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平
(湖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试论体育课程文化的自觉
张勇平
(湖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厚的体育文化内涵。在新的历史时期,充分挖掘和诠释体育课程文化的意蕴,是深化学校体育的体育教学改革、强化体育课程功能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是不断增强与提升广大青少年对体育文化的认同、自觉和自信的根本意义所在。从而,为建立与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体系打下坚实的体育文化基础,为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文化繁荣,做出应有的努力和积极的贡献。
学校体育;体育课程;文化;自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1]这是将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历史性地写进了中央的决定,具有深远的意义。而2016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已成为“十三五”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重点在于“深化教学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2]提出“体育课程以培养兴趣、养成习惯、掌握技能、增强体质为主线。”[2]从而,为全面深化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强化体育课程和课外锻炼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此背景下,深入了解和明确体育课程的文化特性、实质及内涵,并切实贯彻和落实到体育教学实践中去,已成为新时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提要素和首要任务,它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成败和发展进程,应引起我们广大的学校体育工作者和实施者的足够重视。
在当下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文化,其首要任务,就是要建设好各学科的课程文化。根据教育与各学科的特性,以及文化存在的形态,可以把课程文化区分为自在的课程文化和自觉的课程文化[3]。
自在的体育课程文化是指,以体育的传统与常识、体育的经验与习惯、体育的情感与情结等因素构成的体育课程文化。自在的体育课程文化,是在体育课程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一种自在的体育文化形态,其载体虽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都有以自在形态下的基本特性:一是,体育课程中的体育历史沿革、体育文化精神和体育价值取向等因素,都是以“潜意识”或“潜意向”的形式存在于体育课程之中,并发挥一定的规范作用;二是,自在的体育课程文化,其载体都不是置于体育课程本身之外的,而是内在于体育课程群体活动之中的组织机制与形式,其所承载的体育历史沿革、体育文化精神和体育价值取向,也是内在于体育课程之中的;三是,与自觉的体育课程文化相比,自在的体育课程文化具有显著的稳定性与惰性的特征。
自觉的体育课程文化是指,以自觉的体育课程中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或者是以理性思维方式、合理运动方式为前提与背景的体育课程文化。自觉的体育课程文化,是在体育课程中自觉形成的一种自觉的体育文化形态,其载体和表现形式,具有自觉的基本特性:一是,体育课程文化不是固有的与自发存在的文化,是一种表现为对体育文化自觉的形态;二是,它是通过体育的精神与传承、理论与实践、科学与系统等体育道德规范,所形成的体育文化体系和机制,实现有目的、有意识地去指导和影响广大学生的体育行为;三是,自觉的体育课程文化,一般是以体育课程文化的精神愉悦与身体活动相结合的形式作为载体和表现状态,并具有扎实的理论体系与科学的实践机制作为支撑和基础。
充分应用自在的体育课程文化和自觉的体育课程文化,并对这两个基本范畴进行诠释,对于深刻认识与理解体育课程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历史的视野来说,有利于对体育课程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作出更加深入的分析与研判;体育课程文化经历了从自发、自在趋向于自为、自觉的演变过程,体育课程文化,从整体上来看,具有创造性与超越性,具有自为、自觉的特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体育课程的自觉文化精髓对于体育课程的发展与变革的影响作用,体现得更加明显。
从实效的视野来说,自在的与自觉的体育课程文化范畴,对于我们更透彻地理解和把握体育课程文化的演变机制,具有特殊的意义。通常情况下,体育课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离不开体育课程文化的内生动力机制的,恰恰是自在的体育课程文化与自觉的体育课程文化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和影响力,构建了体育课程文化的演变与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
从文化的视野来说,自在的体育课程文化与自觉的体育课程文化的范畴,更进一步地反映出体育课程文化结构的复杂性,展现出体育课程文化变革的艰巨性。一般来说,体育课程文化在体育课程中都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假如我们不能秉承改革与发展的理念,去行之有效地触及与改变过去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固有的,即与时代需求不相符的体育课程文化传统,就很难传承和弘扬体育课程发展中的科学创新理念与探索求实精神,自觉的体育课程文化就不可能实施和实现。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课程改革,必然是体育课程文化的变革,必然是自在的体育课程文化与自觉的体育课程文化的交互作用和同步转型。[3]体育课程文化的自觉,是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课程实践中的一个关键和至关重要的内容与环节,体育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体育课程文化的变革,既要有科学的变革机制和强有力的变革动力,又要有自觉的体育课程文化作为变革的灵魂,才能真正实现体育课程改革的既定目标。要在体育文化自觉的引领下,激发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体育文化自觉与自信,就能真正实现体育课程文化的变革与创新。
体育课程文化自觉,主要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应该自觉到明晰体育课程自身文化的优势和弱势,学会更好地去发挥优势与有针对性地去弥补弱势;二是,应该自觉到努力去改变和完善以往的、传统的体育课程文化,结合当下的实际,用全新的和发展的理念去诠释,并注入其崭新的文化内涵,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三是,应该自觉到既要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文化精髓,又要善于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为我所用,并积极地融入到我们的体育课程文化之中去,融入到世界的体育课程文化之中去。真正做到和实现对体育课程文化的全面自觉。
体育课程文化自觉,从本质特性来看,是体育课程文化研究与体育文化自觉的有机融合,是体育课程文化的一个重要研究范畴,是体育文化自觉在体育课程研究中的反映与深化,是体育文化自觉理念在体育课程中的贯彻与延续。其本质特性主要体现在理性的思维、统一、态度、选择、目标五个方面,从而,真正实现体育课程的科学理性、人文理性、多元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融合。而体育课程理性的形成过程,就是体育文化创新的过程。
体育课程文化自觉,其实质是课程理性在课程研究和课程实践中的能动表现,是一种理性的课程文化认识论。[3]在体育课程研究和体育课程实践中,体育课程文化自觉,是体育课程文化构建与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体育课程文化自觉,是以对体育的观念、意识与认知的表现形式而存在的,它对体育课程文化的发生、发展与自信,都将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在体育课程文化的研究过程中,必须结合体育课程文化自觉的本质特性加以深化和挖掘,从而,提炼出其核心特征。其核心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体育课程文化意识的主体性特征;体育课程文化胸襟的开放性特征;体育课程文化结构的系统性特征;体育课程文化生命的鲜活性特征;体育课程文化品质的超越性特征。
综上所述,全面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尤其是体育教学的改革,已成为“十三五”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与目标。充分挖掘和诠释体育课程的文化意蕴,明确对体育课程文化自觉的意义、内涵和特征的认识,有利于增强和提升体育课程的执行者与参与者,对体育文化的认同、自觉和自信。以科学的和先进的体育文化为引领,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体育文化的精髓与体育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到体育课程的全过程,使广大青少年在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深入理解体育运动的实质,主动接受体育运动的文化熏陶,以达到培养兴趣、养成习惯的目的,使学生终身受益。
[1]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3-11-15.
[2]国务院.《关于强化学校体育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Z].2016-05-06.
[3]王德如.课程文化自觉:意义、本质及特点[J].教育研究,2007,(9):34~38.
G807
A
2096-3149(2017)04- 0025-03
10.3969/j.issn.2096-3149.2017.04.006
2017—08—11
张勇平(1962— ),男,湖北黄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