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美兰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黑龙江朝鲜族民俗文化变迁研究
权美兰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以动态发展的变化眼光,运用科学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结合“纵向”与“横向”相比较的研究方法,研究黑龙江省朝鲜族聚居区和散居区的饮食文化习俗、服装文化习俗、居住文化习俗、节日习俗、婚姻习俗、丧葬习俗、民俗娱乐活动、民间信仰等八大方面的民俗文化变迁,全面揭示了黑龙江省朝鲜族的民俗文化内涵、民俗文化特点以及民俗文化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并根据研究现状,提出了如何发展民俗旅游业、建设民俗博物馆、建立民俗日的建设性建议。
黑龙江;朝鲜族;民俗文化;变迁; 研究
文化部在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传承优秀文化,对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黑龙江省的朝鲜族是保持本民族传统文化比较完整的民族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随着中韩两国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日益扩大,朝鲜族的民俗文化发生了巨变。比如风俗习惯、衣食住行、婚俗丧葬等诸多方面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变迁。用历史的或用静态的眼光去分析朝鲜族的民俗文化必然与现实情况不符。因此,研究朝鲜族的民俗变迁,对加强朝鲜族的凝聚力,对保障朝鲜族的进一步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作为黑龙江省唯一的民族院校,正在筹划启动少数民族风情园建设和民俗博物馆建设。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完善和提升此建设项目的文化内涵,同时,对进一步继承和弘扬朝鲜族优秀民俗文化,增强民俗文化思想建设,大力推进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建立科学的传统文化产业结构,搞好黑龙江传统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因此,本课题对比研究了我省聚居区朝鲜族与散居区域朝鲜族的民俗文化变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饮食习俗的变迁、服饰习俗的变迁、居住习俗的变迁、婚礼习俗的变迁、丧葬习俗的变迁、岁时习俗的变迁、宗教信仰习俗的变迁、传统体育项目的变迁、传统音乐节目的变迁等等。
黑龙江省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移过来的农耕民族,截至2013年,黑龙江省在籍的朝鲜族大约有36万。早在19世纪中叶,原本生活在朝鲜半岛的朝鲜民族,为了躲避外寇侵略和苛捐杂税,冒着生命危险不远万里大规模地移居到中国的东北三省。其中移居到黑龙江省的朝鲜族,在19世纪末形成了一定规模。在150年的悠悠岁月中,中国的朝鲜族不仅继承和发扬了朝鲜半岛灿烂的传统文化,而且受华夏文化的多种滋养,逐步形成了既不同于朝鲜半岛的传统文化,也不同于中国文化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目前,黑龙江省的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南山区、三江平原、兴凯湖平原、松嫩平原和大兴安岭山区。其中,位于牡丹江地区的朝鲜族人口分布比较集中;位于中部哈尔滨地区的朝鲜族人口分布相对集中;位于北部地区黑河等地的朝鲜族人口分布比较分散;位于西部地区齐齐哈尔等地的朝鲜族人口分布相对分散。
民俗作为一个民族最基本的生活文化,其内容包罗万象。我们课题组以动态变化的发展眼光,以“纵向”与“横向”相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两个具有典型性的考察区域—阿城区阿什河乡朝鲜族村和海林市新安镇朝鲜族村的饮食习俗、服装习俗、居住习俗、婚姻习俗、节日习俗、丧葬习俗、宗教信仰,传统娱乐活动等八大方面进行了细致严谨的调查和研究。这两个区域一个属于散居区,一个属于聚居区,但两个区域朝鲜族的经济水平和人口数量比较接近,可以有效控制数据。通过调查研究这两个区域的民俗,我们课题组归纳总结了黑龙江省朝鲜族民俗的共性与个性差别,力求全面揭示我省朝鲜族的传统民俗文化内涵、特征及演变规律。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发现黑龙江省的朝鲜族以民族气质、民族才能和民族情感等民族特征为基础,不断地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丰富发展了朝鲜族优良的传统习俗。但民俗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民俗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在56个民族共存共荣的民族大家庭中,深受华夏文化的影响;随着中韩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深入,深受韩国文化的影响;此外,还受人口流动,居住文化,基督教、佛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朝鲜族民俗呈现了动态发展的变化趋势。
