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的体育教师教育观念更新

2017-03-08 15:58:08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体育产业观念

何 忠

(湖北文理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健康中国”背景下的体育教师教育观念更新

何 忠

(湖北文理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育教师作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应树立体育教育助推国家战略实现、培养国防后备人才、促进青少年身心和人格发展、培育体育人口、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培养社会合格公民、促进体育生活化、培养学生人文和科学素养等观念. 实现“健康中国”系统工程,体育教师要认真领会国家的战略意图,积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体育教育资源在促进“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健康中国”;体育教师;教育观念

近年来,我国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与新课标,尤其是国家对新时期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相比,依然存在差距.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没有随时代的发展发生改变是其中重要原因. 目前持有生物体育观、技术体育观,甚至是竞技体育观的人不在少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时期体育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 就体育教育而言,30多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如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逐年下降、青壮年社会精英过劳死,大量留守儿童存在人格缺陷、适龄生育人群生育状况不佳等问题. 这些问题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没有养成锻炼习惯,尤其与学校体育教育缺位有极大关系. 笔者认为,体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历史价值,但在为国家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方面却始终没有改变. 国务院、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尤其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对学校体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学校体育在人才培养和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而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1 社会转型期体育教师应树立的教育观念

1.1 国家战略观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应该说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但遗憾的是:我国教育,尤其是体育教育严重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的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身体素质的多个指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比如肺功能指标维持低水平、超重和肥胖现象严重、近视发生率继续增加、速度力量素质增长趋于停滞、血压调节机能不良比较普遍,7-17岁的中国男孩平均身高比日本同龄男孩矮2.54cm(输给韩国更多)[1]. 2014年的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连续25年下滑,这个势头尚未停止;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或者人格障碍的人数高达15%. 这不能不引起教育界的反思,特别是对体育教育的反思. 我国计划在2020年建成人力资源强国,2030年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指标,很难想象,没有学校体育强有力的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 为此,国家领导在多个场合都谈及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要求各级政府、各级学校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可见,学校体育事业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级.

1.2 培养国防后备人才观念

打造强大的人民军队,增强国防力量,是十八大党中央提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2]. 强大的国防实力除了先进的武器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有一支能够打胜仗的军队,强大的国防需要优秀的士兵,而一个高素质的士兵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还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 近几年来,我国兵源不再依靠乡镇,而主要来源于大中专院校. 从近几年我国兵源的整体情况来看,志愿服兵役的大学生身高、体重、视力、听力偏低,有些甚至患有疾病,这种现象甚至引起外媒的关注. 其中美国媒体报道:中国大学生难以满足入伍体检标准震惊军界,报道说:60%寻求参军的大学生体检不合格,23%视力不合格,19%太胖或太瘦[3],报道列举的现象值得国人警惕. 尽管中国军队规模比美国大50%,而且中国人口是美国4倍,但美军在招募所需的高学历新兵一事上却没有遇到大麻烦. 近些年来,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了军事教育课,如新生入学军训等,但学校管理者和体育教师对军事课在培养青少年的军事素养,如体能、意志品质、英雄气概、勇猛顽强、自律精神等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课程的项目设计上缺少针对性,更谈不上后期活动的延续性. 因此,借助体育课程资源,开设军体课,加强国防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军人素质不可忽视.

1.3 体育人口培育观念

有关资料表明,当前我国体育人口比例大致占28.2%,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体育人口比例一般能达到50%至60%,更多的甚至达到70%. 由于受过去经济发展限制和我国公民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我国体育人口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与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把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成“强盛中国”、建设成“幸福中国”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但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有2亿多在校学生[4],如果借助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把这些潜在的体育人口有效地转化成现实的体育人口,这对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体育教师要努力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为达成国家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1.4 促进体育产业发展观念

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着力点,要求体育产业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方面发挥更大作用[5]. 中央明确指出:推进健康关口前移,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热情,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营造全民健身氛围,把全民健身作为产业发展和扩大消费的基础[6]. 事实上我国目前有在校生达2.7亿,这些人既是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育服务的对象,也是拉动体育消费的生力军. 毫无疑问,培养这些人的运动习惯和运动技能,鼓励他们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对于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实现国家发展战略意义重大.

1.5 体育运动生活化观念

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社会竞争和生活压力加大,我国城乡居民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工作节奏、强度和时间超过日本、新加坡),许多中青年精英人才因压力过大而英年早逝. 专家们指出,人类的生理素质正在退化,现代人的体育活动是50年前的一半. 面对身心的危机,人们又不得不重新审视体育的本质功能和价值. 纵观西方国家,当代德国把学校体育作为社会体育活动的源头,美国人更是把体育当成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体育活动占去人生25%的时间. 日本青少年研究院对中、美、日三国初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表明,中国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初中生比例为8%,远低于日本65%、美国63%的水平[7]. 可见,我们做的还很不够. 体育在世界发达国家已成为提高人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世界人们生活发展的一种趋势和潮流. 体育运动生活化意识必须从学生时代开始培养,要让体育运动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去,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形成终身锻炼的思想意识. 一个人一旦形成体育生活化意识,体育运动就会成为人们生活中自发需求和日常行为,秉持体育生活化的人们,自然会通过体育运动受益,这种良好的生活方式不仅会影响其家人,还会影响身边的同事、朋友,这样的人多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群体效应.

