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马克思社会学说的当代表达

2017-03-08 05:21范迎春
河南社会科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共同富裕异化

范迎春

(1.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2.河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共享发展:马克思社会学说的当代表达

范迎春1,2

(1.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2.河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在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中,作为“社会”状态的“共产主义”不仅表现为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也表现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异化关系的积极扬弃,表现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马克思社会理论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境遇,是理解共享发展理念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共享发展理念就是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当代实践,是遵循体现着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高度的基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对现时代的思考。

共享发展;马克思;社会学说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共产主义思潮”的批判,指出它本质上是一种私有财产普遍化的共产主义,是以知性形而上学、思辨哲学为根基的共产主义。与此同时马克思阐述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主张,他指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①在这一经典表述中,共产主义以双重规定的形式,即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呈现出来。问题在于,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马克思为何从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突然转向对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论述,而且把共产主义界定为“自然主义=人道主义”?长期以来,理论界对此并没有给出清晰的说明,甚至把这一论断理解为马克思早期思想不成熟的表现。然而在笔者看来,这个问题关涉的正是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核心所在,而今天我们所讨论的共享发展理念,恰恰切中并遵循了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本质规定性。

一、马克思“社会”思想双重规定性的内在关联及本质内涵

在《手稿》中,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更多的是以“社会”概念的形式出现的。在他看来,所谓“社会”,它既可以用来指称作为社会关系之总和的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也可以特指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特定时期,即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矛盾真正解决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指出,人们在一起的“直接共同的活动和直接共同的享受”并不仅仅就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而一个人单独从事的活动都与社会密切相关,都是社会的活动。因此,在《手稿》中,马克思主要是在狭义上来运用“社会”概念的,以此指称他的共产主义思想,并据此划清与“共产主义思潮”的本质性界限。

在马克思看来,作为“社会”状态的共产主义与粗陋的或政治性质的“共产主义思潮”虽然都主张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但它们是有本质区别的。粗陋的或政治性质的“共产主义思潮”由于没有看到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和需要所具有的人的本性,因而并不能真正理解私有财产的本质。由于不理解私有财产的本质,那么在“共产主义思潮”那里,私有财产消灭实际上就是私有财产的平均化,是让每个人都变成小私有者,而不是从根本上铲除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关系仍然是共同体同实物的世界的关系。”②

据此,马克思以追问私有财产的本质,并在追问中来界定作为“社会”状态的共产主义的本质规定性,来展开其共产主义社会学说的逻辑前提。正如有学者提出的:“我们不能抛开对私有财产本质的追问而仅仅在外在形式的意义上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学说。”③只有把握了私有财产的本质,才能理解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状态之双重规定性之间的内在关联,才能真正洞悉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状态的本质内涵。那么,何谓私有财产的本质?对此,马克思有明确表述:“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私有财产作为自为地存在着的活动、作为主体、作为人,就是劳动。”④这一“劳动”就是“作为私有财产运动之结果的外化劳动”,就是通常所说的“异化劳动”。可见,是异化劳动导致私有财产的产生。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诚然,我们从国民经济学得到作为私有财产运动之结果的外化劳动(外化的生命)这一概念。但是,对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确切地说,它是外化劳动的后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性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一样。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⑤如此一来,从根本上铲除私有财产就必须首先消灭异化劳动。于是对私有财产之本质的追问就变成了对“异化劳动”之本质的追问与分析。

然而,马克思是通过对私有财产之本质乃是异化劳动的逻辑追问导引出“自然主义=人道主义”的。这一逻辑的过渡与“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密切相关。在《手稿》“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部分,马克思把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界定为异化劳动的内容。但是,如果从哲学的角度出发,人与人的异化和人与自然的异化是这四重异化的根本。因此,要积极地扬弃私有财产就必须扬弃异化劳动,其实质就是扬弃人与人、人与自然界的异化。对人与人之间异化关系的扬弃其根本就在于把人与人之间的非异化的关系呈现出来,这种和谐关系马克思称为“人道主义”;对应的对于人与自然界异化关系的扬弃,和谐关系的呈现,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非异化关系称为“自然主义”。由此,马克思把作为“社会”状态的共产主义界定为两个不仅内在关联而且逐步递进的规定性,即积极扬弃私有财产关系才能实现共产主义,但现实是异化劳动导致了私有财产的产生。因此要真正扬弃私有财产就必须进而扬弃异化劳动,呈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同一状态。

必须指出的是,即使是作为马克思批判对象的“共产主义思潮”,也都已经意识到并提出了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通过对异化劳动、异化关系进一步分析得出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才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理论与“共产主义思潮”的根本区别。也即是说,“自然主义=人道主义”的实现才是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根本目标,而不仅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如果说积极地扬弃私有财产不过是达成共产主义的直接前提,那么只有从根本上扬弃异化劳动才能避免私有财产的平均主义,才能真正达成“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并且,正是在“自然主义=人道主义”的核心论断中,我们才更为清晰地看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共同富裕”“共享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实质。