1.1 具有变迁性、变异性
民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历史环境的变化,民俗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朝鲜族的饮食结构,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朝鲜族的日常饮食主要以米饭为主,很少吃馒头、饺子、果子、面包等面食。但如今,由崇尚单一的饮食结构,呈现注重食品营养和多样化的饮食结构。不仅喜欢吃米饭,还喜欢吃炒米条、冷面、包饭、拌饭、紫菜卷饭、干豆腐肠以及各种朝鲜族糕点,而且重视味觉享受,也特别注重饮食的食疗保健功能,审美功能,新食品的研发和制作。再比如,朝鲜族的丧葬习俗,在国家丧葬制度、居住条件、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简化了繁琐的葬礼及祭祀礼仪,正向简单化、合理化、人性化方向发展。
一个民族的风俗,一般是靠单纯的模仿和人为的引导而得到传承和发展的。单纯的模仿指的是年轻一代对老一辈的模仿;人为的传承则主要靠政府的民族政策和民俗学家的引导加以实现。而在此过程中,朝鲜族不断废除陋习,不断发扬美风良俗。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朝鲜族的风俗基本属于单纯的模仿,这主要是因为这时期没有专门的民俗学家,也没有几本这方面的书籍,所以,现在的黑龙江朝鲜族风俗中,有很多文献根本找不到的变异风俗。比如,朝鲜族非常注重的“摆桌”仪式。朝鲜族非常喜欢通过特别的摆桌仪式,庆祝特别的日子。其中“花甲宴”是朝鲜族专门庆祝60周岁老人的生日而摆放的仪式桌。摆桌时,第一排一般摆放水果类,如苹果、梨、香蕉、西瓜,桃、李子、杏子等等;第二排摆满蜜果类,如麻花、饼干、蜜饯、果脯、糖等;第三排摆放朝鲜族传统糕点,比如打糕、蒸糕、月亮糕、松叶糕、蒿糕、米肠等等;第四排摆放煮熟的公鸡,蒸熟的鲤。这种摆法,文献里根本就找不到,但现在已经成了不成规矩的规矩,约定俗成了。
1.2 具有平民性
黑龙江省的朝鲜族先民,移居前几乎都是朝鲜社会底层人民,他们之所以不辞辛苦、不远万里移居到中国,主要是为了维持生计,所以,最初从朝鲜半岛带过来的民俗,大多是简单而又朴素的平民阶层的民俗。比如,朝鲜族最喜欢吃的传统食品主要有三大类,泡菜、汤、大酱。这些食品注重饱足功能,具有大众化、实效化的特点,根本谈不上高级料理。再比如,每当孩子过周岁,或者参加庆祝活动时,家长一般给孩子准备七彩服。据文献记载,七彩服的制作来源于平民老百姓。当时朝鲜族底层女性,只有给朝鲜族“两班”等贵族阶层打工,才能勉强维持生活,而七彩服的布料就是给贵族干完针线活以后,用剩下的布头缝制的衣服。除了饮食风俗和服装风俗之外,居住风俗、岁时风俗、礼仪风俗等诸多方面也均能体现平民性特点。
1.3 具有地域差异性
居住在黑龙江省的朝鲜族主要以咸镜道和庆尚道为主,牡丹江地区的朝鲜族主要属于咸镜道,哈尔滨松花江地区的朝鲜族主要属于庆尚道。原籍的不同,决定了民俗的不同。比如饮食文化方面,咸镜道和庆尚道的饮食习惯就有天壤之别。就拿朝鲜族喜欢喝的狗肉汤的制作方法来说,两个地方的做法、吃法截然不同。庆尚道的人制作狗肉汤的时候,把熟狗肉撕成条,与焯好的小白菜、蕨菜一起搅拌,搅拌的时候,一般用朝鲜族辣酱和大酱。而咸镜道的人制作狗肉汤的方法则完全不同。他们把煮熟的狗肉撕成条,之后放进煮狗肉的清汤里。喝狗肉汤的时候,单独放用狗油、辣椒面、盐等制作的“狗酱”。所以,庆尚道的狗肉汤属于混汤,既有肉又有蔬菜,而咸镜道的狗肉汤纯属清汤,只有肉没有蔬菜。再比如,居住习俗方面,咸镜道的人,房屋一般为双排房,这种房屋结构,一般屋内房间少则4间,多则12间,一般为6间。以6间房为例,共分3大间,厨房和外屋之间一般有墙壁,但仍然算作两小间。厨房的另一侧是牛舍和碾坊,分成南北两小间。外屋的另一侧是里屋,分成南北两小间。8间房、10间房、12间房的结构均与6间房相似,只是屋里的一侧又多出2-6小间。双排式结构的房屋既有泥草房、木楞放,又有泥墙瓦盖房。庆尚道的房屋大部分都是五间房。以客厅为中心,左侧有2个房,一个地室、右侧有厨房和房间,中间有走廊。一般情况下,最右侧的2间房,当仓库使用。取暖方式为火炕,火炕的高度为60厘米,比较高,院子还围有篱笆。所以,不同原籍的房屋在房屋形态、房子内部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方面的不同之处。
1.4 具有复合多元性特点
中国是56个民族共同生活的大家庭,黑龙江省的朝鲜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特别是与汉族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借鉴和吸收了汉民族各种习俗。比如,节日习俗。春节的时候,朝鲜族一般吃米片汤,但现在既吃米片汤,又模仿汉族吃饺子;元宵节的时候,既吃朝鲜族传统的五谷饭或者药饭,也吃汉族的元宵和汤圆。此外,饮食习惯不再满足于饱足和实效功能,也学习了其他民族烹调手艺,非常讲究色香味美俱全。比如,朝鲜族喜欢吃的紫菜卷饭,不仅营养搭配科学合理,色彩搭配也近乎完美。白白的米饭、淡绿的黄瓜、深绿的菠菜、焦黄的鸡蛋、金黄的腌渍萝卜、红色的胡萝卜、黑色的紫菜,特别是把圆柱形的紫菜卷饭,切成大小相同的圆形,摆在盘子上的时候,其五颜六色的绚丽色彩,不仅能增强人们的食欲,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再比如,婚俗方面,以前朝鲜族结婚的时候,当天一般只穿传统服饰—韩服。但现在深受汉族的影响,一般都准备三套服装。举行典礼仪式的时候,穿“婚纱”;接受“大桌仪礼”的时候,换穿韩服;给来宾敬酒的时候,穿颜色鲜艳的套装。总之,黑龙江省的朝鲜族民俗文化,既拥有古老的传统因子,又具有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复合型特点。此外,作为农耕民族,既具有浓郁的农耕文化特色,又在城市化进程中,展现了现代城市文化特色。
