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楫
创新国家治理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
高世楫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能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以无愧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现代化事业伟大实践、无愧于我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和不断凸显的国际地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新形势下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纲领性文献,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中国特色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的总遵循。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就必须立足于解决当代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和话语积极回应了时代问题,就一定体现创新性和具有生命力。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进行不懈奋斗百年历史的延续;占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宏大、影响最深远的人类历史诗篇。以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为底蕴、以世界近500年现代化历史为背景,中国一个多世纪以来为建立主权独立、人民自由、繁荣富强的现代国家的波澜壮阔历程,为我们创建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和话语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基本素材和深厚的历史背景。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近一百年的奋斗历史,不但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业,也是人类现代化史上前所未有之大事。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帝国主义仍然在地球上肆意侵略、殖民的时代,成立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之时,她以其崇高理想、严密组织、严格纪律,依靠人民、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获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把地球上有两千年历史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变成了地球上人口最多的独立统一的人民共和国,第一次把这么多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带入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轨道。中国正经历从传统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从乡村社会向都市社会、从边缘国家到世界和平重要维护者和世界事务重要参与者的现代化大转型。中华民族真正到了完成前人感叹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时期,我们急迫需要有新的观念、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启迪和指导我们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解决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所面临的重重困难。
西方现代化历程中发展起来的理论话语,描述不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丰富性、独特性,指导不了十四亿人的未来发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坚持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加快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创立有中国特色、符合现代哲学社会科学规范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时代呼唤我们建立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使之能够解释和指导中国现代化实践;如果新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现能够解释和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实践,那也一定能对世界上另外近50亿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发展、为地球上70亿人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战略的集中表达。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关于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具有宽广的历史视野、宏大的理论格局和独有的创新特质,为我们创新国家治理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指明了方向,是我们可以深入挖掘以创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金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先例可循。马克思、恩格斯未能进行这方面的实践,其他国家也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人民通过武装斗争、经过近30年浴血奋战,建立主权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现代民族国家,其后近30年的现代化建设中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摸索,取得了巨大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在上世纪90年代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并实现了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有前30年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打下了基础,最近30年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最有活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经济体,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态环境等领域都处在向好的快速变化中。由于这些成绩,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受到全球的关注。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到创新社会管理制度,在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历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从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走过了前半程。“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邓小平同志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创设了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的理论表达和话语体系。在现代政治学的研究中,国家治理是一个国家由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按照一定的规则(法律)相互作用和制约、共同维护一个国家的秩序、管理各种事务的复杂过程。过去40年来政治理论、公共管理领域关于“治理(Governance)”问题的重要文章著述,特别是上世纪90代以来,英文文献的政治学和行政管理理论中讨论的“治理(Governance)”,更加强调去国家中心化、去科层化,重视市场工具、公众参与、多中心决策、网络化制衡、社区的权威等。这种国家治理的理念和方法是建立在发达工业化国家法治健全、国家有效的基础上的,它们所体现的发达国家“治国理政”的理论表达与实践解释。更确切地讲,目前西方学术界、特别是英文学术界的国家治理体系理论,更多地反应了发达工业化国家在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国际环境下治国理政的新变化、新要求,而不是对其从前现代、到现代甚至后现代的全过程中国家治理体系演变化的总结,尤其缺乏对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转型关键时期的治理问题的解释和描述,而正是后者才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有效治理成功实现现代化转型具有借鉴意义。
图/中新社
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英语学术界和西方政策理论界狭义的“良治(Good Governance)”所蕴含的“去国家中心化”甚至没有国家制度的社区多元共治化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思想上必须明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在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基本政治制度下,“国家治理”是指中国共产党代表和领导人民掌握政权,运行治权的过程,强调中国共产党在纵览全局、统筹各方的格局下发挥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介组织、人民群众各方主体共同发挥作用的治国理政。
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根植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受制于这个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路径。中国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两千多年前创设的大一统的国家制度,曾经在长时期内是与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与中国的地理特征、国家规模、文化传统相适应的最为有效的治理体系。“百代皆行秦政制”,秦朝创建的中央集权、任人唯贤的国家制度和官僚体系,是当前政治学和治理研究的热门话题(参见弗朗西斯·福山的鸿篇巨制《政治秩序的起源》《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十四亿人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在现代生产力条件、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特别是近500年现代化先行国家的成功经验;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充分吸取我国历史上成功治国理政的思想精髓,从中国历史传承和现实条件出发创造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不能生搬硬套别国的制度模式和治理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论述,创设了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理论的宏大议题和正确视角,指明了创新国家治理体系和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途径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六性”原则,将指导我们创造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事业和现代化事业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理论指导却不教条主义。中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创造性地结合起来,赢得了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同时也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国现代化事业进入新的时期,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既坚持理论的继承性、民族性,更坚持原创性、时代性,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同时,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提出并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特别是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思考,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达到了新境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现时代治国理政最重要的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目标,不是封建王朝的国祚绵长、江山永固,不是西方自由社会抽象的民主自由、人权至上,而是十多亿中国人的自由安宁、民生福祉、健康幸福、永续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实现这个目标的征途上,阶段性目标的具体内容和重点因时而异。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以后是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从“不挨打”到“不挨饿”,到“不挨骂”,这是全国人民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诉求。“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21世纪前半叶我们必须完成的两大任务,而全面建成小康,是我们长期目标的近期体现。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要服务于现时代这个重要的治国理政目标,要通过全面建成小康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战略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为有效治国理政提供强大动力。有效地治国理政,根本上依靠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制度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在这些领域同步深化改革,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形成总体效应。通过改革,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经济繁荣、政治昌明、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生态良好,这就是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地。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是深化改革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近期目标。也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够实现这一近期目标,使我们能够向下一个目标迈进。
全面依法治国,是有效治国理政的根本保障。中国进入现代化关键阶段,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领域面临非常复杂的问题,加上中国人口规模巨大、国土面积广阔、民族族群众多,现代化进程迅速,国情复杂、矛盾纷繁。要有效治国理政,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就必须依靠规则,必须建立法治。人类发展的历史、特别是人类现代化的历史,是一个逐步走向法治的历史、走向依法治国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治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现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以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中国历史上有以法治国(rule by law)的传统,我国的新宪法规定了依法治国(rule of law)是国家治理基本方略。在现代社会,党和法的关系是政治和法治关系的集中体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我们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深刻地回答,在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设计中,如何实现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高度统一;我们也只有处理好党章和宪法的关系、从严治党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才能够建立有效治国理政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
全面从严治党,是有效治国理政的关键。领导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这一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并取得伟大胜利的结果,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宪法中以根本法的形式加以确定。因此,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搞好党的建设,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使8800万党员能够发挥先锋队的作用。所以,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重要、最根本的保障,就是要实现要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提高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正如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一样,从严治党也是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特征。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强调全面依法治国的同时,也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是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中国国家治理的这些创新实践,这都急需在理论上进行系统研究和深入挖掘。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认真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重要论述,深刻领会习近平治国理政重要论述的思想精髓,是我们创新和发展中国的国家治理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研究进路。深入挖掘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重要论述这一思想宝库,是我们创新和发展中国的国家治理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现的重要学养来源。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