何谓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自然主义是就人与自然界的异化关系的扬弃而言的。在这种状态下,自然界是作为人的对象性存在,是作为人的劳动结果和劳动产品的自然界,是人在劳动中创造出的自然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存在。因此,从我的劳动对象中,在我的劳动产品中,我看到的是我的本质。通过劳动产品的自然,看到的是生产这个产品的人,自然就是人本身,作为劳动产品的自然就是人的对象性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与作为自我对象性存在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因此,马克思不仅谈论着“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⑥,而且明确指出:“直接的感性自然界,对人说来直接是人的感性(这是同一个说法),直接是另一个对他说来感性地存在着的人……人——就是自然界、感性。”⑦马克思把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感性对象性关系”称为“自然主义”。所谓人道主义,是就人与人的异化关系的扬弃而言的。在这种状态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再是互为手段的异化关系,而是一种对象性的关系,是把他人当作我的对象性本质的对象性关系;也就是作为对象性的存在才能存在的自我反身关系。“这种关系还表明,人的需要在何种程度上成为合乎人性的需要,就是说,别人作为人在何种程度上对他说来成了需要,他作为最具有个体性的存在在何种程度上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⑧人与人之间的对象性关系被马克思称为“人道主义”。尽管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表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似乎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但它所表达的不过是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状态。就前者来说,它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就后者来说,它就是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理念。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本质性规定就是破解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是生态文明与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据此,笔者认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所强调的共同富裕与共享发展就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当代呈现。

二、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内涵及理论关系

(一)共享发展的理论内涵

作为对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科学规划,共享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立场和公正性。共享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成果和成果之外的机会、能力、水平等。

首先,共享是一种发展理念,是从非均衡发展到多元包容的共享式发展的转型,是实现持续发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民主政治权益不断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但社会发展领域中贫富差距拉大、文化资源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等制约因素依然存在。北京大学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6》显示,中国社会不平等现象无论从社会结构、社会阶层还是从跨城乡、跨地区的视角来看,都呈现出扩大的趋势。2014年,全国的家庭收入基尼系数为0.5,农村为0.52,城镇为0.47。可见,不仅全国的收入差距很大,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非常大。“以2014年为例,农村最高5%收入家庭的人均家庭年收入高达31800元,而农村最低5%收入家庭的人均家庭年收入仅为600元,相差53倍。在城镇,最高5%收入家庭的人均家庭年收入高达53300元,而最低5%收入家庭的人均家庭年收入仅为1600元,相差33倍。”⑨财富分配的不平等不仅影响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一方面取得了极大规模的成就,但另一方面也在抵达现代性限度之际面临最严峻的危险。这危险就是环境的解体和社会生活的解体。”⑩作为“五大发展理念”核心和归宿的共享发展理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共享成为化解利益矛盾、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新理念。

其次,共享是在特定生产方式之上形成的分配方式及相应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公正性。一方面,共享主体的公正性,是立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与自我实现,旨在体现每个人的利益和价值,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在财富与机会分配中的公正性。另一方面,作为共享对象的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层面的发展成果,也是共享机会、共享能力、共享水平的公平正义的实现。共享是全体社会成员以自我贡献为依据的共享,是有差别的共享而不是平均主义,但共享也会关注于对任何人之作为社会人的基本权利的保障,是按照人权保障基本权利的共享。

(二)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

共同富裕是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目标。所谓共同富裕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从过程上讲,共同富裕意味着“全民共同致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发展、共同致富的过程;从结果上看,是无阶级差别的、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和“均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目标,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具有终极价值性,但也不能忽视共同富裕在每一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的阶段性价值,这客观要求在向共同富裕迈进的过程中,要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谨防两极分化,坚持走内外矛盾较为协调解决的共同富裕之路。共同富裕体现了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生产关系层面消灭剥削与消除两极分化的统一,是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过程相统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有机统一,是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是在不断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基础上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和完善。

(三)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

“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建议指出:“……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⑪共享发展理念是关于发展问题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共同富裕理论基于客观实践的丰富和发展,承载着理解共同富裕目标的诸多功能和意蕴。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本质体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共同富裕昭示着现实发展的可能性空间,催生着发展的动力和理念,对现实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也是衡量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根本标准。共享发展理念是关于“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的内在规定,是对共同富裕的一种新诠释,是理解和把握共同富裕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共同富裕是一个具体的、现实的运动,需要具体体现在具体的理念层面来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共享发展理念以当下中国的客观现实为出发点,以有效的制度安排强调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拥有更多获得感,这就使在实现共享发展理念的具体过程中,已内在地包含着对共同富裕的具体理解。共同富裕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若干与其所处历史现实相一致的理念、策略形成的阶段性目标,共同达成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共享发展理念就是立足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发展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发展的问题也日益暴露的历史发展阶段,是共同富裕展开的必然结果,是对于共同富裕的历史性理解。共享发展理念是通过共享的方式将人这一主体真正置于发展过程之中,通过强调发展的人民性来改变克服以往非均衡发展的弊端,实现共享式发展,使发展真正朝着共同富裕奋斗目标迈进。共享发展理念也是先富带动后富理论的客观实践,有效地整合了先富和后富的悬殊,强调两者都要有更多的获得感,为先富带后富搭建良好的平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三、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社会”思想的当代表达