黑龙江省的朝鲜族民俗文化,地域特色浓郁,文化内涵丰厚,适合开发民俗旅游业。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级文化旅游,既能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能给地方经济带来可观的收益。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开发而开发”,应该充分考虑朝鲜族民俗文化特点。如果展现民俗,过于奢华、讲排场,礼节繁复,就失去了真实性。因为起初从朝鲜半岛移居到黑龙江一带的朝鲜族,大部分属于穷苦的庶民阶层,民俗只能具有古朴、简单,讲究实效性的特点。
民俗旅游业以独具特色的民族性和民风民俗,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但是普遍存在内涵单薄的倾向。比如,阿城市红星乡朝鲜族民俗村,那里除了几家朝鲜族餐馆之外,几乎找不到其他方面的民俗文化,称之为“民俗村”未免有些牵强附会。
建设民俗村、民俗风情园,民俗风情街等民俗产业项目,应该全方位地、多角度地展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通过展示民俗文化突出浓郁的民俗氛围,努力提升民俗文化的内涵和品位。展示极富地域特色的朝鲜族民俗文化时,也不妨增加韩国和朝鲜两个国家的民俗文化内容。这既有利于丰富朝鲜族民俗文化内涵建设,也能让游客体验到充满魅惑色彩的异国风情。
此外,也可以增加一些极富体验性和参与性的项目。比如,与游客一起制作泡菜,打糕,紫菜卷饭等传统食品;让游客充分体验荡秋千,跳板,摔跤等传统体育项目;组织游客参加掷栖,打花图片等传统娱乐项目;一起缝制朝鲜族传统服装;共同参与民俗舞台表演;供游客观赏传统“摆桌仪式”和人生礼节等等。通过观赏和体验,游客既能学到民俗文化知识,也能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目前,黑龙江境域的朝鲜族,人口流动性较大。据调查,40%的朝鲜族到韩国打工,20%的朝鲜族则已搬迁到沿海地区居住。所以,留在黑龙江境内的朝鲜族常住人口与日减少,民风民俗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我们可以学习延边朝鲜族自治区,设立朝鲜族民俗日,或者每年定期召开一次朝鲜族民俗体育竞技大会和民俗音乐会。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传承和弘扬朝鲜族民俗文化,增强黑龙江朝鲜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凝聚力。
黑龙江省不仅有多达36万的朝鲜族人口,民俗文化资源也相当丰富,但至今没有朝鲜族民俗文化博物馆。建设朝鲜族民俗文化博物馆,既是传承和弘扬朝鲜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手段。通过展示丰富多样的民俗文物和收藏品,提高朝鲜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搭建平台,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民族团结,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此外,对研究朝鲜族历史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建设朝鲜族民俗博物馆,不能只停留于单纯的陈列展览,应突出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多样性,同时,加大科技含量,创新展览形式。在网络媒体信息日益普及的今天,采用高科技手段,运用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搭建智能化、网络化、形象化、生态化的全新模式。如果将室内展览与室外体验相结合,展览就更具有真实性、生动性、趣味性。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正在筹划启动民俗博物馆建设和民俗风情园建设,可以借鉴和采用此建议。传承和弘扬朝鲜族民俗文化,并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团体、某一个组织的事情,它需要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民族人士,付出孜孜不倦地努力和奋斗。
2.1 民俗事业需要长远的发展眼光,需要子子孙孙代代传承和弘扬
