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材建设模式的研究

2017-03-08 05:19:37杨思远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信息 2017年1期
关键词:生物制药免疫学实训

杨思远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材建设模式的研究

杨思远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材建设模式的研究课题,主要是在高职高专十一五教材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参阅有关资料重新编写,拟在建立一个符合目前高职高专教学模式的生物制药专业用《微生物与免疫学》的新型教材。通过本科研课题的研究,建立新的微生物与免疫模式教材,主要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建立新型教学模式”为具体目标,以新的科学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目的,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完善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在教材建设方面,注重以能力为导向的情境教学,充分体现高职高专的专业教学特点。在内容方面主要以项目教学为主,每一项目下又有若干模块。在每一模块下分为若干个任务。把整门课内容以任务的形式逐一让学生们去解决。真正实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修正以往生物制药专业高职高专教材与本科教材过于类似的问题,适应当今制药企业对人才的动手能力的需要;充分体现高职高专教材的特点,使实践技能的培养实践实训贯穿到每个项目的各个任务中,解决以往的教科书理论与实训分开的现象;更新有关陈旧的知识内容。

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材建设模式;项目教学

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材建设模式的研究课题是从2012年2月开始实施的,研究目的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切实加强学生微生物与免疫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授课对象是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的生物制药专业2013级高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教学改革尝试后,完成了新的教材模式,并于2013年9月在课题组成员单位对2013级高职学生使用新的教学模式。同时,在项目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通过课堂效果和学生反馈,不断修改教学体系及具体的单项任务,使之更符合教学规律、符合企业生产实际及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材建设模式的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的主要理论、思想、教学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省级科技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3篇。

1 研究主要问题(问题的提出、目的意义)

1.1 问题的提出

以往生物制药的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材对于微生物代谢等知识讲述比重过大,这方面知识对于学生今后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同时又缺少常见病原细菌和病毒的知识。由于很多生物制药企业都生产兽药,他们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病原体的检测方法。所以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解决以上教材内容不适应现在制药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的需要问题。

以往的《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材理论与实训是分开的,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不足。新教材充分体现高职高专教材的特点,使实践技能的培养实践实训贯穿到每个项目的各个任务中;另外已往教材一些陈旧的知识内容也需要更新。

1.2 目的意义

为了解决原有教学模式及教材与目前制药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矛盾,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建立新型教学模式”为具体目标,在建设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中,按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目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原有课程进行结构性改革,进行项目式教学法教材的研究并制定配套的考核评价标准,完善立体化的教学体系,有计划地进行了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尝试,寻求新的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材建设模式的研究和探讨。

2 研究背景

微生物与免疫学是高职高专生物制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目前生物制药专业沿用的微生物与免疫学理论教学体系,注重学科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应用性与实际操作性较差,与生物制药专业具体工作过程联系不紧密,不能满足制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3 研究程序(研究设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1.1 制定方案,分析问题

2012年2月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定期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特别是有关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微生物与免疫教学等有关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问题。认真分析生物制药专业发展现状,发现存在问题的关键;学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生物制药类高等职业教育现状特点,领会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微生物与免疫课程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

3.1.2 设计课题实施步骤,进行调查研究

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按课题组研究的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完善教学体系进行实践授课,执行新的教学体系和实训教学实践,完成新的微生物与免疫教材模式;同时,对学院及毕业学生,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对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微生物与免疫课程教师授课和学生领会等现状进行分析,索取有关资料,进一步完善微生物与免疫教材模式。在中国知网上查阅与课题相关的期刊文献。

3.1.3 分析材料,总结问题

2013年2月至2013年10月通过调查反馈,对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微生物与免疫课程的教学体系和实践实训教学现状进行认真剖析,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研究微生物与免疫教材的编写结构,撰写《高职高专院校微生物与免疫学总体教学模式的探讨》和《高职高专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实训教学的探讨》两篇论文,进入实质研究阶段和成果完成阶段。

3.1.4 课题组成员分头侧重研究、形成阶段成果

2013年11月,课题组成员针对微生物与免疫课程的教材模式以及实训教学体会,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分工侧重研究。主要负责人形成文字材料后交课题组讨论,形成最后研究成果予以结题。

