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 桑刘连海
(1.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市白水山森林公园管理处, 广东 广州 511300)
广州市园林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构建*
阮 桑1刘连海2
(1.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市白水山森林公园管理处, 广东 广州 511300)
文章通过立足广州市园林行业的区域特点和产业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行业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行业资源整合共享、企业发展需求等出发,建设一个具有基础性、开放性、公益性特点的行业平台集成系统,发挥园林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整体效应,为广州市园林行业的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持续、有效的平台支撑。
公共服务平台;智慧园林;广州
在“互联网+”正深刻影响着各个传统行业变革的大背景下,园林行业正迎来一场难得的“互联网+”转型升级机遇。然而,原本产业链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交易过程原始、供需矛盾突出、科研成果转化难、行业投融资困难及行业科普力度较小等行业共性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就广州地区而言,行业主管部门尚处在对“互联网+园林”的政策引导和探索尝试阶段;高校以培养学生和开展理论基础研究为主;植物园以收集植物资源为主,缺乏应用方面的研究;科研院所或者侧重于自身领域的研究,或者侧重效益高的绿化工程、花卉和其它“短、平、快”项目上,对公益性、共性问题的研究积极性不高,科研成果及先进技术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也只是出于经营的考虑,对行业的个别共性问题做出了有限的尝试;行业信息网站也只是发布一些前沿资讯及供求信息,且缺乏公信力。行业各主体仅针对自己的职能领域或业务板块进行了局部探索,未能有效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形成行业发展合力。
公共服务平台强大的资源集聚、整合能力和针对性强的知识服务功能获得了各国政府的重视,并在多个行业得到应用。慕朝师[1]通过对公共服务平台在提供优质基础设施、创设良好文化氛围及对具体运行实施监督管理等方面重要作用的描述,论述了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国内外学者针对产业或行业平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构建平台的意义和经验[2]、平台建设的原则和方法[3]、平台的组织管理模式和功能定位[4]等几个方面。除此之外,蔡海凤[5]认为公共服务平台是实现资源共享与服务的基础设施,是资源信息集成化的载体和网络化服务的载体。由此可见,公共服务平台应该是具有集成性、共享性、开放性、便捷性、公益性和服务多样性等特征。在平台的建设模式方面,林永宏[6]提出平台建设模式因各国国情而异,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主要采用政府全权投入与管理模式,美国趋向于大企业与研究机构配套合作带动模式,而日本注重政府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所以大多采用官民共建模式平台,并倡议学习荷兰的产学研联合模式。张振刚和景诗龙[7]基于政府视角,提出了政府主导型、政府引导型和政府鼓励型3种平台模式,其认为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有效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平台具体情况的变化做出适时调整。在平台的保障措施方面,朱桂龙[8]等认为完善的产学研合作组织运作机制必须具备监督机制、激励机制与更新机制。
研究表明,通过对关键技术的深入研究可以解决行业共性问题,进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行业公共服务体系可以为主管部门提供专业的、持续的、全方位的决策支撑服务,放大政府的科学决策范围。政府通过引导和统一规划,可以避免在智慧园林建设上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广州市园林行业公共服平台的建设研究和尝试,也将为广东省及其他省市园林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布局提供一定的参考。
广州市园林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总体的建设旨在根据广州市公共服务类平台的快速、稳健、持续发展的中长期需求和园林行业自身的规律,以行业资源集成开放、共建共享和提供支撑为目标,以整合、集成、完善、优化园林行业资源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广州市园林行业的区域特点和产业特点,从行业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行业资源整合共享、企业发展需求出发,完善相关基础条件建设,重点集成园林行业的科技资源,提升行业公共服务水平,建设一个具有基础性、开放性、公益性特点的行业平台集成系统,发挥园林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整体效应,为广州市园林行业的高新技术研究、产业技术创新、科普教育和行业可持续发展以及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基础保障和条件支撑。
1.1 构建原则
在平台建设初期,由行业政府主管部门成立专门的工作组牵头,对平台的整体建设进行研究、指导、服务和监控。根据其功能和类型预先谋划,避免重复建设。结合广州市园林绿化产业发展特色和创新需求,有步骤、分阶段,重点突出,积极稳妥地推进平台建设。通过抓住行业发展新机遇,形成新思路、树立新理念,在务求实效的同时,尽可能地开拓创新。
1.2 构建目标
重点对园林行业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园林植物种质资源、特色技术服务、科研成果转化等具有基础性、公益性的行业资源进行整合集成, 完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发挥资源综合潜能, 为广州市园林行业的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持续、有效的平台支撑, 打造独具广州特色的园林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统一品牌。
1.3 平台构架
广州市园林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由以向社会提供行业资源共享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研发子平台、示范展示子平台、智慧园林子平台等基础条件类平台,以及以提供行业公共技术服务为主要服务内容的技术服务及解决方案子平台及培训交流子平台共5个子平台(功能模块)组成。
1.3.1 研发子平台 主要依托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组织培养实验室、植物遗传育种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搭建林业园林植物遗传育种、资源创新的研究平台。突破行业技术壁垒,抢占行业领域“话语权”,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服务。
1.3.2 示范展示子平台 通过已建成的广东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圃、广州市林木良种繁育基地等示范基地来推进行业新优苗木、新产品及新技术的展示和示范推广工作。同时将建立专门的示范展示专区,提供给企业和其他非营利性组织发布和展示研究成果和新产品、新技术。不仅可以起到集中展示和宣传的效果,更能加速提升行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1.3.3 智慧园林子平台 该子平台下辖门户网站、广州数字绿化平台等园林信息化管理系统。门户网站不仅实现了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电子政务功能,提升了办事效率,同时全方位地展示了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通过数字绿化平台作为行业“大数据、大服务”的综合性信息管理平台,以园林绿化的管理为核心,以业务整合、流程重构为基础,横向互联,纵向互通,对园林行业的各类大数据进行高效、合理、准确的整合,从而实现园林业务信息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
1.3.4 技术服务与解决方案子平台 该平台依托广东省城市园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检测中心、广州市城市绿色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中心等,集中整合园林行业优质的技术服务类资源,并进行大力推广。例如:古树名木(大树)保护技术,植物病虫害预警监测、诊断与防治技术,土壤改良、植物营养诊断与配方施肥技术,桥梁绿化与养护技术,立体绿化技术解决方案,数字绿化技术解决方案,新优园林植物示范化生产和工程示范等。
1.3.5 培训交流子平台 依托广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承担园林行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依托广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广州市园林科技馆面向公众组织开展各类园林科普活动;定期组织举办学术研讨会、科技论坛、国内外行业交流会、新品发布会、行业主题展会等活动,联合行业组织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扩大影响,大力开展园林行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1.4 组织实施
