领域,医学模拟教育正在趋于完善[6-8]。
2.2.3 实训教学符合改革大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 实践证明,抓住标准化病人模拟实训教学这一关键,能提高学生操作技能,能增强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标准化病人模拟实训教学符合改革大方向,已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医学教学改革在新形势下必将步入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目前我国医学模拟教育虽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医学模拟教育理念的广泛传播以及现代医学模拟中心乃至模拟医院的大规模建设,必将形成一整套符合我国国情,切实利于培养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完善、科学的医学培训及考核体系[6]。
[1]周志刚,田锐,胡家昌,等.医学模拟教学在重症医学PBL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2014,13(6):592-596.
[2]聂秀红.医学模拟教育在临床技能训练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9,10(1):20-22.
[3]徐蓓莉,黄一沁,张艳,等.情境模拟和行为纠正教学在医学本科生人文实践技能培训中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2015,14(11):1125-1129.
[4]万霄方.加强医学生生命文化教育提高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效性[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3):394-397.
[5]刘志红.人文教育之于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1):35-36.
[6]王益光,王玉良,梁淑娟,等.地方医学院校模拟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对策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5,32(15):7-9.
[7]张阳阳,李艳霞,卢书明,等.临床实践教学中模拟教学的应用与意义[J].医学与哲学,2015,36(22):84-87.
[8]杨琼,高天舒,刘珍,等.情境模拟教学法在医学人文与临床技能学融合教学中的效果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48-49.
G424.1
B
1671-1246(2017)20-0062-02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JG17DB124);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JG16DB085,JG16DB089);2016年度大连医科大学校级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DYLX16023,DYLX16018);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6年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2016B-JJ046)
(*通讯作者:李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