经过一年多的科学研究,课题组成员完成科研成果如下:

(1)杨思远、崔晓文、丁岚峰、赵洪海撰写了《高职高专院校微生物与免疫学总体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养殖技术顾问 2013年12月;

(2)杨思远、石锐、丁岚峰、赵洪海撰写了《高职高专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实训教学的探讨》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年11月;

(3)杨思远撰写了《浅谈制药微生物的项目化教学改革》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年9月。

3.2 研究对象

本课程以课题组成员所在学院、国内外有关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微生物与免疫教学为研究对象,以课程讲义和课题组研究讨论的教学大纲为基础,有目的、分阶段、分任务,稳步实施本科研项目。

3.3 研究方法

在2012年2月开始课题工作时,根据课题组成员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制定了“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材建设模式的研究”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3.3.1 查阅文献

通过图书和Internet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在中国知网上查阅与课题相关的文献。深入研究本课题相关内容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国内外生物制药职业教育的教材模式,掌握理论研究的第一手材料。

3.3.2 组织访谈

对课题组成员所在省分生物制药企业及部分高职学院进行访谈,了解和掌握生物制药企业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和未来发展方略,关注微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情况及实验实训情况。

3.3.3 多方调查

采取抽样调查法对一些制药类高职学院的学生进行调查,并了解师资配备、仪器和设施状况、教学基地、产学研现状等。

3.3.4 科研比较

通过对国内外制药行业及高等职业教育微生物与免疫教学现状的对比,找出差距,制定新的教材模式,进而提出今后的发展思路。

4 研究成果与结论

通过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材建设模式的研究,新教学模式在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的2013级生物制药专业学生的使用,对学生实际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学习的理论与实训教学的测评以及对2013级学生进入社会生产实践的社会反映,特别是课题组成员经过教学实践的研究、探讨和多次修订补充,达到了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效果。

4.1 改革教学模式

改革以往理论加实践的教学体系,在内容方面主要以项目教学为主,每一项目下分为若干模块,在每一模块下又分为若干个任务。以实训的方式支撑每一个任务。把整门课内容以任务的形式逐一让学生们去解决。是理论与实训融合在一起,利用情境教学方法使学生边学习边动手,以实训带动理论学习。学生在完成一个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对技能实验的操作引发学生探索相关理论知识的兴趣,在这时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乐于接受,使原本枯燥的理论变成学生主动要求学习的内容。真正实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的教学模式修正了以往生物制药专业微生物与免疫高职高专与本科教学过于类似的问题,适应当今制药企业对人才的动手能力的需要;充分体现高职高专的特点,使实践技能的培养贯穿到每个项目的各个任务中,解决以往的教学理论与实训分开的现象。

4.2 改革教材结构

在教材整体结构方面,改革以往理论与实训分开的教材模式,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将整本教材分为若干个大的项目,每一项目下分为若干模块,在每一模块下又分为若干个任务。每一个任务都与企业实际生产相联系。实训项目是以解决每一个任务为目的设立的,通过对实训的动手操作及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最终解决每一个任务。即每一个任务中都有动手环节和支撑的理论知识。由于要解决的任务都是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这就使学生对理论和实训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教材改革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教材的实用性,使之更靠近岗位工作过程。

4.3 合理取舍教材内容

在教材内容取舍方面,以往生物制药的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材对于微生物代谢这部分知识讲述比重过大,机理阐述过细,这方面知识对于学生今后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应该对微生物代谢部分进行简略的介绍,对于代谢的机理不必过于详细的阐述。另外以往教材普遍缺少常见病原细菌和病毒的知识。由于有很多生物制药企业生产兽药,他们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病原体的检测方法。所以常见病原细菌和病毒的知识对于制药专业的学生是必要的。在教材上应该添加此部分内容。

通过教材改革可以解决以上教材内容不适应现在制药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的需要问题。此外,还要更新教材上陈旧的知识内容,将最新科研成果编进教材。