1.6 青少年人格培育观念

体育教学(训练与课外活动)存在着丰富的非智力因素,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方面优势明显. 在社会转型的今天,问题儿童,尤其是人格障碍的青少年不在少数,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语重心长地对与会者说:“决不能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之痛,社会之殇!”[8]. 可见,儿童问题关涉到国家的未来.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开发体育项目中蕴含的育人素材,把技术学习、体能发展、人格塑造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就单人项目而言,通过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果敢、灵活机动、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性格;集体项目(如一些球类项目)则可以培养参与者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大局观、领导能力;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健美操等体育艺术表演类项目,则可以塑造参与者的形象、气质和仪表,培养审美能力. 体育在促进青少年人格形成中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所无法代替的.

1.7 培养合格公民观念

公民是具有公益意识、自主意识、法治意识、纳税意识、道德意识、生态意识、科学理性精神的人.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遵守与维护国家宪法,关心和参与公共事务,敢于承担公民责任的人. 而体育人精神的宗旨恰恰与之相符合. 何为“体育人精神”呢?体育人精神是体育赛场上的道德和伦理标准. 体育的特性和体育人做事的态度可以展示出这种精神,包括:赛场上公平的竞争,对竞赛规则、队友、对手、裁判员和观众的尊重,理性对待胜负,在胜负面前保持良好的自控能力和风度. 经常参加体育竞赛的人,都有极强的角色担当意识,如篮球中锋的职责是防守、抢篮板、策应等,参与者在中锋位置上勇于担当,完成角色职能,在社会生活中就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就会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体现自身的人身价值. 这些体育人的精神,正是现代公民所需要的精神素质.

1.8 人文知识传授观念

我们可通过介绍体育运动和某一体育项目的发展历史,增加学生的文史知识. 每一个运动项目都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通过千百年的演变而产生的,这个项目的产生与演进,通常会承载这个地区或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印记,现代竞技体育大都是工业革命的产物,通过课程教学向学生讲解这些项目的源与流,就会促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发展史;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促使学生了解运动技术和技术装备演变史. 体育项目往往需要科技的支持,如撑杆跳高杆,是从木杆到竹杆再到金属杆直到尼龙杆,其材料科技含量的不断提升,有效促进运动成绩提高,了解其中的演变史,就是了解现代材料学、运动技术和竞赛规则的演化史.

2 改善体育教师教育观念的建议

2.1 增强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

把体育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尤其是学校领导认真领会国家的战略意图,认真贯彻中央指示精神,要把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做好学校体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和完善推动学校体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体育投入. 体育教师则要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2.2 培养学生国防意识

要增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国防意识,增设国防课程,开展国防课程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开发体育项目中蕴含的的国防教育素材,坚持把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3 促进体育生活化

首先要认识体育是人类生活的本源,是现代人生存的一种自然状态,同时,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有效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其次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整合学生的生活资源,将“生活”植入课堂,创设体育课堂生活化情境,如场地器材布置和活动规则制定要更加切近现实生活,促使学生形成体育运动即是生活的观念.

2.4 强化体育产业促进意识

一是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养成1-2项体育爱好或一技之长,充分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把学生培养成为现实的体育人口;二是要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消费意识,并积极参与体育消费;三是鼓励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体育产业领域就业,支持体育专业学生借助自身的体育特长开展创业活动.

2.5 增强教师人文知识传授意识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养成探究体育运动和运动项目源与流的习惯,自觉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做一个既有知识,又有技能的文化人,并善于积极影响学生;其次,要善于挖掘体育运动项目中蕴含的育人素材,敦促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技术学习和身体锻炼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三是要认真研究和了解运动装备、运动技术和竞赛规则的演变史和项目的发展历史.

3 结语

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系统全面推进,学校体育不仅是前沿阵地,而且应该充当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引擎,一定要把学校体育纳入到建设“健康中国”的大战略、大教育、大健康的格局中去定位、思考和改革. 广大体育工作者,尤其是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肩负起重大的历史使命,要深刻认识学校体育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社会高素质公民和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特殊功能,积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切实树立体育教育国家战略观念、国防观念、促进青少年人格形成观念、现代公民培育观念、体育生活化观念和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等观念,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回应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为建设“健康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1]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报告[EB/OL].(2012-03-29)[2016-10-08]. http://www.wenku1.com/news/EEA0EF28DD933890.html.

[2]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EB/OL].(2012-11-28)[2016-10-08].https://wenku.baidu.com/view/9165043ff111f18583d05ae1.html.

[3] 环球时报.美媒:中国大学生难满足入伍体检标准,震惊解放军[EB/OL].(2013-09-13)[2016-10-10].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3/09-13/5280184.shtml.

[4] 刘 鹏.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2-12-26)[2016-10-12].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67/n3670964/n3671192/3708811.html.

[5]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2014-12-26)[2016-10-15].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85437019578026005.html?fr=iks&word=,2014-12-26.

[6] 凯兴体育汇.体育产业生态圈[EB/OL].(2016-03-15)[2016-10-12].http://blog.tianya.cn/blog-5250049-1.shtml.

[7] 黄美蓉.论体育生活化[J].体育与科学,2013(6):25-28.

[8] 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EB/OL].(2016-05-06)[2016-10-1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5/06/content_5070778.htm.

(责任编辑:徐 杰)

2016-12-05;

2017-03-16

何 忠(1963— ),男,湖北随州人,湖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教授.

G807.4

A

2095-4476(2017)08-0085-04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体育产业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保健医苑(2022年4期)2022-05-05 06:11:20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关于建立中国体育产业交易所的思考
健康观念治疗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运动(2016年7期)2016-12-01 06:34:08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2008年体育产业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