在黑龙江省民委,省民族科研所,以及在各市县民委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黑龙江省的朝鲜族民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如下问题:参与民俗研究的队伍专业性不强;组织体系不完备;活动资金匮乏;挖掘、整理民俗资料不完整;民俗研究成果影响力小等。针对这些问题,希望各级政府机关把研究朝鲜族民俗事业提到日程上来,建立有力的组织体系;精悍的专业队伍;制定具体的战略方案;保证充足的研究经费;建立专业骨干研究队伍,发动人民大众挖掘、整理、普及朝鲜族民俗文化。只有做到上述几点,朝鲜族民俗事业才能后继有人,才能代代传承和发展。
2.2 各级民族院校要继续培养扛鼎民俗事业的人才,同时也要深入民间,不断挖掘、整理新的民俗资源
很多人误认为,民俗事业发展至此,已经无事可做。其实,这是一种消极的、安逸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在研究朝鲜族民俗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课题组不仅挖掘、整理了名不见经传的新民俗内容,也归纳、整理了诸多方面的新习俗及民俗禁忌。
据调查,黑龙江省目前有20所朝鲜族小学,24所朝鲜族中学,1所民族高校—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这些民族院校,非常注重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民俗活动的组织工作,但普遍存在民族意识淡薄,民俗活动的规模、影响力小等问题。希望民族院校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管理中,加强学生的民族观念,多组织规模较大、意义深远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随着朝鲜族人口的与日减少,随着民族意识的与日淡泊,黑龙江省的朝鲜族民俗资源也许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所以,各级民族院校要高度重视培养继承民俗事业的人才,做好推动民俗事业的最基础的工作——挖掘和整理工作。
2.3 努力推进黑龙江朝鲜族民俗的理论研究
黑龙江省朝鲜族民俗既不同于朝鲜半岛的民俗,也不同于其他少数民族的民俗。聚居区和散居区的民俗,也略显不同。这就为研究朝鲜族民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目前,朝鲜族民俗文化研究,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不足。比如,研究民俗变迁方面的专著凤毛麟角;大多专著使用本民族语言编写,汉文版的专著寥寥无几;研究成果多以论文形式展现,缺乏完整成体系的专著等等。希望政府从政策层面,积极动员相关部门的学者教授、专业人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编写优秀研究方案、采取有效研究措施,编写较高水准的理论研究书籍。这不仅有利于确保民族优越性,而且对进一步继承和弘扬朝鲜族优秀民俗文化,增强民俗文化思想建设,大力推进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4 开发和发展民俗旅游业,大力推动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目前,黑龙江省很多朝鲜族聚居区和散居区如火如荼地开发和发展民俗旅游业。民俗旅游业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实质是追求文化认同和文化差异,主要满足游客的“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黑龙江省朝鲜族的民俗村、民俗一条街建设,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普遍存在文化内涵过于单薄,规模小、设施简单、影响力不大等问题。
民俗风情园、民俗博览会、民俗博物馆建设还处于酝酿阶段,还没有规划和动工。我们课题组认为,这三项建设一方面要淋漓尽致地突出其展览功能,另一方面要与民俗旅游业有机融合,大力提升文化旅游品质。此外,针对黑龙江朝鲜族民俗旅游产品过于单一和缺乏的实际特点、建议加大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大力开发富有朝鲜族民族特色的工艺品、服饰、食品等等。
总之,发展朝鲜族民俗旅游业,要充分挖掘民俗文化内涵,注意突出文化品位、文化情趣、审美风格,做到以特色取悦游客这不仅有利于谋划黑龙江朝鲜族民俗事业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建立科学的传统文化产业结构,搞好传统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朴连玉.黑龙江朝鲜族文化[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
[2]北京大学朝鲜文化研究所.民俗史[M].民族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李顺子]
2016-11-20
黑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2525046)
权美兰,1972-,女,朝鲜族,哈尔滨市阿城人,副教授,民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