4.4 改革实训教学模式

改革以往在各章节后面附加相应实验的教学体系,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将整门课分为几个大的项目,每一项目下分为若干个模块,在每一模块下又分为若干个任务。每一个任务都与企业实际生产相联系。实训项目是以解决每一个任务为目的设立的,通过对实训的动手操作及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最终解决每一个任务。即每一个任务中都有动手环节和支撑的理论知识。是理论与实训融合在一起,利用情境教学方法使学生边学习边动手,以实训带动理论学习。学生在完成一个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对技能实验的操作引发学生探索相关理论知识的兴趣,在这时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乐于接受,使原本枯燥的理论变成学生主动要求学习的内容。真正实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修正以往生物制药专业微生物与免疫高职高专与本科教学过于类似的问题,适应当今制药企业对人才的动手能力的需要;充分体现高职高专的特点,使实践技能的培养贯穿到每个项目的各个任务中,改革了以往的教学理论与实训分开的现象。

4.5 合理安排实训内容

由于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是采用项目式教学法,整门课的内容都是以逐个的任务作为基本组成单位,每一个任务都是通过一至几个实训项目来支撑的。所以与以往教学模式比较起来,实训的数量大大的增加了,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既训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增加实验学时真正变成可行性方案。另外,改革后可以增加一些原来因为学时不够而无法开设的实验,而这些实验往往都是企业工作过程中确实需要掌握的技术。如在任务“消毒灭菌技术”中,以往的教学由于学时因素限制只能开设“高压蒸汽灭菌技术及培养基的灭菌”和“干热灭菌技术及玻璃器皿的灭菌”,在项目式教学法中,除了上述两个项目,还可平行开设“无菌室的消毒处理及超净台的使用”和“液体过滤除菌”及“消毒剂的使用”等实训项目。使学生全面掌握消毒灭菌技术。

改革后的实训既包括原有的基础性试验,又加入了一些贴近生产过程的综合性试验。基础性实验是进行微生物与免疫实验操作的根本,即可以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判断能力,从而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积累实验经验,又可以养成实验课的预习、正确操作、台面整洁、规范报告实验结果等良好习惯,更是学生进行综合性实验的基础。加入一些与实际生产过程相贴近的综合性实验可以锻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加入“0.9%氯化钠注射剂的无菌检验”和“咳嗽糖浆中细菌总数、霉菌及酵母菌总数的鉴定”等实训项目。

此外,由于有很多生物制药企业生产兽药,他们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病原体的检测方法。所以需要加入常见病原体的观察和检测等实训项目。

4.6 改革实训操作过程

传统的实验实训除了课上学生动手操作,其余的都是老师包办代替。从实验内容的选择、实验器材的准备到仪器调试和实验所需试剂的配置都是由老师完成的。上课时还会详细的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有些还进行演示实验。学生机械的按照实验步骤重复一遍,做出实验结果就算合格。学生在做实验时没有经过任何思考,许多实验的中间环节没有亲自操作,学习非常被动,实验技能自然不能得到很好地锻炼。同时也不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将以往的实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具体实训过程为教师提出一项任务,学生围绕这一任务进行讨论、查找资料、制定实施方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计划,然后进行实施、总结与评估。从实验的准备、操作过程,到结果分析等各个环节都让学生亲自经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被动学习改为主动学习。

4.7 合理使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

多媒体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近年来在微生物与免疫教学中已广泛应用。多媒体可以以文字、声音、图像及形象动画的方式将语言难以描述和黑板无法展示的内容以视频和声音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原本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微观的物体变得宏观化。使学生对难理解的知识点通过多媒体能一目了然,降低了学习难度。例如,在讲解抗原、抗体时,播放抗原抗体结合过程的动画,使学生能很容易理解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需要提出的是,如果整堂课都用多媒体教学,把所有理论的文字都打在课件上,学生从头到尾都盯着课件,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不一定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应合理的对其进行使用,应把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演示与讲解相结合。多媒体所起到的作用应是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而不是代替传统教学成为单一的教学手段。

利用照相显微镜、电视和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设备进行直观教学,将老师做出的标准的实验现象通过大屏幕清晰地展现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热情,增强教学效果。例如进行细菌的染色、常见细菌的观察等实训项目时通过电视显微镜或照相显微镜拍摄出清晰的图片或影像,使学生更容易、更准确的掌握细菌的染色和形态学特性。

