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强,史丽萍
(1.西安医学院含光校区,陕西 西安 710068;2.陕西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陕西 西安 710000)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张 强1,史丽萍2*
(1.西安医学院含光校区,陕西 西安 710068;2.陕西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陕西 西安 710000)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一类高发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恶心呕吐、餐后严重饱腹感、上腹疼痛等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当前临床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主要包括西药治疗、中药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三种。本文主要综合论述近些年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
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也叫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属于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类消化症候群,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胸骨后痛、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反胃、餐后饱胀、呕吐、腹胀、早饱、恶心、嗳气、烧灼痛、厌食等。本文主要分析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及效果。
中医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以及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又包括经方以及专方专药治疗,中医认为寒热错杂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主要特征,治疗的重点在于调理,选择辛开苦降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收获显著疗效。有专家选择消痞除胀汤实施治疗,结果显示治愈率为100%,主要是由于方中厚朴、柴胡、木香等发挥作用,促进患者症状缓解。另外学者程淑红[1]选择丹栀逍遥散加减和西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00例,结果显示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有效率达96.4%,明显高于西沙必利治疗有效率71.5%。学者陈振念[2]等对比研究枳实消痞丸、吗丁啉片剂,结果表示,枳实消痞丸更适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其可以明显升高胃电幅值,还能够提升患者胃动力素水平,同时提高其体内的血清胃泌素水平。吗丁啉片剂在药效上和枳实消痞丸非常类似,但是枳实消痞丸能够更有效改善患者胃动力,更有效调节胃肠激素分泌,所以疗效会更为明显。
2.1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密切联系患者的胃动力障碍,红霉素是胃动素受体激动剂的一种,在平滑肌细胞中广泛分布,能够促使发挥胃动素作用的动力学效应,能够强力促动对胃以及十二指肠。不过由于红霉素使用后会出现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通常不用于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首要用药,仅仅对其他经促动力药治疗无效的患者使用。学者李俊标[3]选取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00例,均排除上消化道器质性病变,并且暂停服用可能影响胃肠功能的其它药物。每天给予治疗组患者口服红霉素3次,0.25 g/次;对照组每天口服谷维素片3次,30 mg/次,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星期。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出现轻微呕吐、恶心的患者有13例,但是对治疗没有造成影响;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仅为54.4%,没有出现不良反应,证实红霉素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谷维素片。
2.2 抗抑郁或抗焦虑药与促动力药、抑酸剂联合治疗
近些年,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和进展中,心理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中,不稳定的情绪、焦虑抑郁状态、紧张的人际关系,另外还有一些生活中出现的应激事件,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治疗中除了选择抑酸剂、促动力药常规应用,同时联合应用抗抑郁药,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学者张海英[4]等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20例分成两组,观察组选择盐酸依托必利、氟西汀治疗,每天服用盐酸依托必利3次,50 mg/次,每天服用氟西汀1次,20 mg/次;对照组每天服用依托必利3次,50 mg/次,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
2.3 微生态制剂与促动力药、抑酸剂联合治疗
有研究发现,微生态制剂可以使肠道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对肠道菌群进行有效调整,当前逐渐成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治疗方法。学者张福花[5]选取两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观察组在接受胃肠动力及抑酸药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4或5片乳酸菌素,间隔4~5 h嚼服1次,持续使用半个月;对照组仅仅选择予胃肠动力及抑酸药治疗,持续治疗半个月。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1.4%,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0.7%,证实微生态制剂与促动力药、抑酸剂联合治疗的效果更为明显。
2.4 促胃肠动力药治疗
胃肠动力的药物主要包括5-羟色胺(5-HT4)受体激动剂、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等。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可以对幽门收缩形成协调,促进十二指肠以及胃窦的运动,加快胃排空以及加快恢复胃肠壁张力。学者王二嫚等选择左舒必利对存在上腹胀痛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治疗,结果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阈值明显下降。但是,当前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单纯应用抑酸药治疗或单纯利用胃肠动力治疗的疗效存在一定的分歧,学者张淑雯等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选择胃肠动力、抑酸药、乳酸菌素治疗,结果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缓解情况明显优于仅接受抑酸药和胃肠动力药治疗的患者。
针对顽固性功能性消化不良,如果单纯应用中药治疗或者单纯应用西药治疗效果不理想,可以选择中西药结合治疗。有学者选择利眠宁和自拟和胃汤治疗,各36例,观察组联合使用利眠宁和自拟和胃汤治疗,自拟和胃汤的药方包括党参15 g、白术15 g、云苓15 g、当归15 g,柴胡12 g,白芍18 g,木香10 g,三棱12 g、莪术12 g、山楂12 g、炙甘草12 g,1剂/d,持续治疗1个月,另外结合服用利眠宁片,早晚各服用10 mg,持续治疗1个月。而对照组只给予单纯自拟和胃汤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愈率为83.3%,明显高于对照组38.3%;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7%,明显高于对照组54.2%(P<0.05),证实联合使用中西药治疗的效果要优于单纯中药治疗。
4.1 针刺治疗
有学者选取FD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药物治疗30例与针刺治疗32例。对针刺组患者采用手法治疗以及固定穴方进行治疗,将每次治疗的时间控制在30 min,一共进行30天的治疗。结果显示针刺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药物治疗组。其次,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浆胃动素水平显著高于药物组(P<0.05),并且针刺组患者治疗之后的正常胃电百分比比药物治疗组显著要高。
4.2 推拿治疗
学者郑开颜通过对正常人30名以及FD患者90例的胃排空指标进行连续性的动态观察,并且把FD患者分为安慰剂组、服药组以及推拿组,各30例。对各组患者治疗一个月之后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各组患者的胃排空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服药组和推拿组患者治疗之后的胃各项指标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改善,胃蠕动频率与幅度显著增加,对于胃动力指征正常的FD患者,两种治疗方式均能够将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有效改善。采用安慰剂治疗的患者各项指标相对于治疗前均没有发生变化。
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较多临床表现,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所以治疗难度较大,在具体确定治疗方法时,医生应该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选择。仅使用西药治疗虽然也能缓解病情,但是长期服用会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因此临床多建议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另外还可以适当选择非药物方式治疗,提高治疗有效性,减少不良反应,提升患者的抵抗力,缩短患者恢复时间。
[1] 程淑红.丹栀逍遥散合泻心汤治疗肝胃郁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45例[J].光明中医,2012,27(1):81-82.
[2] 陈振念,卫奕荣,郑培秋,等.枳实消痞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1,26(9):1099-1101.
[3] 李俊标.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7):3938-3938.
[4] 张海英,赵 红,娄渊贵,等.复方消化酶联合依托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2,24(4):244-245.
[5] 张福花.综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29例[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6):109-110.
本文编辑:吴玲丽
R57
A
ISSN.2095-8242.2017.003.585.02
史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