鉴于园林行业的公共属性以及广州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广州市园林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由政府进行主导,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然后逐步建立专业的组织机构负责平台的建设和运营。
广州市园林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是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等平台主体为了实现解决行业共性问题、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共享行业信息而共同兴建的。各主体在平台建设和运行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因其所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因此也承担不同的职责。在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各个参与主体中,政府部门在平台中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是行业公共服务的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和推动者,也是平台建设资金的重要支持者;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平台中提供基础支撑作用,主要为行业的共性问题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高等院校则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资源的储备,并对行业知识传播发挥基础性作用;企业在平台中发挥使用主体作用,是自主创新、成果应用、资金投入的主力,也是行业市场行为最为活跃的成员;中介服务机构在平台中发挥服务作用,是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的纽带和桥梁。这五大参与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最终形成良好的、有利于行业公共服务的合作机制。
为了保障广州市园林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的良性运营,使平台共建单位多方受益,提升行业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实现共建共享,为行业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不仅需要在管理制度、行为规范、人才储备等方面有所创新,还要在争取政策支持和平台的推广应用方面有所突破。笔者认为,为保证平台的健康、稳定、持续运行,需要采取以下维护及保障措施:(1)制定合理的运行机制,以“平台运作市场化、经费保障基金化、资源整合共享化、激励机制最优化、人才队伍多元化、绩效评估常态化”为指导思想,实现资源整合、人才聚集、服务规范、资金充足、运作灵活;(2)科学规划,初期要打好基础;中期要加强平台的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功能模块,尝试创造经济效益;后期要立足广州,辐射广东,进一步完善园林行业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3)为了使平台持续发展,须实现“政府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变,既要体现一定的公益性,又要获得盈利,既要让平台正常良好地运营,又要让企业认可并承担;(4)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共建共享的理念, 提高行业主体对公共资源的共建共享意识。
园林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立足广州市建设花城绿城的实际发展需求基础上,围绕着各个子平台,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科学部署并贯彻实施。大力推进园林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可以为广州市园林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撑,进而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笔者希望经过5年时间,基本建成一个具有行业权威、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体系健全、运转高效的国内一流水平的园林行业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实现从园林信息化到生态信息化,打破数据孤岛,推进园林行业信息共享。从园林大数据到生态大服务,逐步扩大园林信息化应用范围。
[1] 慕朝师.论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的必要性——以广西生产力促进中心综合性公共服务与管理平台建设为例[J].学术论坛, 2008(8): 141-146.
[2] 李啸, 朱星华.浙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 2008(3): 39-43.
[3] 桂萍.国内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 2008(7): 103-104.
[4] 葛丽敏.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功能定位和组织模式研究[D].杭州: 浙江工业大学, 2009.
[5] 蔡海凤.泛家居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4.
[6] 林永宏.公共技术平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集成电路设计平台为例[D].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 2008.
[7] 张振刚, 景诗龙.我国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模式比较研究——基于政府作用的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7): 79-81.
[8] 朱桂龙, 彭有福.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组织模式及其运作机制研究[J].软科学, 2003(4): 15-18.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for Guangzhou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dustry
RUAN Sang1LIU Lianhai2
(1.Guangzhou Institute of Foretry and Landscape Gardening,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05, China; 2.Administrative Offce of Baishuishan Forest Park, Guangzhou, Guangdong 511300, China )
Based on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dustry in Guangzhou city, this article takes the market demand as the guidance to build the industry platform integration system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asic, openness, public welfare,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industry scientif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c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e integration and sharing of industry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need of enterprises, etc. The article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overall effect of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dustry should work effciently, which can provide a sustained and effective platform support for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dustry in Guangzhou city in scientif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ervice obligations.
public service platform;smart garden;Guangzhou
TP393,TU986
:A
:2096-2053(2017)04-0109-04
*第一作者:阮桑(1986— ),女,主要从事林业和园林行业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的科研成果展示、转化、示范推广,以及科研项目申报及管理工作,E-mail:25424059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