当马克思通过对私有财产来历的追问和对私有财产本质的分析,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维度理解“社会”概念时,呈现了马克思“社会”理论的本质所在。马克思把“劳动”创生出的社会关系之一的财产关系作为连接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为本质的关系。

财产关系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衍生物。因此,对于“社会”的理解和未来界定就只能从现实的财产关系出发,在现实生活中来界定和把握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原初而非异化的意义上,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本质上就是感性对象性关系,因而,马克思“社会”理论中呈现的真正状态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感性对象性关系的社会状态。对私有财产关系的扬弃,达成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真正解决有赖于社会结构下的社会各阶层的和谐,而社会各阶层的和谐依赖于社会各阶层人民能够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没有社会各阶层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下实现的各阶层之间利益的合理调整和良性互动,没有各阶层的共同富裕就不能真正地消灭私有财产。因而,中国共产党人所倡导的共同富裕理论和共享发展理念正是马克思“社会”理论所表达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感性对象性关系的社会状态在中国具体语境下的呈现。共享发展理念和共同富裕本质上就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关系的建构。共享发展理念用共享来规定和理解发展,体现了发展必须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矛盾关系的解决,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关系的建构置于发展过程和发展成果中,以验证发展的效果,最终使得发展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关系建构上取得了真正适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规定,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和发展。马克思所主张的消灭私有财产,消灭的是表现为资本的私有财产,是异化关系产生根源的私有财产,而不是要消灭那种个人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的、不存在剥削占有他人劳动的个人占有的私有财产。“我们绝不打算消灭这种直接供生命再生产用的劳动产品的个人占有,这种占有并不会留下任何剩余的东西使人们有可能支配别人的劳动。”⑫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自我成了生成资料的主人,摆脱了物对人的奴役,也即是不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人和他的劳动和劳动产品保持着和谐的关系。而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私有制的消灭需要以现代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创造的物质财富为基础。否则个人享有充分的社会财富从而达到“自然主义=人道主义”也只能是空想而已。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整体不高,对于私有财产本质的认识和扬弃也应以此为基础,应该在否定中肯定地扬弃私有财产。邓小平同志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在新的历史前提下重新界定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应用和新发展。共同富裕的目的是全体人民对财富的享有,在此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矛盾的真正解决。

立足国际、国内的新变化,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发展了共同富裕思想。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归宿,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指南。江泽民同志还把共同富裕的目标诠释为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经济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人自身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不仅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第一要务。进入21世纪,新的阶段性特征不断出现在经济社会领域。社会公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前提和题中应有之义。胡锦涛同志依据中国已达到小康社会最低要求的历史背景,指出“妥善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思想,强调坚持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在注重社会公平中实现共同富裕,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内在要求。以和谐促发展,构建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保障机制,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目标。和谐社会理论形象地描述了共同富裕状态下的社会领域的具体特征,直击现实中存在的利益主体多元化、贫富差距拉大、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现实问题,以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促进发展,赋予共同富裕目标以直接的现实性,是对共同富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习近平同志将共享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高度,从做大经济发展“蛋糕”向共享发展成果转轨;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共享发展直击发展的公平正义问题、发展中的财富创造与财富共享的矛盾,是政治体系基于对人民利益的保障,将经济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历史地逻辑地统一到增进民生福祉上来。共享作为一种手段,是化解社会矛盾,强化执政合法性的客观要求;作为一种目的,共享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原则。为此,要加强利益共享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平等权利和应得利益;构建共享发展的制度保障机制,以制度的刚性确保实效;社会各个阶层达成利益均衡与集体共识,进而让共享成为主流价值观。

注释:

①②④⑤⑥⑦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③卜祥记、孙丽娟:《马克思社会学说的经济哲学分析及其当代意义》,《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1期。

⑨谢宇等:《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6》,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⑩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需要怎样的国际视野》,2014年11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版。

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年11月4日《人民日报》第1版。

⑫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编辑 王秀芳

陈 曲

Sharing Development:The Contemporary Statement of Marx Social Theory

Fan Yingchun

In Marx social theory,Communism as social state is man ifested not only as sublation of private property,active sublation of the dissimilated rela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human and society and that among human beings,but also as the real solution to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human and society and that among human beings.Naturalism=humanitarianism of Marx social theory is basic ubiety of understandingMarxessenceofsharingdevelopment.ChineseCommunists’sharingdevelopmentisthe Contemporary Practice of Marx theory of Communism.It is the reflections on the present age incarnating Marx theory of communism,which is based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human and society and that among human beings

Marx;Social Theory;Sharing Development

A8

A

1007-905X(2017)06-0058-05

2017-02-01

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YJC710007);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17-ZZJH-148);中国博士后基金第61批面上资助项目(2017M611468)

范迎春,女,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共同富裕异化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