4.8 改革考试模式

为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对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和评分标准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考试内容加强技能运用,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将单一的闭卷笔试考试方式改为笔试+口试+技能考试+随堂考试的综合评定方法。避免了一考定乾坤的弊端。以往期末闭卷笔试部分学生凭借的不是平时的认真学习,而是临考前突击复习,结果考试结束后知识很快忘记了,这种考试的效果显然与考试的初衷不符。将考试增加技能考核部分的权重,有利于全方面考核学生学习成效。其中口试的程序为抽签—准备—口试—(纠正)—记分的形式。既考核了学生的真实成绩,又锻炼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应变能力。课程结束后,以问卷调查或座谈会的形式,反馈教改信息,总结经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以往的实训考核单纯的通过实验报告来确定实验成绩,实验结束后往往是照实验指导抄写步骤,甚至找其他同学的实验报告抄写一份,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没能被体现出来。由于试验考核方式没有压力和挑战性,造成学生不重视实验实训,做实验时应付了事,甚至干脆旁观其他同学做实验。实验效果不理想,没有达到实验实训锻炼实验技能和训练独立思考的目的。为了完善实验实训考核制度,就要全面的进行考核,包括实验习惯,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结果、出勤和随堂测验及考试等各个方面。每一部分都计入实验总成绩。这样能更真实、全面的体现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与能力,也能充分提高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分析与讨论

《微生物与免疫学》这门课以往的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训是分开。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不足。本课程体系在内容上主要以项目教学为主,每一项目下有若干模块,在每一模块下分为若干个任务。把整门课内容以任务的形式逐一让学生们去解决。是理论与实训融合在一起,利用情境教学方法使学生边学习边动手,以实训带动理论学习。真正实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高职高专教材的特点,使实践技能的培养贯穿到每个项目的各个任务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及项目来掌握企业实际生产方法。另外,以往生物制药的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对于微生物代谢等知识讲述比重过大,这方面知识对于学生今后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同时又缺少常见病原细菌和病毒的知识。由于很多生物制药企业都生产兽药,他们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病原体的检测方法。所以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解决以上教学内容不适应现在制药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的需要问题。

6 创新与建议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是立学立校之本,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只有高度重视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带动和促进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和造就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培养敏捷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意志力。

以上是我们对微生物与免疫教材建设模式的研究课题工作的总结。当然,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随着社会和行业形势的发展,以及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科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微生物与免疫课程的教学改革还需要不断登上新台阶,更需要与时俱进。

7 研究成果形式

本课程体系以任务作为学生课程学习的载体,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完成各个任务,来提高学生的单项能力。通过完成综合性任务,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模式为以项目教学为主,每一项目下有若干模块,在每一模块下分为若干个任务。把整门课内容以任务的形式逐一让学生们去解决。将理论与实训融合在一起,学生边做实验边学习理论知识。用实训任务带出相关需要学习的理论,教师加以讲解。通过学习理论又回头解决了实训任务。使学生明白不懂理论时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学习理论就可以解决了。学生自然就产生了对理论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高职高专教材的特点,使实践技能的培养贯穿到每个项目的各个任务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及项目来掌握企业实际生产方法。

8 成果目录

8.1 杨思远等,高职高专院校微生物与免疫学总体教学模式的探讨[J].养殖技术顾问,2013.12.

8.2 杨思远等,高职高专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实训教学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1.

8.3 杨思远等,浅谈制药微生物的项目化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9.

8.4 杨思远副主编,药用微生物技术[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7.

[责任编辑 金学洙]

2016-12-13

黑龙江高等教育学会(HGJXHB2111204)

杨思远,1982-,女,博士,讲师,生物制药技术研究。

猜你喜欢
生物制药免疫学实训
广东中农联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猪业科学(2024年3期)2024-04-12 05:53:04
广东中农联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猪业科学(2022年4期)2022-04-29 07:40:12
《现代免疫学》稿约
现代免疫学(2021年5期)2021-10-11 00:30:24
《现代免疫学》稿约
现代免疫学(2021年2期)2021-04-01 03:08:56
生物制药的研究和发展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06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 09:36:15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